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

环宇影视片段


作为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以足智多谋而著称的历史人物,

刘伯温的一生,无疑是极为传奇的。而在民间故事当中,有关刘伯温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视作历史上最聪明的几个人了。

刘伯温画像

然而,这个明朝开国年间最有名的智者,辅佐朱元璋成功建立大明的人,算尽天机,但最后却不能让自己善终,落得一个暴毙的下场。

在正史上,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派人毒杀的。不过,在胡惟庸背后,我们却隐约可以见到皇帝朱元璋的影子。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伯温其实正是被自己一生辅佐的朱元璋,派人毒杀的。

那么,刘伯温这个出了名的智者,到底做错了什么,才落得一个暴毙的下场呢?

1.智慧绝伦,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

在真正的历史上,刘伯温其实并没有民间故事讲的那么离谱。不过,他的一生,同样可以说是传奇。

何冰版刘伯温

刘伯温早年曾是元朝进士,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听说后派人聘请,从此正式开始仕途。

彼时,朱元璋虽然已是一方雄主,但处境却颇为艰难。地盘很小,且腹背受敌。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北面是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再北面则是蒙元。

刘伯温加入后,替朱元璋出谋划策,帮朱元璋逐渐脱离的‘小明王’韩林儿麾下,自立一方。而后在和陈友谅的对决当中,刘伯温坚决主战,帮助朱元璋打赢了陈友谅。而后帮助朱元璋制定灭元方略,帮助朱元璋一步一步建立了明朝。

对于刘伯温的贡献,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常将刘伯温和谋圣张良相提并论。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正式称帝,明朝正式建立,刘伯温被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二年

2.作为浙东党的领袖,深陷党争

从加入朱元璋的势力,一直到辅佐朱元璋称帝,这个过程当中,刘伯温算是做的非常好,也对得起后人给予他的评价。

但是,明朝建立之后,刘伯温却开始逐渐出昏招了

朱元璋曾经将刘伯温比作张良,将自己比作刘邦。而在历史上,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便直接选择退隐。而刘伯温,则是选择继续在朝中任职。

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和张良有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在明朝开国年间,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将,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所谓淮西派,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这一派基本上全都是出身淮西,是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这一派真正的大哥,其实就是朱元璋本人。不过,朱元璋既然当了皇帝,那自然就只能让李善长代做大哥了。

韩国公李善长

浙东派,则是朱元璋逐渐站稳脚跟后,凭借科举制逐渐考上来的那些文官。这些人和淮西派的很多大老粗不同,都很有文化,而且基本上都是朱元璋逐渐发达以后,才加入进来的,以刘伯温为首。因为很多人都出身浙东,所以才被称作浙东派。

浙东派和淮西派的斗争,自从明朝立国开始,就已经存在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内部,党派之间的争斗,是一定存在的。这个争斗,有时候也许是皇帝和文官集团,有时候也许是宦官和外戚。而在明朝建立之前,大家聚在朱元璋麾下,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打跑北元,消灭那些竞争对手。

但是等到徐达打下了元大都,正式把北元朝廷赶出了中原以后,外部压力渐消,内部斗争便开始加剧了。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刘伯温开始深陷党争之中。党争这东西,一旦陷进去,再想出来,那就不是单纯的智慧能够解决的了。

客观来说,淮西派和浙东派的出现,背后其实是有着朱元璋在操纵。毕竟朝廷内党争是不可避免的,有两座大山头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总好过明末那种一盘散沙。这个道理,老朱肯定是知道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刘伯温最开始成为浙东党领袖的时候,或许只是为了更好的做事。毕竟手底下有几个嫡系,政令传达也更容易一些。但是时间长了,既然是两个党派,想要不出现矛盾,那是不可能的。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李斌事件。

李斌是李善长的亲信,犯了事后被刘伯温抓到。当时恰好朱元璋不在,朝中以李善长和刘伯温为首。李善长便去求刘伯温,希望放李斌一马。但是刘伯温实在过于刚正不阿,觉得既然已经抓住了问题,就必须要解决,所以最后还是处死了李斌。

