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俳句,你為什麼這麼有魅力?——淺談俳句之美學

如果讓你用最少的詞表現最意蘊深遠的內容,你會想到什麼?七言絕句?五言律詩?還是三行小詩?

日本有這樣一種傳統古詩——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是世界文學中最短的格律詩之一,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日本的俳句,你為什麼這麼有魅力?——淺談俳句之美學


一、俳句的起源


俳句始自奈良天皇時期,源發於和歌連歌。古稱俳諧,近稱俳句。

和歌是日本韻文學傳統的形式之一,古日本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便用“假名”只取漢字的音或訓,不取漢字之意來寫就和歌,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便由此而來。

平安朝(794-1192)之後盛行兩人合詠一首和歌,第一人詠前句(五、七、五句式),第二人詠副句(七、七句式)。內容以詼諧滑稽為主,這種形式稱為“連歌”或“短連歌”或“二人連歌”。

鎌倉初期(1192-1333),出現“鎖連歌”,又稱“長連歌”,這種方式由多人合作創作,以五、七、五;七、七句式反覆,一般以百句為度。

室町時代(1392-1573),連和歌日漸衰敗,長連歌十分風行,而“俳諧連歌”作為連歌餘興應運而生。我國《史記滑稽列傳》裡有“滑稽如俳諧”一句,正符合“俳諧連歌”詼諧灑脫的題材風格,又沒有連歌的嚴謹格律。

後奈良天皇時期(1496-1557),山崎宗鑑將俳諧連歌的發句(五、七、五)獨立起來,另創俳諧與連歌爭衡,形成最早的俳句,被後世尊為“俳諧之祖”。

綜上,俳句由和歌、短連歌、長連歌、俳諧連歌到發句,最終形成今天的俳句形式。

日本的俳句,你為什麼這麼有魅力?——淺談俳句之美學


二、俳句的變革


俳句躋身於文學之列不過四百餘年,最初的俳句仍被稱為“發句”。俳句在史上經歷了兩次質的變革,一次是松尾芭蕉把俳句形式推向頂峰,奠定了俳句的藝術地位;一次是正岡子規為俳句定名,並推出科學系統的俳句創作體系,使俳句能夠適應新時代的文學精神。

①松尾芭蕉(1644-1694)——俳句的黃金時代

日本的俳句,你為什麼這麼有魅力?——淺談俳句之美學

松本芭蕉


談日本俳句不得不提松尾芭蕉,是他創造了俳句的黃金時代。

松尾芭蕉出生於伊賀上野,既對貞門1⃣親近,也寫談林2⃣風格,他把松永貞德的古典技巧和西山宗因的自由奔放熔於一爐,並加以發展,成為具有高度藝術性和鮮明個性的庶民詩,最終形成自己的“蕉風俳諧”。

在芭蕉之前,已有不少俳人,他們對俳句的形式、內容、格律和技巧也多有探索,未成正道。芭蕉對俳句進行了大革命,減少了滑稽詼諧,而以嚴肅的態度進行感情內容和藝術技巧的創作。

芭蕉自身寫了很多嚴肅而又清新的作品,比如那首千古名句: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按五七五句式漢譯為:閒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

這看似簡單的一個場景,實是作者妙手偶得,古池的靜寂,蛙跳的動,水聲的響,一靜一動一寂一響之間正是對自然感受的流轉,置身心於無限廣大的時空之中,體會這自然的節律,感受這瞬間即永恆的狀態,達到一種忘我之境,而這種境界正是芭蕉的“閒寂”與“風雅”。

