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军前期与吐蕃交战胜少败多?

历史的天空好精彩11


本人认为是唐军与吐蕃交战的经验不足。

吐蕃在完成了高原各部落统一之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新生国家,从此开始了和各个国家全面开战的局面。

东面和强大的大唐帝国开战,西面和阿拉伯帝国开战,要知道这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王朝了,不仅如此,吐蕃还与回纥、南诏等国家开战。基本上能交上手的,全都打了个遍。

在历史上有一个规律,一个新生的力量在一段时间内特别强大,尤其是军队在战场上更是所向披靡,魏武卒如此,大秦锐士如此,蒙古骑兵如此,吐蕃军队也是如此。

在这时虽然大唐帝国极度辉煌,民风尚武,但是面对新生的高原王朝,开始依然败多胜少。因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对于新生事物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没有任何应对的经验,只能慢慢摸索,然后才能坦然应对。

大唐对于吐蕃也是如此,新生的王朝已经不是从前一个个部落的乌合之众,而是一支精锐之师了。

对于交战双方的胜败,往往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

  1. 在天时上,吐蕃的士兵早已适应了高原气候,大唐的士兵很多根本无法适应,还没交战战斗力就没了一半。
  2. 在地利上,吐蕃士兵自高原而下,大唐士兵由下而上,吃了很大亏。
  3. 在人和上,大唐民风尚武,吐蕃统一后本就民风彪悍的吐蕃人更加团结,一致对外。

唐军对于和这样统一的高原王朝作战,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对敌经验太少。《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对于这时没有对敌经验的唐军来说,必然是败多胜少的。


海洋望星空


导语:

盛唐时期,真的没有几个王朝是唐王朝的对手,甚至连纵深700多年的高句丽都被唐王朝给灭了,可就是吐蕃王朝,始终是唐朝的心腹大患。

唐朝多次与吐蕃发生过战争,不论历史学家是怎么下定论的,看结局我们就会知道。唐朝前后派遣了多位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如果真的打赢了,有必要牺牲公主的幸福吗?所以这一系列所谓的胜利,都是中原王朝为了自身的面子意淫出来的,屈辱的失败对强大的中原王朝来说,并不体面。

01和亲是军事失败的象征,显然唐王朝不是强盛时期吐蕃的对手。

汉朝建立后的前七十多年,对匈奴一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他们的势力范围始终都无法通过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因为这一块地盘被匈奴牢牢掌控在手里。

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旧唐书》

汉高帝刘邦曾经与匈奴打过一仗,结果差点把自己的老命丢在那里。从此汉朝即使有与匈奴决战的勇气,也并不具备相应的实力。所以汉王朝前七十多年一直用和亲解决边疆问题。

一直等到汉武帝把匈奴打得载歌载舞以后,和亲政策彻底废除。强大的军备力量,成为汉王朝昂首挺胸的资本,他们再也不需要用女人的幸福,换取王朝的和平。

当然了,从王朝统治者和天下百姓的角度来说,用一两个女人的幸福来换取和平,似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可是如果把你家的女儿拿去做这场政治交易,你愿意吗?谁都不会愿意。

  1. 同样的道理,唐王朝和吐蕃之间,打了不少仗,而且基本上集中在强盛的唐太宗时期。结局我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打赢了吐蕃,并且大度地将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2. 此后唐中宗李显又将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这看似是强大的唐王朝,对吐蕃的一种恩赐。是吐蕃打了败仗以后,唐王朝可怜对方。
  3. 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我们可以来看看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身份,那就能晓得统治者们是什么心态了。这两位所谓的公主,全部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甚至在和亲之前,连养女的身份都不具备。难道唐太宗和唐中宗就没有女儿吗?当然不会。

唐太宗有记录的女儿就有21个之多,而唐中宗李显再不济也有两个女儿。

为什么他们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吐蕃呢?那可是亲生的女儿,他们才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去吃这份苦。

所以说统治者们发自内心的是觉得,和亲是下下策,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是绝对不会采取和亲政策的。而军事上的失败,导致了这种下下策的出现。

02吐蕃异常强大,这是唐王朝始料未及的。

中国有春秋战国的乱世、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五代十国的乱世,其实吐蕃在松赞干布一统吐蕃以前,也是一样的模样,各大宗教国家互相比拼,谁也不服谁。

