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蝗虫灾害,对我国三农出口是否会形成积极影响?

潘小小的成长笔记


当前一场罕见的蝗灾灾害正在侵蚀着非洲、中东和南亚次大陆等多个国家,蝗虫一天能吃掉35000人的食物,是相当可怕的,因此联合国呼吁各国关注蝗灾,加大援助受侵袭的蝗虫受灾国。当前索马里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雨季来临后,蝗灾或将进一步扩大,这将对地非洲、中东和南亚等地区粮食供给产生威胁。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不可避免上涨。

当前蝗灾已经入侵巴基斯坦,而该国是我国的邻国,若他们的蝗灾不能得到控制,那么就很有可能会进入中国。然而,蝗灾的到来必定对农业产生影响。

我国本身就是一个蝗灾比较频繁的国家,根据农业部的数据,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2.8亿亩次左右,分布在20个省区市,其中以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为主,其中有1/8亿亩是草原地带的蝗虫,剩下的1亿亩左右是农业区。

但现在我国的蝗灾规模逐年减少,情况大为好转,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持续几十年的植树造林运动,我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绿化上来了,蝗灾也就减缓了,毕竟,蝗灾发生的地方,几乎都是在植被稀少的相对干旱地区。由于与南亚接壤的地区高海拔,蝗虫想从南亚到进入我国难度很大。

虽然受蝗灾影响小,我国人口多,需要保障国内的粮食需求。这十多年,水稻亩产技术的提高,能够完全满足国内粮食供给,还能出口,这次非洲蝗灾,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中国的输出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无疑起积极作用。


山里那点事儿


在2020年非洲地区爆发了蝗灾,由于东非反常气候导致大暴雨,在大暴雨的裹挟之下,蝗虫大军已经突破非洲阿拉伯半岛,席卷也门等地,现在甚至登陆到印度河流域,在巴基斯坦境内非常严重,而且还将威胁到整个印度地区。蝗虫大军所到之处一片废墟,现在受灾的人数非常多,根据统计即便是使用杀虫剂喷洒一次性消耗价值7000万美元的杀虫剂,都达不到什么效果。最为可怕的是现在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绿洲地区居然出现了二代繁殖的蝗虫,这增加了驱逐的难度。

现在非洲蝗虫灾害已经不断的扩展,现在侵入印度之后,如果印度政府反击不力,很可能会席卷整个东南亚,同时包括中南半岛上的我国云南。黄铜大军截止1月30号已经导致了1190万人受灾,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数万公顷耕地遭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这些地区都进入了警戒状态,蝗虫大军一部分已经越过国界,威胁到苏丹和乌干达,加剧了这些地区的粮食危机,对于蝗虫大军孵化有积极影响的洪水本身是威胁粮食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最新研究表明黄铜大军每日可移动150公里,如果不进行阻止到6月份的时候会扩张500倍,也就是达到3600亿到4000亿的规模,当然非洲并不是玉米的主要生产地,这些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基本上是以木薯类为主,因此对世界粮食价格影响并不是特别大,现在并没有说蝗虫有入侵到我国云南的信息。

我国在消灭蝗虫这种动物身上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应该对我国影响不是特别大,而且就算是有粮食危机,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在某种程度上不会影响到我国,而且我国进口的大豆类食物基本上从美洲进口,像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对付这种蝗虫是非常容易的,并不会像这些落后国家一样对付不了。

当然问题是这些蝗虫会对巴基斯坦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世界粮食价格影响不是特别大,但是对棉花影响非常大,也就是以后的服装成本会上升,同时对木薯类经济作物的影响比较大,因此现在的这种蝗虫灾害必须要提前预防,防止蝗灾产生传染病。或者携带传染病飞行,造成危险的局面。


精准三农加油站


蝗灾,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没经历过蝗灾,但我国有句古话:大旱之后有蝗灾,很多人推测蝗灾的产生或与全球变暖有关。

蝗灾

其实蝗虫并不喜欢聚集,在农田里面蝗虫非常常见,但大多数是绿色的蝗虫,它们通常喜欢独居,虽然会破坏植被的生长,但并不会肆意掠食植被。

然而当蝗虫聚集成堆时,蝗虫身体会变色,飞行时的方向完全相同。

有研究证明,蝗虫的数量低于60只时,它们的飞行方向还杂乱无序,一旦蝗虫的数量高于50只,蝗虫将会朝着同一个方向飞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蝗虫数量较多时,蝗虫也从原来的草食性变成杂食性,一旦飞行方向与其他蝗虫不同,该蝗虫就有可能被同伴分食。

而我国常说大旱之后有蝗灾,是因为当天气干旱时,蝗虫会从植物中获取水分,它们会大量取食植物的枝叶,其中大多数植被未经充分消化便会被排泄体外,蝗虫就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取植被中的水分。

不同的蝗虫,繁殖季节以及每年繁殖的次数不相同,在我国部分地区,蝗虫1年只繁殖1代,而我国北方地区的蝗虫,有些会繁殖2代,此次在非洲肆虐的蝗虫是沙漠蝗虫,是蝗虫中最危险的品种之一。