矛盾就在这时开始逐渐出现了。

李斌事件后,李善长很快就报复了回来。发动淮西派的力量,打算将刘伯温赶回老家。当时恰好朱元璋打算把国都定在老家凤阳,刘伯温坚决反对。因为这件事,朱元璋当时脑袋一热,也就同意了。

但是很快,等朱元璋清醒过来以后,就又把刘伯温叫回来了。

如果这个时候,刘伯温彻底辞官不做,直接隐居的话,可能还有可能最后活下去

但他最终,还是放不下心里的抱负,选择再次入朝为官。

3.居功自傲,屡出昏招

可以说,在刘伯温第一次回朝做官的时候,朱元璋还是很信任他的。至少,他还算是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谋士。

但很快,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因为刘伯温实在嘴欠,终于惹下大祸

某天,朱元璋单独找刘伯温问话,忽然问起如果换掉李善长的话,谁可以做丞相。先问一个杨宪(刘伯温的人),刘伯温说不行。又问一个汪广洋(老朱怀疑他是刘伯温的人),刘伯温说他浅薄。再问一个胡惟庸,刘伯温说此人一旦掌权容易不服管束。

刘伯温向朱元璋谏言

话说到这里,老朱终于亮出了杀招,问刘伯温自己可不可以做丞相。

刘伯温这次的回答,再无任何智慧,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缺心眼。

“我这个人当然可以,但是我嫉恶如仇,陛下还是慢慢挑选吧!”

刘伯温当时或许只是就事论事,但在老朱心里,恐怕想的就多了。要知道,当时老朱的意思,是想直接废除丞相制度,而刘伯温的这番尤其会觉得刘伯温居功自傲。

至此,刘伯温彻底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让刘伯温告老还乡。不久之后,浙东派的骨干杨宪,也被刚刚当上丞相的胡惟庸杀掉,浙东派彻底失败。

事已至此,胡惟庸仍然没有罢休,诬告刘伯温选的墓地有龙气。这个说法,对现代人来说根本不叫什么事。但在古达,绝对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了。老朱虽然没有因此杀掉刘伯温,但是也罚光了他的俸禄。

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温的选择,是离开老家,重回京城。打算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生活,了却残生。

但是,老朱依然没有选择放过他。

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伯温。胡惟庸身边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吃了药之后,刘伯温的病非但没好,反而越来越重,几天后便死了。

一代神算,死的不明不白。

直到后来,胡惟庸被老朱诛杀的时候,这个郎中才承认,当时是胡惟庸命他给刘伯温下的药。但从重重蛛丝马迹来看,当时在胡惟庸背后引导的,正是朱元璋本人。

本来两人就不对付,要不是主动示意弄死刘伯温,为什么要派胡惟庸去?胡惟庸又怎么敢动手?

堂堂一代智者,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谋臣,最终却是落得个被毒杀的下场。这只能怪刘伯温不懂审时度势,没有及时功成身退。

而在刘伯温死后,长子刘链,被胡惟庸迫害致死;此子刘璟,在后来的靖难之役当中,因为坚决支持建文帝,最终死在监狱里。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智者,最后竟是落得这个下场,实在是令人叹息。


深蓝妖火


有一次朱元璋召见伯刘伯温,就谁更适合担任丞相的职位,咨询刘伯温的意见,朱元璋的言语之中暗藏试探刘伯温的玄机。刘伯温其实早就洞悉了朱元璋的想法,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朱元璋假惺惺的说出只有刘伯温能够担此大任的时候,刘伯温说道:“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不知道刘伯温这句换触碰到了朱元璋哪根敏感的神经,自此以后朱元璋与刘伯温彻底的决裂。或许是朱元璋对刘伯温心存偏见,或许是后人的误读,总之这句话被看成了是刘伯温的催命符,为其后来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非常重的人,这一点从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论功封爵,大封淮西老乡就可以看的出来,刘伯温是个外乡人,所以在情分上和朱元璋已经有疏远。此外刘伯温对事情的判断往往比朱元璋还要准确,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朱元璋能想到的事情,刘伯温也都想到了,有时候朱元璋想不到的事情,刘伯温还是想到了,朱元璋农民出身,谈不上胸襟宽广,性格上嫉贤妒能,并且朱元璋性格很自负,看不得别人比他强,所以他不会看刘伯温顺眼的。况且刘伯温的那些计策对治国安民毫无用处,都是些权谋之策,却能在政治斗争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令朱元璋心生恐惧,令朱元璋心存猜忌,所以朱元璋要防患于未然,除之而后快。



