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礼仪之战”升华为“智谋之战”的里程碑


《孙子兵法》是“礼仪之战”升华为“智谋之战”的里程碑

《孙子兵法》图片

“礼仪之邦”的战争法则

中国成建制地用兵始于黄帝,征战的“礼仪”完备于周朝。周朝设大司马掌天下兵事,规定天子设六军,公国设三军,侯国设二军,子男国设一军。每军12500人, 由军将(卿)统领;每师2500人, 由师帅(中大夫)统领;每旅500人,由帅(下大夫)统领;每卒100人,由卒长(上士)统领;每两25人,由司马带领;每伍5人,由伍长带领。军队的核心人员由王族与贵族子弟组成,基干力量是平民组成的甲士。

周朝是中国的“礼仪之邦”,祭有祭礼,葬有葬礼,聘有聘礼,连军队征战,也有许多“礼仪制度”。不遵守这些“礼仪”,就是不遵礼制。

当时规定:军队征伐是“成列而鼓”,即排好阵势后先“鼓乐齐鸣”,然后击完鼓才能发动攻击。若对方正在渡河,需等对方渡河上岸列阵后,才能发动攻击。

列阵攻击前因为要“鼓乐齐鸣”,故带兵征伐也称为“礼乐征伐”。当时规定“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只有天子或天子调动的军队才能“征伐”。未经天子许可使用军队,那就是乱臣贼子。

当时打仗是典型的大方阵兵车冲击作战,自然是兵车多,实力强者容易取胜。那时人们的意识,自然也是重实力而轻谋略。“礼仪”还多方限制谋略。

当时还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带兵征伐须师出有名,不能贸然发动战争的礼仪。此外还有“不加丧,不因凶”的限制,即不乘人家国君去世或闹灾荒等重大变故去发兵攻击。在交战前,要派使者先向对方说明征伐的理由,若对方打仗时被打败逃跑了,追赶时最多只能追五十步,超过五十步就失礼了;若在交战时遇到了敌方国君,非但不能攻击,还要躬行军礼,然后才能与其他军士搏杀。

还有两国打仗,是不能打到对方国土上去的,只能在国境线上开战搏杀。国境线也称为“边疆”,在边境线上打仗也称为“驰骋疆场”。

自诩“仁义”大军,岂可天下无敌


《孙子兵法》是“礼仪之战”升华为“智谋之战”的里程碑

宋襄公率领的仁义大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有宋楚交战的记载:“宋军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楚军还未渡过泓水,宋军已经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对宋襄公说:“敌方人多而我方人少,趁他们还未全部过河,下令攻击吧!”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后再打吧!”楚军过了河还未摆好阵,子鱼又建议下令攻击。宋襄公又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再打吧!”楚军摆好阵向宋军发起攻击,结果宋军被打得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却辩解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负了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不应该去进攻未摆好阵的敌人。”自诩“仁义”大军统帅的宋襄公,他的“仁义”大军不仅没有使天下无敌,反而被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也成为遗笑千年的糊涂君王。

在晋楚城濮之战中,由于晋文公使用了“退避三舍”、“诱敌深入”等计谋,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将虎皮蒙在战马身上,给楚军以毛骨悚然的视觉,首先击溃了陈、蔡联军;晋上军主将狐毛树起两面大旗,假意撤退,下军主将栾枝令战车拖着树枝逃跑,引诱楚军追击;晋中军元帅先轸,率晋军精锐向楚军拦腰冲击。加上狐毛、狐偃率上军从两边夹击,楚国的左军、中军也随之溃败了。晋国在城濮之战中荣获完胜。

孔子对这件事的评论说:“面临危难时能采用诈术,足可以使敌兵退却;退敌回来后尊崇贤人,足可以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

看来一贯“克己复礼”的孔子,对晋文公“临难用诈”之法还是赞赏的。

《孙子兵法》中的智慧谋略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中晚期,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即便占有一定优势的大兵车冲击作战,也很容易被打得丢盔卸甲。其战术是:在攻方发动大兵车冲击时,守方先以弓弩手伏阵放箭,再以甲兵上阵格杀,最后再发动兵车冲击。这样,再强大的兵车团队,也要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在春秋中晚期成书的《孙子兵法》中,完全摒去了“礼仪征战”的拌索,处处彰显着人谋智慧的闪光。《孙子兵法》的首篇《始计篇》,是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进行预测,它特别强调了用兵前的周密谋划以及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而不需要考虑战争的合理性、合法性。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提倡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孙子兵法》《兵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总之,“兵者,诡道也!”是《孙子兵法》主张的核心内容之一。战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就是流血的政治,就是要尽一切办法,尽智尽力,利用地形、天气、士气,利用敌人的疏忽、骄奢,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积极因素,去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故《始计篇》称:能“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要”不择手段地“去争取胜利。


《孙子兵法》是“礼仪之战”升华为“智谋之战”的里程碑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讲那种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其逻辑缜密严谨,思想精髓富赡,内容博大精深,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既是中国军事文化遗产的瑰宝,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也被称为世界的“兵家经典”。后世形形色色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它对中国和世界军事科学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