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用心理學解釋“你好我就好”的心態?

用戶3222852378262


說明你與我的相互關係緊切,處於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同一陣容的境地。


謝刀


心理學上講,世間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人受到七情六慾的支配,展現出喜怒哀樂四種情緒。因此我把你好我就好這種心態歸類為三種心理活動!

1.付出(愛)

這是一種偉大的愛,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指的是對某個人或某個事物好,這個過程就是愛的過程!愛是無私的,是發自內心的希望希望對方好,而同享對方的喜悅!

例如父母對待子女,老師對待學生

同時還有一種是感情的投資,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

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

會覺得自己在這個關係中絕對問心無愧。

這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有這種感覺的人,會覺得自己在關係中永遠正確。有的人會沉迷於這種自我感動的付出心態!

例如:男女朋友戀愛時,一方過度付出,都是屬於這一類的情感!

2.控制慾

另一種心態源於控制慾,往往這種狀態下都是以我是為你好為前提的心理!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強加到另一個個體身上,結果反而因過度付出,給對方造成困擾!

例如:家庭中親子關係,父母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越是強勢的父母越是控制力強,往往會導致孩子的反感!這也是很多家庭親親子關係處理的差的原因!

3.共同利益

其實無論何時尋求共同的利益是這種心態最本質的一種體現!人性往往是自私的,但當兩者之間產生了共同利益關係的時候,也就產生了這種心理。

例如,日常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投資者做出投資是也是繼續這種共贏的心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必須直面我們的內心,才能更好的的理解你好我就好的心理!無論是為愛付出還是共同利益,這種關係都應該是相互的,如果一味地只懂付出不懂得接受,那麼接受的一方壓力會越來越大,就如古語云,鬥米恩升米仇!當壓力達到對方不能接受的狀態時,那麼人的心態就變了!反之只懂得接受不懂得感恩反饋也同樣!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相處,只有雙方都持續的投入付出才能長久,才會收穫美好的結果!


竹官哥哥


早期母嬰依戀嚴重未滿足,心理發育水平容易固結在共生期,常見表達:你好我就好了;你聽話我就不生氣了;你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媽媽不高興肯定是我做錯了;你是我活著的希望;沒有你我活著也沒意思了。如果父母硬要與孩子共生,孩子的一生基本毀掉,除非孩子有強大意願脫離出去。 ​


Kingking678


你好我好是同體大悲絕對,心理學沒位置也沒能力面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