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皇帝和明英宗對調,還會有土木堡大敗和清兵入關嗎?

南渡唐後人


應該不會呢,崇禎是一個勤奮有心機的皇帝,它能逃脫魏忠賢等醃當認得陷害,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是當時的情況,他不會去前線,會安排能征善戰的將領錢去


大師0921


我們可以從兩個皇帝的性格特點、所處執政環境和各自造成的結果等方面分析,假設一下對調的結果。

先說一下明英宗朱祁鎮,這是大明歷史上唯一的兩朝皇帝,宣德二年(1427年)生,四個月即立為太子,母親孫若微也以子為貴由貴妃升級皇后,原皇后胡善祥因此被廢。

宣宗十年(1435年),宣宗崩,朱祁鎮即位,時年八歲,由其奶奶太皇太后張太后統攬國事,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輔政,到正統十一年,強勢的奶奶和三楊都去世了,此時的小皇帝19歲,正值青春年少,又沒有了輔政的干預,可以說是高壓反彈了,他崇信宦官王振,欲效仿祖先武功。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高調御駕親征,討罰蒙古瓦剌部也先,最終兵敗被俘。這次戰役導致武將衰落,文官勢力大增。

再說崇禎帝,明朝最後一帝,幼年坎坷,父親朱常洛雖為太子,卻不招爺爺明神宗喜歡,母親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五歲時,其母劉氏因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所以幼年的朱由檢爺爺不疼,父親不愛,最愛的母親卻早早被殺。幼年的經歷致使他一直沒有安全感,也造成了他多疑猜忌的性格。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被哥哥冊封為信王。

天啟七年(1627年),哥哥龍馭上賓,朱由檢即位,很快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但是卻造成了文官獨大,他們站在道德制高點,掌握對輿論解釋權,刻板固守聖人之道,不解決實際問題,終導致崇禎白縊,大明滅亡。

兩個皇帝一個四個月為太子,一直在庇護下成長;一個可謂是悽慘的童年。一個寵宦官;一個殺宦官,如果對調一下位置,會避免土木堡之變和清軍入關的結果麼?

土木堡之變失敗主要原因是朱祁鎮年輕氣傲,久在奶奶和三楊的壓制下強勢反彈,寵信太監。如果換成朱由檢,更加勤政務實,誅閹黨,所以,這樣看,土木堡之變或不會發生。

再看清軍入關,大明滅亡。如果換成朱祁鎮,恐怕也避免不了。大明亡是多種因素的一種趨勢,皇帝個人因素只是其一,如果假設成功,大明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和其他的方式而己。

當然,我還是那句話,歷史可以假設,但沒有假設。

個人粗解,歡迎典評關注!


金烏木木


明朝中後期在北方抵抗女真的戰爭中大財,以及後期清兵入關直至明朝滅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和朝廷長期的執政政策有著必然聯繫,不管明中後期是哪個皇帝,封建制度建立的帝國都會在一定週期後改朝換代。

第一,明中期後,宦官專政,黨爭激烈,導致中央下達的政策到地方無法無法有效,地方脫離朝廷管理。

第二,皇帝不思朝政,信封心學。

第三,陝北常年饑荒,朝廷熟視無睹,激化農民和朝廷之間的矛盾,農民起義不斷,這對明朝統治階級衝擊很大。

第四,也是最避免不了的因素,當時的明朝正在經歷小冰河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為了生存只能南下,天氣的變冷導致糧食減產嚴重,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在科技不發達的明朝,這是任何一個統治者束手無策的。


塵96027841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

其次,我們要看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土木堡大敗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導致,如果換成崇禎,從崇禎誅殺宦官魏忠賢來看,他是比較相信東林黨人士的;也就很難說他是不大會相信宦官王振的,也就不會發生土木堡之變。

最後,相反如果把崇禎皇帝換成英宗,也許他會繼續相信宦官,但歷史走向不會改變,明朝後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揭竿而起是遲早的事,所以註定要改朝換代。


木金木火


都不會。將會再出現一個大明好聖孫,大明王朝繼宣德皇帝后再興旺30年。


別有聲色


崇禎皇帝和明英宗即使對調,土木堡之變依然會大敗清軍也一樣會入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