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不把軍隊拿來進攻蘇聯,而是固定歐洲會如何?

飛舞的塵埃落定


從希特勒入侵波蘭那一刻起,德國就已經別無選擇,無論德軍是否進攻蘇聯,都不會改變納粹德國走向滅亡的命運。德軍挑釁蘇聯無非是因為希特勒早已將蘇聯當作第三帝國潛在的敵人,但是斯大林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無論蘇德是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兩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就已經決定他們根本無法坦誠相待。德軍在西歐激戰正酣之際,蘇聯不也趁火打劫侵佔了波羅的海三國麼?斯大林甚至還一度想染指羅馬尼亞,這讓希特勒不得不抽調兵力派往羅馬尼亞,以保護德國的命根子——石油。從這一系列的小動作中就可以看出,蘇聯同德國之間的盟友關係根本不牢靠,斯大林也有著自己的企圖。

如果希特勒沒有進攻蘇聯,那德國也只能獲得一個非常短暫的和平期,一旦蘇軍完成裝備和編制的轉型,誰都不敢保證斯大林會不會藉機敲詐希特勒。以希特勒的個性,恐怕兩國還會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鑑於蘇聯的綜合國力遠在在德國之上,到那時德軍將很難是蘇軍的對手。另一方面,即便德國擁有了這段和平期,它的軍事實力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觀,因為“先天性的缺陷”直接影響著德國軍力(乃至國力)的發展。

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協約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將德國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殆盡,而且由於重新劃分了德國疆界,這使德國人又失去了大量的鐵礦等自然資源。雖然德國佔領了中西歐洲,但希特勒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來支撐“第三帝國”的發展,因為這裡並沒有他所需要的資源。沒有充足的資源,德國又如何發展?沒有足夠的石油,德軍的坦克又如何啟動?即便蘇德之間簽署了貿易協定,但蘇聯人也不可能毫無保留地幫助德國人,所以自然資源的缺乏將會嚴重製約德國的發展。另外,“海獅計劃”的破產已經說明德軍根本無法攻陷英倫三島,那麼在英國人的威脅下德國就不可能擁有一個非常“和平”的發展期。英國擁有著廣闊的殖民地,再加上美國人的支持,德國的發展又如何比得過英國?而且德國又很難在短時間內打造出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這樣下去德國最終還是會失敗。

按照希特勒的最初計劃,德軍擊敗法國後,英國將被迫同德國和談,然後他在專心對付蘇聯,但這一切都因為英國態度堅決而破滅。英國拒絕和談,德軍又無法跨國英吉利海峽,而自身的資源短缺問題又無法解決,最終現實形勢逼著希特勒只能選擇東進。


戰情解碼


納粹德國會當場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詳。

二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以及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時至今日依然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的發展。

而作為二戰的策源地,納粹德國的抉擇,深刻影響了二戰甚至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很多人說如果德國在橫掃西歐,消滅法國、打殘英國後及時收手,打消閃擊蘇聯的想法,那麼納粹德國一定能夠徹底消化“革命果實”,實現其稱霸歐洲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勵精圖治,假以時日後,一定可以徹底將蘇聯送入地獄,實現元首的偉大志向。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對的問題真的這麼簡單,相信他也不會在蘇德戰爭中這麼“急不可耐”了。在靜夜史看來,德國在橫掃西歐後,之所以跟吃了炫邁一樣完全停不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膨脹是納粹的生存方式

希特勒停不下來,根本原因在於納粹德國根本停不下來。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再度使德國元氣大傷,但卻給了納粹黨上臺的契機,隨即納粹黨在短短數年內膨脹十多倍,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經濟危機導致市場失靈,失業率暴增,社會陷入空前動盪,這導致各政黨紛紛膨脹,除了納粹黨還有共產黨。面對這種局面,懼怕共產黨執政後自身被清算的德國大資本家們,開始將目光轉向納粹黨,支持希特勒。蒂森、沙赫特、西門子、克虜伯這些容克大資本家紛紛慷慨解囊,甚至聯名寫信給總統興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這種強大的力量促使希特勒登上了歷史舞臺。