声屏障钢立柱铁件加工


刘伯温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往往自视过高,很多的事就算他看的透彻,也明白,但是就是不肯放下,总觉得能凭自己的才智度过一个个难关,他不明白的是,他的智慧在皇帝的权利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不愿功成身退

刘伯温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的第一谋士。从龙湾之战,到后来解救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一样也想到了。在打天下的时候,这些不是问题,因为一切以打赢夺下天下为主要目的。朱元璋需要刘伯温的谋略。


但是天下打下来了,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皇帝喜欢自己的臣子比自己聪明,不放心啊,再说刘伯温的那套权谋,打天下时候很好使,但是治理天下,安定民生,对于权谋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再加上朱元璋见识过刘伯温的厚黑学,比如不让他去救韩林儿,这些在争天下时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天下安定下来,朱元璋就要想刘伯温的这些智谋会不会哪天用到自己身上。

于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都封了公爵,而刘伯温,却只是封了一个诚意伯,不但爵位低,就连俸禄也是最低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有4000石。

这已经是一个信号,刘伯温真聪明的话,就应该功成身退了。可是他没有。

自视才高,陷入朝廷争斗

朱元璋的朝廷,主要是俩派人,一派就是他跟着他从家乡走出来的淮西那波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以李善长为首,算是朱元璋的起家的班底,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另外一派就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李善长被朱元璋视为第一功臣,封了公爵,还任命当了宰相,而且这个人和朱元璋一样,心胸狭窄,属于有仇必报的那种人,谁得罪了他,必弄死对方而后快。

刘伯温这个时候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负责监察,是言官的领袖。

于是俩个人就掐起来了,而且是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掐,朱元璋一开始的态度是看戏。

第一回合,刘伯温抓了李善长一个亲信,叫李彬。李善长就找刘伯温说你看看这个是我的人,给我个面子,算了。

刘伯温就说,算不了,罪证确凿,怎么就能算了呢?算不了,再说我已经和皇上请旨了。

李善长这个人也是个老狐狸,他说你看现在天一直大旱,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杀人吧?

刘伯温还真和他杠上了,就回答他说:杀李彬,天必雨。

刘伯温是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这么说,肯定是他夜观天象算过。可是这次老天爷没帮忙,杀了李彬之后,天一直不下雨。

于是李善长就开始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上眼药。又煽动淮西的势力攻击刘伯温。

没办法,刘伯温请假回老家了。

按说,刘伯温这个时候应该是萌生退意,然后终老一生,也是很好的结局了。

可是他没有。

我就不信干不死李善长

刘伯温临走前,培植了一个亲信杨宪,接任御史中丞,继续利用言官的权利,对淮西集团,尤其是李善长发动了猛烈的反攻。收集各种的黑材料,每天往朱元璋那送,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仗着是皇上的老乡,受皇上的宠爱,可是净干些不利于皇上的事。

朱元璋开始也不信,知道是淮西派和浙东派的争斗,可是架不住整天在耳边听人这么说,久了,就开始疑惑,对李善长就不像以前那么信任了。

而且,他忽然招回来了刘伯温。

刘伯温又开始得意了,淮西集团受到打击,浙东派占了上风,刘伯温很为自己的权谋感到骄傲。

李善长也是老狐狸了,他想我在皇帝那现在不受待见,我不能直接咬刘伯温,那我也学学刘伯温,我也找个人出来做淮西派代表就得了。于是他就找到了老乡胡惟庸来做这个淮西派的新领头的对抗浙东派。

因为刘伯温占了上风,而且正在兴头上,所以说话办事就不免骄奢,得罪的人就多了。

胡惟庸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就利用这点,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发动所有可能发动的人,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打小报告。说他坏话。

