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延期開學不是不上課,教書育人是不可放棄的職責


邱勇:延期開學不是不上課,教書育人是不可放棄的職責


自強的清華人永遠保持奮進的姿態

——在清華大學全校師生同上一堂課上的講話

清華大學校長 邱勇

2020年2月3日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5萬多名清華師生同上一堂課。這是一堂在特殊環境下舉行的特殊的課,我相信我們今後都會終生難忘。

首先,我們要向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人們表達我們的敬意!今天上課的5萬多名師生,包括一部分目前正在湖北的同學和老師。此時,我們有1403位同學、186位教職工還在湖北。我想對他們說:你們是我們現在最牽掛的人!清華永遠是你們的家,清華永遠是所有清華人的家,請你們多保重!

今天我們上課的地點是清華大學最早的建築之一——清華學堂。取學堂這樣一個名字的地方,一定與教學有關、與上課有關。今天我們的講課,與當下的疫情防控形勢有關,與學習有關,也與自強有關。所以我今天講課的題目是:自強的清華人永遠保持奮進的姿態。

延期開學不是不上課

教書育人是不可放棄的職責

2019年4月30日,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必然會有艱鉅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奮鬥不只是響亮的口號,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中見精神。奮鬥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

困難不可怕,困難挫折總會有。我們需要的是一起奮鬥,把奮鬥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會上還講道:“強者,總是從挫折中不斷奮起、永不氣餒。

”所有清華人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都是耳熟能詳的,都是銘記在心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於言”的校風,已經成為所有清華人的座右銘。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指出:“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

在當下這樣一個嚴峻的形勢面前,我們尤其需要發揚自強精神。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中國、對每一位中國人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都是一場艱鉅的考驗。在這樣的挑戰和考驗面前,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每一個人都可以盡一份力量。今天是清華人的一堂課,我們要發出這樣的聲音:每一個清華人、所有清華人都應該擔當一份責任。我相信清華人一定會不懼挑戰,一定會經受住這場嚴峻的考驗!

對打贏這樣一場戰役,我們充滿信心。關於疫情的應對,從專家到我們每一個人,已經有了這樣的共識:防控疫情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切斷病毒傳播途徑。

根據教育部、北京市的相關要求,學校作出決定:延期開學,不返校。

學校的決定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堅決擁護。我還要強調兩點。第一,延期開學、不返校,首先是為了保障同學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是重中之重,是首要的問題。何謂教育?教育就是為了實現生命的茁壯成長。如果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對象和基礎。清華歷來把學生的安全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第二,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都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這意味著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已經成為每一個公民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大學生,包括清華的學生,理應成為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的表率。

延期開學是學校黨委作出的決定,是全校師生的共同行動。延期開學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在這個問題面前,存在標準答案,所有人、所有學校都應該有這樣一個自覺:不返校,待在家裡,保護好自己。但是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人、不同學校也會有自己的特殊安排。選擇什麼、對同學和老師提什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學校的自我定位。

清華人的完整答案是:不返校,待在家裡,保護好自己;延期開學不是不上課,全校師生共同努力,把疫情對教學的影響降到最低。這體現了清華人的一種自我認知、自我定位,也體現了學校的一種社會責任擔當。大學要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但首先要服務她所在的國家。大學是國家的大學,清華大學要在服務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成就一流大學的高度。

延期開學不是不上課,這是基於清華長期的理念和傳統。清華一向把教書育人看得最重。教學是育人的保障,在任何情況下,在任何困境裡,清華師生始終堅持教學、堅持學習。1936年4月,國難當頭之際,梅貽琦校長寫了一篇《致全體校友書》。他這樣說道:“夫國難維已至此,然吾人絕不可自壞其心理上之長城;大局雖不可知,然而吾人自己之職責,決不可放棄,萬一不幸,本校亦當在此‘水木清華’園中,上其‘最後之一課’。國家雖弱,正氣不可不存。”不可放棄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的職責,就是老師講課的職責,就是同學學習的職責。

