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兩手都要硬



抗擊疫情,兩手都要硬


截至2020年2月13日上午15時18分,中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已達59888人,死亡人數為1368人。從世界範圍看,新冠肺炎則波及亞洲、 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25個國家,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無疑是在說:危機來了。

為了防止疫情蔓延,武漢市自1月23日上午10時起封城,隨後湖北多市進行封市,此後全國範圍內限制人員流動的大封鎖,多家企、事業單位的春節假期都進行了延長。春節已經過去20天,然而全國還有大量勞動力被“困”在家裡,沒有實現復工,這對中國經濟來說,是巨大的浪費;對許多無薪休假的人來講,則是切斷了經濟來源。

道路不再擁擠,煙囪不再冒煙,高鐵不再開動,快遞不再簽收……中國經濟活動彷彿已經暫停……這種暫停並不是休假,而是強制性的暫停鍵,猛剎車。

2020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世界經濟展望》半年刊中預測:202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6%,今年中國的GDP增速可能會放緩至5%左右(放緩1%)。摩根大通(JPMorgn)經濟學家甚至認為,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將以1%的速度增長,遠低於最初預期的6.3%的驚人增長。

中國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家,在緊緊咬合的經濟鏈條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經濟按下暫停鍵,世界供應鏈和消費鏈的上、下游都會受到巨大影響。日產汽車週一在日本表示,由於缺乏零部件,將關閉日本九州工廠四天。由於中國零件供應短缺,其他汽車製造商,如意大利的FCA和韓國的現代汽車,也已經警告稱缺乏來自中國的零件可能會迫使他們削減其國內市場的產量。中國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材料消耗國,由於經濟近期的停滯導致的對銅礦等礦產的進口量大幅銳減,巴西等國家的經濟也受到打擊。

抗擊疫情,兩手都要硬


對當今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的預測和分析可參考的最新近的案例便是2003年的非典,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顯然比非典要嚴重,截至當前,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已遠超非典,波及的範圍也更廣,在全國各省份都曾出現確診病例,且至今仍未確定疫情下降拐點何時真正出現,疫情持續時間可能會更長。

此外,當今我國的經濟環境也和2003年有著很大的不同。2003年正值中國經濟起飛時期,加上中國加入WTO的機遇和人口紅利,經濟增長率達10.04%,而當今正值我國經濟結構艱難轉型時期,也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檔的階段,經濟增速達到近30年來最低,在對沖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方面,顯然不如2003年非典期間有優勢。

此外,由於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佔比較大,受疫情影響也會更大。2003年非典期間我國三大產業都受到衝擊,但第二產業僅用了3個月便恢復了原來的增速,而第三產業(2003年第三產業在GDP中佔比42%)6個月後才恢復,在第三產業佔比更大的2020年(2019年第三產業在GDP中佔比為53.9%),第三產業要想恢復到原來的增速,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巨大的線下人流作為支撐,疫情期間線下消費人流大量萎縮,餐飲、影視、酒店、旅遊等第三產業受到巨大沖擊,許多商家在疫情持續期間營業額幾乎歸零,而維持店面所需要的租金等固定成本則需照繳不誤,如果疫情持續幾個月,剛剛涉足第三產業的小微企業可能會支撐不下去,可能會選擇退出,這無疑是對我國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果的巨大犧牲,畢竟市場主體的培育是個漫長的過程。

以餐飲業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49721億元,其中15.5%來自春節期間這一傳統的消費旺季,今年受疫情影響,餐飲業損失嚴重。根據調研,相比去年春節期間,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率達100%以上;9%的企業營收損失達九成以上;7%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間;營收損失在七成以下的僅為5%。根據恆大研究院數據,僅在春節7天內,疫情已經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5000億元左右的損失。

與大量勞動力尚未復工、許多小微企業正在掙扎相伴的還有通貨膨脹率的上升。野村證券(Nomura)的分析師認為,中國2020年上半年CPI將會維持在4%以上。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國內豬肉價格一路猛升,一度推高中國CPI。受疫情影響,中國養殖業也會面臨巨大挑戰。出於防範疫情的需要,各地開始陸續禁止活禽宰殺和野生動物交易,許多屠宰場延遲開工,養殖場的活禽和生豬等出欄量明顯減少。而由於物流受阻,養殖業一方面難以購進飼料,另一方面也也難以將成品外運。筆者所在鄉鎮的養雞場因為買不到飼料將大量20余天的雞仔填埋。預計等疫情結束人們想要報復性釋放消費需求的時候,就會發現豬肉和雞肉價格又會“恨天高”了。

中國國內經濟受此次疫情衝擊巨大,國際上所謂的“中國經濟崩盤論”應景而生,無論鼓吹者是何居心,最起碼說明:對於中國,國際是在乎的。Richard Haass於2020年2月11日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評論稱:“美國需要為中國的崛起被中斷的未來而做好計劃。”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其超大規模性,天然構成國際社會運行的自變量,中國在抗擊瘟疫中的表現,也天然地具有超越國界的影響力,因此中國在本次抗擊疫情中的表現,面對的是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的雙重挑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半成品出口國,這些半成品是為世界各地的供應鏈所使用的零部件。根據彭博經濟(Bloomberg Economics)基於經合組織(OECD)貿易數據的計算,2015年全球進口的這些產品中約有20%來自中國。冠狀病毒對中國工業產出的抑制時間越長,對其他地方工廠造成破壞的風險就越大。對於亞洲供應鏈中的國家來說,風險敞口更大——2015年,柬埔寨、越南、韓國和日本消費的所有中間產品進口中,約有40%來自中國。


有專家稱當前中國經濟的“暫停”狀態可能會使得印尼、埃塞俄比亞和菲律賓等國家被加速融入到世界供應鏈當中。但由於制度的瓶頸和人口較少,每個國家從中國吸收的生產能力極為有限,且中國在市場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是以上國家短時間內不能趕超的,故短期內出現全球企業大規模從中國退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外,即使目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在25個國家出現,但這種超國家的傳播並非完全不可控的,總體來看還是會在中國的本土範圍之內,中國政府在此次瘟疫中體現的巨大的資源動員能力給了國人很大的信心,世界衛生組織也對中國在抗“疫”中的表現表示讚賞。結合2003年非典期間經濟發展的經驗,疫情結束後中國的經濟活力還會再次釋放,被壓抑的消費能力也會迸發出來,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可能是“V型”的,也是可以得到調控的,

昨晚最後一次查看疫情地圖時,西藏自治區恢復了白色,唯一的1位新冠肺炎患者已經康復,當疫情地圖顏色變淺、地圖重新變白的時候,中國這個引擎又會全力運轉了,而中國的引擎一動,帶動的將是全球。

中國政府抗擊疫情的意志和決心得到了全球的肯定和關注。一手抗擊疫情,一手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兩手都要硬。打贏抗擊疫情的武漢保衛戰,才能更好地贏得經濟社會發展的攻堅之戰。

(孫興傑團隊宋美超撰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