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队弱是不是和杯酒释兵权有关?赵匡胤应该负责任吗?

翁董威


宋朝对外作战的弱势地位是长期积弱而成,但首作佣者仍可追踪到赵匡胤,他的建国战略用人方式直接导致到宋朝武力不振。当然还有历史原因所限,比如燕云十六州的失云掌握,南北形势与之前历代大不相同。再如外敌辽金西夏,都是完善的游牧政权,后来还耕牧兼备,与之前的北敌大不相同,这些原因的结合,才给人以宋朝国富军不强的印象。

宋朝的崇文抑武有它的必要性,唐末藩镇之乱到五代更替,根源都是地方强中央弱,一旦亲军为野心家所制,王朝即危在旦夕,比如赵匡胤,就是殿前都点检出身,祸起萧墙,根本无法防备,而之前的郭威刘知远石敬瑭,无一不是手握重兵在外的藩镇节度使起家。这些,都雄辩的说明五代乱世,无道义可言,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五代的频繁更替,于家于国于上于下,几乎都没有好处,除了个别野心家,可以借此大展身手,渔肉民众纵欲一时,大都是被时代和形势裹挟,纵然身居高位,一样身不由己。所以,宋朝立国,赵匡胤就意识到这一问题所在,与赵普一席话后,对他的“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看法赞赏不已,并由此作出系列改革,常说的杯酒释兵权,影响并没有印象中那么大,但他的目标是解除禁军逼宫之祸,对石守信等人的更新使用很好的执行了这一点,在地方上则实行将知不兵、兵不识将的制度,这样固然弱化军队对皇权的威胁,却也造成武事不振的局面。

削弱禁军统帅的同时,赵匡胤也改革了兵制,把全国的兵员分为四类,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中央禁军拔四方精锐而成,人数多而且质量好,其他三类都是在满足中央禁军后的剩余兵源,而禁军常看保持重兵状态以拱卫国都,各地军队在后勤军粮被中央控制之余,还面临着兵员不如战力不如中央的情况,反意大减,五代乱象至此一扫而空,宋朝形成稳固的朝代,但也因此武事不振,历朝积弱。


南方鹏


宋朝军弱与杯酒释兵权有关,赵匡胤有责任,但宋太宗的责任更大。

一、 杯酒释兵权,弱化兵力

在五代十国时期,权臣篡位是很普遍的事。赵匡胤亲眼目睹郭威篡位,上演黄袍加身,建立后周,后来他学习郭威,上演了陈桥兵变,并且也顺利黄袍加身。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对掌握兵权的大臣心存防范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相比起其他朝代君主斩杀开国功臣,赵匡胤算是比较仁慈的。

杯酒释兵权过后,禁军将领的权力被大大削减,形成禁军三衙体制,一改过去禁军将领一人统帅的局面,有效保障了宋朝军队的稳定。但其负面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因对武将的猜忌,导致宋朝几乎无大将可用,兵力严重被弱化。

二、宋太宗两度失利,君臣产生恐辽心理

宋太宗继位后,先后两次亲征都失利了。太宗第一次亲征失利是在高粱河之战,这次战争宋朝在兵力方面是占上风的,但因太宗轻敌,同时将士连续多日作战,使得军队士气低落,高粱河最后以惨败结束。

第二次失利是在雍熙北征,这次失利来源于对辽国实力的错误估计,导致宋朝彻底丢失了燕云十六州,同时也暴露了太宗没有领兵打仗方面的才略。

在自知没有这方面才能时,太宗仍旧固守宋太祖时期的方针,不培养有能力的将士,反而产生恐战心理,不管兵力不足的问题,转头去发展经济、文化,导致宋朝军队越来越弱,到了宋真宗时期,却只能以求和来保民安。

因此,宋朝军队弱,始于宋太祖,却因宋太宗无军事能力而不知变通变得愈加严重。


点尘看史


赵匡胤,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深受郭威的器重,郭威病重后,他几乎掌管了政权,之后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建立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这种为保皇帝宝座而削弱军事力量的做法使正确还是错误的呢?是成就了宋朝还是毁灭了宋朝呢?要想分析出原因首先要从“杯酒释兵权”的背景和发起者赵匡胤说起。赵匡胤在成为皇帝之前是一个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大将军,而且他又是一个心思极其缜密的一个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和身份,在他黄袍加身之后,他非常忌惮他的部下武将会用同样的方式将他推翻,于是在这样的思考与周边大臣的建议下,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做法。

不可否认的是“杯酒释兵权”在当时的确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在当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项决议消除了赵匡胤心中的顾虑。而且这种重文轻武的现象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以及商业、手工业等的极大发展。另外,从侧面上来说帮助了辅官分职、科举制度等方面,加强了皇权的政策,并且也加强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形成统一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优势。

但是,在正因为“杯酒释兵权”导致了北宋的军事能力非常的弱,可以说是一碰就碎的那种。罢免武将职务,让没有威信,比较容易控制的人做大将军,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有一番作为呢?也正是因为宋朝的军事能力非常的差,所以他们经常被外族骚扰,与其征战也是输多赢少,可以说是中原“最窝囊”的一个朝代。