松尾芭蕉在俳界樹立了一個典範,對俳句的貢獻空前絕後,不愧有這“俳聖”的美譽。他使俳句從卑俗的滑稽題材轉入追求詩歌意境的風雅,走入藝術領域。

②正岡子規(1867-1902)——俳句的創作定名

日本的俳句,你為什麼這麼有魅力?——淺談俳句之美學

正岡子規


談日本俳句的正名不得不提正岡子規,是他提倡俳壇革新,力主使用“俳句”一詞。

正岡子規出生於愛媛縣一個下層武士家庭,喜愛文學,師從詩人井手真棹,學習創作短歌。1891年開始編輯俳句分類工作,之後便批評傳統俳句,要求俳句革新,推出一套系統而科學的俳句創作體系,提倡創作寫生,反對庸俗的俳人,贊成“用俗而離俗”。

子規的俳句寫法一反傳統,寫實性和客觀性使俳句再次適應新時代的文學精神,獲得藝術生命。他詳細介紹“寫生”一詞,來闡釋俳人應如實反映事物並使用當代語言的論點。

正岡子規是第一個真正做到擺脫連歌束縛並創造今人熟悉的五七五結構的俳人。他摒棄了連歌的14個音節的脅句,釋放出17個音節。最重要的是子規讓正統文學接受了俳句這種俗文學,使俳句的文學性散發出光芒,並在日本文學上佔有一席之地。他還認為俳句是平等的,不只是正統文壇,甚至民間可能有更勝一籌的俳人。

12歲就能寫出“一聲孤月下,啼血不可聞,關夜空欹枕,故鄉萬里雲”的正岡子規,雖然只活了35歲,但他創作的俳句,在近代俳壇上無出其右;他以及其眾多子弟對後世的影響無可比擬。

三、俳句的美學意義

俳句這種短詩,由十七字音組成,共三句,不講究押韻,但應有季題,即反映表現季節時令的標題,如春、夏等。其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格調高雅又古典的詩,這詩中承襲了日本詩歌創世以來的審美意識,且以生活中的現實事物來作為題材。從創作者創作出的俳句到閱讀者的閱讀體驗,無不體現出一種美學意蘊。

日本的俳句,你為什麼這麼有魅力?——淺談俳句之美學


①俳句美學之來源——創作者

在日本的俳句發展史上,各個時期都有出名的代表人物。古時有俳諧三祖,江戶時代有松尾芭蕉的“蕉門十哲”,之後出現了與謝蕪村、小林一茶等有所成就的俳人,近現代有以正岡子規為代表的俳句詩人組織“松風會”。

每個時期的俳句創作者都有自己的風格。松尾芭蕉以“閒寂”與“幽雅”為特徵,獨具一格,世稱“蕉風”。與謝蕪村提倡“離俗論”,反對耽於私情、沾染庸俗風氣的俳諧,致力於“回到芭蕉去”,成一代宗匠。小林一茶一生經歷坎坷,所以他的俳諧充滿人情,冷笑裡含著熱淚,反抗強大同情弱小,忽然而來忽然而去,世稱俳句界的彗星。正岡子規反傳統寫法,重生活內容,既對松尾芭蕉有獨特評價,也發掘了與謝蕪村的重要價值,樹立了一個里程碑。

俳句之美在文字,在聲音,在感受。最好還是看原文,那每一個假名都滲透著自然的綺景,還有淡淡的禪味。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使俳句有意象、有內容,還有豐富的內在意義,而這內涵正是俳句的美學來源。

松尾芭蕉有一首以秋風為季語的俳句:石山の石より白し秋の凩,鄭民欽譯為寺中石山白,秋風更比山石白。一種肅殺的秋季之景立刻浮現,連秋都是白色,這種用通感的手法將觸覺的風轉換為視覺的白,羈旅之愁浮於紙上。作者對自然的感受之美,心境的悽愴之美得以體現。

同樣寫秋,與謝蕪村看到的是:山暮れて 紅葉の朱を 奪ひけり,譯為日暮山間色,勝似楓葉紅。這別樣的秋色,表現出的是如繪畫般的構圖和色彩,不僅沒有秋天的蕭條,還帶著紅葉的熱情。這種視覺美的感受彷彿如臨其境看到那美麗的山間暮色。

