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溝,四街,八面坡”形狀的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大王幫村位於井陘縣南部山區25公里,村域面積50萬平方米。相傳西漢末年,王莽追趕劉秀路經此溝。此溝到中部形成兩個叉口,劉秀跑到右邊溝裡掩避,故得名“掩駕溝”。王莽追到左邊溝的村裡因此得名“王莽”。隨著時代變遷逐步形成了三個自然村落——王莽、掩駕溝、前頭莊。三個村相差二三華里,故稱“三王莽”。此溝稱“王莽溝”,後人因忌諱“莽”字,明代改為“大王幫村”,至今2000餘年歷史。

本村,東高西低,四面環山,唯一向西一條通往鄉鎮的公路。形成“三溝,四街,八面坡”的形狀。“西閣東閣隔一里,南街北街兩分離”。東、南、北溝常年溪水常流,彙集村中向西而流。青山連綿,綠水潺潺,猶如江南小鎮,風景十分迷人。村外層層梯田環繞,村東巍巍羅堖山,頂天立地,猶如一對雄獅南北對峙,鎮守山關,條條脊嶺,由高而下,蜿蜒起伏,似九龍起舞,栩栩如生,二龍吸蛛、鳳凰展翅之山脈。

“三溝,四街,八面坡”形狀的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古柏

大王幫村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人文底蘊深厚。因地理位置偏僻,發展緩慢,生產生活方式任保持古老的傳統模式。耕地溝窪小型梯田地塊,農業生產靠天吃飯,靠人力和牲口農耕。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村民購置了新型農業機械。菜園管理多靠溪水儲蓄,再有挑杆子挑水澆灌。雖無地下水源,不遇連年乾旱,溪水長流,保證村民人畜飲水。吃糧靠田,吃水有山泉,吃油靠黃連樹、樑子樹。這充分體現了當地村民傳統、典型的原生態生產生活現象。部分村民還保留著傳統民俗的生活方式,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種自食,逍遙自在的休閒生活。大王幫村至今存有石、土、木結構瓦房古宅院80餘處、紅石頭砌築石頭院落18處。千年古柏4棵,千年黃蓮樹、樑子樹數百棵。百年柿子樹數千棵,核桃樹、紅棗樹、黑棗樹數千棵。還有漆樹等稀有樹種若干。古廟、古井、石臼、石碾、石磨、小石黃磨、古山洞、古戲裝、古山寨、古扇車、古碌碡等古用具遺存,保存完好。

“三溝,四街,八面坡”形狀的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村莊一角

千百年來,靠勤懇農耕和祖輩留下的幾百畝土地和經濟樹種生產生活,尤其是千餘棵柿子樹,俗話說“一進王莽溝,柿子碰破頭”,大王幫村的柿子樹多遠近聞名。近年來栽植嫁接數百棵,對樹種進行改良,比過去果實收成增加了很多。柿子可旋柿桃,捏柿餅,晾乾後可以磨成柿子麵食用,糧食困難時期柿子面可以替代存肌。幫助老百姓度過災年。柿桃、柿餅含糖量極高,品質很好。銷至全國各地甚至出口日本及東南亞各地。柿子樹是大王幫村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大王幫村特產黃連籽油,樑子樹油,據說華北地區唯一特產,其他地方几乎沒有。村中現有百年以上的黃連樹和樑子樹數千棵,過去村民吃油靠黃連樹、樑子樹,是當地村民生活生存的依賴。

如今鄉村旅遊發展迅速,大王幫村藉助鄉村振新的政策和現代休閒旅遊新時代趨勢,發展旅遊加產業的綜合模式,是保存歷史、增加收入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