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星的密度高达10亿吨/立方厘米,这是真的吗?

殿下~


脉冲星其实就是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主星序以后的天体种类之一。

根据恒星演化的理论,如果一颗恒星在主星序阶段的质量在太阳质量的8倍以上时,那么就会演化成中子星,在8倍质量以下,只能演化成白矮星。

我们知道,恒星的演化路线基本上就是以质量的大小来区分的,不同的质量导致了最终的演化路线不同。如果恒星的质量在太阳质量的8倍以上,上限差不多是30倍,更大的质量会演化为黑洞。

在这个范围内,恒星在主序星末期会充分的进行聚变反应,从而导致更高的温顿和更大的压力。因此,当恒星发生爆炸时,产生的能量也更大,因此产生的绝大压力会导致核心物质中子化。因为只有中子简并的力量才能抵挡住如此巨大的压力,最终形成了中子星。

恒星爆炸时外层的物质都被抛到了太空中,形成了星云,而核心被大大的压缩了,因此获得了极高密度的中子物质。中子星的半径只有10到30公里大小,但是其质量却比太阳还要大,标准的中子星质量在1.35到2.1倍的太阳质量。如此大的质量被压缩到这么小的区域内,其密度当然是非常之大了,根据计算,中子星的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的物质8x10^13~2x10^15克,所以,题目中说的每立方厘米10亿吨也是基本正确的。

最早提出中子星概念的是苏联物理学家朗道,而正式被发现是在1967年。目前人们对中子星的认识越来越详细,未来肯定还会进一步的研究中子星的更多秘密


寒萧99


答:的确是真的!一汤勺(脉冲星)中子星物质,就比整个珠穆朗玛峰还重;如果把地球压缩成典型的中子星物质,那么地球直径也就50米左右。


脉冲星

脉冲星是中子星的一种,因为中子星一般自转都很快,且磁场方向和自转轴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中子星每自转一圈,磁场就会画一个圆;当中子星的磁场脉冲扫过地球时,就被称为脉冲星。

我们知道,普通物质由分子或者原子组成,比如水分子,氢气分子、铁原子、碳原子等等;无论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分子之间都是存在距离的,这个距离会造成物质的热胀冷缩。


原子和中子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高中知识学过,原子核直径其实只占了原子直径的百万分之一,说明核外电子与原子核之间还存在很大的间隙。

一般情况下,其他物质很难进入核外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但是对于一些极端情况,比如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时,会在爆炸中心产生极高的压力和温度,加上强大的万有引力作用,电子将坠入原子核与质子结合成中子。

就在一瞬间,恒星内核塌缩,大量原子塌缩成中子,电荷被中和,电磁力消失;邻近中子可以一个挨着一个,填充原来原子间的空隙,留下一个致密的中子星。

所以,中子星的密度,其实就相当于原子核的密度,氢原子核的直径在10^-15米数量级,氢原子质量大约1.66^-24克,算出来的原子核密度,大概就是每立方厘米千万吨至数亿吨的数量级。


典型中子星的密度为1~10亿吨每立方厘米,也就是一汤勺中子星物质,几乎比整个珠穆朗玛峰的质量还重!

在宇宙中,还存在更极端的天体,科学家奥本海默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研究中子星性质时发现,当中子星的质量超过一定数值后,中子也将被万有引力“压碎”,形成密度更大的天体。

这个极限叫做奥本海默极限,估计在3倍太阳质量左右,目前天文学发现的所有中子星(或者脉冲星),其质量都在2倍太阳质量左右,没有超过奥本海默极限。


夸克星和黑洞

对于大于3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将继续塌缩成夸克星(还未被天文学发现),夸克星的密度比中子星密度还高,但是夸克星不稳定,继续增加质量,将会塌缩成黑洞。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这里,喜欢我们答案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脉冲星的密度高达10亿吨/立方厘米,这是真的吗?

脉冲星是一种会发出周期性射电信号的天体,196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生贝尔发现狐狸座一颗神秘天体,它的特征是会发出严格周期的脉冲电磁信号,这在外星人搜索非常热门的六十年代绝对是一个新闻,甚至一度以为就是小绿人(想象中外星人的一种,后被引申为外星人)发来的信号!

