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曹操為什麼會失敗,是內亂,瘟疫,對手強大,其他?

鵬舉張說天下


赤壁之戰,曹操雖有百萬兵,但不習水戰,不服水土,建制紊亂,更沒有較好的作戰計劃,此用兵之害。如能用奇,暗派大將取上游俏然渡江,必收奇效,曹操必能攬雙喬而歸,則天下盡歸曹操矣!


北海翁


赤壁之戰,曹軍是怎麼敗的,書上寫得很明白了。個人認為曹公之所以有赤壁之敗,之所以沒有一筐天下,主要是他個人的原因,造成的:

1,曹公為人狡詐外露,且生性多疑,造成很多有識之士,敬而遠之。

2,曹公德行有失,造成很多世家大族、社會名流,心中對其不屑。

①年少時頑皮,戲弄親舅舅。

②少年時與袁紹、許攸之流,胡作非為,屬頑劣兒童。

③成年後,逃亡之時,誤殺呂公全家。事後非但不悔過,還趁呂公不備而殺之。

④身為漢臣,身受漢恩。曹公為籌軍餉,而盜伐大漢梁王墓。此等惡行,古往今來,都有違道德。

⑤過河拆橋,背信棄義。為曹公立了功後,只要失去了價值,或是讓曹公有所疑慮。曹公輕則棄之、重則殺之。

⑥曹公由於祖父為宦官,因而也不是名門望族的子孫。曹公對此有心結。曹公蔑視名門望族,喜歡刻意欺辱世家大族,喜歡霸佔豪門有夫之婦,還謂之為“豪門妙婦”。因而世家大族,對曹公十分反感。

諸葛武候能巧改“銅雀臺賦”成功,也就是緣於此。

3,曹公鄙視平民階層,不體恤百姓,不關心士卒,只看重將才。因此曹軍殺戮百姓,不顧士卒死活的事情,時有發生。

人心都是肉長的,人心都有一杆秤,曹公個人的德行,註定了曹公平不了天下,奪不下關鍵戰局的勝利。

為帝王者,再怎麼腹黑,都得有個度,曹公的行為有些過了,有些失度了。


鬼影147951010


因為曹操的陰險狡詐,雖然說曹操還很重用人才,但還是致使曹操的身邊缺少高深智謀人士為其出謀劃策,以致於連連上當受騙。所以說一個人智謀再高,缺乏正義,最後還是人算不如天算。


雨後滴水


赤壁之戰,真正讓曹操放棄南征而撤軍的。正是軍中起了大疫,就是爆發了傳染病。

曹軍確實是讓大火燒出了一場敗仗,但火燒損失的,只是新降的荊州水軍。而曹操南征軍的主力,步騎集團實際未受大損失。

小時候看《三囯演義》,一直以為,火燒赤壁,是曹操伐吳失敗的主要原因。

直至第一次讀《三囯志》,拿著書本找了又找,就是翻閱不到曹軍赤壁大戰中,讓大火燒得兵敗如山倒的情節。最後華容道上關雲長義釋曹孟德之事,更子虛烏有。當時心想:莫不是陳壽寫書時忘了這重要大事了吧?

又仔細看了遍,才知當年曹軍,除了讓火燒了之外,還有軍中起了疫病,才讓曹操決定撤軍。而曹軍也不是演義中的全面潰敗,而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撤離。

曹操南征,出動多少兵力?

陳壽曰:“劉琮舉荊州之眾降,曹操得其水軍,並船艦兵共數十萬,蒙幢鬥艦千艘,與步騎水陸並進。”那是什麼場景?此乃旌旗遮天色,鋒刃耀日光的赫赫軍威。

南征軍加荊州降軍,八十萬雖為小說虛構。而實際總兵力二十萬,卻真是有的。其中曹軍主力步騎,不會少於五萬人規模。甲士五萬,在真實古代戰爭中,可是個了不得之事,足以用來滅國擒王了!