没多久,朱元璋对刘伯温也不放心了。

于是决定找他聊聊。

和朱元璋的一次聊天要了刘伯温的命

朱元璋开始和刘伯温聊家常,聊他们奋斗的历史,战斗的岁月,气氛是融洽的,君臣也动了感情,火候到了,朱元璋话锋一转,问刘伯温:如果彻底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宰相?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在试自己,马上回答说:这事得陛下您来定。朱元璋就问他:杨宪怎么样?刘伯温汗毛马上树起来了,心想这不是一般的谈话啊,这是要给我挖坑啊。


于是他马上回答说:杨宪不行,他干不了宰相。

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说:这个人浅薄,不合适。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说:胡惟庸现在还只是头小牛,但是将来它一定会摆脱牛犁的约束。

一溜十三遭下来,朱元璋接着说出这样的话:看来我的宰相只有刘爱卿当了?

这个时候,才是最考验人的时候,而聪明智慧擅权谋的刘伯温,没有经受住考验。

他居然说:我知道我的本事能当宰相,但是我嫉恶如仇,得罪很多人,皇上您还是慢慢再找吧。不过在我看来,现在所有这些人,没有一个合适的。

还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让朱元璋动杀心的呢?

于是

弄死刘伯温,悄悄的干

从这次谈话后,刘伯温就不再受朱元璋信任,可是浙东派还需要他,他自己也有点身不由己了,继续撑着干。

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绷不住了,他找来了刘伯温和他说,岁数大了,回家陪老婆孩子吧,把刘伯温炒了。

刘伯温一走,浙东派没了主心骨,杨宪也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到了此时,淮西派大获全胜,还是老乡最亲。

刘伯温这个时候想安心养老,不问世事,以渡残年了。

可是,晚了,胡惟庸找人诬陷刘伯温占了一块有“王气”的田,刘伯温你不是会看穴吗?就让你死这上面,朱元璋说,既然是这样,把他的养老银子扣了吧。

都到了这个时候了,刘伯温还在妄想用自己的智慧救命,他没有继续住在家乡。反而是千里迢迢回到京城,他想着在皇帝眼皮底下,皇帝该放心了吧?!

可是,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伯温,随身带去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吃了,没见好,再吃,死了。

都说胡惟庸和刘伯温有仇,害死了刘伯温,可是没有朱元璋的暗示,他敢吗?

以后,胡惟庸事发,这个事成了他的一大罪状,朱元璋这个一鱼俩吃,玩的高明,玩的阴狠!


刘伯温,足智多谋,智慧化身,可是,谋略也好,厚黑也罢,不知道进退,终究让自己丢了性命。还是那句话,在皇权面前,谋略算什么呢?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暖历史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提起朱元璋,十有八九会把他和屠杀功臣联系在一起。

朱元璋杀功臣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谁也无法洗白,但我们不能因为朱元璋杀功臣的“劣迹”,就把所有功臣的死全都让他背锅,比如说刘伯温,根本不是朱元璋的锅。

朱元璋没有诛杀刘伯温的必要

刘伯温本是元朝官员,后不堪元朝暴政,归隐田园,朱元璋听说他的大名,派人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刘伯温自追随朱元璋后,便为大明出谋划策,尽心竭力,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把刘伯温比喻成“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大加褒奖。

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刘伯温以辅佐之功,仅被封为伯爵,次于公爵、侯爵,这跟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的嫡系,半路加入的经历有关,但刘伯温一向淡泊名利,对此并不介怀。面对朝廷高层的争权夺利,刘伯温尽量回避,反而在次年便告老还乡,远离政治漩涡。所谓“淮西党”和“浙东党”的明争暗斗,刘伯温很少参与其中,何况浙东党也不是淮西派的对手。

刘伯温无党无私,又淡泊名利,他告老还乡后每天喝酒下棋,口不言功,当时已经60岁。对这样一个低调、老实,没有个人势力又没有野心的老人,朱元璋完全没有必要下杀手。

刘伯温之死很可能是胡惟庸手笔

刘伯温和胡惟庸的私怨,应该是起源于一段君臣对话。李善长辞职后,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选征求刘伯温的意见,连续问了杨宪、汪广洋等几个人,刘伯温都说不合适。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说:“宰相好比驾车,不小心的话就就会翻车,我怕胡惟庸把车开翻了。”