不过在接下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的发现了能发出信号的这些天体,天文学家意识到应该不是小绿人的信号,因此将其确认为这是一类新的天体,并且命名为Pulsar(脉冲星)!1968年有天文学家提出脉冲星就是自转轴和磁轴不一致的中子星,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快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发出强大的同步辐射,随着自转扫过地球,就成了脉冲波束。

中子星发现始末

这要从1932年卡文迪许实验室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说起,他是卢瑟福的学生,卢瑟福在1920年提出了中子存在的可能性,当时他认为一种原子的原子量和原子序数的差异可以用其原子核内存在的一种电中性粒子来解释,比如常见的氦气就是氦四,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当时没有发现中子,原子序数是2,但原子量却是4多一丢丢!

1931年,德国物理学者瓦尔特·博特和赫伯特·贝克尔发现用钋的高能α粒子轰击铍、硼或锂这些较轻的元素时会产生一种贯穿力极强的辐射。开始他们认为这种辐射是伽马射线,但与伽玛射线的特性差异很大,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在剑桥大学用α粒子轰击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种新射线,查德维克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粒子,并且用实验证明了它,中子被发现!

玻尔的原子模型

当时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正因波尔的邀请,参加新发现中子的讨论,会议中朗道提出如果恒星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也不会一直坍缩下去,而是电子会被压入氦原子核,与质子一起中和成中子,中子和电子都是费米子,因此都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电子简并力或者中子简并力对抗引力坍缩,可惜朗道并没有把这一想法发表成论文。

1934年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工作的沃尔特·巴德和弗里茨·兹威基认为中子简并压力能够支持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不再坍缩,因此预言了中子星的存在,但中子星坍缩后体积极小,虽然很亮但因距离遥远也很难观测,因此他们建议在超新星爆发的残骸中寻找。因为他们认为重力坍缩能将提供超新星爆发时候的大部分能量,会将恒星外壳炸散成为超新星!

1965年射电望远镜发现蟹状星云中心有一个异常明亮的射电源,1967年贝尔发现脉冲星,1968年天文学家认为脉冲星就是中子星,1969年又证明了蟹状星云中心是一颗脉冲星,因此中子星、脉冲星和超新星之间联系到了一起。

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

如果要讨论中子星密度的话,必须要先来了解下原子的结构,上过中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但原子对于原子来来说太庞大了,相当于一个大型体育馆中央的乒乓球,甚至整个比例还不到,而电子则在距离这个乒乓球的不同位置以概率云的模式出现,在光子的作用下跃迁,释放光子,跌落,随机出现在某处再某处.......

氦原子基态

真实比例是当原子这个大小时,原子核在中心远远达不到一个像素,电子似乎占了一大片空间,但电子的数量和质子是对应,也就是说一个质子就一个电子,而且电子质量极小,即使你将它忽略,也不会对物质的总质量产生多大影响,仅仅是小数点后几十位才能被感知,但电子必不可少!

因此当白矮星中的电子被压入原子核附近时候,物质的密度会大幅上升,这种压缩可比压缩分子间隙的效率高多了,白矮星可以发挥的空间余地极大,因为电子有一大片空间的“水分”可以被压缩掉!但它的极限是电子被压入质子,两者中和成中子,因此理论上的中子星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各位可以考虑下,整个体育场的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乒乓球上,当这些个乒乓球密密麻麻排列起来时,这密度得有多大!

中子的直径是:10^(-15)m

中子的质量是:1.67×10^-27kg

基本上各位可以根据这个就能计算出中子密密麻麻排布时的密度,但中子星也不是从内而外都这样排列,在它外部还存在离子状态的物质,也就是还未被中和,因此这部分密度是比较低的,而内部则是中子简并态提供支撑力,那么可能会密度更高,中心的中子星物质可能处在一种奇异状态!

为什么在中间的物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要加个问号?因为这个状态完全是猜测中,已经处在能量的边缘,但未能证实,不过位于美国纽约长岛的布鲁柯海文国家实验室,在2011年利用RHIC(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达到了夸克胶子的相变温度,也就是所谓的夸克胶子等离子状态。

所以中子星的密度范围大概从中子星的密度在8×10^13克至2×10^15克/立方厘米之间,这就是为什么有个范围的原因。但如果中子的密度则是一定的,不过单独一块中子物质可没法独立存在,很多朋友问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在地球上会怎样?其实不只是超高的质量,而是会衰变,质量亏损,能量释放,比100颗大伊万要厉害得多......地球完蛋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脉冲星其实就是一种中子星,它们的自转速度很快,自转周期十分稳定,它们在磁轴两极辐射出的电磁波会以一个非常稳定而且又短的周期扫过地球。既然是中子星的一种,这意味着脉冲星具有极高的密度,它们的密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数亿吨的程度,10亿吨/立方厘米可能高了一些。