而在戰前,孫權問策於周瑜,周瑜將敵情我情綜合分析對比之後,結論曰:

“舍鞍馬,杖舟楫與吳越爭雄,本非北人所長。今又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疫病。”

直到不久前,我還以為,火燒才是曹操南征失敗的主要原因,而疫病只是其次。​

而今,卻顛覆了觀念,人類在疫病面前有多渺小,對未知之事有多恐惶,深有所感!所以,曹軍敗於赤壁,火燒只是其次,疫病爆發才是主要原因。

史上,在曹軍大兵壓境,東吳群臣皆懼之時。惟獨周瑜卻向孫權請兵拒敵,要求出動兵力員額,是精卒三萬人。

周瑜有軍略,但他軍旅生涯,就是參與了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那幾乎全是小仗。而十萬人規模大戰,周瑜之前真未經歷過。

故而,以三萬江東兵對二十萬曹軍,他哪來的信心與底氣?

況且曹操的北軍久歷大戰,士卒全為百戰精銳。曹操本人,又是善以用兵而著稱的兵法大家。

而如今終於知道,周瑜敢於以寡擊眾的底氣,就是來自於他預料到了曹軍不習水土,又值歲寒,軍中必會起疫病!而事實,正亦如此。

由此,看古代那些能稱大將的軍事家,對疫病爆發規律以及所能帶來破壞,是有深刻認識的!

兵法曰:為大將者,當知天文、地理、時節氣候之變化。當真是言之非虛也。





風去了無痕D


答:和曹操比,哪個對手強大?

既沒有內亂,也沒有強大的對手。用曹操自己的話說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瘟疫……


中行偃1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在佔據荊州以後,以號稱百萬的大軍順流東下,但是被孫權、劉備聯手,以火攻擊破,鎩羽而歸。此戰過後,曹操失掉了荊州,劉備開始崛起,天下格局邁向鼎足之勢。

從實力上講,曹操此戰應該有壓倒性的優勢,在開戰前夕,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江東謀士都主張投降,孫權的態度也是搖擺不定。但是,為何曹操最終會失敗呢?下面,我將從曹操的自身原因、對手原因、外部原因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自身原因:驕傲自滿,急功近利

曹操在群雄混戰的前期,吃過不少苦頭。被呂布襲擊過兗州,差點無家可歸;被張繡偷襲過大營,自己差點喪命;與袁紹相持在官渡,幾乎油盡燈枯。

不過,這些困難都被曹操一一克服,憑藉著超凡的用兵手段,曹操一統北方大地,後來又幾乎兵不血刃拿下荊州,連續的勝利,已經讓曹軍上下驕傲自滿了。

此時,曹軍上下唯一一個清醒著的,就是賈詡了,赤壁之戰前,賈詡曾經勸諫曹操,不要著急發兵,先穩住荊州,時間長了,江東可以不戰自定,但是曹操不聽。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所有人都認為,當初袁紹比我們強大那麼多,不照樣被咱們幹趴下了?江東那麼點地方,還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情?古語云:驕兵必敗。這種驕敵思想,已經為失敗埋下了禍根。

二、對手原因:情報不對稱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關於自己的對手,曹操瞭解多少呢?曹操面對的是孫權、劉備的聯軍,劉備自然是老對手了,對劉備的情報曹操肯定了解;但是孫權是一個全新的對手,群雄混戰期間,江東一直採取觀望的態度,雙方在此之前,根本沒有交過手,所以,曹操對孫權一方的情報知之甚少。周瑜率領的江東水師的戰鬥力,估計曹操根本沒有概念。

反過來,由於孫劉聯盟,孫權可以和劉備共享情報,曹操的真實兵力有多少、戰鬥力如何、部下有哪些名將、乃至曹操的用兵思路……這些劉備都會告訴孫權一方,所以情報方面,曹操吃了大虧。

三、外部原因:瘟疫

外部原因就是瘟疫了,赤壁之戰時,由於北方士兵水土不服,疫病流行,部隊減員嚴重,大大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再加上北方士卒不擅長水戰,江面上風浪顛簸,站都站不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曹操只得將戰場用鐵索鎖在一起,抵抗風浪。在真正歷史上,鐵索連環是曹操自己想的辦法,而不是龐統的計策,曹操把戰船鎖起來以後,讓黃蓋看出了破綻,於是採用火攻之計,風助火威,水火無情,曹操損失慘重,赤壁之戰終於以曹操失敗而告終。