體現清華風格的教學安排調整方案

2月1日,學校黨委常委會作出決定,學校向全校師生髮出《關於調整2019-2020學年度春季學期教學安排的通知》。我相信每一位清華師生都已經看到了這份通知。我想利用今天這個機會,把這份通知的內容再與大家一起回顧一下。

1.發揮基於信息技術的教育創新優勢,以清華雨課堂軟件平臺為主,與慕課(MOOC)等方式相結合,按照教學日曆安排,開展線上教學。春季學期任課教師提前接受培訓,鼓勵教師探索與線上教學相適應的答疑、考試、考核方式,高質量完成相應教學任務。

2.實驗、實踐課程適時推遲,將根據學生返校時間另做安排。

3.傳承清華體育精神,學生返校前,體育課以不依賴場地、器材的身體素質訓練為主,根據返校時間制定適當的考核方式。

4.本科生綜合論文訓練的題目、內容與組織方式可做適當調整。

5.擬畢業研究生的最終學術報告會與學位論文答辯會的組織方式與完成時限可以適當調整。

6.研究生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培養環節的完成時限適當調整。

7.在原定的2020年4月份和6月份畢業與學位審議外,適當增加畢業與學位審議次數。

學校發佈這樣一份通知、作出這樣一個決定,是有深意的。

第一,統一組織。

疫情條件下的清華教學方案,首先突出一個“統一組織”。今天我們統一組織5萬多名師生通過雨課堂平臺一起上課。有人跟我講,從來沒有這麼多人上同一堂課,這是有技術風險的。運用創新技術就會有一定的風險,遇到問題我們及時解決,這就是清華人的態度。統一組織就是學校有統一要求,全校有統一行動,全校師生共同努力。大學是一個複雜系統,大學的正常運行涉及到諸多秩序,包括教學秩序、科研秩序、日常工作秩序等,但是教學秩序是最重要的。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要努力維護教學秩序,這也是我們強調依然按照教學日曆開展教學工作的原因。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由很多相互聯繫的部分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教學體系的系統性需要部門、院系和教師之間相互協調配合才能保證,大量的協調配合才有可能使教學體系達成穩定。教學體系的穩定直接關係到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及學習效果,不是由一門課或者少數幾門課決定的。我們堅持教學、堅持學習、堅持上課,不是指上一部分課,而是按照教學安排、按原計劃整體實施。知識是成體系的,課程之間也有內在的邏輯,教學秩序的穩定需要課程方案的整體穩定。

第二,如期開課。

延期開學,但是我們要求做到如期開課。這句話說出來也不容易,因為需要下很大的決心;要做到如期開課,更需要付出巨大的辛苦和努力。如期開課就是按照原來的教學日曆安排,全校於2月17日開始教學工作。我們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全面推進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要做到這一點,還有不少具體問題需要解決,但我們有信心。我們已經與所有同學都取得了聯繫,我們還會繼續與同學們交流,有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一起一一解決。2020年春季學期,全校共開設3098門課程。除了少部分實驗實習課適當推遲以外,其餘課程全部都要開出來。怎麼做到?靠創新!

我們要用創新的技術、創新的手段,應對我們面臨的挑戰。

2016年,清華大學正式發佈雨課堂教學軟件,目前雨課堂的用戶超過了1900萬,是國內最活躍的線上教學平臺,也是最先進最有效的在線教學平臺。雨課堂,就是春風化雨的課堂。校歌裡有這樣兩句歌詞:“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央”。這是所有清華人最欣賞的畫面:眾多優秀的青年學子從祖國各地、全球各地來到清華,教師認真教書,同學勤奮學習,師生共同努力,營造出一個春風化雨的教書育人的環境,同學從中得到收穫,獲得成長,教師從同學們的成長中獲得一種成就感。這是最美好的大學校園圖景。今天,我們依然擁有莘莘學子,但是很遺憾,他們來不到學校,他們還在遠方。莘莘學子在遠方,我們依然要努力營造出一個春風化雨的教書育人環境。