而登上最高寶座的希特勒第一件事就是回報大資本家,那就是以暴力鎮壓共產黨等政黨,確保大資本家的利益,避免德國被蘇聯等無產階級政權顛覆的可能。

而為了實現大資本家“走向世界”的目標,希特勒以大資本家認購德意志銀行債券為起點,獲得大量啟動資金。而後希特勒大興土木,興建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失業率迅速下降;由於拋棄馬克,推行“以物易物”,德國通貨膨脹得到緩解;為拉攏軍方,希特勒打壓衝鋒隊,大肆擴充國防軍,使失業率進一步下降。

大型工程和軍隊膨脹極大刺激了大資本家的產業體系,德國在希特勒的謀篇佈局中迅速復興。

因為希特勒的措施本質上是花明天的錢,所以德國的所有操作,都指向一個最終目標,那就是戰爭。因為他需要通過戰爭還今天的欠債,所以隨著欠債的增加,德國也必須不斷打下去。

消滅西歐之後,即便不閃擊蘇聯,德國也無法停止,因為一旦停止,資金鍊斷裂,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將死無葬身之地。

2、侵蘇是納粹的最終目標

對於地狹人稠的德國而言,蘇聯的廣闊國土和豐富資源是德國擴張的最終目標。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希特勒需要進行一系列準備工作。比如將“反共”作為納粹黨的行動綱領,和日意締結了《反共產主義協定》。

希特勒此舉順應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反蘇的歷史大勢,對於英法等西方國家而言起到了極其強烈的麻痺作用。

事實上納粹德國的崛起也確實如很多西方國家的願,因為德國可以成為阻擋蘇聯向歐洲輸出革命的銅牆鐵壁,因此英法美等國大資本家紛紛仗義出手,對希特勒進行大力支持,典型如美國的摩根財團。

而正因為希特勒的反共表演如此逼真,所以英法等國情不自禁地拋出了綏靖政策,公然默許和縱容納粹德國一步步坐大。

而就在英法等國翹首期盼德國閃擊蘇聯兩敗俱傷,而後英法等國坐收漁翁之利時,德國和蘇聯在1939年8月23日於莫斯科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德國閃擊西歐掃除了後顧之憂。

而對於希特勒而言,橫掃西歐,佔領那些資源和土地並不豐腴的西歐,尤其是小小的英倫三島,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掃除閃擊蘇聯的後顧之憂。因此掃除西歐後,德國終於對蘇聯舉起了屠刀。

3、蘇聯是戰爭的資深玩家

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是孤獨的,但也是不甘寂寞的。

作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對歐洲變局洞若觀火,面對希特勒的異軍突起,斯大林一度想要和英法等國摒棄前嫌,共同扼殺納粹德國。但此時沉迷於蘇德互毆美夢中的英法等國又怎能破功?所以對焦頭爛額的斯大林,他們選擇了醜拒。

於是斯大林和希特勒打成了一片。

希特勒願意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因為不想陷於兩線作戰困局,而斯大林願意簽約也是因為不想腹背受敵。因為除了西方的納粹德國,東方的日本也在遠東虎視眈眈,而蘇德簽約也為蘇聯暴打日本掃除了後顧之憂。

但是,日本的不再北上不意味著希特勒不會侵略蘇聯,事實上,希特勒橫掃西歐下一步是哪裡,連看門的旺財都知道,所以斯大林在收拾完日本後,最要緊的是抵禦德國可能的進攻。

當然,作為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從成立的那一刻開始就有向全球尤其是歐洲輸出共產主義革命的歷史使命,所以即便沒有納粹德國的膨脹,蘇聯在國力增強時也有向西擴張的現實需求,於是在德國橫掃西歐的空當,蘇聯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擴張。

在1939年9月17日佔領波蘭東部後,1939年11月的蘇芬戰爭,蘇聯以極大代價奪走芬蘭的薩拉、貝柴摩好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940年6月蘇聯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

雖然蘇聯構築了東方戰線,但對德國而言是巨大威脅,尤其是比薩拉比亞。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德國先下手為強可以說佔盡先機。