所以說,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是多方面的,驕兵、情報、瘟疫都是關鍵點。我們經常說盛極而衰,曹操在赤壁之戰前,實力已經達到了一個頂點,赤壁受挫,也符合常理。赤壁之戰導致曹操失掉了荊州,失掉荊州的後果是以後再進攻江東就很困難,所以此戰的結果決定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歷史都付笑談中


赤壁之戰,是三國史事的關鍵。倘使當時沒有這一戰,或者雖有這一戰而曹操又勝了,天下就成為統一之局而不會三分了。所以這一戰,實在是當時分裂和統一的關鍵。

要知道赤壁之戰的真相,先要知道當時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面的形勢。

劉備是個有領袖慾的人,他是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的。所以當他和曹操聯合破滅呂布之後,他很可以依附曹操,做一個資深望重的大員了。他卻不肯甘心,又和董承勾結,反叛曹操。到被曹操打敗了,則始而投奔袁紹,繼而投奔劉表。這時候,他和曹操業已成為不可複合之勢。

至於孫權,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們要說到孫權,又得先說到他的哥哥孫策。孫堅有四個兒子:大的喚做孫策,第二個就是孫權,第三個喚做孫條,第四個喚做孫匡。

孫堅是和袁術聯合的,他死了之後,他的兒子自然是依靠袁術。孫策也是個輕飄勇敢的人,大有父風。袁術看他不錯,就把孫堅手下的人都還了他。他曾替袁術打過好幾次仗,都是勝利的,

袁術是個賞罰不明、不能用人的人,派他出去打仗時,允諾他戰勝之後如何酬勞他,後來都不能實踐。

孫策心中失望,覺得在袁術手下,一輩子沒有出路,就自告奮勇,願去平定江東。後漢時,江東江西同屬揚州。揚州刺史本來駐紮在壽春,就是現在安徽的壽縣。這時候,壽春給袁術佔據了,揚州刺史劉踩只得寄治在曲阿,在現今江蘇省丹陽縣地方。

雖然兵力有限,也還能和袁術相持,袁術一時不能吞滅他到孫策渡江而東,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孫策是最善戰的,一渡江,就把劉打敗,劉逃到現在江西的湖口,不多時就病死了。

於是從江蘇到江西沿江一帶,全成為孫策的勢力範圍。孫策就不再服從袁術,袁術稱帝時,公然寫信和他絕交了。曹操在這時候,勢力還顧不到江東,而且他和袁術是反對的,自然要拉攏孫策。於是表薦他,加他討逆將軍的稱號,封為吳侯。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紹正在隔河相持,孫策也要出兵渡江而北,不想還沒有開拔,就給人家刺死了。孫策的用兵,幾於所向無敵,獨有兩次攻陳登,都是失敗的。孫策心中甚為憤怒。

他臨死前的出兵,《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說他是想去攻陳登的,這大約是實情。孫策用兵甚銳,這一次大舉而來,假如不死而渡過了江,陳登能否抵抗,自然是一個問題。

現在孫策北伐未成,先已自斃,那是中央最好的機會了。曹操卻把陳登調做東城太守,於是隔江之地,就無能牽制孫氏的人,這是曹操的一個失策。

到後來,再臨江而嘆,“恨不早用陳元龍之計”,就遲了。孫栩的性質,最和孫策相像。孫策臨死時,張昭等都預料他要把後事付託給孫栩,他卻把印侵佩在孫權身上,對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幾句話,不知道真是孫策說的,還是後人附會。孫權足以當之而無愧,卻是實在的。

只要看他赤壁戰時任用周瑜,襲取荊州時任用呂蒙,猿亭戰時任用陸遜,就可知道了。孫權繼任之後,一面整理現在江浙、皖、贛之地,又頻年出兵,攻擊江夏太守黃祖。

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把黃祖殺掉。於是孫權的勢力,達到現在湖北省的東南部,再向西,就可到現在的漢口,窺伺江陵和襄陽了。而曹操也在這一年進攻劉表。劉表的性質,究竟是個文人。他只會坐觀成敗,圖收漁人之利,而不會身臨前敵,去攻城奪地。此等人物,在天下擾亂時亦足以保境息民,偷一時之安,到天下將定時,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劉表病死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荊州。八月,劉表病死了。他大的兒子喚做劉琦,小的兒子喚做劉琮。劉表和他的夫人蔡氏,都心愛劉琮,要立他為後。劉琦覺得不安,去請教諸葛亮。諸葛亮對他說:“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劉琦明白了。恰好黃祖為孫權所殺,就乘機請求外出,做了江夏太守。

