疫情期間,物價普遍上漲,增加的成本是什麼?

地球帶我去旅行


物以稀為貴,疫情期間交通不便,物品運輸困難,人力成本加大,最主要的還有風險。


青春飯王攀


首先,眼下疫情形勢嚴峻,但正常生活的市場秩序還是很平穩有序,只是一些商品價格有上漲,居民諮詢投訴很多,先是口罩,現在主要是肉、蔬菜。此輪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有其客觀因素。春節假期,從以往經驗看,由於春節期間企業放假,不少物流停擺、市場歇業,人員返鄉,這會導致物價產生一定波動。而眼下“抗疫”形勢緊張,各地紛紛啟動防控措施,人工成本、生產成本、物流成本等都不同程度增加,這些也將傳遞至消費終端,進一步推升原本就高企的物價。因此適當增加產品的價格有其必然性。想想我們居家的安然防範風險,人家可是冒著“生命危險”在賺錢。

因此,要給市場價格設定合理的上浮區間,給生產、分銷、經營者留出利潤空間。這需要更加科學,不要簡單粗暴,“一棍子打死”。過度嚴厲地打擊“漲價”,很可能導致商家無利可圖、虧損和供貨中斷,加重本就緊張的物資供應。看看這幾天一罩難求,一是確實貨源緊張了,二是商家也沒有動力去尋找貨源了,因為進價高賣的高,反而被舉報惹麻煩。當然,也存在有人惡意囤積居奇,哄抬價格,趁機發“國難財”,對於類似哄抬和惡意炒作的行為,監管部門該出手時就要出手,嚴厲打擊。

概而言之,對於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既要尊重市場,依靠市場規律辦事,也要採取有力措施,打擊哄抬物價,保障物資供給,絕不能讓物價飆升衝擊到民眾的正常生活。






熹微晨光


保障物價穩定方面,國家也在出臺相關措施。2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指導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號召全行業共同發起“保障供應,穩定物價,持續開業”倡議,華潤萬家、大潤發、沃爾瑪、家樂福、永輝、天虹、步步高、家家悅、永旺、超市發、物美、聯華等。這些零售企業保障供應,就是為了保持物價穩定。

其實,大家對於物價方面是可以放心的。國家在保障物價穩定方面是一直有作為,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即使現在遭遇病毒疫情,國家也有力量保障物價穩定。所以,2020年物價不可能一直上漲的。當然,物價小幅度上漲或下跌,都是正常的。


大當家and小當家


1.現在大家都在家停工,比如菜市場關門了,沒人賣菜,殺豬,捕魚了,供應少了,家裡糧食又沒了,需求量大了,肯定會造成物價上漲。。

2.人力成本,為了鼓勵員工上班,以及政府的策略,就會給雙倍或者三倍的工資,就會導致物價上漲。

3.交通成本增加,隨著部分高鐵,大巴停運,在前去上班的時候,就會選擇其他方式,這些方式都會增加交通成本的增加。


優質視頻China


決定價格是否上漲的因素兩大塊,一個成本,一個供需關係。

大家或許都看過一個故事,說一個小男孩怎麼把一件50元的衣服賣100塊,賣1000塊,賣10000塊。背後的邏輯就是創造價值,營造不平等的供需關係。100塊就是普通賣,1000塊需要再衣服上貼標籤,10000塊就是找明星簽字了。

現在也是非常時期。大環境決定了供不應求。那我問你,對於賣家而言,他會賣給誰?同樣的商品平常賣50塊,現在100塊有人買,200塊一樣有人買。你會怎麼賣。

另一方面,現在的交通及其不便,運輸的途道有限,工作的人也少。這個成本一定是增加的,成本增加,供不應求,價格肯定是上漲。

什麼時候能迴歸正常,那就得看什麼時候疫情結束,社會秩序重歸穩定。


千股一帝


物價的傳導是由供給端和需求端的變化速度決定的,不管是供給端還是需求端,只要其中之一發生了快速變化,物價就會發生變化。

本次疫情在生活物資上的影響是,短期需求增加而供給縮小,供給和需求的平衡被打破了,需求端拉動供給端的成本增加,所以,本質上是需求增加導致所有生產成本上漲,而不是成本增加導致物價上漲。