我以前講課的時候沒有用過雨課堂。昨天我參加了第一次雨課堂使用培訓,和幾位老師一起上了一堂課。多數同學已經會使用雨課堂了,很多老師也都在主動學習。一些老師自發錄製了雨課堂教學的培訓視頻,一部分有經驗的老師還總結了針對雨課堂授課特點的教學方案調整建議。比如,把原來2節45分鐘的課程拆分成3個30分鐘左右的段落,這樣更適合線上學習的節奏;在直播互動中鼓勵學生投稿提問,在每一段課程裡安排相應的答疑時間;充分利用雨課堂的“試卷”功能進行階段性考核;助教可以輔助教師發佈課外學習任務、收集整理直播過程中同學提出的問題、批改作業等。當然,有些老師對使用雨課堂還有些顧慮,不願意改變已有的習慣。我知道有一位60多歲的女教授,以前沒有用過雨課堂,一聽說要用雨課堂授課,開始也很牴觸。但是最近她已經改變了態度,她的體會是:真用了才發現沒有那麼難,而且使用雨課堂一點也不影響以前的教學習慣。

為什麼我們選擇雨課堂?不完全因為它是清華原創的技術,也不完全因為其“春風化雨樂未央”的含義。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一些優秀的教師,對雨課堂這樣一個教學軟件平臺都很認可。比如,電機系於歆傑教授是一位教學名師,獲得過很多教學方面的獎勵,他今天也坐在我後面。他從2016年就開始使用雨課堂,在他開設的本科核心課《電路原理》中完整應用雨課堂開展混合式教學。2019年,他把他的課程向社會開放,建立了雨課堂“克隆班”。“克隆班”就是非清華師生在雨課堂軟件平臺上與清華學生同步上課、同步做題的線上班級。我曾當面問過於歆傑老師:你講課已經講得很好了,為什麼過去幾年你還要在教室裡上課時使用雨課堂軟件平臺?他說,在優質教育資源不再稀缺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並進行適度反饋,這件事比在課堂上把知識正確地講出來更重要。他還認為,相對其他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的優勢在於輕量級,安裝使用簡便,對授課干擾少;信息反饋全,能夠知道原先不可能知道的大量課內外學生學習投入情況和學習效果。在當前形勢下,雨課堂更能顯示它獨特的優勢,有利於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可以交互、遠程、異地、分散、實時地實現接近課堂教學的效果,甚至學生可以針對不懂之處反覆回看,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於歆傑是我們學校講課最好的老師之一,他的親身體驗讓我對雨課堂充滿信心。

在我們的教學安排調整通知裡面還講到一條,就是“傳承清華體育精神”,這裡面傳達了清華的一個辦學理念。好的大學一定要有好的文化,好的文化是在傳承發揚歷史傳統的過程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在這次教學調整方案裡,我們單獨有一條談體育課的安排,就是為了強調對體育傳統的堅守。“體魄與人格並重”、“無體育,不清華”,是清華園裡的響亮口號。2017年,學校宣佈本科生不會游泳不能畢業。2019年,清華大學再次獲得首都高校田徑運動會冠軍,實現“十連冠”。歷史傳統對一所大學至關重要。學生返校前,體育課以不依賴場地、器材的身體素質訓練為主。希望我們的體育老師與各班級同學探討合適的形式,指導同學們堅持鍛鍊、保護好身體,我們一定會有各種途徑、各種方法,把體育課照常開起來。

第三,按時畢業。

今年春季學期,我們預計有9000多位畢業生,包括3800位左右的本科畢業生和5300位左右的研究生畢業生。同學們都有自己的人生髮展規劃,大家都希望能夠如期畢業、走向社會或者繼續深造。