沙漠蝗虫每年会繁殖2-5代,每次可产下多大100颗的卵,卵孵化周期约为两周,或者更长时间(取决于当地的温度和环境),沙漠蝗虫在幼虫时期就会取食植被,现在在一些地区发现了二代繁殖蝗虫,如果不加以控制,等待沙漠蝗虫形成第三代、第四代时,蝗虫数量将会增加6-10倍,会导致世界爆发更加严重的蝗灾灾害。

而且,沙漠蝗虫无所不吃,树叶、草、蔬菜以及根茎等,但凡它们到达某地,某地的植被将会被它们一扫而空。

目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这次非洲蝗灾,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5亿多只蝗虫,每天消耗约3万5千人份粮食。

虽然非洲各国都在鼓励捕杀蝗虫,但由于蝗虫数量较多,人为减少的蝗虫数量有限。而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飞机播撒农药,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各国关注非洲蝗灾。

蝗灾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发现,当反复刺激独居沙漠蝗虫的后腿某个部位时,该蝗虫就会变得喜欢群居。而触碰身体的其他部位就不会有这种效果。

在自然界中,当自然密集的蝗虫偶尔触碰到蝗虫后腿时,就可能改变该蝗虫的生理习惯,变得喜欢群居生活。

我国有句古话,叫做大旱之后有蝗灾,是因为旱季时植被有限,导致蝗虫生活区域密集,蝗虫容易形成凶残的群居生活。由干旱导致蝗灾爆发时,蝗虫又会向一些高温、高湿地区转移,寻找食物,导致别处地方也会受灾。

再者,蝗虫最适宜的产卵地带是含水量10%-20%的土壤,而干枯的河床、土地由于有许多裂缝,增加了蝗虫的产卵地。当天气大旱时,植物体内的含水量也会降低,此时植物体内的营养较为丰富,有助于蝗虫生长,所以蝗虫生长期变短,生长速度加快,这种又加剧了蝗灾形成。

目前,由于全球变暖,再加上澳大利亚超大火灾,导致地球极端天气频发。当地官员解释,2019年的东非以干旱开始,以水灾收尾。这种高温、高湿的气候非常利于蝗虫的生存、繁衍。

更可怕的是,这些蝗虫每天飞行的距离超过150公里,每个蝗虫可以生活3-6个月,这会给东非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蝗灾影响。

据报道,如果现在不对东非的蝗灾加以控制,这些蝗虫将可能从东非出发,从撒哈拉沙漠到达阿拉伯半岛,然后进入印度。

如果印度的环境、气温合适的话,它们将会继续飞行迁徙,最终给世界各地多达60个国家带来影响。






一方集市


蝴蝶效应,你所关注的问题很尖锐,肯定会有所影响。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没有任何历史恩怨,面临着共同的发展任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中非友好关系在世纪之交愈发成熟、稳健,并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东非蔓延,估计约3600亿只蝗虫肆虐,对世界上一些最脆弱的国家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不寻常的气候条件是部分原因。

如今的移动趋势已经从东非十几个国家,迁移到印巴地区,也有可能进入我国。

澳大利亚山火,东非蝗灾,中国新冠毒,一定程度影响世界经济。我们中国在近年低调发展经济,农副产品除了基础农作物硬性保证外,个人感觉其他畜牧鱼林价格调控的并不乐观。当然只是个人观点。

目前中国还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仅有大米、玉米及小麦。以往肉及其制品与活动物一直具有比较优势。但是近年环保政策及猪瘟流感等硬性已经由过去农户散养变成集中养殖,价格波动非常大,所以不太可能出口了。

所以个人觉得对于东非蝗灾事件,我们农副产品大体量进入东非不太可能。价格可能会有波动,但是估计只是集中在大米、小麦、玉米等基础作物上,但是这些价格又没什么优势,坦白说,进入东非没什么优势。

人道主义救助,有可能。






农村大阳阳Baby


就目前的形式,今年全球粮食肯定供应紧张,非洲蝗灾已经到达巴基斯坦还有印度,都是人口大国,如果遭受蝗灾,肯定会面临粮食问题,粮价会稳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迫在眉睫,毕竟我们也是十四亿人口要养的国家,肯定要提前备粮已应对20年灾害频发的一年。


夜空中最亮的星


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这些重灾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除了那几个石油土豪以外,其他的都没有什么经济能力进口农产品。

这些地方一旦受灾,自救能力差,将会不可避免发生人道灾难,将会需要国际捐赠

国外发生自然灾害将推高农产品价格,我国应该防范进口农产品价格暴涨,提高自己农产品自给率刻不容缓


用户54026470018重来


我现在就在非洲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州马塔彼拉镇附近的一个中资公路项目,没有听当地人说蝗灾的问题?假如真的有蝗灾,他们当地只种一种叫英吉拉的作物,其种子很小,磨粉加水调成浆糊状,发酵后做成煎饼状的食物。玉米,小麦等作物很少,大多做牲畜飼料。大米也很少食用,况且只有在每年的6到10月份雨季才有农作物生长。现在旱季滿目枯黄,即便有蝗灾,对农业影响不大!


云岭山川


会有影响的,毕竟东非进口我国的三农产品还是很多的。收到蝗灾以后肯定要大量进口。谢谢


平凡的孟


东非蝗虫灾害,希望我国要从多方面入手,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危害我国农业发展。蝗虫只要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手要任务是疫情尽快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