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疾控二代”緊握接力棒:有風險,我上最合適

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綿竹市疾控人王曉平堅守在抗擊“非典”的最前線。17年後,他的兒子王戈也穿上了白色防護服,將父輩抗擊疫情的接力棒緊緊握住,成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一線“戰士”。

見到王戈時,他剛剛做完流行病學史調查回到辦公室。凌晨4點躺下休息,早上7點多起床又投入新一天的戰鬥,自綿竹市1月25日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應急響應以來,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已成為了他的常態。

泡麵成了年夜飯

“嬋娟,我回不去廣安了,你讓爸媽和娃娃們做好防護措施。”

今年春節,王戈一家原本打算回老家過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一家人的計劃。

1月23日下午,妻子鄧嬋娟獨自出發,而此時王戈卻還在辦公室裡忙碌,連送妻子的時間都沒有。

1月24日,正值除夕,外地疾控部門發來協查信息,綿竹市一市民是武漢一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聞訊後,王戈立即前去做通該市民工作,瞭解其行動軌跡,將其送往集中醫療觀察點……忙到夜裡9點多才回家。

此時,家家戶戶早已吃過了團圓飯。而飢腸轆轆的王戈卻孤身在家,一碗方便麵成了他的年夜飯。

“有風險,我上最合適”

1月27日,綿竹市一隔離人員彭某出現發熱等症狀,需要疾控人員進行流行病學史調查。

當晚10點多,王戈穿戴好防護裝備走進集中醫學觀察點,他要詳細記錄每一個需要納入篩查範圍的點位和重點人員。

什麼時候從武漢返鄉、坐過什麼交通工具、接觸過哪些人、發病前後去過哪裡……將情況一一詢問、核實完畢,已是28日凌晨1點。

長時間穿著悶熱的防護服,在集中醫學觀察點一待就是數個小時,這不僅僅是對體力的考驗,更是對精神和思想的巨大考驗。

“雖然暴露的風險很小,但科室兩個小夥子連孩子都沒有,這個時候只有我上最合適。”

28日凌晨4點,檢驗結果出爐,彭某被確診為該市第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

王戈再次返回集中醫學觀察點進行流行病學史調查,同時根據彭某提供的線索,他還要排查其去過的所有場所,逐個找出密切接觸者……此時,他已經40個小時沒有休息。

趁著開會空隙,拖著疲憊的身體睡了一會後,王戈又立即行動。

“只有我與彭某接觸最久,能夠認出來她。”由於不清楚彭某曾坐過哪輛公交車,再加上車內乘客又都戴著口罩,王戈和同事只能目不轉睛地盯住屏幕,在長達2個小時的監控視頻中逐一排查,最終確認了車輛。

最想與家人團聚

由於多次接觸確診患者,從1月27日起,王戈再沒回過家,辦公室也搬到了一個小房間裡單獨辦公,就連吃飯都是同事打好給他送來。

9個月大的小女兒從臘月二十九就開始發燒,體溫高達40℃,大年初一,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妻子鄧嬋娟帶著兒子和高燒的女兒主動返崗;女兒頭髮長長了,兒子的硬筆字寫得愈發工整……這些都是看到妻子發來的視頻後,王戈才知道。王戈說,現在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回家團聚,陪家人一起吃頓熱騰騰的飯菜。

供稿:綿竹市衛健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