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不漢化和清朝漢化的原因是什麼?

tb雅


元朝妄自尊大,瞧不起漢人,把漢人視為低等民族,剝削壓迫。清朝主張滿漢一家,同為中華民族,有利於統治,而蒙古人認為自己是對異族的統治,外蒙古獨立便可以看出來


書人先去


樓主好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


元朝不漢化是因為元朝的統治者們都認為,天下都是他們的,他們認為天下的領土和人民都應該蒙化,他們是這個天下的主人,所有的經濟,政策等等都必須符合他們的需求,元朝其實並不是沒有漢化,在元朝這個名字上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 ,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 [5-6] 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

清朝的漢化主要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滿清整個名族的人口只有不到50萬,兵力也不過10幾萬,要想從明朝手裡接過這麼大的帝國必須進行漢化,滿清的文化,文字,經濟,教育等方面都非常落後,必須與漢民族結合才能將中原大地實實在在的統治下來,穩固政權。


小歷史課堂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元朝不是沒有漢化,而是漢化程度有限;而清朝也不是根本上的漢化,一條辮子就很說明問題了,滿清統治者秉持的是實用主義哲學,利於統治而用之。

元朝漢化

忽必烈在元朝開國之初,進行過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但是漢化的程度卻遠遠不及清代,其原因是,來自於蒙古各部貴族勢力的阻撓,所以漢化改革不徹底。

  • 政治體制漢化程度

元建國之初,設中書省管六部,設樞密院掌管軍事,設御史臺管監察,這些措施都是效仿漢族封建行政體制的體現,而在這樣一個漢族創建的行政體系中,卻不允許漢人為正官。《新元史》中記載:“然上自中書省,下逮郡縣,親民之吏,必以蒙古人為之長,漢人南人貳之…一代之制,未有漢人南人為正官者”。此外,元朝雖然效仿以往政權實行科舉制,但依舊還是以世襲和恩蔭為主進行選官,對待科舉取士並不積極,曾一度被廢止,就算元仁宗恢復科舉,被錄取的人也不得重視,前景渺茫。元政權雖然願意學習漢人的政治體制,但卻並不願意以“漢人”為師,將漢人排斥在元朝權力機關之外。

  • 民族交融的漢化程度不高

蒙古人比漢人少,因此他們極力主張不允許蒙古人與漢人通婚,假如被漢化了,會危及統治者的地位,甚至會破壞蒙古種族的純結性,這也是一部分元朝貴族的擔擾,一旦優秀的漢人在各個領域掌握領導權和話語權,就會削弱貴族自身的權威。

  • 世界其它文化的影響

蒙古族有相對完整的文化和信仰蒙古族雖然遠離中原文化或者說遠離漢文化,但是他們在與西亞民族的交往當中接觸到了藏傳佛教 ,伊斯蘭教以及基督教文化等,尤其是與西域文化的交織,元朝是歷史上為數不多老外能在中國當官的朝代。這些文化的存在,客觀上也影響了蒙古族對漢文化的仰慕和追求,元朝統治的幾十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比較尖銳,沒有出現比較聖明的君主,元朝也在不足百年內滅亡,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雖然元朝亡於內亂,但蒙古民族也因未被徹底漢化而在元朝滅亡之後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傳統,也不失為一幸事。

清代漢化

清朝也不是根本上的漢化,一條辮子就很說明問題,滿清統治者秉持的是實用主義哲學,利於統治而用之。

  • 推崇儒家思想並非漢化

滿清是實用主義政治手段的集大成者,滿洲本部人口共二十萬左右,打天下治天下都要靠漢人,滿人在後面當監工。滿清是實用主義政治手段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儒家思想的踐行者,更不是儒家治國的集大成者。官方的儒家思想裡,就君臣父子這一條就讓滿清的統治大大便利了,不能因為孔子的牌位立著,就說滿清是漢化了。

  • 科舉制度並非漢化

有人認為科舉制度就是漢化,所以滿清深度漢化。其實科舉不過是一個維護統治的手段,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的晚期。滿清用科舉是為了籠絡漢人,在太平天國之前,靠科舉做官位極人臣的漢人也沒幾個,議政王大臣會議乾隆年間才廢除。清朝武力不足以懾服天下,所以需要採取很多實用主義的政策和被統治者達成一定的妥協。

  • 生活方式接近並非漢化

清朝因為接納吸收儒家,且重用漢臣,出現了幾位比較聖明的君主,開創了康雍乾盛世,老百姓生活沒有那麼困難,所以比較容易接受異族統治,還有,女真人是漁獵-農耕的複合民族,生活習慣和漢人更接近,也更容易融入到漢人的生活方式中去。