所谓,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杯酒释兵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那它必定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或者说是更加严重的坏处。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也是这样,事物总是会有正反两面的,我们在看待时,要尽量避免其不利因素带来的后果,这样才能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大化的成功。


李百彦86


首先宋朝军队可以说是历代最弱的军队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只能占一部分,因此赵匡胤不能负主要责任。杯酒释兵权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手下大将的兵权,使他们失去对军队的领导能力,从而杜绝他们效仿自己给自己带来威胁。

宋朝军队弱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从政治层面上,武人的地位是最低的,造成了文重武轻的局面,武将在朝堂上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其次,从军队指挥上,宋朝是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文官指挥武将,试问连兵书都没看过,行军都不会的人怎么去指挥打仗;第三,当时信奉的是好男不当兵,甚至还有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的言语,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人愿意去当兵,兵员素质极其低下。这些才是宋朝军队弱势的主因。


盛夏一抹清凉


宋朝军队弱,是与‘’杯酒释兵权‘’有关。

赵匡胤因为害怕能征善战的武将们继续掌握兵权后,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有人像自己一样,再来一场新的‘’陈桥兵变‘’,让自己失去皇位,丢掉江山。所以,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夺了他们的兵权,从而导致宋朝的武将能力越来越差,武装力量渐渐不行,越来越弱。

‘’杯酒释兵‘’,是赵匡胤担心武将们反对他而采取的一种夺权行动,是他不重视囯家武装力量,惧怕武装力量的一种表现,也是宋朝军队弱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另外,赵匡胤为了稳固自家的统治,防止有军队造他的反,还经常让士兵换防,弄得将官士兵无法好好的训练,也直接造成了宋朝军队的软弱无能。

至于说赵匡胤该不该负责任,这个问题谁回答得了?我想,这是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这是历史,历史就是历史,无所谓责不责任!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从古到今,历朝历代,有多少个皇帝,谁能对他们的人民、对他们的囯家、对他们的历史负责任呢?那些昏君、暴君比比皆是,他们能负责?他们负得了责?恐怕只有在人民推翻他们的那一刻,他们才对他们的行为负了责任!

对于历朝历代的不良统治者,只有人民的苦难和哀嚎,在历史的叹息中,变得越来越弱……




雪青91


宋朝给人的感觉就是武力不昌,一直被辽、西夏、金、蒙元欺负,直至亡国。但这不能算赵匡胤的锅,杯酒释兵权可以说是个引子,但不能负直接责任。

首先说为什么杯酒释兵权,这点大家都能说上来,就是为了防止领兵将领再来一次陈桥驿兵变。在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50年的功夫10几个国家来回的转,各种兵变上位、子杀父、夫杀子的背叛和反背叛。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心里对这种混乱习以为常,如果不加以节制谁知道宋朝刚开国能不能过下去。


遏制住内乱因素是宋朝之幸,但宋朝的不幸是刚建国的时候,背面有了一个已经成气候的辽国,还占了幽云十六州。北面没有东西连贯的山脉做屏障了,全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契丹人的骑兵想干嘛就干嘛,要不是宋朝开国的士兵够强劲打出个澶渊之盟,说不定宋朝就变成和辽国划长江而治的南北朝了。

澶渊之盟后辽国和宋朝一直没有打仗(真有信用),所以对军队的一直没有实质的加强,一味地用五代十国的例子放着军队。加对文人越来越大的有待,形成了冗官、冗员、冗兵,多而没用、浪费有限的资源,虽然国内大大小小的叛乱但都成不了气候。但最后亡于外族。


逸咔咔


宋朝“重文轻武' 兵权由皇帝亲自掌握,军队由文人控制,而武将则频繁调动,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的局面。其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打压武将,防止军人叛乱。这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密切关系,其“梢酉释兵权,’更針蝴的代表。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禁军统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宋。 在即位后不到半年时间内,就有两位节度使起兵反对他。他好不容易平定后,就问丞相赵普:“你说五代以来,为什么天下如此混乱呢?”赵普说:“这都是由于唐以来藩镇势力过大的缘故。” 赵匡胤又问:“如何根除这种现象呢?”赵普说:“只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削夺他们的兵权就可以了。 ”于是,赵匡胤召集开国的一些武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对他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忠心耿耿,但不代表你们的部下也忠诚于我。将来有一天,如果他们也给你们来个皇袍加身,那你们该如何处理呢? ”众将惶恐,跪倒在地。赵匡胤乘势说:“要不你们辞掉官职,回到家乡,我再赐你们些田宅金银,既可以给子孙留点家业,还能安享晚年,岂不快哉!”众将第二日便递上辞职奏章,赵匡胤一一准奏。