所以,蘇德戰爭不可避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插進肉體中的刀子可以拔出來,可插進心中的恐懼卻難以根除。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 世界人民卻還是無法忘記對希特勒以及法西斯國家的恐懼。

人越是攻於心計,就越會栽倒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希特勒將一生都致力於作一個“征服世界”的美夢中,可“夢終究是夢”若以宏觀的角度來分析二戰,我們會發現希特勒征服歐洲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歐洲一共有四十多個國家,排除與德國結盟的那些豬隊友,包括意大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克羅地亞、匈牙利、斯諾伐克這些。

希特勒在歐洲忌憚的國家共有三個,分別是英國、蘇聯、法國。

希特勒閃擊波蘭得手之後,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拿下了荷蘭、挪威、丹麥、比利時。 此時的希特勒自信心爆棚,覺得自己簡直是世界上最強的崽, 1940年,老牌強國法國被德軍拿下後,希特勒瞬間生出一種

“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雄心壯志.

於是希特勒將槍口對準了“歐洲鐵頭娃大英帝國”,希特勒幾度向英國拋出“橄欖枝”但卻一一被英國婉拒,惱羞成怒的希特勒決定對英國“霸王硬上弓”。

打英國,德軍必須要跨越英吉利海峽,打登陸戰德軍士兵會成為英國海岸防軍的活靶子,打海戰英國皇家海軍又號稱“海洋霸主”,希特勒覺得贏的把握不大。

於是,希特勒決定用飛機先將英國海峽的防禦戰線轟成渣,再“海陸共進”一舉擊潰英國,實現統一歐洲,希特勒稱之為

“海獅計劃”

希特勒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在丘吉爾的領導下的英國皇家空軍投入了2300架飛機來抵抗德國空軍的進攻,愣是將德國發起的閃電戰打成了持久戰,德軍投入的2669架飛機反倒被英國空軍轟成了渣,

1940年9月15日,300多架英軍戰鬥機居然打潰了800架德軍戰機,希特勒一臉無奈的宣佈推遲“海獅計劃”。<strong>

在希特勒妄圖征服英國的時候,遠處的蘇聯老大哥閒著沒事做,不斷的給希特勒找麻煩,不是幫著中國打日本,就是偷襲一下德國的資源基地羅馬油田。希特勒突然意識到,蘇聯和美國對德國來說才是真正的敵人,美國不斷的支援英國,給槍給錢給飛機,蘇聯不斷騷擾德國後方,黑錢黑地黑石油。

德軍若是在久攻不下的英國戰線上一直拖下去,勢必會削弱自身實力,給予美蘇可乘之機, 若是不打英國又無法統一歐洲,更談不上統一世界了, 希特勒在反覆思考之後,決定先打蘇聯,穩定後方之後,再傾全力打英國,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德軍被蘇聯打的很慘……


1941年,希特勒的豬隊友日本,腦子進水,炸了美國珍珠港,把原本打算靜觀其變的美國,直接打成了準備死剛希特勒的反法西斯同盟。

所以即便希特勒不打蘇聯,德國也會輸,因為德國面對的敵人是美、蘇、英、中,四個“超級鐵頭娃”, 德國不打蘇聯,必將要面對“腹背受敵”的局面,而且德國的小弟們,智商又全部都不在線,意大利是個軟柿子,沒什麼戰鬥意志,日本不但不幫助德國打英國,反而還被中國拖進了泥潭裡.

戰爭的局勢瞬息萬變,二戰結束時據統計,英國的兵力有1200萬,蘇聯700萬,美國至少800上下,而德國頂天也就900萬兵力。<strong>

試想一下,若是英、美、蘇早就團結一致共同對德,希特勒恐怕早就被打成戰俘了,所以德國根本沒有盤踞在歐洲發展的機會,希特勒征服全世界的志向也終究只是一個瘋狂的夢。


白話歷史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那隻會更慘。

希特勒是個有遠見的人,就像斯大林、羅斯福還有丘吉爾一樣。

軸心國集團德意日三國的根本目的,在於推翻英法美對於世界的控制。

美國因孤立主義的影響,在德國打垮法國打跑英國時並沒有參戰。

不過,美國國內的有識之士,一定會介入歐洲戰爭。

他們不可能看著歐洲出現一個取代英法的超級大國,一定要和納粹德國決戰。

所以,英美法遲早會結盟,德國遲早要同他們一戰。

以德國的國力,遠不如美國,戰爭是很難打的。

現在的關鍵在於,蘇聯會怎麼樣?

