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的真相,我們如何理智應對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幾乎所有人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適當的恐懼有其積極的意義,會促使讓我們更好的採取行動保護自己。作為普通群體的我們,雖然無法身在疫情防控的一線,但只要在面對疫情時候做到恐而不慌,理性、科學的面對疫情、思考疫情、分析疫情,同樣也是參與戰鬥,為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面對這次疫情,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很多。

這次疫情的真相,我們如何理智應對


第一,要明確這次疫情最好的結果和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根據李蘭娟院士的說法“疫苗研製要有個過程,在疫苗種子株出來以後,要通過細胞株的培養,這個過程要真正拿到疫苗株的話,還要一個月,然後這個疫苗株拿到以後,還要進行一些方面的檢查、檢測,還要半個月,出來後,還要通過鑑定部門的鑑定,通過有關國家一期、二期的驗證。從前面我們拿到疫苗株是一個半月,然後還得需要半月審批的過程才能夠出來。”

所以最好的結果是:我們非常幸運,疫苗在兩個月內得以研製成功,而且沒有副作用。病毒也沒有新的變異,且隨著氣溫變暖而活性下降,疫情在兩個月內得以控制,確診人數不再增加,我們徹底戰勝病毒。

那麼最壞的結果,就是我們沒有控制住病毒的發展,肺炎席捲全球,甚至以難以想象的速度發生變異,成為更加致命,致死率更高的病毒,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大災難。

這次疫情的真相,我們如何理智應對


第二,此次疫情的源頭是哪裡?病毒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關於疫情的源頭目前尚不明確,根據官方的報道,傳染源為野生動物,可能為中華菊頭蝠,除了蝙蝠以外,其他的野生動物,如果子狸,穿山甲等也可能是傳播源。但根據12月最早疫情的報道,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出現在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那麼也有可能病毒的源頭是魚、蝦等我們經常食用的河鮮海鮮,真的是讓人不寒而慄了。

再說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根據官方公佈的信息,“目前來說,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尚未完全掌握,已知的傳播途徑有直接傳播(即呼吸道傳播)、氣溶膠傳播以及接觸傳播。”簡而言之,都和說話,打噴嚏的飛沫相關。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能不出門就不出門,能不見人就不見,呆在家裡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武漢雨量充沛,水路發達,擁有長江、漢江、倒水河、灄水河和舉水河。倘若病毒可以經水體傳播,病毒沿江而下,那麼下游的城市就會迅速淪陷。此外,若是出現大霧以及下雨天氣,病毒都會隨之傳到其他地方,這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雖然病毒是否可經水體傳播還有待進一步科學驗證,但是仍需要我們重視生活用水的問題,儘量飲用燒開過的水,或經過消毒處理的礦泉水。

這次疫情的真相,我們如何理智應對


第三,隨著氣溫回升疫情真的會好轉嗎?

專家們提出疫情會隨著氣溫的回升而有所好轉,他們是根據當年非典的經驗,認為SARS也好,新型冠狀病毒也好,都是流行感冒病毒的近親,每到冬春季節,天氣陰冷潮溼、空氣又不流通的時候,這類病就爆發了。

但是此次疫情我們尚沒有真正弄清楚病毒的特性,所以我認為還不能妄下結論。氣溫升高是否會觸發病毒的變異,增加人傳人的危險?這根本不得而知,根據衛生計生委和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氣溫升高致病毒變異沒有公認結論,我們萬不可掉以輕心。

這次疫情的真相,我們如何理智應對


第四,面對疫情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證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面對疫情,除了要時刻注意生活習慣,做到少出門,出門戴口罩,飲水要注意加熱消毒外,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注意加強自身的免疫系統,規律作息,在家保持鍛鍊,增強免疫力。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仍有很多患病的人出院,說明人是可以依靠自身內部的免疫系統來戰勝病毒的。而且此次疫情,重症患者的年齡段偏高,多為中老年人,80%為60歲以上的人群,而這其中的75%是有一種或者多種基礎疾病的,而年輕人的重症患者則比例很低,這更加說明重症患者的免疫系統都是受損的,倘若保持正常的免疫力,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力量戰勝病毒。

這次疫情的真相,我們如何理智應對


面對疫情,我們要時刻關注新聞動態,學習更多關於疫情的知識,同時也希望政府發佈更多有用的消息。如2月7日北京市開始公佈確診感染者活動過的小區,大家就可以時刻關注,儘量避免自己的生活軌跡和這些區域有交集。

面對疫情,我們要恐而不慌,恐慌是疫情的助燃劑,保證情緒的穩定,新型病毒固然可怕,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就應該淡定,不要恐慌,不要因為疫情而不知所措,要堅信事實,不要人云亦云,堅信我們在這場疫情大戰中必將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