中子星之所以拥有如此之高的密度,与其形成过程有关。中子星的前身是大质量恒星,其质量在太阳质量的8到20倍之间。大质量恒星在核聚变反应还能进行时,强大的辐射压可以支撑起恒星结构。但到了最后,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辐射压无法支撑自身重力时,核心部分就会被自身重力极端压缩,导致原子核外的电子直接被压缩到原子核中,并与质子发生中和,结果就产生了一种基本由中子构成的极端致密天体——中子星。

中子星的密度极高,对于一个质量与太阳相当的中子星,其半径仅有10公里。如此巨大的质量集中在如此小的空间中,使得中子星拥有十分惊人的密度。中子星的密度与原子核相当,平均密度可达5×10^17千克/立方米,即5亿吨/立方厘米。中子星的表面密度大约为10^9千克/立方米,即1吨/立方厘米,中心附近的密度则可达8×10^17千克/立方米,即8亿吨/立方厘米。

由于中子星十分致密,在其附近将会产生极端的引力场。当两颗中子星发生合并时,将会激发空间产生超强的引力波,并且还会合成出大量的金、铂等金属。天文学家在去年首次探测到了这种事件——GW170817,它发生在1.3亿光年之外。


火星一号


是的,脉冲星的密度确实能够达到这么大。

什么是脉冲星?

脉冲星是1967年被首次发现的,人们发现它会周期性的发出一种电波,科学家很疑惑甚至还以为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


后来经过证实,脉冲星就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因为只有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的星体才能发出如此频率和强度的电波。所以中子星的存在也因此被证实。而脉冲星的发现也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重要发现之一。

所以总结起来脉冲星一定是中子星,而中子星不一定是脉冲星。而中子星的密度在8千万-20亿吨每立方厘米之多,所以脉冲星也是可以达到10亿吨/立方厘米。

为什么脉冲星会发射脉冲

其实关于脉冲星为什么会发射脉冲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但最为流行的是灯塔模型。



其原理就像是船在海中航行,灯塔则总是亮着,但它却不停的做着规则运动,所以灯塔每转一圈,我们就能看到光一次。所以脉冲星也是如此,因为中子星高速自转自身强大的磁场导致辐射只能沿着磁轴的方向,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周期性的脉冲信号。


科学认识论


按照目前的理论来说应该是真的。需要注意的是,不光是理论,实际观测结果也能够证实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因此就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说到脉冲星,可能好多人都感觉奇奇怪怪的没听过,但脉冲星的另一个名字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了。脉冲星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子星。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一颗恒星的质量在太阳的8~20倍之间的时候,演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一颗中子星。小于这个数只能形成白矮星,大于这个数又只能形成黑洞。

中子星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天体,它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简单来说,由于巨大的引力,原子被压碎,核外的自由电子被迫压进了质子,形成了中子。所有的中子都被压到了一起,直到和中子简并压平衡,最终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天体。这样看来,中子星的密度应该是和原子核的密度类似了。


而原子核的密度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差了五到六个数量级。这只是尺寸差异,换算成体积差异就更大了。假如一个原子有一个体育场那么大,那原子核大概和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差不多吧。所以,我们平时能够看到的、摸到的,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一片虚无。假如把地球完全压缩成中子,那大小只有二十多米。这样的物质组成,密度达到10亿吨每立方厘米,很奇怪吗?


所以不管是理论计算,还是天文学上对引力波、脉冲星频率等的观测,都证实了这种星体能够达到这样的密度和质量。毕竟质量不足的话根本无法形成传递整个宇宙的引力波,而体积太大的话,在脉冲星那样高的自转频率下,会瞬间解体。因此,中子星的存在以及它奇特的性质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欢迎关注"张家小智儿"看更多天文爱好者的交流沟通。


张家小智儿



脉冲星就是中子星,中子星是由大质量恒星死之后留下的核心,这个核心由于质量巨大,所以引力已经把原子核压碎了,原子核中的中子就像仪仗队一样紧紧排列在一起,所以中子星的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0亿吨。

我们都知道物体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如果把原子比做剧院,那么原子核就是剧院里的一颗核桃,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处于电子云状态之下。