很簡單,蘇聯會一直觀望希望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兩敗俱傷。

然而,蘇聯必介入戰爭,以獲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1939年蘇聯出兵瓜分波蘭,1945年8月才出兵打垮日本關東軍。

而德國的國力軍力不如英美法集團,一旦開戰很容易陷入頹勢。

那麼,蘇聯攻打德國只是時間問題,蘇德必將決戰。

以德國的實力,獨立對抗英法美尚且難以成功,何談在對付數百萬大軍的蘇聯。

這樣一打,德國必遭兩線夾擊,最終慘敗。

至於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基本是用來刷戰績的,日本則是攪屎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靠不住。

而德國既然已經和英法開戰,就只有兩種選擇。

第一,不入侵蘇聯,最終等待蘇聯進攻他,被蘇聯打的亡國。

第二,趕在美國沒有介入戰爭,歐洲大陸不存在強大敵人的有利時機,趁著蘇聯還沒有完成備戰,又剛剛進行了軍隊的大清洗,一鼓作氣打垮蘇聯。

只要蘇聯投降,德國獨立對抗英美法,其中法國基本完了,英國實力較弱,如果能夠聯合日本重創美國幾次,說不定美國也會坐下來談判。

自然,入侵蘇聯是一個很大的冒險。

但希特勒曾經說過:我一生的大部分決定,都是在冒險。


薩沙


不太現實,要知道一個問題,從希特勒進攻波蘭開始,這個戰爭就根本不允許他按照自己想的去做了。

很多人都覺得,希特勒發動二戰,雙線作戰,是個非常笨的決定,但是,希特勒屬於,開戰之後,自己就陷入泥潭無法自拔了。他打誰不打誰,自己無法決定,有一樣東西叫形勢,或者說是大勢。

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這種擴張,英法都沒能做出什麼有力的反對,而當他進攻波蘭,英法就忍無可忍了,對德國宣戰。雖說這個時候,英法並沒做什麼,但是雙方是一個戰爭狀態了。希特勒對法國,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希特勒拿下西歐,擊敗了法國,這個時候,其實他有兩個敵人,一個是英國,還有一個就是蘇聯,潛在敵人,而這個敵人,亮出來獠牙。

擊敗法國的時候,希特勒並沒瘋,他知道,這個時候最好的結果就是和英國議和,然而,英國卻並不和希特勒媾和,其實希特勒要的也不過分,就是承認他就好了,承認德國的地位,拿回一戰時期德國失去的一切。但是,丘吉爾並不領情。氣的希特勒暴跳如雷,大罵丘吉爾頑固不化、戰爭狂人。

可以得出一點的結論是,只要英國不被征服,英國就會和德國一直打下去,反正自己地理優勢巨大,德國也過不來。

這個時候,東面的蘇聯也沒閒著,又是結盟又是吞併的,蘇聯的勢力已經到了德國邊境線上了。這個時候,蘇聯想入侵德國實在是太容易了,一旦準備好了,入侵德國,德國對蘇聯一面幾乎是門戶大開。而這個蘇聯對德國來說,說不上是朋友還是敵人,很模糊,但可以確定一點,就是個威脅,不打不行,不能等蘇聯人準備好了,再商量別的問題了,既然是個威脅,那就解決掉這個威脅,這是希特勒的性格。

法國戰役後,希特勒太想過太平日子了,結果,誰都不允許。希特勒想好好經營自己得到的一切,但是這由不得自己,英國還在,蘇聯還在,歐洲只能有一派,那就是自己。


軍武文齋


希特勒在二戰的歷史之中也是聲名遠揚的人,雖然說在最後的戰爭他失敗了,但是一點也不影響他被人民拿來和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作對比。當時他的眼光是十分長遠的,根本目的不是佔領歐洲,而是推翻英法美在世界的統治秩序,所以他必須進攻蘇聯。