日本的俳句,你為什麼這麼有魅力?——淺談俳句之美學


②俳句美學之體驗——閱讀者

俳句的創作完成,是要給人閱讀的。而閱讀者在這閱讀過程中,有什麼樣的體驗,通過對俳句文本的復義性和多樣性,進行層層意義的剝離,喚起一種意象之外的精約之美。在俳句文本的留白處自由想象填白,達到一種超越明確性和完整性的審美。俳句畢竟不是用來理解的,而是用來感受的。

松尾芭蕉有一首俳句:枯枝棲寒鴉,晚秋日暮斜,這首以秋暮為季語的俳句將晚秋蕭索寂寥的景象立刻展現出來,季節的變換不僅是俳人的體會,也是閱讀者的一種觀感,甚至延伸想起李白的《三五七言》: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同樣的秋景,一述季節變換的感慨,一談朋友相聚無期夢難成。

讀者在閱讀此句時,或許會自比烏鴉,感慨時間的靜靜流淌,而自己獨自棲息在肅瑟暮秋裡,好不悲涼。有意思的是,作者本人芭蕉在描繪此俳句時,畫的是一群烏鴉和一棵枯樹,而蕉門弟子按照句意描繪的是一隻烏鴉,這也同現在的我們有著一致的看法。在同一個主題下,這就體現出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審美意識差異,但讀者的閱讀體驗才是最終接受到的美學意蘊。

又如芭蕉的得意門人向井去來有一首“遙望岩石上,又有一位賞月客。”去來的意思是看到岩石上還有一位觀賞明月的雅士,自己在寫實。而芭蕉則說,岩石上之人應為自己,“又有一位”則是對於月亮來講,“我”就是那個賞月客。

在創作者和閱讀者之間的意圖傳達,未必是完全的,讀者可以以自己的視角進行審視,這給讀者留下充分想象空間的俳句,則更具意蘊之美。所以俳句適合用來感受。

日本的俳句,你為什麼這麼有魅力?——淺談俳句之美學


③俳句美學之啟發

傳統的俳句受季語等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形式僵化,審美主題重複的缺點。但它表現的是“日本人民在其美麗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所產生的心靈感受,已成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華”。它不僅影響著和日本人的審美觀,甚至影響了日本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日本人對俳句的審美特徵,比如短暫與無常,寂靜與流動,閒寂與物哀,這些不僅出現在俳句等文學領域,也出現在他們對現實事物的感嘆。

比如櫻花之美,日本人對櫻花的讚譽無處不在,只因它盛放短暫,又極盡絢爛。初開不多一個星期就要凋謝,花開至繁,開敗最後的尊嚴。這瞬間的綻放喚起人們的哀物之心,去體驗這世間美好之物。日出日落,雲捲雲舒,花開花敗,都是時間流淌中的自然之美。

你瞧那“匆匆春將歸,鳥啼魚落淚”,你聽那“盛夏陽光裡,聽見蝴蝶相觸聲”,你感受那“五六騎,飛馳鳥羽殿,秋風疾”,你期盼那“風重人嬌春將歸”。周作人形容俳句“簡單微妙處,幾乎不能著墨”,它以極短的字,展現極致的美。瞭解俳句美學,也是我們瞭解日本文化的一個入口。

日本的俳句,你為什麼這麼有魅力?——淺談俳句之美學

註釋:

1⃣江戶時代有松永貞德,他提倡俳諧的娛樂性和教養性,號稱"貞門",傾向於古典的一派。

2⃣俳諧正處於進入俳諧連歌的階段時,西山宗因主張俳諧的滑稽性,強調創作上的自由奔放,稱為"談林"派。


參考文獻:

丁建國《淺析俳句的美學意義》

張凱麗《日本古典俳句中的美學意蘊研究》

宋協毅《日本俳句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周作人《一茶的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