疫情期間,生活物資的需求短期增加了

大家肯定對每次疫情期間的搶購潮記憶猶新,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地方的超市被搶購了,當時可能還會有很多人嘲諷搶購的人,現在看,正是搶購到的物資保障了居家隔離期間的物資保障。

疫情的爆發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誰都不知道疫情到底會到什麼時候結束,所以人們對生活物資的需求短期快速增加了。

疫情期間,絕大多數人都停工了,整體供給大大減少

在整體需求快速增加時,供給卻減少了。

疫情讓很多人只能選擇居家隔離,很多地區還不允許外地人進入,勞動力市場短期的短缺加劇。沒有了工人,很多工廠不能正常生產,原材料的供應也減少了。

而需求的增加,讓供應方願意出更大的錢購買勞動力以及原材料來滿足生產需求,本質上,是需求拉動了生產物資的價格上漲。

以最典型的物流為例,各地區隔離後,來自外地的快遞員無法到崗,只能面向本地人招工。但是物流需求很大,原本的工資對於本地人來說吸引力不大,為了招到更多本地人來送快遞,物流公司只能通過更高的工資吸引本地人,用工成本就上去了。

所以,是快遞員減少,而派送物資的需求增加,推高了用工成本,而不是反過來。

現在社會的分工比較細緻,一個商品從生產到上架再到消費者手裡要經過很多個環節,是全社會協作的成果。全社會的生產力減少後,所有生產環節的供給都減少了,所以是需求拉動了所有生產環節的成本上升。

生產成本是需求拉動的結果,最終成本被分攤到了所有環節

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相反的結論:疫情期間,需求增加供給減少而拉動了成本的上漲,而且這種上漲是由終端一點一點往供應底層拉動的。我們可以以疫情期間的蔬菜為例,做個簡化的傳導拉動模型:

  1. 市場蔬菜的需求大增,而市場上蔬菜供應減少,很多人為了買到蔬菜只能付出更多的錢。

  2. 蔬菜價格上漲後,賣菜的動力增加,拉動了運菜的需求,為了保障能及時把菜運到,需要更多的人去配送。

  3. 配送需求增加後,願意配送的人不足,只能通過增加配送工資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所以,需求對成本的拉動不會集中在一個環節,會在每個環節分散下去,導致每個環節的物價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金融筆記


從成本構成來看主要是:

1、原材料

2、輔助材料

3、直接人工

4、機械費

5、電費

6、燃料動能

7、銷售費用

8、財務費用

9、管理費用

10、租賃費用

等等,都在上漲


跑得最慢的豬1


增加的成本是原材料、人工、運輸費用,其中人工費用是最主要的增長源,這次疫情人傳人的感染率非常高,所以各行各業都停工,造成產業鏈、運輸鏈也是處於停滯狀態,加上零售業也被迫停工,導致賣方出現貨物囤積居奇,不是他們不想賣,而是沒有人買,大家都困在家裡不讓出去,才導致了他們囤積居奇的場面,當然,他們的損失也非常嚴重。損失很嚴重,東西又賣不出去,物以稀為貴,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漲價,為什麼這次很多超市一顆白菜要60多元,因為生活必需品,大家都離不開,但是非生活必需品可以暫時先不買,那麼商家囤積的那些非生活必需品怎麼減少損失?只能從生活必需品中想辦法,最簡單的就是漲價,用生活必需品賺的錢來彌補非生活必須品上的損失。所以今年很多賣水果的小商販,原來都是論斤賣,現在都是論箱賣,原來一箱上百塊錢的水果,現在降價一半都賣不出去,因為大家可以暫時不吃水果,不喝牛奶,但是大家離不開蔬菜,離不開米麵油肉這些生活必需品。所以很多商家都是這種漲物價的方式來度過當前的難關。


多贏的智慧


買方增加的成本:一是疫情期間生產不夠造成產品相對稀缺,物以稀為貴,賣家想賺的多開價就高;二是買方不能外出,交通不暢需要送上門的物流費服務費。


格局預測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能決定價格的不止是物品成本,影響物品價格的也有市場需求。

疫情期間,人們普遍恐慌性購物,需要囤積大量的食材,衛生健康物品等。這些都決定了市場需求量增大,再加上疫情期間,工廠延緩復工,菜市場,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僅定點少量開放。導致了物品供貨量不足,所以物價普遍上漲。

對此你有何看法,歡迎評論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