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头发的故事》是鲁迅的一篇文章,全文以N先生对文中“我”的一通抱怨展开,N先生从“双十节”流于形式的纪念方式说起,顺势抱怨起当年就辫子去留问题,自己吃过的苦头。而鲁迅则是借着“N先生”的嘴,把人之禁锢于形式,而丢失精神内核的“形式主义”给写活了。

毋庸置疑,《头发的故事》这篇文章中,鲁迅想要批判的问题,大抵便是存在人之日常起居生活中的“形式主义”了。但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形式主义”虽生于人,最后,人却在“形式主义”的愚弄下落得个“体无完肤”的下场。由此,鲁迅对挣扎于“形式主义”中的人之怒与哀,也显得意味深长了。

《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1、N先生眼中的“双十节”:流于形式,失去灵魂

《头发的故事》这篇文章,以“我”与N先生的对话展开,与其说是对话,还不如说是N先生的抱怨。N先生抱怨什么呢?用文中鲁迅的话说,N先生抱怨的是“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按照文章的逻辑来看,表面上,这里的“纪念”大抵便是“双十节”了。而“双十节”,实则是辛亥革命纪念日,在鲁迅文中那个年代,大抵是用来纪念中华民国的诞生。

也就是说,在文中N先生的眼里,“双十节”已经沦为了形式。空有形式的双十节,与“纪念”二字毫无关系,关于这一点,文中的描述反映得比较生动:

我最佩服.....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里,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上午。

这就是说,在N先生的眼里,大家纪念双十节的方式很“滑稽”,大家仅仅是在警察的吩咐下懒洋洋地出门,懒洋洋地挂起一面小旗,以此种形式表示对“双十节”的纪念。

《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很显然,“双十节”背后之先烈的革命精神,在这种漫不经心的纪念下,看起来似乎与挂旗之纪念者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然,懒洋洋去挂旗的国民中,便不会有人把小旗挂着挂着,就忘了收。

由此,鲁迅先生借着N先生的嘴,毫不留情地揭开了纪念日下那让人触目惊心的“形式主义”。要知道,“双十节”的背后,是无数个大义赴死的英雄灵魂。英雄的惨烈和大义,与后人流于形式的淡漠纪念,在鲁迅的笔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怎么不教人羞愧得面红耳赤呢?

难道,大义赴死的英雄们豁出性命所争取的未来,便是这懒洋洋的形式主义吗?由此想来,鲁迅先生以人们漠视“双十节”来反讽“形式主义”,并非心血来潮。

《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鲁迅画像


那么,“纪念”只有被人们遗忘的份吗?遗忘“纪念”的人们,也将受到“纪念”的同等对待,即“被纪念遗忘”。那么,被“纪念”遗忘是什么后果?

每一个“纪念”的背后,大抵蕴含着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与灵魂。遗忘“纪念”的人,亦不会被“纪念”记住,于是便不会保有“纪念”所传达的积极向上之精神与灵魂,继而被形式主义“愚弄”。

由此,被“纪念”遗忘的人们更多变成了刀俎上的鱼肉,那无关痛痒的形式,成了可以决定人生死的刽子手。以此看来,鲁迅对于“形式主义”的讽刺,便颇为深刻了。

2、辫子去留问题中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人创造了形式主义,最后,人又将被形式主义“愚弄”,这到底是件可悲的事情,而洞悉这个悲剧的人不多,鲁迅便是一位。关于形式主义对人的“愚弄”,鲁迅借着文中N先生的口,展现得淋漓尽致。

《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鲁迅


《头发的故事》一文中,N先生就“双十节”太流于形式的问题,讲到了自己曾经在辫子去留问题上吃过的亏。N先生讲自己留学的时候因为辫子不方便,就剪了辫子。但他因为剪辫子,却被几位盘着辫子的同学厌恶,甚至还要停了他的官费,让他留不成学。

后来,因谋生需要,他买了假辫子,但假辫子的事情被揭发,旁人甚至还要给他安个杀头罪名。于是他索性免了假辫子,穿上了洋服,又在大街上被人笑骂。他又将洋服改成大衫,便被骂得更加厉害。

从N先生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辫子,对于N先生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至于留不留辫子,更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但是,偏偏是这种无关紧要的“形式”,让他差点被安上砍头的罪名,并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被周围人疏远、笑骂。

《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从N先生的叙述中,我们也能看到因为剪辫子或者留辫子,有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辫子去留问题会引发争斗,也不是难以理解。从大轮廓来看,辫子去留问题代表着两种立场,我们姑且将“留辫子”一方看成是保守的一派,而“剪辫子”的一方看成是改革的一派。

保守和改革,本就处于相反的两个对立面,会发生冲突也就不奇怪了。奇怪就奇怪在这发生冲突的外在原因,剪辫子?