蘇聯是所影響之下的德國共產黨和希特勒是死敵

從1918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號召建立起工人的國家之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這個進程也在加快。德國當時的慕尼黑工人還建立了一個所謂的紅色政權。

  • 希特勒所領導之下的德國工人黨當時為了爭奪信眾,曾經與德國共產黨發生過沖突。俗話說的好,斷人前途如殺人父母,那個時候的希特勒和德國共產黨都視對方為仇人,都在儘自己所能遏制對方的發展。



  • 早期的蘇聯和德國雖然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雙方都知道這個條約只是一個形式,大家當時都沒有最好全面開戰的準備,都想要用這個所謂的和約來拖延時間,整頓國內秩序,到時侯率先動手撕毀條約以佔據先機。

蘇聯的土地和農業是希特勒想要得到的

希特勒所領導之下的德國雖然很強大,但因為國家土地面積實在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撐世界級的大戰,所以他想通過打敗蘇聯,來把蘇聯的廣袤土地作為自己的一個生產基地。

  • 當時的德國是一個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這一點和日本十分相似。但是打仗除了燒錢之外就是拼儲備了,蘇聯的土地之中擁有德國所沒有的大油田,這對於德國的軍工事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希特勒一直想要奪取這塊油田來為他的戰爭機器作保障。

  • 蘇聯的工業雖然比歐洲諸多國家落後,但是在農業方面卻擁有德國所沒有的優勢。蘇聯在烏克蘭地區儲備的糧食比整個歐洲還要多,再加上他們的煤炭資源和鋼鐵資源都十分豐富,到現在都是不懼怕美國搞制裁,一直能夠自給自足。
這些都是希特勒想要得到的,他想要迅速擊敗英美法就得發動閃電戰,這是國內環境限制的,但如果他不能迅速擊敗這些國家,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後方為他源源不斷的提供戰爭資源,所以希特勒必須打蘇聯,而不是鞏固歐洲,歷史不可以假設,也不允許假設。

無根樹花正孤


在很多人看來,在二戰期間,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之所以會失敗,是由於希特勒的戰略失誤,不該同時和西線東線同時作戰,不該先招惹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才導致德國軍隊深陷蘇聯泥潭,精兵損失殆盡,整個歐洲戰局向著不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最終走向覆滅。

那麼,假如德軍先不進攻蘇聯,而是把重心放在收拾英國,穩定鞏固西線後再向蘇聯進攻,納粹能夠避免慘敗的命運嗎?

雖然說歷史不會假設,但希特勒如果真的先進攻英國,他滅亡的過程也許會不同,但一樣逃脫不了覆滅的下場。

首先,我們要明白,希特勒上臺的基礎是什麼?

希特勒不同於西方國家任何一個政客,他是個獨裁者,不僅想幹一任總理,而且想一直幹下去。就像一個政客高喊的那樣,給我20年,給你一個全新的德國。

德國人民覺得《凡爾賽條約》不公平,不僅讓德國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承受了太多的賠款,導致德國經濟受到重創,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希特勒對德國民眾說,讓我幹吧,我不僅可以給你們麵包,給你工作,還能給你們自由,拿回德國在一戰後失去的一切,讓德意志民族當歐洲老大。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真的復甦了,起死回生了。主要原因就是擴軍、備戰刺激了經濟發展。但由此帶來的增長是短暫的,要長期保持經濟增長,必須要繼續戰爭以保持經濟增長,對外才能開拓市場,攫取資源,換言之只能靠對外侵略。

希特勒靠戰爭拿走了德國在一戰失去的土地,吊起了德國人的胃口,也讓他本人野心膨脹。

所以,如果希特勒的腳步無法停下,也不符合希特勒的性格。

一旦停下,希特勒執政的合法性就成為問題,能不能繼續執政也就成為一個未知數,這是獨裁者難以接受的。

而且還有一點,在希特勒吞併蘇臺德,佔領波蘭之後,戰場的主動權已經不完全掌握在德國人手裡,幹不幹,怎麼幹,也要看英國人是怎麼打打算的?