我們尊重同學們的意願,並將盡一切努力,讓我們的同學按時畢業。

北京市政府已經作出決定,將2020年畢業生簽署就業協議書結束時間延至12月31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在政府支持下,學校和廣大同學一起努力,我們盡最大的努力讓同學們按時畢業。相關工作會涉及到很多環節,包括各類材料上交、最終學術報告、學位論文評審、學位論文答辯、畢業審批、學位審議等等。我們都可以根據當下的情況對上述環節做靈活調整,包括調整時間、增加次數等。我相信我們可以一起把這個工作做好。我也希望我們的老師,尤其是畢業生的指導教師,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和溝通,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讓我們的同學在離開學校之前的最後一個學期裡,依然獲得良好的訓練和培養。

第四,教師提前工作。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首要職責,我相信所有清華教師都已經牢記在心。這一次教學方案調整涉及到3000多門課程,涉及到2500多名教師,而且其中一部分教師還在京外,甚至短期內不能返校。所以這個工作要做好是不容易的。有的老師已經提出了一些困難,後續學校、各院系、相關部處一起討論,進一步細化我們的方案,但是決心不動搖。

今天提前開這樣一堂課,也是為了做出相應的工作部署。希望老師們儘快研究並積極開展教學大綱的調整、教材的電子化、考核方式的創新等工作。不返校,同學如期上課,老師提前工作,這就是清華在疫情防控階段教學安排的調整方案。我們會在接下來的一週內進行一次全面的雨課堂教學培訓。希望不僅僅是講課老師參加,各院系的院長、系主任要帶頭參加培訓,分管教學的院系領導也要參加培訓。

第五,承擔社會責任。

有很多人跟我反饋說,清華的教學方案體現了清華的擔當和清華人的責任。自覺肩負責任的人,自然會贏得尊敬。大學當然要肩負社會責任。我們要求同學們成為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大學也要體現出這樣一種擔當。學校已經決定,把清華自主研發的,全球學習者規模第二大的慕課平臺學堂在線上的1600多門慕課,全部免費向社會開放。我們還將把2000多門雨課堂課程向社會開放,建立雨課堂的“克隆班”,讓其他學校的師生可以同步共享清華課程。現在已經有若干所大學、一些地方的教育機構和我們聯繫,希望獲得相應的支持。清華會認真履行對社會的承諾。

第六,提供學生資助。

全體本科生和研究生,如果因為疫情造成個人或家庭經濟困難,或者因為教學安排調整帶來相應的個人經濟困難,學校將提供特殊困難補助。疫情會給一些同學甚至他們的家庭帶來經濟損失,教學安排調整會影響同學們原有的一些安排,雨課堂推進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相關費用。有困難的同學可以進行網上申請,各院系和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把這項資助工作全面推進。

除了保證教學,我們也希望同學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情況下,管理好時間,充分休息、適當鍛鍊、重視預防、確保健康。調節好心情,既要對嚴峻的形勢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也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如果有心理上的問題,要及時和父母、老師、同學溝通。發揮好作用,希望清華同學發揮更好的作用,不僅保護好自己,也要協助保護好家人,積極協助當地社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今天主要講教學的事情,相關科研工作學校會下發通知。總的精神是,疫情防控期間所有的科研活動儘量減少現場活動,日常跟科研有關的所有程序流程,通過信息系統來開展。