劉表死後,襄陽一方面立了劉琮。對於曹兵,自然無法抵禦。九月裡,曹操的兵到新野,劉瓊就舉州投降了。這時候,劉備屯駐在襄陽對岸的樊城。他對於曹操,是不能投降,而又無從抵抗的,只得渡過漢水,西南而走。

《先主傳》說:劉琮的左右和荊州人,歸附他的很多,到當陽時,人眾已有十幾萬了,一天只走十幾里路。這話或者有些過甚,卻不是毫無影響的。曹操此時,頗有一舉而肅清荊州的決心,於是發輕騎,一日一夜走三百里去追擊他,

劉備自然不能抵抗,就逃向夏口去依靠劉琦。這時候的劉備,顯然是日暮途窮。倘使沒有人和他聯合,大約只好逃向現在的湖南。漢時的湖南還未十分發達,在那裡,也決然不能立足的。

所以這時候的劉備真是末日將到了。而不期事出意外,卻有個孫權來和他聯合。論起孫權的資格和他對曹操的關係來,都和劉備大不相同。劉備雖然屢戰屢敗,始終沒有得到一個地盤,這只是時運不濟。

孫權主戰

至於孫氏弟兄,雖在江東手創基業,然而當時江東之地,還是無關大局的。魯肅便對孫權說:荊州是個緊要的去處,請借弔喪為名,去看看情形。如其劉備和劉表一方面的人沒有嫌隙,我們就得聯合他。如其彼此乖離,就得另打主意。

孫權允許了他。這時候,在孫權一方面,就要決定降戰之計。據歷史上的記載,是這樣的:孫權聚群下會議,大多數主張迎降。只有魯肅不開口。孫權出去更衣,魯肅卻跟了出去。孫權知道他有話說,握著他的手道:“你要說什麼呢?”

魯肅道:“剛才眾人的議論,是要誤你的,你別要聽他。像我是可以投降曹操的,你卻使不得。為什麼呢?我在你手下,不過做個官兒,投降了曹操,官還是有得做的,你卻怎樣呢?”

這幾句話,正合孫權之意,孫權便表示採納。這時候,周瑜因事到鄙陽去,魯肅便勸孫權把他召回,共商降戰之計。周瑜到了,就決定迎戰。他的理由是:一是北方並未大定,加以關西還有韓遂、馬超,曹操的兵決不能作持久之計。

二是北方的人不善水戰,荊州的人又非心服。三是而且大寒之際,缺乏馬草,天時亦不相宜。

諸葛亮遊說孫權的話,理由也大致相同,於是孫權就決意聯合劉備,抵抗曹操了。當時兩方的兵力:大約北兵是十五六萬,荊州的兵有七八萬,合計共二十餘萬。兩方的兵力,約系一與五之比。但在地利及軍隊的長技上說,南方的兵卻是佔了便宜的,而黃蓋又進火攻之計,就在嘉魚縣赤壁地方,把曹兵打得大敗。

曹操果然不能持久,留曹仁守著江陵,自帶大兵北歸。周瑜又跟著攻擊,曹仁守不住,只得把江陵也放棄了。

於是長江流域無復北兵蹤跡,而南北分立的形勢以成。

赤壁之戰,軍事上的勝敗,真相頗為明白,用不著研究。其中只有孫權的決心抵抗曹操,卻是一個謎。

讀史的人,都給“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兩句話迷住了,以為曹操是當然要抵抗的,其中更無問題。殊不知這兩句乃是周瑜口裡的話,安能作為定論?何況照我所考據,曹操確係心存漢室,並非漢賊呢?然則孫權決心和曹操抵抗的理由何在?周瑜、魯肅等力勸孫權和曹操抵抗的理由又何在?