当刘伯温的这句话传到胡惟庸的耳朵里,他本来就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刘伯温自此成为他的眼中钉,尽管刘伯温已告老还乡,胡惟庸还是找了一个借口成功攻击刘伯温,把刘伯温牵扯进来。

刘伯温不得不再度进京,上书待罪并留在京城。到洪武八年时,刘伯温患病,朱元璋派已是丞相的胡惟庸前去慰问,胡惟庸让御医给刘伯温开了药方。

刘伯温按方抓药服用,结果病情反而更重,朱元璋只好派人护送刘伯温回老家。

刘伯温自知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留下遗言后不久便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后来胡惟庸的同党涂节告发胡惟庸谋反,称胡惟庸毒死刘伯温,这便是刘伯温被毒死的正史记载。后人认为,如果胡惟庸毒死刘伯温属实,那么必定是受朱元璋指使。这样一来,朱元璋便成为毒死刘伯温的幕后元凶了。

但作者认为朱元璋应该没有授意胡惟庸毒死刘伯温,因为刘伯温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且有病在身,就算不杀也活不了几年,也就是说朱元璋缺乏杀害刘伯温的动机,朱元璋一定程度是替胡惟庸背锅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大家对这句话不会陌生吧!自古人们就以神机妙算来形容这两个大军师家。那么后者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又为何会死在了自己的主子朱元璋手里呢?


其实刘伯温并不是被朱元璋诛杀的,史料上记载刘伯温是中毒而死,这事虽然不是朱元璋所谓,但是跟他却有着直接的关系。

刘伯温,名刘基,号伯温,元末明初军师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此人足智多谋,心思缜密。早年被朱元璋慧眼识珠收为己用,就任军师一职,在战场上,刘伯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协助朱元璋夺得了天下,并且建立了大明王朝。

可是在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越来越不受朱元璋的待见。而且朱元璋只给他了一个次一等的伯爵封号,这个伯爵的俸禄还是同等官职中最低的,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竟然受到如此待遇。然而就是因为刘伯温的这种料事如神的本事,最终将他推向了生命的终结。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注重乡情的人,而刘伯温算起来是一个外乡人,虽然刘伯温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朱元璋心里,他依然是一个外姓人,更重要的是,刘伯温神机妙算对事情的判断往往比他准确。从以往的各种战役中,朱元璋想到的,刘伯温也想到了,而朱元璋想不到的,刘伯温自然也想到了。因此朱元璋对刘伯温耿耿于怀,以前江山未稳定,打江山的时候朱元璋身边有如此能人,那是如虎添翼,而如今,江山得到了,天下太平了,作为一国之君,岂能容下此等能人长期留在身边。



于是朱元璋心存疑虑,害怕刘伯温有朝一日起来谋反,夺取他的位置。不仅对刘伯温要防患于未然,而且在适当的时候更要除之以后快。

因此,刘伯温在朱元璋执政期间活的并不自在,而导致刘伯温送命的错误就是他的一番话,触动了朱元璋除掉他的决心。当时朱元璋在为谁适合做明朝丞相一职时,曾经找过刘伯温听取他的意见,其实朱元璋是借机试探一下刘伯温,可刘伯温也并非等闲之辈,当朱元璋说出只有他刘伯温才能担此大任的时候,刘伯温却说了这样一番话:“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务,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唯有明主悉心求之。”没想到此话一出,令朱元璋与刘伯温彻底决裂。



也不知道是朱元璋误解了刘伯温的意思,还是朱元璋就要处死刘伯温,反正这句话说完后不久,刘伯温就大病了一场。

洪武八年的正月,刘伯温久病不起,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探望,带去了补药给刘伯温喝下,刘伯温吃下补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剧了,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死了,一代大谋士刘伯温就这样走了。