所以说正常情况下的物体都是镂空结构,如果强行把构成地球的地球的原子和原子挤在一起形成中子星,那么地球的直径就只有22米,也就是说整个地球质量被强行压缩成了直径22米的圆球,那么这个圆球的密度肯定就高达每立方厘米10亿吨了。

而宇宙中有能力产生中子星的只有死亡后的恒星,恒星内部就是超高温和超高压环境,这样一来在大质量恒星死亡之后,其内核就会成为一个密度极高的中子星,这种中子星每秒最快能自转数百圈甚至上千圈,自转的同时还会发出稳定的电磁脉冲信号,科学家们一开始还以为这种信号是外星人发出来的。


中子星的密度其实并不是宇宙中最高的,理论上还存在一种叫作夸克星的天体,夸克星是指恒星的引力强大到把中子压碎然后由更小的夸克构成的天体,所以夸克星的体积比中子星更小而且密度更大。

如果引力强大到把夸克都压碎的话,夸克星就会变成黑洞。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只有10亿吨是不可能成为脉冲星的,脉冲星直径通常20公里左右,却有超过太阳的质量,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10亿吨,这个数据来自观测,有误差但不会太大。

脉冲星是一类自转极快的中子星,以毫秒计算,可周期性地从两级向外辐射能量,只有被辐射的能量扫到的区域,才能观测到它的存在,至今科学家只观测到1600多颗脉冲星,直径在20千米左右。中子星的形成是由于超新星爆发后,恒星内部能量释放不足以支撑引力的收缩,体积急剧缩小,电子被压入质子成为中子,恒星的几乎所有物质都是以中子及其他高密度粒子形式存在。

原子的质量主要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原本只有原子体积的亿分之一,中子星的引力使得原子内部的空间全都用中子填满了,单个原子的质量就增加了亿倍,单位体积的中子星物质质量就非常的大。由于质量特别大,体积小,因此它们具有非常强的磁场,同时辐射着强大的能量,还会吸收伴星的物质,科学家可以根据它们周围天体运行轨道、射电信号和X射线数据,结合相对论理论来推测它们的质量。

脉冲星等致密天体的质量测量是在现有理论支持下计算出来的,肯定会有误差,不过可能不是把它们的质量估计大了,而是小了,致密天体由于强大的引力,会剥夺伴星的物质逐渐成长。


来看世界呀


脉冲星就是倾斜的自转磁中子星,中子星由中子构成的稳定星体,其密度可以高达10亿吨/立方厘米。这时星体的物质全部由简并的中子组成,中子简并可以抗衡巨大的引力,形成稳定的中子星。

中子星也是是大质量恒星演化路径上的一条,当核燃料耗尽恒星的残留铁核的质量大于钱德拉塞卡极限质量,也就是1.4倍太阳质量的时候,简并电子的压力已经无法足以对抗强大的引力,原子核外的电子被压入原子核内,与质子形成中子,原子核也完全瓦解,加速核心的塌缩,此时由中子简并的压力抗衡引力,形成稳定中子星体。

中子星半径一般在10千米左右,但质量在1.4至3倍太阳质量,所以其密度可以达到10亿吨/立方厘米。是除了黑洞之外,最致密的天体。脉冲星就是自转的磁中子星,它的磁场很强,沿着磁轴发射的辐射会随着中子星进行自转,就像灯塔发射的扫射光束一样,每自转一周,其辐射就扫过一次,这些稳定的脉冲周期就是中子星的自转周期。

我国在贵州建立有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天眼,它的主要科学任务之一就是发现脉冲星。利用它500米口径的球面天线,天眼投入使用2年间已经发现了44颗脉冲星,为星际导航,引力波探测提供了理想的工具。

欢迎关注量子实验室,评论里请留下您的见解。


量子实验室


实际上是中子星,根据质量密度大小不同,中子星上面物质每立方厘米在1~20亿吨重之间。

脉冲星是中子星的一种,是会旋转的中子星,而且其能量射线扫射到地球,被人类所捕捉,就成了脉冲星了。

中子星是大质量天体死亡后留下的残骸,这个残骸只有10~20公里直径,质量却有1.4~2个太阳质量。如果数学还好的人随便算一下,凭着种密度,1立方厘米质量有多大不就出来了。

一般来说,大于7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死亡时会发生超新星大爆炸,抛弃大部分质量,中间核心部分急剧收缩,最终就会成为一个中子简并态的星体,就是中子星。