  • 松赞干布虽然是吐蕃王朝第33位赞普,可是他却是大一统吐蕃王朝的建立者。他上台以后,迁都拉萨,努力发展当地的畜牧业和军事力量。
  • 吐蕃的势力范围也不断在扩张,如今的青海、新疆、四川等部分地区和西藏全境,都在松赞干布的控制范围之内。
  • 松赞干布也是一位成熟的外交家,他对外不断寻求盟友,比如说与尼泊尔结成联盟,与藏区豪族结成联盟,先后迎娶了他们的公主。此后又与唐王朝议和,迎娶了唐王朝的文成公主。

当松赞干布将手伸向四川的时候,其实唐王朝是做出过强烈反对的。唐太宗为此派遣了侯君集带领20万大军前往四川,力争将吐蕃主力全部消灭。

结果很有意思,侯君集还没到那边,左武卫将军牛进达已经将吐蕃大军给击败了。按道理这一场大战是唐王朝胜利了,为什么唐王朝还是要主动和亲呢?

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旧唐书》

其实他们所消灭的,压根就不是吐蕃的主力。吐蕃有自己的战略方针,唐王朝要向松州进兵就必须要劳师远征,长期驻扎在这里也要消耗大量钱财。

而吐蕃出兵四川就显得非常轻松,毕竟距离相对较接近。所以当唐王朝的主力撤退以后,吐蕃还是会发起总攻,到时候吃亏的反而是唐朝。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唐王朝要么就是花重兵驻扎在四川地区,因为少量人马不足以成为吐蕃的对手。要么就是和亲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唐太宗选择了后者。

03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的三个妻子里,地位最低。

我们现在大为赞扬文成公主和亲的事情,那么当事人愿意吗?我认为打死她都不会愿意,要真的是好事,唐太宗为啥不把自己的女儿嫁过去?他可是有21个女儿的男人。

帝伐辽还,使禄东赞上书曰 :“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其高七尺,中实酒三斛。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西域,为中天竺所钞,弄赞发精兵从玄策讨破之,来献俘。---《新唐书》

而吐蕃这边对文成公主怎么样呢?其实松赞干布除了迎娶文成公主以外,在明面上还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以及藏区的蒙萨妃。

这只是松赞干布的三位有记录的夫人,全部都是政治联姻。而这三个人里面,尺尊公主的地位是最高的,这是为什么呢?

  1. 首先尼泊尔跟吐蕃的距离非常接近。从战略角度来说,吐蕃和尼泊尔之间,必须要处理好关系,否则两者爆发战争就不是局部战争了。
  2. 其次尼泊尔的宗教文化和吐蕃基本相同。两者都是非常著名的古老佛国,信仰相同的情况下,感情也会更加好。
  3. 再者尼泊尔在名义上是吐蕃的附属国。这让吐蕃有了宗主国的感觉,而唐王朝是吐蕃的宗主国,吐蕃人总觉得有些耻辱。

此外蒙萨妃是其中最受宠的一个,她给松赞干布生了一个儿子继承了松赞干布的王位。所以是文成公主不仅地位不高,而且与松赞干布没有生育任何子孙,在藏区孤独终老。

总结:吐蕃和唐王朝几乎同时强盛又同时衰败。

  • 唐王朝在唐玄宗以后,爆发了安史之乱,结果导致唐王朝内乱不断。朝廷从此失去了对地方的绝对管辖权。
  • 而吐蕃王朝其实也是一样,在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将吐蕃推向了一个绝对的高度。可是到了后期,吐蕃逐渐开始衰弱。

唐肃宗时期,郭子仪等将领可以秒杀吐蕃军团,可见当时的吐蕃已经不堪一击。此后吐蕃更是与中原王朝类似,再次沦落到了割据分裂的状态。

《旧唐书》

《新唐书》


江湖小晓生


首先,初唐时的吐蕃已经完成了对青藏高原的统一,整个地区都被政治清明的政权领导下,为吐蕃对外征战提供了基础。

当时吐蕃所处的地区海拔较高,唐军征讨时高原反应严重,非战斗减员比较多,而且青藏高原地区地广人稀,补给不便,得从后方源源不断输运,导致补给线漫长。

最后一个是贫苦的高原地区锻炼了吐蕃人的体魄,合格战士众多且战斗力较高,稍一训练便成精锐军队。


六等三侯


  吐蕃人是唐朝几百年的敌人,他们这帮人不好好在高原待着,非得和唐朝争夺西域,河西,乃至妄图灭掉唐朝,统一中原。

  确实,在唐朝和吐蕃大大小小一百多场战斗中,唐军败多胜少,武周时期,吐槽也多次击败武周军队,一度夺取安西四镇,甚至还攻陷唐都城长安并占据十五天之久。但是最终灭掉吐蕃的,还是垂暮之年的唐朝。