后来民间传言说这都是朱元璋指使的,他派胡惟庸去探望刘伯温时,在补药里面下了毒,导致刘伯温慢性中毒而死。朱元璋这是借他人之手,除掉心头大患。



不管此事是真是假,历史已经过去那么多年,我们也无法考量事情的真伪,留给世人的只是无限遐想罢了。


任驰赢天下


朱元璋杀害刘伯温并无正史可考。

刘伯温告老辞官,闲居京城,因病而死,享年64岁,按当时平均寿命应属正常死亡。引人猜疑之因有二:

一是刘伯温死前时任宰相胡维庸去探视过,而朱元璋诛杀胡维庸时,其中一条罪状就是说他谋杀了刘伯温。

二是朱元璋确实诛杀了大批开国功巨,因此世人自然认为胡维庸杀刘伯温是朱元璋授意。

细推之,以上两点均有异点。

其一,胡维庸官居首辅高位,而刘伯温已告老闲居,二人既无不共之仇,更无权力之争。探视合乎礼节,谋杀有悖常理。加给胡维庸杀害刘伯温之罪,只不过是朱元璋为诛杀胡维庸找的一个理由罢了。

其二,朱元璋根本没有非杀刘伯温的必要。因为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则怕功高震主,危及皇权。二则怕自已死后不受继承人辖制。但刘伯温恰不在这二例。

首先,刘伯温为朱元璋第一谋臣,功勋卓著,但论功行赏时,刘伯温不要王、不要侯,只绶等级最低的"诚意伯"爵位,可谓低调之极。后朱元璋多次欲授宰辅重权,伯温坚辞不做,60岁便告老还乡。如此透彻之人,不可能危及朱家政权。

其次,朱元璋比刘伯温小17岁之多,因此,朱元璋不可能担心自已死在刘伯温之前,导致自己的儿子管不住刘伯温而先除之以免后患。

综上,刘伯温并非朱元璋诛杀,也非胡维庸谋杀,更非朱元璋授意胡维庸杀害,而属正常死亡。


德山诗并书


说起刘伯温,可能大家都知道,他是帮助建立明朝的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聪明睿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为朱元璋打天下帮了不少忙。但是当朱元璋的地位坐稳后,就觉得他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想把他一脚踢开,于是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骂是常有的事。到最后,连朱元璋最喜欢的马皇后都看不惯了,便和他说,"不能这么对人家,伯温有功,你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你。"

平常的时候朱元璋是很在乎皇后的想法的,有什么事也喜欢和她商量,也很善于听从她的建议。但是这次却没有听信马皇后的话,很快,他就把刘伯温又招进宫,刘伯温什么都明白,但还是过了很久才过去,这就让朱元璋更加的恼火了,问他为何这么磨叽,刘伯温便连忙说他写文章的时候有个字不会写,朱元璋就很好奇,立马问是什么字?

这时的刘伯温窃喜,忙说到赦免的赦,朱元璋看到后便笑话他,立马写在了他的手心,这可把刘伯温给乐坏了,立马跪下谢恩,这时朱元璋才立刻恍然大悟,但君无戏言,只好作罢。

其实这中间有一个人救了刘伯温,那就是马皇后。可是由于她为刘伯温说好话,反而使朱元璋更加讨厌刘伯温了,他终于下定决心要杀了他。

很多人都清楚朱元璋和马皇后是患难夫妻,开国初期困难重重,马皇后都毫无怨言,一路扶持,患难与共。俩人感情特别深厚,他当然不想让她那样做,但马皇后很了解她老公,看出了他的意思,于是背地里让人给刘伯温送了一个枣和一个桃,刘伯温是明白人,瞬间就懂了,这才有了后面的事,并躲过了一劫。

其实朱元璋在明刚建立的时候,对这些开国大臣特别好,但后来变得疑心很重,怕这些人危害他的后代,威胁国家正统,于是便帮助后代铲除隐患,这样的做法真的挺残忍的。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出身卑微,原本并不想造反,因为当时他连吃饱穿暖都成了奢侈,造反纯属被逼无奈。他吃了太多苦,才得到了拥有的一切,他知道江山得之不易,才会拼命去守护,为自己,也为后人,只是用了一个极为残忍的方式。