希特勒吞下奧地利,拿下捷克,英法並沒有過激反應,也可以說兩國對此是默許的,一切似乎還在兩國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可是當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英法就忍無可忍了,他們覺得被希特勒耍了,推翻了彼此之間的默契,於是兩國大聲對希特勒說不,立馬就向德國宣戰。

英法的態度出乎德國人意料,在希特勒看來,英法應該承認既成事實,吞下苦果的,可是他們竟然宣戰了,彼此之間不管有沒有準備,都要兵戎相見了。人家都跟你宣戰了,你還能有什麼選擇,除非把吃下的吐出來,這對德國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德國跟英法必有一戰,無法避免。

德國矛頭指向法國,法國這塊肥肉也被吞下,希特勒如願了。

但希特勒清醒得很,知道英國不是法國,不是肥肉是個硬骨頭,弄不好會硌牙,於是他向英國人伸出橄欖枝。

希特勒的意思就是說,英國只要承認德國所做的一切,我們就相安無事。

可是丘吉爾根本就不理睬,丘吉爾1938年還沒有當首相的時候在議會發表演講,就把德國納粹當做民主國家的敵人。1940年5月他上任後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就是法國,再次向世人宣佈,即使法國投降,英國要跟德國戰鬥到底。

丘吉爾領導下的英國,一直站在意識形態的角度把納粹當做勢不兩立的敵人,擔負起拯救歐洲的使命,跟德國的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丘吉爾的意思,你希特勒不招惹英國,英國也要消滅你。

因此,德國沒有入侵蘇聯之前就在1940年9月對英國開戰,對倫敦進行了兩個月的空襲,但沒有奏效,或者說失敗了。

而且德國在空襲英國的時候,美國雖然沒有跟德國宣戰,但當即對英國開展大力援助,等於表明了態度,希特勒覺得英國的骨頭啃不動,只能先放一放,只能向蘇聯開刀了。

而且要想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佔領蘇聯是最急迫的,因為蘇聯有取之不竭的煤炭、石油等戰爭資源。

總之,德國不是不想先鞏固歐洲,而死它去這樣做了,英國不配合,不讓它鞏固。


小約翰


德國在歐洲實行閃電戰,基本上都是快速的就解決了一個國家。這給我們造成了一個印象,德國在歐洲是所向霹靂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歐洲當時雖然能和德國匹敵的國家不多,但是德國要是真的想要佔領整個歐洲也是十分困難的。其一我們先排除了蘇聯這個國家,因為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了德國終究是打不過蘇聯的,所以再把蘇聯加上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但是歐洲也不止是蘇聯。還有一個強國相信你也是耳熟能詳,那就是英國。德國在攻下了法國之後,與英國之間一直都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戰役,甚至連摩擦也是很少聽說。



那麼德國有能力對付英國?其實是沒有的,英國他有著自己地理優勢,要想打上英國,那必須要有強大的艦隊,而當時的德國海軍,實力與英國相差甚遠,而要是靠陸軍登陸英國,那不是在開玩笑嗎?


所以,雖然英國不聲不響,但是德國要真想對他幹些什麼,那還是得好好思量思量的。好歹他曾經也是日不落帝國。


是阿維啊


希特勒是個十惡不赦的魔鬼,但也是個軍事天才,在先進攻英國和先進攻蘇聯的問題上,希特勒是明智的,清醒的,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一、蘇聯是最危險的敵人。

1918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建立起蘇維埃政權,受到蘇聯的影響,1919年4月,德國慕尼黑工人在巴伐利亞建立起一個紅色政權——蘇維埃共和國。

希特勒的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與共產黨人爭奪的都是同一批潛在信眾,嫌隙很深,他上臺前對共產黨人恨之入骨,視共產主義為洪水猛獸。

斯大林雖然跟希特勒同流合汙,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心裡比誰都清楚,斯大林不是泛泛之輩,跟自己一樣雄心勃勃。

