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真相:乾隆沾了父祖的光,当了60年太平天子,把家底败光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清朝知名度最高的皇帝,携手缔造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名字虽然叫“康乾盛世”,但雍正在其中的作用却不容小觑,之所以容易被忽视是因为他在位只有13年,与超长待机的康熙与乾隆比起来,实在是短了一些。

康乾盛世真相:乾隆沾了父祖的光,当了60年太平天子,把家底败光

(雍正帝画像)


一定程度上说,康熙是有魄力,开创了盛世并奠基了盛世,雍正是有能力,稳固了盛世并把盛世推向了新高度,而乾隆纯属命好,沾了爷爷和爸爸的光,白捡了一个盛世,潇洒快活地当了六十年的太平天子。


更极端的说法是,康熙扔下一个烂摊子,雍正花13年时间重新搭好,结果乾隆一上台,又用63年(在位60年,太上皇3年)时间给败光了。当然,这种说法对康熙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盛世的“摊子”本来就是他支起来,纵然是后来“烂了”,其核心架构也还是在的,雍正是在此基础上重建的,不能算“开创”,只能算“中兴”。


正所谓“有功者称祖,有德者称宗;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按照帝王庙号的这一评判标准,一般情况下,只有王朝的开国皇帝可以称“祖”,而继任皇帝则只能称“宗”。但是,作为清朝的第四位(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的庙号却是“圣祖”,那是因为他确实收复了失地,开拓了疆域,符合称“祖”的标准。

康乾盛世真相:乾隆沾了父祖的光,当了60年太平天子,把家底败光

(康熙帝画像)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擒鳌拜,平三藩,战沙俄,收台湾,三征葛尔丹,笼络蒙古部落,重用汉族士人,大大提升了清朝的综合实力,奠定了康乾盛世的根基。


但是,康熙过分标榜仁政,加上晚年倦政,导致了吏治败坏,国库空虚。根据史料记载,康熙驾崩时,国库存银仅余800万两,雍正虽然在位时间只有13年,却迅速将国库存银扩充到了6000万两。


那么,雍正是怎么做到的呢?

康乾盛世真相:乾隆沾了父祖的光,当了60年太平天子,把家底败光

(国库)


首先明确一下,康熙当政期间,并非一直那么穷,康熙四十八年国库存银尚有5000万两之巨,之所以在短期内骤降到几百万两,也不是源于康熙挥霍无度,其罪魁祸首是贪官横行,亏空严重。


雍正上台后,针对亏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摊丁入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 、发放养廉银、严禁灰色收入等。雍正要求所有官员三年内必须补齐亏空,逾期者严惩不贷。就这样,雍正用短短几年时间就重塑了官场风气,充盈了国库存银。


但最终,雍正辛苦攒下的家底却几乎被“好儿子”乾隆给败光了,到嘉庆三年乾隆太上皇去世前,国库存银只剩1900万两。

康乾盛世真相:乾隆沾了父祖的光,当了60年太平天子,把家底败光

(乾隆帝画像)


当然,乾隆也不是自始至终都在败家,清朝中央财务总存最高的一年,其实是在乾隆四十二年,根据户部银库黄册记载,这一年的财务数据为:旧管7466万;新收1811万;支出1095万;真实8182万。也就是说,乾隆的挥霍败家,是从中晚年开始的,执政的前42年,国库存银实则是增长了两千多两。


从数据上看,雍正在位13年国库的净增长是5200两,乾隆执政63年国库的净减少是4100两。乾隆之所以没把清朝败没了,是因为他败得尚且没有雍正攒得多。作为“富二代”,乾隆的风光完全得益于爷爷强、爸爸富、家底厚,而非个人功绩足够大。而且,清朝的由盛转衰,正是从乾隆开始的,经历了后来的“嘉道”中落,最终走向了灭亡。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