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團隊揭示膿毒症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機制


細菌感染不僅能激活免疫系統,而且能啟動凝血反應。細菌來源的內毒素(脂多糖:LPS)能快速激活機體的凝血系統並形成血管內血栓,從而有效阻止細菌的血循環播撒。但當細菌大量侵入血循環造成全身性感染(膿毒症)時,失控的凝血反應將發展成為危及生命的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其臨床表現為凝血因子的全身性激活,纖維蛋白的廣泛沉積,血小板的大量激活與耗竭,以及全身微小血管內的廣泛血栓形成,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誘發DIC的致病機理尚不甚清楚,是當今學術界需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2018年,呂奔課題組研究發現:在膿毒症中,肝細胞釋放的HMGB1蛋白作為分子伴侶能將血循環中的內毒素(LPS)轉運至細胞漿中,從而活化了LPS的細胞漿受體—Caspase-11並引起致死性免疫反應【1】。2019年,該團隊發現:Caspase-11的過度活化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也能引起致死性免疫反應【2】。同年,課題組進一步闡明瞭膿毒症中Caspase-11通過活化其底物GSDMD來誘導DIC的形成,揭示了免疫與凝血的內在聯繫【3】


基於上述發現,2020年2月,由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呂奔教授團隊在Blood

雜誌上在線發表了以“The role of type 1 interferons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induced coagulation” 為題的文章,闡述了細菌感染過程中LPS通過1型干擾素(IFNs)途徑活化Caspase-11及其下游的GSDMD,從而誘導DIC的形成。該研究還揭示了HMGB1作為1型IFNs的下游效應分子在感染所致DIC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的致病作用,為今後膿毒症DIC的防治提供了潛在的藥物干預靶點楊新宇博士和博士研究生程曉燁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呂奔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Blood | 中南大學團隊揭示膿毒症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機制


在該研究中,作者們首先採用1型IFNs的受體基因(IFN-α/βR1)敲除小鼠,以及內毒素血癥、大腸埃希桿菌性腹膜炎和盲腸結紮穿孔三種膿毒症動物模型,藉助轉盤共聚焦活體顯微術(SD-IVM)、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等實驗技術,從凝血酶活化、血小板聚集與耗竭、纖維蛋白沉積、微循環障礙、DIC血清學指標等多個維度全面揭示了1型IFNs途徑在感染所致DIC中發揮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證實了阻斷該途徑能有效的防止膿毒症DIC的形成(圖1)。


Blood | 中南大學團隊揭示膿毒症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機制

圖1:1型IFNs信號途徑介導膿毒症DIC的形成


結合前期研究發現【1】,該課題組進一步揭示了1型IFNs主要通過調控HMGB1的釋放入血來介導Caspase-11及GSDMD的活化,並最終促進DIC的形成(圖2)。給予膿毒症小鼠抗HMGB1中和抗體(Anti-HMGB1 Abs)能顯著削弱DIC的形成能力。為進一步追溯膿毒症中血循環HMGB1的主要來源,該課題組分別構建了肝臟細胞HMGB1敲除(Hmgb1f/fAlb-cre+)、髓系細胞HMGB1敲除(Hmgb1f/fLyz2-cre+)和血小板/巨核細胞HMGB1敲除(Hmgb1f/fPF4-cre+)的轉基因小鼠,並採用膿毒症模型發現:1型IFNs主要促進肝臟細胞釋放HMGB1。後者攜帶LPS進入宿主細胞並活化Caspase11-GSDMD途徑,從而介導磷脂酰絲氨酸的外翻。上述過程能顯著增強細胞膜表面組織因子(TF)的促凝活性,最終誘發凝血級聯反應和DIC。


Blood | 中南大學團隊揭示膿毒症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機制

圖2:膿毒症中1型IFNs信號通過肝細胞釋放HMGB1來誘導DIC的形成


此外,該課題組還揭示了1型IFNs上游的信號通路在膿毒症DIC中的作用。TRIF和Myd88均是胞內TLR4受體下游的信號傳遞分子。其中,TRIF為LPS誘導的1型IFNs表達所必需;而Myd88為經典炎症因子(如TNF-α等)表達的關鍵調控分子。該課題組證實了:TRIF信號而非Myd88對於LPS誘導的凝血級聯反應至關重要。Myd88途徑主要參與NF-κB介導的炎症因子表達。既往研究報道認為炎症因子風暴是膿毒症誘導凝血活化和DIC的“始作俑者”。然而,該課題組發現應用IKKβ抑制劑阻斷NF-κB的活化不但不會抑制LPS誘導的凝血活化,相反還會促進凝血活化和DIC形成。相反,敲除TRIF基因能阻斷1型IFNs的表達、HMGB1的釋放以及DIC的形成(圖3)。


Blood | 中南大學團隊揭示膿毒症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機制

圖3:TRIF 信號調控1型IFNs表達並參與LPS誘導的凝血活化


綜上所述,該研究闡述了感染過程中革蘭氏陰性細菌或其細胞壁主要成分(LPS)通過1型干擾素(IFNs)途徑活化Caspase-11及其下游的GSDMD,進而誘導DIC的形成。研究還揭示了HMGB1作為1型IFNs的下游效應分子在感染所致DIC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並闡明瞭1型IFNs上游的信號通路(TLR4-TRIF途徑)在膿毒症DIC中的病理生理學作用(圖4)。上述發現為今後膿毒症DIC的防治提供了潛在藥物干預靶點。


Blood | 中南大學團隊揭示膿毒症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機制

圖4. 細菌感染誘導凝血反應和DIC的分子機制模式圖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2282


參考文獻

1. Deng M, Tang Y, Li W, et al. The endotoxin delivery protein HMGB1 mediates caspase-11-dependent lethality in sepsis[J]. Immunity, 2018, 49(4): 740-753.

2. Lu YY, Meng R, Wang XY, Xu YJ, Tang YT, Wu JF, Xue QQ, Yu SL, Duan MW, Shan DY, Wang QD, Wang HC, Billiar TR, Xiao XZ, Chen FP, Lu B*,Caspase-11 signaling enhances graft-versus-host disease[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Sep 6;10(1):4044.

3. Yang X, Cheng X, Tang Y, et al. Bacterial Endotoxin Activates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through Gasdermin D-Dependent Phosphatidylserine Exposure[J]. Immunity, 2019, 51(6): 983-9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