而蘇式理論的指導思想就是解放全人類,註定要將自己的價值觀推行到全世界,這跟希特勒的主張水火不容。德國跟蘇聯遲早會有一場衝突。

希特勒只有解決蘇聯問題,才能放手去攻打英國。不然的話,跟英國開戰之後,斯大林一定會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乘人之危,在背後狠插一刀,讓德國腹背受敵。

事實上蘇聯的確有這樣的打算,在1941年制定過一個"大雷雨計劃",計劃對德國進行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如果德國先全面進攻英國,納粹會比原來死得更慘。

相比蘇聯,英國人的參戰決心沒有那麼堅定。在納粹開戰的時候,英國採取的是綏靖政策,後來的首相丘吉爾也仇視蘇聯,希望將禍水引向蘇聯,讓兩頭猛虎殺個兩敗俱傷。

二、蘇聯是最好的大後方。

德國是資源缺乏的國家,打仗拼的就是資源。蘇聯有當時世界上產油量最大的油田巴庫,已經探明、尚未開採的油田石油儲量也非常驚人,可以說是取之不竭。

歐洲最大的糧倉在蘇聯的烏克蘭,蘇聯的煤炭儲量和鐵礦石儲量也非常豐富。

蘇聯人口眾多,是非常龐大的德國產品傾銷地。

蘇聯的工業設施齊備,工業基礎雄厚。

只有拿下蘇聯,德國的戰爭資源才不會枯竭,納粹才可以有恃無恐將戰爭長期打下去。

三、蘇聯比英國更好打。

在希特勒看來,英國跟美國的關係是血濃於水,如果向英國開戰,會讓美國迅速捲入戰爭,即使美國不出兵,僅僅向英國提供戰略物資的支持也夠德國人喝一壺的。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有著無窮無盡的戰略資源;有了美國支援,英國就是比蘇聯還難啃的骨頭。所以暫時先放過英國,以免招惹美國這個巨人。

蘇聯軍隊雖然龐大,但卻沒有戰鬥力,不堪一擊。因為經過蘇聯的大清洗,蘇聯軍隊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優秀將領,軍隊戰鬥力受到重創,在跟芬蘭的戰爭中,蘇軍面對弱小許多的芬蘭軍隊,卻表現得非常糟糕,顯得非常吃力,以120萬大軍對抗裝備落後的芬蘭軍隊,卻付出了37萬人傷亡的代價。

蘇聯軍隊的拙劣表現,讓希特勒深信,蘇聯這個龐大帝國已經腐敗不堪,只要輕輕一擊,立馬就會土崩瓦解。

而事實上,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軍隊的確不堪一擊,戰爭開始不到20天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據戰後西方公佈的統計資料,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以及30萬蘇聯紅軍被俘。1941年7月的基輔戰役,蘇軍一戰就失去了66萬軍隊。

蘇軍可以說是打一仗敗一仗,幾乎都是整建制的軍隊被德軍包餃子全殲。

哪怕是蘇聯軍隊到了後期之後,蘇德較量也都是德國人傷亡要少於蘇軍。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傷亡50萬,蘇軍85萬。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傷亡112萬,德軍傷亡84萬。

而在蘇德開戰的時候德軍跟蘇軍的軍力對比是800萬:1200萬。

德軍為什麼傷亡最小卻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呢?唯一的原因不是蘇聯軍隊能打,而是美國對蘇聯的援助。

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早就撐不下去。而德國也可以從容地把蘇聯作為大後方跟盟軍硬扛。

可見,希特勒先打蘇聯沒有錯,是最正確的選擇,“錯”的是美國,不該拉偏架,捲進戰爭。

如果德國試圖先全面染指英國。斯大林在後方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也很大,希特勒就要兩線作戰、腹背受敵。