結語

所謂漢化就是民族融合,兩個對等的民族經過長期共存,共性逐漸增多,遷移雜居互相通婚,互相學習共同發展,民族特徵和民族差別逐漸消失。由此可以看出元朝和清朝對於民族融合問題都是非常謹慎的。


舊時光老影像


你看看圖片,元朝? 不好意思,那是中國寫歷史所以設定的說法。應該叫蒙古帝國。而蒙古帝國在當時幾乎征服了他們戰馬能到達的所有地方。當時的南宋只是蒙古帝國征服並且佔領的無數國家中的一個罷了,蒙古帝國在中國部分被稱為元帝國,外面還有俄羅斯,西伯利亞,四大汗國。中國部分並不是主體,當然不會被反過來漢化。而且蒙古帝國的統治模式很鬆散。元帝國對於蒙古帝國來說類似於埃及對於羅馬帝國。差不多的聯邦制。 而清可不是這種情況,女真人的老家可只是一個小角落,佔領了中原以後當然只能漢化。



竹杖芒鞋怕打滑


漢化、胡化,在元、清兩朝同時進行著。

到清代末年,滿人的確漢化的很厲害,說漢語讀漢書,但更多的漢人男子被胡化,腦袋後吊一條辮子,被革命黨強行剪斷後還痛哭不已,上層漢人婦女穿旗袍的也不少。有很多資料中將滿清八旗子弟玩鳥玩蛐蛐抽大煙等稱作漢化,但這也太不準確了,稱作“腐化”更準確一些。

民族融合,聽起來是個很美好的詞,但融合的過程很可能是血淋淋的。漢人的剃髮留辮子習俗的形成便是血淋淋的。滿清在“留髮不留頭”的口號下,大肆屠殺,強迫漢人剃髮留辮,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元朝在這方面比較寬鬆,不強迫漢人在服飾、生活習俗等方面向自己看齊。

因此,民族融合的速度就顯得慢了。清朝在發跡前,偏處東北一隅,大明在他們眼中就是一座高山,高山仰止。他們對大明的諸多情況瞭解的比較早,且那時是以瞭解上國的心情接受的。蒙古在發跡前,面對的是金國。金國在他們眼中是一座高山。但金國是女真人的國度,漢人之國南宋遠在更南處,蒙古稱之為“桃花石”,他們對桃花石的瞭解非常少,很多傳聞荒誕不經。滿清治下,雖民族眾多,但漢地是較早征服的地區。相比起其他民族(蒙古除外),漢、滿相處的時間更長。在入主中原時,滿人除了自己的習俗、理念外,受外界的影響極少,近乎是一張白紙,接受漢人的理念包括儒學理念等就比較容易。元朝治下,也是民族眾多,但蒙古人首先征服的是西域諸國,在入主中原之前,他們就先接觸伊斯蘭教及其他西域學說,很多蒙古高層甚至信起了伊斯蘭教。如此,西域的色目人因較早被征服,就被漢人更受信任。入主中原後,他們接受漢文化就比較慢了。

滿清對漢地實行直接統治,有利於民族融合。而元朝對漢地實行因俗而治,幾乎屬於間接統治,民族融合的速度就稍慢一些了。但即便這樣,元朝的民族融合仍然沒有停止,朝堂上最早要設立翻譯官,因為蒙古高官聽不懂漢人官員的話,可後來翻譯官被逐漸取消了,因為他們能聽懂漢語了。許多蒙古高官還叫戲班子到自己的府邸唱戲,戲班子可都是用漢語唱戲的。當然,不用質疑,元代的戲曲語言,有不少蒙古人的用語習慣。直到明朝初年,朱元璋的聖旨語言也有明顯的胡腔。大概因為以上這幾個原因,元的民族融合速度稍慢一些,比滿清慢一些。(將清朝的民族融合簡單說為滿人漢化,是不對的,所以我用了民族融合這個詞。)







七色海棠


第一,蒙古族是西北少數民族。發源於內蒙古和蒙古國一帶,這裡秦漢兩朝都不在國內,可以是個外國。而以北京為中軸線判斷滿族位於北京的東北,滿清發源於東北的遼寧一帶,這裡恰恰是從秦漢以來到明朝的國內一省。明朝時期叫做遼東,袁崇煥就是在遼東。所以蒙元和滿清兩個本事就是一個國外民族,一個是國內民族。鐵木真估計沒有看過漢字書,努爾哈赤還看過三國演義。

第二,蒙元發跡於金朝統治期間。金朝自己也都是半漢化的,那麼他對於境內的少數民族肯定不會去推廣。那麼蒙元作為宋朝北方鄰居的北方,一路向南統一中國之後,因為距離太遠也沒有必要去漢化。而明朝時期的滿清自己原本就曾經接受過明朝的冊封,