這系從公一方面立論,從私一方面說,也是這樣的赤壁之戰,曹操固然犯著兵家之忌,有其致敗之道,然而孫、劉方面,也未見得有何必勝的理由。自此以後,曹操幸而用兵於關西漢中,未曾專注於南方。倘使曹操置別一方面為緩圖,盡力向荊州或者揚州攻擊,孫權能否支持,究竟有無把握呢?

孫權和劉備不同

劉備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拼死抵抗。孫權和曹操,本無嫌隙,當時假使投降,曹操還要格外優待,做個榜樣給未降的人看的。所以當時孫權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統一,免於分裂之禍;而以孫權一家論,亦系莫大的幸福;裴松之在《三國志張昭傳》注裡,早經說過了。然則孫權的決意抵抗,周瑜、魯肅的力抑輟孫權抵抗,不過是好亂和行險僥倖而已。

《張昭傳》注引《江表傳》又說:孫權稱帝之後,聚會百官,歸功周瑜。張昭也舉起勿來,要想稱頌功德。孫權卻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可見自立的野心,孫權和周瑜、魯肅等,早就有之。

赤壁之役,孫權聚眾議論降戰時,反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不知帝制自為的,畢竟是誰?事實最雄辯,就用不著我再說了。


歷史小新人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的一場重大戰役。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的基本框架,所以這場戰役對整個三國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這場戰役曹操的失敗,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孫劉聯盟實力不可小覷

大家都知道,官渡之戰是袁紹以討伐之名對曹操所展開的。袁紹此人,好謀無斷,任人唯親。以十倍於敵人的兵力,竟能落得大敗而歸。在戰爭過程中,他先是多次放棄進攻的最佳時機,導致將帥不和、最後又不聽謀士許攸的勸告,致使曹操劫了烏巢的糧草,直接導致了官渡之戰的失敗。可以說,官渡之戰袁紹的失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在袁紹自己身上的。

而孫劉聯盟就與袁紹截然不同了。先說孫權,雖然年少掌權,但自幼聰明,承襲父兄基業,又有一大批像周瑜、張昭等這樣的老臣輔佐。除了年齡,其他的可比袁紹強多了。再說劉備,雖然赤壁之戰前劉備的勢力還不強,甚至都沒有一片根據地,但他可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了,更兼諸葛亮這位當世人才的輔佐,非袁紹此人可比。所以,孫權與劉備加起來,兩個人、兩方勢力的融合所形成的戰鬥力是非同小可的,至少是要比袁紹強很多的。

曹操軍隊戰鬥力下降

大家都聽說過曹操的“虎豹騎”吧,在當時那可是號稱“天下第一”。曹操的軍隊,個個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他們長年累月的在北方打仗,能活下來的那些,戰鬥力都非同小可。但他們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他們僅僅是在北方打仗而已,從沒去過南方,更別說什麼水戰,船艦了,他們有的可能連見都沒見過。即使他曹操的虎豹騎再厲害,總不能讓馬在水裡跑吧。所以,曹操的軍隊在南方水戰時,戰鬥力是大大下降的。

可能有人會說,曹操不是在玄武池練過水戰嗎?這其實也是一個導致曹操的軍隊戰鬥力下降的原因。因為當時他所練的那些水軍,大多都是荊州的降兵。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曾放言有八十萬軍隊,且不論這人數是真是假,能肯定的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荊州的降兵。這些人,未打一仗就成了俘虜,本身心裡就不服氣,在加上又要為別人賣命打仗,戰鬥力肯定也搶不到哪兒去。所以總的來說,赤壁之戰中,曹操軍隊的戰鬥力是大不如官渡之戰那時的。

曹操過於輕敵

赤壁之戰前的曹操可謂是躊躇滿志,因為他自從起兵以來還未曾大敗。尤其是自官渡之戰以來,百戰百勝,基本上統一了整個北方。所以,他才會放言與孫權會獵於江夏。在曹操看來,劉備只不過是一個家都沒有的小人物,被自己一路趕到了江東。而孫權也不過是一個繼承父兄產業的紈絝,自保尚且不易。在曹操看來,自己一統天下的道路上,他們兩個都顯得微不足道。