 吐蕃在高宗朝开始对唐朝占有军事优势,在此之前。吐蕃和唐军交战,侯君集,牛进达五万人就将吐蕃二十万人打败。打的松赞干布和亲求和。这次是唐朝大胜,但是往吐蕃送了个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也学起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借着文成公主带来的唐朝各种先进的技术,文化。改良吐蕃,富国强兵。

  高宗时,吐蕃开始反攻,为了吐谷浑和青海高原的归属,双方在大非川,青海湖打了几仗,唐军全部战败。武周时期对外军事比较弱,就连已经衰弱的突厥和尚未强大的契丹都敢和武周叫叫板,吐蕃更是把武周军队吊打,在素罗汗山,吐蕃歼灭武周军队十余万。后来因为吐蕃内部不安,武周政权才得以修养。

  玄宗继位后,唐军复盛,重新打通西域,数次击败吐蕃,占领青藏高原西北部,对吐蕃呈现出包围之势,眼看吐蕃就要完蛋,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节点,朝廷为了平叛,把各镇驻军不断往回调,安西北庭等都护府的军力不断削减,给了吐蕃可乘之机。

  “万里一孤城,满头白发兵”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后来吐蕃完全占领西域河西等地,对唐朝虎视眈眈上百年。双方在此期间征战不断,吐蕃甚至还攻陷唐都长安,但是终究被唐朝击退。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节点,朝廷为了平叛,把各镇驻军不断往回调,安西北庭等都护府的军力不断削减,给了吐蕃可乘之机。

  “万里一孤城,满头白发兵”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后来吐蕃完全占领西域河西等地,对唐朝虎视眈眈上百年。双方在此期间征战不断,吐蕃甚至还攻陷唐都长安,但是终究被唐朝击退。

晚唐时,吐蕃内部分裂,国势骤衰。唐朝也彻底解决了回纥问题,开始和吐蕃算账。宣宗出兵收复河潢三关七州,张义潮带着河西人民大起义,奉十一州地图归唐。河西走廊重归唐朝。紧接着唐朝联合回纥,南诏,大食合围吐蕃,吐蕃溃败,最终分裂崩溃。吐蕃最后的大相论恐热被唐军斩杀,传首长安。

  当时的唐朝内部藩镇林立,政治腐朽,已然垂垂老矣。但是依旧能奋起一搏,报此百年大仇。

回归题目,吐蕃之所以能多次战胜唐军,一来,吐蕃人是从上往下打,越打越精神,但是这气候确实是真的难为唐军了。

  二来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吐蕃却连占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势力达到顶锋,风芒太盛,唐朝避之不及。

  三来唐朝国力不济,盛唐可以凭借强大的国力远征万里,但是一但国运衰颓,就只能被动防守,唐朝最最重要的领土始终是长城以南,河西以东的地方,这些地方在,唐朝就有还重新崛起的一天。

  





七色海棠


首先吐蕃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它建立在青藏高原上,所以这就意味着在当时那个年代,唐朝军队想要去讨伐他们的话,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必然非常恶劣,这些唐军士兵大部分都是来自关中,河北,中原地区,去了那边,短时间内战斗力要大打折扣。在高原地区而且,补给困难对于唐朝军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吐蕃来说,抢一波就走,而对与大唐来说,长达千里的运输补给更是对国力的巨大压力,这注定了与吐蕃难以打持久战。

另外,吐蕃本身也具有足够的实力,自松赞干布后,青藏高原统一,文成公主和亲以后,又从大唐不断的输入先进的文化,技术,其实力不断增加,具有足够的与大唐争锋的实力。


清风拂面cf


高原作战加上兵力不足,成为唐军胜少败多的主因。


平头哥vvip


不得地利,不得人心


回笼大包子


说的好像唐军跟谁作战不是胜少败多一样。 唐朝对外战争总体就是胜少负多,表面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罢了


竹杖芒鞋怕打滑


地理优势,马匹优势!


子牙后人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