第三,蒙元因為沒有漢化所以不到一個世紀就被推翻了。那麼後來的滿清在入主中原之後肯定接受了其教訓。第二,滿清的入主中原和蒙元不同,蒙元自己是靠武力暴力,簡單粗暴的直接推翻南宋,而滿清入關是明朝自己內部把自己整死了,也就是農民起義,加上吳三桂沒有把好關,滿清知道自己並不是靠自己本事征服的明朝,所以滿清自己那點人要強行推廣自己文化去統治那麼多倍與自己的人口是非常心虛的。

最終,清朝自己漢化了。


南野原人


希望諸位明白一個事實:封建化不等於漢化。由於漢民族在東亞率先進入封建時代,所以漢文明中包含了很多封建化的要素,但這不意味著兩者等同。而落後民族由部族奴隸制社會走向封建社會不可避免地需要走封建化進程,參照物就是漢文明中的封建化要素。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漢化。用漢文明中的封建制度,不等於漢化,那叫封建化。什麼是真正的漢化,北魏孝文帝改革,胡姓改漢姓、胡語改漢語、胡服改漢服,胡族改源出黃帝。微不足道的髮型衣冠?剃髮令逼反半個天下,殺了大江南北漢人數千萬,就這麼微不足道嗎?

清朝根本不是漢化,滿洲貴族秉持的是實用主義哲學,利於他們統治的因素則納而用之。官方的儒家思想裡,就君臣父子這一條就讓滿清的統治大大便利了。滿洲本部人口共二十萬左右,打天下治天下都要靠漢人,滿人在後面當監工。你說這樣的形勢下,實用是不是才是王道?所以滿清當滿蒙的大汗、漢人的皇帝、西藏的菩薩,你能說滿清蒙化、藏化了嗎?顯然沒有。滿清是實用主義政治手段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儒家思想的踐行者,更不是儒家治國的集大成者。不能因為孔子的牌位立著,就說滿清是漢化了。若是這樣論,元朝孔子的牌位也立著。而且元朝根本不理會漢人思想的發展,不像滿清動不動文字獄警告。比較這兩個王朝論到是否漢化,很多人著眼點還是在於科舉制度。他們(官紳地主階層)認為,有科舉就是漢化,所以滿清深度漢化,蒙元糊里糊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漢化。其實科舉不過是一個維穩的手段,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的晚期。滿清用科舉是為了籠絡漢人,在太平天國之前,真靠科舉做官位極人臣的漢人,也沒幾個。議政王大臣會議乾隆年間才廢除了。蒙元把儒生當成一個職業類別,世代讀書又不給官做,跟佛教道教唸經似的,讀書人對其不會有好評價的。我個人覺得儒家這一套注重個人修養的道理,作為宗教看待也無不可。

所以元朝和清朝的區別其實在於:元朝控弦百萬,武力充沛,自覺江山穩固,不需要對被征服者太多妥協。清朝武力不足以懾服天下,武德衰退的又快,所以需要採取很多實用主義的政策和被統治者達成一定的妥協。還有一個點,就是遊牧民族和漁獵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還是有區別的。蒙古人是純粹的遊牧民族,而女真人是漁獵-農耕的複合民族,生活習慣和漢人更接近,也更容易融入到漢人的生活方式中去。


笑看往事如雲


元朝不漢化統治中原不足百年就敗亡,退走草原。它不漢化和蒙古族戰鬥力有關,13世紀的蒙古世界無敵,摧毀所有反抗者,從而讓他們稱霸亞歐,所以骨子裡蒙古人就覺得高人一等,他們是最優等名族,進而瞧不起漢人也就不可能漢化。而清朝統一中國沒有蒙古強勢,清軍本身和元軍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清軍統一全國更多的是靠漢人的輔助,前有范文程,洪承疇,後有吳三桂,李成棟等漢人降將賣命!漢人在清朝統一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清朝為了安撫民心,給崇禎皇帝修陵墓安葬,康熙多次到南京竭拜明孝陵。都是在做給天下百姓看的,讓百姓覺得他們不是入侵者而是繼承者和保護者。


zf浩浩


元朝是遊牧民族,攻城略地,更多的是殺戮,元朝統治期間殺了很多漢人,但是元朝統治者意識不到,一味的殺之會引起更大的民怨,而清朝皇太極1633年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朝在經歷康雍乾三位明君時清楚的意識到要想獲得更長久的統治,就必須進行漢化,所以漢人做官,與漢人通婚,直到成為漢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