但是顯然事實並非如此,劉備這是雖然慌忙出逃,但實力未損,軍隊尚在。況且,孫權在江東也經營了數十年,基業是非常雄厚的。而曹操的軍隊已是連年打仗,已成強弩之末。所以,赤壁之戰的失敗,從主觀原因上來說,是由於曹操的輕敵和驕傲得來的。

總結一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場戰役結果的不同是由許多原因共同造成的。以上這些,都是我的個人觀點。這兩場戰役雖然已過去很遠,但對它們勝負雙方的原因分析在如今依然有重要意義。所以,還請大家要以史為鑑,不能再犯那些錯誤了。


小曉書童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不足五萬打敗了曹操的80萬大軍,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為什麼會失敗了,第一曹操認為火攻是不可能的,他沒意識到風向,第二他沒有防備,以為黃蓋是真降,其實使詐降,第三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曹操將戰船連在一起有利於訓練,豈不知這樣一來,若果著火會講所有的船少了,這是他沒想到的,孫劉就是想到這一點用火攻,將曹操的戰船全燒了,士兵燒死淹死的不記期數,曹操只帶800多人從華容道逃跑,曹操大拜。


haonanrenjiushiwo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赤壁之戰”描寫的極為精彩,受此影響,漢末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其餘兩戰為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可以說是最為著名的一戰。那麼,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的過程到底如何,曹操又為何會慘遭失敗呢?

戰爭簡述:曹操平定北方揮軍南下,孫劉聯盟赤壁大敗曹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之後,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一方面在鄴城開鑿玄武池訓練水軍,另一方面則調張遼、于禁、樂進等人率軍向南移動,積極準備南征。同時,令馬騰及其家屬遷居鄴城充作人質,以減輕西北方面的壓力。

△赤壁之戰前形勢

同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逝,劉琮繼任徐州牧。九月,曹操率軍抵達新野,面對曹操大軍,劉琮選擇了投降。駐軍於樊城的劉備得知劉琮投降,無奈之下只得棄城南逃。曹操率軍抵達襄陽後得知劉備逃走,遂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雙方在長坂坡展開激戰,劉備不敵丟妻棄子慌忙逃竄,曹操追至當陽橋,因張飛拆毀橋樑,這才停止追擊。之後,曹操抵達江陵,大肆封賞功臣。

江東方面,得知曹軍南下的孫權派魯肅前去探查虛實,在得知劉琮投降、劉備南逃之後,魯肅找到劉備,勸說其與孫吳聯盟共同抗曹,劉備同意後進駐樊口。而諸葛亮則與魯肅返回江東勸說孫權,雖然東吳官員大多主降,但在魯肅、諸葛亮和被召回的周瑜勸說之下,孫權最終決心與曹操一戰。

下定決心後,孫權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各自率領萬餘人與劉備合力迎戰曹操,同時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謀劃戰略。同年十二月,孫劉兩軍合兵一處,逆水而上、抵達赤壁。曹操方面因主力多為北軍不識水性,水師主要以投降的荊州水軍為主,於是將軍隊分為水陸兩軍,中央水軍順流而下,陸軍則兵分南北兩岸,與水軍一同前進。

雙方軍隊在赤壁相遇交戰,初戰曹操水軍戰敗,曹操只得將軍隊“引次江北”,與北岸陸軍會合,而將戰船停靠在北岸烏林一側,一邊操練水軍,一邊等待良機。周瑜也知道曹操主力乃是陸軍,因而擊敗曹軍水師後並未追擊,而是將戰船停靠於南岸,於曹操隔江對峙。

曹操為了解決北地將士不習水戰的問題,將戰艦首尾相接,以便於人馬行於船上(《資治通鑑》),吳軍得知後黃蓋獻“火攻之策”,之後便發生了黃蓋詐降、火燒烏林之事,曹操戰船被焚燬一空(另說曹操撤軍前自己燒掉戰船)。

曹軍戰敗之後,經華容道撤至江陵,而孫劉聯軍則率軍水陸並進、緊追不捨。曹操因戰船被焚,軍中又遭受瘟疫,不得不放棄南征,擔心後院起火的他不得不返回北方坐鎮,但為了將來再度南下,他還是命令曹仁、徐晃留守南郡,文聘駐守江夏,後又令樂進駐守襄陽,滿寵駐守當陽。