几乎所有的元老都被他以无须有的罪名铲除了,这是没选好老板带来的后果。辛辛苦苦为新公司打拼,好不容易苦尽甘来,想着老板终于可以加薪重用了,没想到换来的却是生命的终结,以后谁还敢为这样的老板打工呢。


老农民唠三农


首先,并没有切实的证据证明刘基是被朱元璋杀的,按《明史》的记载,刘基是病死的。

其实刘伯温对朱元璋的帝王之路没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不是说刘基没用),这是相对他的盛名而言,不是说他关键时刻没有起过作用。

不能每次都耽误大家那么多时间,我简答让大家看看大概,欢迎补充。

一、作用问题。刘基的盛名显然是高于他的功绩的,甚至可以说是高于他的能力,毕竟民间有神话某些喜闻乐见人物的习惯。正是因为作用不大,功勋不足,所以从爵位上,刘基只够封伯,再比如他的官位——御史中丞,往高说是副国级,其实差不多就是副部级,这活计受累挨骂得罪人(而且是照死得罪那种),属于“脏活累活”范畴的工作,就落到了民间神仙刘伯温身上,当然您也可以说这是重用,只要您喜欢。

二、朋党之争。浙东派和淮西派的勾心斗角,让老朱头疼,但喜怒不形于色,也就静静的看着,到了老朱觉得他该死的时候,他也就真的死了,虽然当时老朱没动刘基,但是死亡名单上已经给他预留了位置,这点毋庸置疑,从刘基参与进来的时候,他的结局就已经定下了,至于是真病死了,还是胡惟庸害死的,这些都没有定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每个人都有推测的权利,我认为,刘基死于老朱的默许,一个未下诏书,留了面子的赐死事件。他是派系主线,这与职务去留没有关系,回家养老也不得善终。

其实我是希望刘基是《明史》中的结局,病死,非人为所害。

三、“半路出家”。刘基是后来加入的,最困苦的那段年月老朱身边没有这位民间大神,刘伯温接受朱元璋邀请前去应天(南京)时(请注意,1360年,老朱南京都已经拿下了,刘基才去摘果子的),当时朱元璋已颇具实力,武有徐达、常遇春等众多一流战将,文有李善长等善谋之士,而刘基“入职”以后也无非就是个随军参谋。期间出过不少力,也力挺过老朱的正确意见,写了不少报告,出了不少主意,但是可别把刘基的个人功绩与整个谋士团混淆,不是所有“好事”都是刘基干的。

四、战争年月,领导人偏宠武将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仅仅有好主意还是远远不够的,开疆扩土需要实干家,甚至到了建国初期也是这样,戎马一生的君主总是自然不自然的喜欢这些能够攻城掠地、策马扬威、立竿见影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武将,为啥说立竿见影呢,内政政令很难一蹴而就,而武将攻城掠地打下来就是打下来了,结果很明显,也极具诱惑力。

五、雨神不雨。灵了多少次都没用,关键是在大家形成惯性思维以后,突然不灵了,那刘基这个御史中丞还能不受弹劾,这得罪人的差事一旦被人找到把柄,绝对是会有一大票人落井下石的。

综合来讲,虽然老朱也清楚刘基的个人功绩,但是从始至终对刘基真的不怎么样,可以说是个人好恶吧,没啥原因,就是不喜欢,功臣三十六就排位够低了,封公侯伯竟然把刘大先生给落下了,后补了一个诚意伯,后说升爵刘基稍一推辞,老朱就绝口不提了,这哪是升爵,纯粹就是试探。同为伯爵刘基的俸禄少三分之一,240石,汪广洋是伯爵,年俸却是360石。同为功臣的李善长,被封为公,年俸是4000石。刘基的俸禄早被老朱免了竟然还要为了不是自己过失的事情被罚钱,桩桩件件显示,老朱对刘基真不咋地,但这也令我们对老朱(给刘基)的评价非常诧异,赞叹老朱不吝言辞(说便宜话又不用花钱):

