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疑案」一首《詠鵝》,婦孺皆知,瞭解其作者的恐怕沒幾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詠鵝》,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這首詩的作者駱賓王,知道的人恐怕就沒有那麼多了。說起來,駱賓王的詩人身份只是其一,更引世人關注的是他傳奇的經歷以及撲朔迷離的歸蹤。

作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是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出身寒微,才情並茂,尤善寫詩,給後世留下了諸多名篇。後來他跟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特意撰寫了一篇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名揚天下。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後,大加讚賞,不由得感嘆:“宰相安得失此人?”一個讓仇人都惺惺相惜的人,足見其才華之高。

「古今疑案」一首《詠鵝》,婦孺皆知,瞭解其作者的恐怕沒幾個

公元683年,駱賓王還在老家浙江臨海縣當一名普通的縣官。也就是在這年冬天,長期臥病在床的唐高宗死了,其子李顯繼位稱帝。早在唐高宗在位之時,武則天就已經代管朝政數十年。李顯稱帝后,她不甘心放棄手中至高無上的權柄,於是廢長立幼,自己仍然獨掌大權。同時為了鞏固皇權,武則天又下令排除異己,並且大肆誅殺唐室勳臣,同時設立間諜機構,相互揭發告密,人人自危,整個皇城也都陷入了惶惶不安之中。

駱賓王目睹了的種種惡行,心中憤懣不已。於是他就連和手握兵權的徐敬業準備起事,討伐武則天。出兵之際,他洋洋灑灑地寫出了那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檄文。通篇義正言辭,氣勢恢宏,確立了“擁戴李顯、匡扶唐室”的政治主張。第二年,起義因為徐敬業沒有抓住有利戰機,最終被武則天圍剿,歷時三個月的起義在揚州城下宣告失敗。作為起義的首領,徐敬業和駱賓王連夜坐船逃往高麗。結果途中,部下叛變,徐敬業被殺,駱賓王也自此不知去向。

「古今疑案」一首《詠鵝》,婦孺皆知,瞭解其作者的恐怕沒幾個

關於駱賓王的命運究竟如何,歷史上總共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駱賓王是被誅殺了。在《資治通鑑》中明確記載了起義軍失敗後,徐敬業和駱賓王被叛軍誅殺的場景。《舊唐書》中也肯定了“諸殺駱賓王”的事實。

第二種說法認為駱賓王逃跑了。據《新唐書》記載,駱賓王在兵敗後逃跑了,不知所蹤。後來,武則天死後,李顯即位,為了表揚駱賓王為大唐江山所做出的犧牲,特下令在全國各地蒐集所有與駱賓王有關的詩作,並對其兵敗後的下落做出嚴密的調查,遍訪駱賓王昔日好友,追查駱賓王的下落。隨著調查的深入和得到的情報線索,最終認為駱賓王並沒有死,而是逃跑隱逸,不知所蹤了。

第三種說法認為駱賓王“出家”了。初唐著名的詩人宋之問在杭州靈隱寺月下吟詩,夜月極明,脫口而出一句:“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而後句未屬,思索良苦。此時有一老僧點長明燈,就送出一妙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再也見不到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底細的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

「古今疑案」一首《詠鵝》,婦孺皆知,瞭解其作者的恐怕沒幾個

2005年時,中央電視臺曾有一檔《見證發現之旅》的欄目,特意播出了專題片《駱賓王》。其時,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駱賓王研究專家駱祥發向媒體公佈了自己多年研究駱賓王下落的結果。他認為,駱賓王兵敗被誅殺的論證是值得懷疑的。在官方的史冊上也出現過兩種完全不同的記載,本身就值得商榷。同時,駱賓發也提出,在家族宗譜上也有關於駱賓王逃出後隱身在江蘇南通一帶蘆葦蕩,輾轉後又剋死南通,埋骨黃泥口的記載,最終70歲左右時去世。

當然,以上也是一家之言,至於其中真相到底是如何的,這也就成了一件千古疑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