曹操實力佔優卻慘遭戰敗,其實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後果

毫無疑問,赤壁之戰前的曹操,實力遠在孫劉聯軍之上,尤其是荊州劉琮投降之後,更是大大降低了曹操南下的阻力,那麼曹操為何最終還是慘遭戰敗呢?個人認為其實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後果。


1、雙方兵力對比。雖然《三國演義》中寫道曹操揮軍八十萬南下,且《江表傳》中曹操給孫權的信中也的確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但之後周瑜便對曹軍的兵力進行了分析,並說道“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兩組數據對比,顯然周瑜的分析更為可信。要知道,官渡之戰時曹操東拼西湊才拿出了三萬兵力,而根據《三國志》和《後漢紀》的記載,曹操擊敗袁紹之後對於七八萬降軍不僅沒有收編,反而是全部坑殺。因此,平定北方後曹操雖然實力大漲,但軍隊顯然不至於迅速擴充至數十萬之眾,況且當時西涼威脅仍在,曹操也要留兵駐守各地,因而十五六萬軍隊已經是極限了。此外,荊州劉琮雖然投降,但荊南四郡只是名義上歸屬於曹操,因此荊州降軍雖然有七八萬之多,但實際上跟隨曹操出戰的,其實也就是襄陽一帶的兩三萬人馬。此外,曹操又留徐晃駐紮樊城,令曹仁鎮守江陵等等,因此曹操實際抵達前線的軍隊也就十萬上下。而孫劉聯軍方面,史料明確記載了周瑜率領三萬兵馬,而劉備和劉琦方面雖然擁軍兩萬,但劉備只率領了兩千餘人跟隨周瑜出戰,也就是說孫劉聯軍其實只有3.2萬人左右。

2、曹軍境況不佳。《三國志·曹操傳》有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而《三國志·孫權傳》同樣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曹操在兵力方面雖然處於優勢,但軍隊的情況卻極為糟糕,不僅出現了糧草不足,士兵忍飢挨餓的情況,而且還遭遇了水土不服和瘟疫襲擊,這對軍心士氣的打擊可以說極為嚴重。此外,曹操主力多為北軍,根本不習水戰,劉琮投降之後雖然曹操寄希望於以荊州水軍對抗東吳水軍,但兩軍在赤壁相遇後的初戰證明,荊州水軍根本不是東吳的對手,因而才有了之後曹操用鐵索連船的情況。

3、曹操敗於大意。初戰失敗之後,曹操未必便沒有取勝的機會,畢竟他的主力陸軍並未遭受損失,之所以最終戰敗,應該還是源於他的大意。歷史上雖然沒有發生“周瑜打黃蓋”事件,但黃蓋的詐降和火攻卻是發生了。對於曹操來說,水戰失利之後他的南下之計便已經等於宣告了失敗,因此東吳大將黃蓋的投降應該是令其極為高興的,至於曹操有沒有考慮到詐降之事,那就不知道了。不過,由於曹操麾下將領不習水戰,或許沒有考慮到火攻之事,最終導致了戰船被焚燬。戰船被毀之後,曹操再想要南下攻吳顯然已經不太可能了。

不過,赤壁之戰雖然最終以曹操戰敗告終,但曹操方面損失的更多隻是荊州降軍,而曹軍主力的損失應當並不大,這應該也是東吳後續進攻遭遇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赤壁之戰後,孫權親自率軍北攻合肥,卻因中計退兵。周瑜則率軍與駐守江陵的曹仁對戰,另遣甘寧攻向夷陵,曹仁則同時分兵圍攻,甘寧求救於周瑜。周瑜於是和呂蒙前往營救,以淩統斷後。甘寧之圍被解後,東吳軍隊圍攻前來迎戰的曹仁部將牛金,卻反被曹仁兩次突入包圍圈救出。之後,雙方交戰多次,東吳方面最終因周瑜中箭而不得不退兵。

△赤壁之戰後荊州形勢

而劉備則趁東吳與曹操交戰之際,南下謀取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上表請封劉琦為荊州刺史,並以諸葛亮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