朱元璋——“(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古今通史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风起云涌的元末 ,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第一谋士,思维缜密,诡计频出,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为大明建立下不朽之功。刘伯温被杀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第衣根本原因为了江山永固。在夺取江山的军事斗争时期,刘伯温的深谋远虑旷世奇才,大有作为。但是到了江山初定之时,像刘伯温这样的一大批文臣武将,在疑心病重重的朱元璋看来,越是能人威胁越大 ,打江山用的人和建设国家用的人是不同的,前者有反骨,后者能顺从,这一点也比较好理解,都是在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君臣曾经干过什么,有哪些弱点都心知肚明,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朱元璋来讲,对手蒙元帝国已经不足为虑,那么剩下的内部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如此一来,因为彼此之间的熟悉和了解,团队就十分不好带,最好的办法就是除掉功臣,另换一批新鲜血液。这是维护朱家王朝江山永固的根本原因使然。

第二方面派系斗争。在朱元璋的团队里,主要是淮西人和浙东人,中国历来存在着地域之分,一方水土一方人,上升到政治高度,在统治集团内部也会因此而分裂成不同的集团,其中淮西集团的灵魂人物就是朱元璋和李善长,浙东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刘伯温。江山打下来了,到了分果子的时候了,作为统治者的朱元璋,必然会玩弄权术,平衡下属,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斗争与牵制,对皇帝来讲是有利的。但是朱元璋从骨子里还是倾向于淮西集团,再加上其对刘伯温权谋与才能的忌惮,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胡惟庸案,刘伯温之死,也成为千古之迷,但种种迹象表明朱元璋极有可能是幕后的指使者,胡惟庸不过是马前卒。这是刘伯温被杀的直接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人性使然。朱元璋出身贫寒,典型的农民皇帝平民皇帝,其对权力的绝对控制,对他人的不信任和猜忌深深的内化的血液里,古代开国帝王,高鸟尽良弓藏杀功臣的屡见不鲜,但相对来讲也有一定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普遍出身贫寒,来自底层,一旦成为天下之主,本性就暴露出来,比如说刘邦,朱元璋就是典型代表。但是精英阶层,贵族阶层出身的皇帝,对开国功臣往往比较宽仁,比如说杨坚、李渊、李世民、赵匡胤等。作为天下第一神算的刘伯温,通达古今,洞察人性,也看出了这一点,曾经多次想功成身退,朱元璋不允,也就一拖再拖最后拖成了杀身之祸,如果如果他能像张良一样彻底做到无官一身轻,甘愿做个逍遥翁,也许能全身而退。这是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这对于历史人物的命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总之,刘伯温的生死关键在于帝王,遇到什么样的地王就是什么样的结果,如果刘伯温辅佐的不是朱元璋,他未必会被杀。所以说这三点因素当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帝王的个人品行。


海东青奉天


关于刘伯温之死说法不一,流传最广的有两种。

一、被朱元璋赐死

传说刘伯温病重在加养病期间,朱元璋派胡惟庸以探望之名,赐了毒药,不久后刘基身亡。

二、被胡韦庸在皇上赐补药中夹了私货。

皇上让胡惟庸代表其去探望病中的刘基,顺便带些宫中的补药,胡惟庸在补药中添加了慢性独药,刘基服用后慢慢死去。

我们先谈谈第一个版本,刘基与朱元璋情投意合,是文官,非武将,从未听说过刘基亲自带兵打仗,只是作为军师帮朱元璋在战略战术上出谋划策。而大明刚刚建国,在国家统治方略上还需要刘基,况且刘基对朱元璋忠心朱元璋心中有数。还有一个大多数人忽略的事情,刘基死时己六十五岁,这在古时己属高寿,朱元璋岂会相信一个六十五岁,而且己病重的老人会谋反?所以说,朱元璋没有想过也没有必要杀死刘基。


再看第二个版本,刘基与胡惟庸的确在政见上不和,胡惟庸也想刘基死。但就是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在皇上赐给刘基的补药里下药,这也大明显了。皇上也不是傻子,到时肯定要追责胡惟庸。再说,刘基岂是轻易让人药死的人,他不给别下药就不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