清華會動用所有的學術資源,充分發揮科技上的優勢,努力為科學防控疫情作出貢獻。

行健不息須自強

1945年5月31日,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這樣說道:“古人說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你要是沒有碰到那個壞事,你就學不到對付那個壞事的本領,所以艱難困苦能使我們的事業成功。”“玉汝於成”來自於宋朝的大學者張載所說的“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張載更有名的四句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困難挫折會鍛鍊我們的本事,成就我們的事業。但是知識分子永遠抱有家國情懷,永遠抱有遠大理想和遠大志向。因為自強,我們能夠戰勝困難;因為自強,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校歌裡“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央”這兩句之後緊跟著的一句就是“行健不息須自強”。自強是清華人的精神底色。1911年,清華建校。在1911年2月發佈的《清華學堂章程》中有這樣一句話:“本學堂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 1935年,22歲的中文系學生蔣南翔,在他撰寫的《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中喊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937年至1946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共同成立西南聯大,我們都為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精神所感動。“剛毅堅卓”是西南聯大的校訓。去年9月30日,我去看望西南聯大學長、清華教授何兆武先生。他今年99歲,精神還是那麼好。他在《上學記》一書中講述了西南聯大時期的故事。“飛機來得挺有規律,每天差不多都是十點鐘拉警報”,“十二點、一點鐘又走了”,“所以後來我們上課的時間都改了,早上七點到十點鐘上課,下午三點鐘再上,中間那段就是等它來轟炸的。”我想這就是西南聯大在飛機轟炸下的教學方案。

2003年,“非典”期間,清華人也交出了一份讓社會滿意的答卷。有同學在後來的“非典”日記中談到他們的感想:“我們看見了清華在這場災難面前的鎮定,看見了清華校方的得力措施,看見了真正的清華精神,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我相信,我也希望,若干年之後,我們再回頭看疫情防控這段時間的經歷,也一定會看到我們的鎮定、我們的定力、我們的決心,也一定會為我們的所作所為感到自豪、感到驕傲。

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600多位清華師生集體獻血,獻血總量佔了當時北京血庫支援汶川災區血量的近六分之一。剛才我談到一個“雨”字,這裡有一個“血”字,讓我想到了“血性”。血性跟自強有關。什麼是血性?血性就是挺得住、守得住、站得穩。

今年,2020年,是清華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也就是我們簡稱的“200號”成立60週年。“200號”的師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通過艱苦奮鬥、持續創新,取得了中國核能技術發展的若干個第一,在具備固有安全性的第四代核反應堆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200號”精神就是知難而進、眾志成城的精神,就是團結、拼搏、創新的精神。“200號”精神體現了清華人的責任擔當。

自覺聽從歷史的召喚

因為自強,清華人走過了109年的歷史;因為自強,我們還要走向更長遠的未來。清華人自覺聽從歷史的召喚,持續做有歷史意義的事情。2019年,5000多位師生參加國慶70週年各項活動,展示了清華人的風采。2019年,清華倡議成立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展現了一流大學的一流擔當。2019年,我們開展“學風建設年”活動,制定新時代學風建設清華方案,強調優良學風是立校之本。2019年,我們完善學術評價制度,修訂學位評價標準,破“五唯”,追求學術質量,強調學術貢獻。在學術評價上我們不數論文,因為我們認為數論文就是把一所學校最為珍貴的學術評價權力交給期刊編輯和論文審稿人。

我們已經走到了2020年,這是一個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清華大學將完成綜合改革,實現“三個九年,分三步走”戰略目標。清華大學將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制定2030創新行動計劃。清華大學將推進和完善制度建設、文化建設和治理體系建設。清華大學將積極籌備110週年校慶。一年之後,在明年2021年的4月25日,在慶祝建黨100週年前夕,我們將共同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10週年。

展望未來,2035年,我們國家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49年,我們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週年;本世紀中葉,中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清華人有信心、有決心,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不久前,1月17日,我去達沃斯出差之前,到意大利訪問了博洛尼亞大學。這是一所始建於1088年的大學,是世界公認的第一所現代大學。在那裡我感受到了大學的文化,感受到了大學的歷史以及她對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大學是長壽命的機構,大學會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要用百年甚至千年的眼光看待大學的價值和作用。

當下,自強還是我們要反覆強調的。中國當下的發展、未來的發展都要靠自強。在疫情面前,我們要進一步發揚自強精神。自強的清華人永遠保持奮進的姿態,自強的清華人永遠樂觀地面向未來,自強的清華人永遠追求國家至上、人民為先

。在這裡,我們要再次向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人們表達敬意。他們都是一批追求國家至上、人民為先的人。

此時此刻,全體清華人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清華人的心與全國人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讓我們共同努力,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中國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