如果这个中子星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2~3倍,就会继续坍缩,直到缩小到史瓦西半径以下,就会无限坍缩成一个奇点,变成一个黑洞。

中子星所谓中子简并态,是指中子星整个星球都由中子组成。

这是因为巨大的压力把原子压碎了,电子被压缩到了原子核里,与质子中和成了中子,大家密密匝匝的挤在一起,整个星球就成了一个由中子组成的巨大原子核。

我们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是用原子组成,而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电子云包裹着原子核,电子与原子核之间有巨大的空间。

原子核的体积只是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占有原子质量的99.96%。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所有物质从微观上看都是一个蓬松的东西,如果把这个蓬松的东西打碎压实,压成了原子核,密度和比重就增加了几千亿倍。

中子星就是这样把原子核压实为一锅中子汤的物质,所以它的密度和重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老有人说,科学界说中子星上的物质这么重,是凭空估计,谁也没有去取一小块来称过,所以不可相信。

科学界观测天体可不是像一些人这么胡思乱想的,科学家有很多方法来测算这个天体的数据,比如引力扰动、体积大小、光谱能量等等,中子星的性质就是这样测算出来的。人类发现的中子星已经有数千颗了,经过用科学的方法,全世界科学家们无数次的验证,得出的这些数据是可信的。

当然如果能够去中子星上取一小块物质称一下,就会更有说服力了。但这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就比如测量钢水温度有一两千度,用遥感温度计测,你就不信,非要用手去摸一下才能算数,这么可能呢。

不要说每一颗中子星距离我们都在几百上千光年以上,人类迄今连1光年的太阳系也无法走出,而且即使能够到达,中子星也无法接近和登陆。

中子星不但物质比重大的出奇,表面重力达到一半光速,也就是每秒15万公里才能逃逸,除了光,掉在上面的东西就永远也出不来了。

新中子星温度奇高,中心可达万亿度,表面可达上亿度;且旋转极快,快的每秒达上千转;中子星的磁场达到万亿到几十万亿高斯,太阳才几千高斯,地球才0.7个高斯。

这样一个极端天体别说到上面去,就是靠近也不得了了。一个70公斤的人如果进入了中子星的引力范围,被拽了下去,其摔落下去的冲击能量相当于2亿吨TNT炸药爆炸威力,也就是10000多颗广岛原子弹爆炸当量。谁敢去谁去充当这个炸弹吧,无需研究就能得到人类最大的氢弹了。

即使一切都不在话下,有人硬是有本事从中子星上盗取了一小匙物质,也不能离开中子星。

如这个傻蛋乘坐亚光速飞船逃离,速度在每秒15万公里以上,是能够摆脱中子星引力的。但那一小勺物质一离开中子星强大的压力约束,立刻就膨胀了,爆炸的威力决不亚于若干颗伊万大氢弹,那傻蛋会和飞船一起,被那一小匙物质崩爆得万马分尸,渣子都不剩了。

因为被强大压力禁锢着得物质一旦被压力释放,就会瞬间恢复原子状态,膨胀几千亿倍。

当然,什么飞船呀、傻蛋呀,一到中子星就被压缩成中子了,要知道一小匙物质可是地球上全人类的重量!所以永远不要试图去做一些违背科学常识的事情。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脉冲星与中子星的区别。

前面说了脉冲星就是中子星的一种。一般中子星都保留着原来恒星的角动量,就像冰上芭蕾旋转时身体一缩小,就滴溜溜的成了陀螺,缩小后的中子星也就转得飞快了。

中子星自转轴与磁场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从磁极发出的强烈能量射线脉冲就会像灯塔一样的扫射太空,当这个脉冲扫向地球时,被人类发现和捕捉,人类就把这种星体叫做脉冲星。

现在人类已经发现了2000多颗脉冲星。脉冲星很有规律的脉冲扫射,真的就像宇宙灯塔,成为了人类太空飞行定位和导航的坐标。

美国NASA利用脉冲星这种精准定位特性,锁定了4颗毫秒级脉冲星,作为精准的信号源,研发了一款宇宙版GPS导航系统。

这种导航系统可以为跨光年旅行导航,在光年尺度精准度可以达到公里级,而且还在向米级努力。

这可比地球上瞄准月球上一只蚊子的准确度强多了。科学界评价,有了这个系统,就有了人类打开星际旅行之门的钥匙。

时空通讯观点,欢迎点评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