美國毫無疑問也將提前參戰,德國在羅馬尼亞的石油供應就會更早被掐斷。這樣的話,沒有戰略縱深的德國,無論多少軍隊也無法施展開,只能被動挨打,德國就會提前滅亡。


歷來現實


關於二戰,大多數人總是有這樣一種看法:納粹德國最大的失誤是火急火燎的進攻蘇聯,所以才導致了自己的滅亡。甚至包括當年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也是因為攻打沙俄而導致了最後的滑鐵盧。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1812年冬,拿破崙在俄國境內遭遇了自己統軍一生中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們所面對的最大敵人已經不是沙俄的軍隊,而是俄羅斯寒冬帶來的飢餓和寒冷,士兵們怨聲載道,拿破崙不得已率軍撤退回國。從法國帶來的57萬大軍,到最後只剩下不到3萬餘人。進攻俄國的失敗一定程度上讓拿破崙元氣大傷,進而導致了法蘭西帝國的失敗結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1942年寒冬,隨著希特勒33萬精銳德軍被蘇軍徹底擊潰,同樣宣告了納粹政府已經走向了覆滅的邊緣。而擊敗希特勒的除了蘇聯軍民的上下一心以外,更多的則是俄羅斯寒冷徹骨的冰天雪地。短短兩年時間之後,希特勒飲彈自盡,這個給全世界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法西斯政府也徹底滅亡。

一個梟雄,一個屠夫,兩個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卻是如出一轍,這不禁讓我們心生疑問:如果希特勒當初沒有進攻蘇聯,那麼歷史會不會改寫?世界的最終結局又將如何?

“巴巴羅薩計劃”之前的歐洲形勢

我們來看一下德國在進攻蘇聯前的大體形勢:從1838年德國攻佔奧地利開始,到1940年正式向蘇聯宣戰時,德國已經佔領了毗鄰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隨後“閃電戰”侵佔波蘭,以及西北部的比利時、荷蘭等國,並且在1940年6月徹底擊敗了宿敵法國。

除了蘇聯和英國以外,可以說當時的整個歐洲已經被德意法西斯基本佔領。1940年,希特勒目睹了整個歐洲的大好局面後,開始醞釀自己的下一步計劃。就當時而言,除了英國以外,剩下的有戰略意義的地方只有兩個:一個是北上進攻蘇聯,另一個是南下劍指非洲。

然而當時的北非地區早已經被自己的盟友墨索里尼插手,所以希特勒只能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北上進攻蘇聯。為此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擊敗蘇聯,狂言“三個月內擊敗蘇聯”,這跟當時狂妄的日本人不約而同。

唯一的對手 不斷的資源

德國在當時計劃擊敗蘇聯,除了北上是最好的一天進攻路線之外,蘇聯在歐洲的地位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希特勒在短短數年時間內統一了歐洲大部,自己一直以來的宿敵法國也宣佈投降,英國又偏安一隅,此時唯一能影響到納粹征服之路的就只剩下北方豪強蘇聯。

另外,德國本來國土面積狹窄,長時間的征服活動已經讓佔領區的資源處於超負荷運行的狀態,而蘇聯國土面積廣闊,有著豐厚的自然資源儲備,這在希特勒眼中無疑是一塊大肥肉,進攻蘇聯也是能夠緩解德國資源壓力的最好方式。一旦佔領蘇聯,那麼德國軍隊就能夠得到長期源源不斷的供應。

痴人說夢的軸心國

再者當時的蘇聯也不是省油的燈,德國人想吞併蘇聯,蘇聯人也時時刻刻想著幹掉德意志。可以這樣說:蘇聯和德國大規模的擴軍備戰、發展工業,目的都是為了自身在歐洲大陸乃至整個世界的話語權,甚至是征服歐洲、征服世界。所以當時就算希特勒不搞蘇聯,蘇聯也會攻打德國,只不過讓德國佔了先手。

最後一點,希特勒當時進攻蘇聯的目的除了想要掌握在歐洲的話語權以外,更長遠的目的則是整個世界。因為德國只要能攻佔蘇聯,那麼德國的“鋼鐵洪流”就可以一路東進,從遠東地區和東方戰場的日本法西斯順利會師,進而同美國隔太平洋相望,爭奪世界的話語權。

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希特勒的美夢最終破滅在了俄羅斯的凜冽寒冬之中,或許從法西斯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經註定了其最終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