要说辫子留久了不卫生,当剪,也没什么。但是,以辫子去留问题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死,这无疑是一种病态的现象。而深究造成这种病态现象的原因,大抵在于人们对“形式”的僵化固守。

《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保守派僵化于“留辫子”,改革派僵化于“剪辫子”。于是对于保守派来说,剪辫子是大逆不道,当诛;对于改革派来说,留辫子是愚昧无知,当罚。

但是,且不说以“辫子去留”来判定一个人的立场能有多准确,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处理一件事情的形式,当根据社会发展变革来有所调整,僵化固守外在形式,不仅不合时宜,还会造成莫大的灾难。

因剪掉辫子导致生命受到威胁,这无疑是形式主义刺激下的病态现象。而保守派和改革派拘泥于辫子去留问题展开的流血斗争,更是形式主义“愚弄”人类的生动体现。

“辫子”在保守派和改革派眼里,大抵是一种象征,说它象征着传统文化也好,封建制度也罢,但象征是象征,辫子是辫子。辫子的存在与否,难道不应该是它的存在是否能够让人生活便利,而并非代表人的立场?

《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表里不一的人那么多,以辫子去留问题来代表人的立场,是否太过僵化和武断了呢?从此点分析来看,剪辫子按照文中说来本代表的一种改革精神,也丧失殆尽。

难道说,只要剪了辫子,一个人就是充满改革精神的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关于辫子剪不剪的问题,更多人仅仅是在审时度势,以期不会被人找麻烦。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对于百姓来说,留不留辫子,不在于辫子代表什么,更多在于辫子的去留能不能保住性命。这时剪辫子与留辫子,已然失去其背后的初心或者说精神,而沦为一种可悲的形式。而形式主义下衍生出的互相伤害,想必才是最让鲁迅痛心的。

《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由此,僵化于剪辫子的行为和僵化于留辫子的行为无异,都是形式主义的体现。剪辫子象征的,我们姑且看成是改革精神,但是改革精神是留存于心的,而不是挂在人的脑袋上的。光盯着人的脑袋后面的辫子?这种流于形式的改革精神,与僵化固守的保守主义,又有多大区别呢?

《头发的故事》这篇文章,保守派对过去的固守诚然显现其短板,但是更让人深思的,是人们看待辫子去留这件事情上的态度。要说“辫子”是一种纪念也不为过,但是,人们仅仅只看见“辫子”这个形式,而忘却了“辫子”背后传达的精神。

在鲁迅那个年代,所谓对旧社会的反抗,不是说咔嚓辫子一剪,就能完成的;而对于老祖宗优秀文化的维护,也不是说拼命护住辫子,就能做到的。辫子去留只是个形式,重要的还是留辫子之传承优秀文化的初心,与剪辫子背后的改革精神。而这种初心和精神,可以用千万种形式表现,并非说辫子剪了,初心就没了;辫子不剪,就不得优秀精神。而这种初心和精神,某种程度上说,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存在。

《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可是,如果人僵化于剪辫子这般的形式,这便意味着初心和精神早已丧失,徒留病态的外在形式。没了“初心和精神”之内核的外在形式,除了会造成无辜与无谓牺牲以外,再没有多大意义。而这种无辜与无谓的牺牲,则是形式主义对人的“愚弄”。

3、鲁迅对形式主义的嘲讽:人当继承的不是形式,而是形式背后的初心与精神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头发的故事》这篇文章,鲁迅深刻揭露了创造形式主义,而又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之可悲。

因为形式主义,人忘却了“纪念”背后的精神,仅仅守着“纪念”的外在形式,而在人固守形式的那一刻,便早已丧失了“纪念”背后真正宝贵且应当继承的东西,那便是喻有崇高理想的初心与精神。

当人固守那没了初心与精神的外在形式时,人就犹如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可悲不说,甚至还会因为对形式之固守而引发无谓的牺牲与悲剧。

《头发的故事》:辫子去留下的形式主义,被形式主义“愚弄”的人


最最重要的是,明明已经丧失了“纪念”背后的精神,却打着这种高尚精神的名义,以僵化的外在形式排斥异己。这种愚昧而可悲的行为,甚至可以让本“伟大”的“纪念”异化成了害人性命的“刽子手”,亦如“辫子去留”本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问题,却成了夺人性命的“死神”,何其可悲。这是鲁迅对形式主义下人之不幸的哀,也是对人懒于传承精神而执迷形式之不争的怒。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听到鲁迅在《头发的故事》这篇文章中的“呐喊”了,即人当继承的不是形式,而是形式背后的初心与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