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级将领们主动交出兵权。与汉高祖、明太祖大肆杀戮功臣相比较,宋太祖此举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通常是一个文官,武官比文官低一等。这种做法虽然成功地预防了军队可能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与盛唐也可相媲美。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史学家陈寅恪曾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始终薄弱,屡屡被经济文化落后的辽、西夏、金、蒙古所击败。这种国富兵弱的格局,最终导致了大宋皇朝覆灭于蒙元,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令人感到可惜可

“杯酒释兵权”是削夺大将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从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就是为了解决自唐以来藩镇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宋朝的很多制度都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重文轻武也从这而来。军队由文官控制,军队调动和指挥权分离等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防止武将专权的目的,但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这也是北宋和南宋在与北方游牧民族较量过程中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


孔得普利麻


那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在“杯酒释兵权”那一夜就注定了呢?  因为赵匡胤妥协了,他为了皇位稳固许了不论那些放下兵权的手下犯什么样错,都不会追求的承诺。还发放免死金牌让属下安心!

仔细想想,“杯酒释兵权”其实是宋太祖赵匡胤与整个武将集团的一场政治博弈,既然是博弈,作为博弈双方的任何一方自然都不可能无本生利,不付代价。很显然,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武将集团所付出的代价是从此失去了手中的“兵权”,而这“兵权”当然不是白白失去的,它所换来的则是皇帝赵匡胤金口许诺与赏赐的奢侈与享乐。

史载,在“杯酒释兵权”时,赵匡胤曾开导众武将说:“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那话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只要众将放下武器,不掌兵权,不再对他赵匡胤的皇位构成威胁,那么,其他一切都好说,想要什么都行。

仅此可见,赵匡胤在“释兵权”时,表现得非常地慷慨——当然是慷国家、民族之慷,用《宋史·石守信传》的原话说就是“赏赉甚厚”,给众武将开出了极为优厚的价码。

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的“杯酒释兵权”,说白了,其实不过是宋太祖赵匡胤“以腐败换兵权”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给整个武将集团颁发了一张“腐败许可证”。由于有了皇帝亲自颁发的这张“腐败许可证”为庇护,所以,从那之后,武将们都“理直气壮”地进行腐败。据史料记载,太祖的武将们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些贪财好色之徒。

  比如有个名叫王继勋的武将,是彰德军节度使王饶之子,王皇后的胞弟。据《宋史》记载,这位国舅爷性情残暴,是个贪财渔色、“专以脔割(将活人身上的肉割成一片一片的)奴婢为乐”的食人魔王。一天,王继勋府中围墙因大雨坍塌,大量奴婢逃出牢笼,跑到宋太祖面前告御状,把王继勋骇人听闻的罪行全都捅了出来。

  但结果如何呢?

  据说,宋太祖“大骇”之下,对王继勋判决得挺狠:“削夺官爵,勒归私邸。仍令甲士守之。俄又配流登州。”但最终处理起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没等自己的小舅子王继勋前往流放地,赵匡胤早已改授其职为右监门率府副帅。由于有恃无恐,970年,王继勋被任命为西京洛阳的行政长官之后,变本加厉地发泄着自己残暴的本性,开始吃人:“强市民家子女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食之,而棺其骨弃野外。”以致人贩子和棺材铺商人日夜出入王继勋府中,门庭若市。有了上一次告御状的教训,洛阳百姓对上诉不再抱有希望,学会了听天由命,任其宰割。

  据统计,直到太宗即位后王继勋被处死时,仅在973年到977年这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王继勋亲手杀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达100多人。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食人恶魔,如果不是赵匡胤有意庇护,想必绝对不会吃人吃得这么不亦乐乎,逍遥自在。

  或许这看起来没什么,但是这些人决定了宋朝的政治,有着致命的缺陷,这些开国元老的为非作歹肆无忌惮,一直到什么时候才得到收敛呢?一直到北宋被灭,南宋之时才得到革新,但是南宋之时,那些拥护赵构上位当皇帝的开国大臣,又开始继续这样的生活。

  有这样一匹拥有“免死金牌”的权臣存在,宋朝能不黑暗么?



土布衣


一个靠武将作乱改朝换代成为皇帝的人,注定了会遏制武将权利的扩大,杯酒释兵权很好的注解了赵太宗内心的担忧。自宋以来,武将的权利有史以来降为最低,国家风气,推崇文人至上。文人的权利达到了顶峰。大小战争都是文人监军掌控全局。用一个不懂战争的人去指挥战争,失败已成定论。宋朝拥有当时世界最强大的经济,确成为了军事上的侏儒。太祖黄袍加身的经历成为了后世子孙重文轻武的原因。一个国家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军事来守卫,这个国家就是在慢慢的死亡。


1念永恒


宋朝军队弱是不是和杯酒释兵权没有关,赵匡胤也不应该负责任

首先宋朝军队在赵匡胤时代不弱,在那个时代应该说是比较强大的,所以赵匡胤也不应该负责,只是之后越来越重文轻武,当然重文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人文发展,当时宋朝也有很多武器发明,用来抵御外寇,效果也很不错,不过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也是历史的规律~~


 我一直认为汉 唐 宋 明,才能代表我中华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