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析以色列“纳格”战车家族(2)

“纳格玛肖特”采用了“肖特卡尔”坦克的车体,其车体长7.36米,车宽3.24米,到载员舱顶部为2.25米。由于改造较为仓促,因此其改装过程极为简单,仅拆除坦克炮塔,开辟出一个能容纳5名步兵的装甲载员舱,并在其顶部周围布置了小型武器安装点(因为当时小型自动武器控制站技术还不成熟),其上装有M2型12.7毫米机枪、MAG58型7.62毫米机枪(FN MAG的以色列版)和60毫米迫击炮。“纳格玛肖特”车体前部可安装推土铲或扫雷犁,炮塔位置仅仅在四面安装了装甲板,构成了一个“装甲盒子”,盒子顶部开有2个舱口(直接移植“百人队长”的炮塔舱口),舱体尾部开有上下对开的舱门,以方便步兵出入。该车对“肖特卡尔”的车体结构基本没有大的改动,车体为焊接结构,两块横隔装甲板将车体分成前后3部分。前部左侧是储物舱,内装弹药和器材,右为驾驶舱。车体中后部依次是战斗舱和动力舱,这是典型的传统坦克舱室的布置方式,而在装甲车领域较为少见。与战后的其他大多数装甲车辆不同,“纳格玛肖特”的乘员仅有1名驾驶员(配有左右对开的舱门及潜望镜),并未配置车长和炮手,这主要是由于“纳格玛肖特”的车体空间过于狭窄,也未安装重型武器的缘故。

详析以色列“纳格”战车家族(2)


从防护性能上看,“纳格玛肖特”做了较大改进。“肖特卡尔”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为118毫米(“百人队长”MK3厚度为76毫米),炮塔更是厚达152毫米,且有一定的倾角;而“纳格玛肖特”具有了较好的基础防护,为进一步提升近战中的防破甲弹能力,“纳格玛肖特”一方面为车体上部的载员舱配备了双层间隙装甲,基本达到了与车体正面相当的防护能力;另一方面在车体外部安装了大量的螺栓,以披挂各类非规则形状的附加装甲;载员舱的前部主要是反应装甲和重型间隙装甲(其中载员舱的侧面斜坡上,焊接有大量平行筋凸,这些装置的作用并非是加强筋,而是在战时配合顶部和底部螺栓,用于支撑ERA反应装甲的),后部主要是简单的均质钢装甲板,总的来看其防护能力远超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载员舱部分能够在三个方向上抵挡RPG-7和AT-3等该地区常见的反坦克武器。由于“纳格玛肖特”采用的是人员为重点的防护策略,因此其底盘两侧防护较为薄弱,早期的“纳格玛肖特”车体两侧,仅披挂了8毫米的薄钢板,在实战中还存在为了提高机动性能而拆除这些钢板的“裸奔”车。经过重装甲改装的“纳格玛肖特”,从外观看相当狰狞,特别是载员舱周围层层的反应装甲和附加装甲,显得张牙舞爪,粗陋不堪,远观犹如一只蛰伏的鬣蜥,近看也充满了堆砌之感,毫无美感可言,其附加装甲的凌乱程度甚至远超以外观“邪恶”著称的苏制坦克。对此,以军的解释是“美观不能吓倒敌人”。

从机动性能上看,六日战争结束后的1968年,鉴于基层装甲部队对“百人队长”低劣的战术机动性颇有怨言,以色列军工部门对“肖特卡尔”坦克实施过大改,因而“纳格玛肖特”的机动性得到了较好的保证。通过军事援助等途径,以色列能够方便而又便宜地获得美国的先进军用设备,因此,他们得以通过更换性能更先进的美制发动机来改进“百人队长”的机动性能。以色列方面评估了3种不同型号的美制发动机,最终选定美国泰莱达因·大陆(Teledyne Continenta)公司的AVDS-1790-2A风冷柴油发动机作为“百人队长”的升级动力包。

泰莱达因·大陆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冷坦克发动机生产商,技术实力雄厚。他们研制的AVDS-1790风冷柴油发动机由AV-1790汽油机和AVI-1790喷射式汽油机演变而来,1960年,该发动机取代AVI-1790喷射式汽油机装备同年定型投产的M-60坦克和首批系列化生产的M-48A3坦克。AVDS-1790风冷柴油发动机燃油消耗率低(同等燃料携带量下,装有低耗油率发动机的坦克行程显然更大);采用风冷体制提高了发动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减小了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减少了易损性,提高了维护性。此外,它还采用了多燃料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勤供应的负担。以色列选中的是AVDS-1790-2AC型涡轮增压风冷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达到750马力(比“流星”发动机净增100马力),在坦克全重略有增加的前提下,单位功率仍提高到14马力/吨。艾利逊公司的CD-850-6型自动传动装置取代了原有的梅利特-布朗(Merritt-Brown)公司的Z-51R型手操纵变速箱,大大减轻了驾驶员的操作强度,简化了驾驶训练。“纳格玛肖特”的油箱相对于“百人队长”增加了较多,其最大燃油携带量达到1 190升,是“百人队长”MK5型的2倍多,最大行程也达到了500千米以上(不携带附加油桶的情况下)。

详析以色列“纳格”战车家族(2)


上述改进有助于“纳格玛肖特”实施长时间远程奔袭作战,也使其最大公路速度达到了50千米/小时,越野速度能够达到30千米/小时,能够满足城市巷战和治安战的需求。但由于“肖特卡尔”坦克的内部空间实在有限,尽管拆除了炮弹架等不必要的设备,仍然难以携带足够的生活和作战物资进行持续作战,“纳格玛肖特”不得已在发动机舱和载员舱之间焊接了钢条制成的“筐子”,以尽可能的驮载物资,但由于该位置位于战时的步兵下车通道上,因此将对作战时上下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带着厚厚的装甲,和一堆没来及解决的问题,“纳格玛肖特”参加了1982年的作战,承担了支援坦克部队的任务。以军在实战中发现,“纳格玛肖特”不适合作为装甲人员输送车使用,主要是由于其载员舱空间狭窄,6名士兵不得不由车尾部向上开启的舱门上下车,造成战时人员在枪林弹雨中暴露时间过长、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后来以色列军队发现“纳格玛肖特”更适合作为工程车 ,用于搭载工兵完成战斗工程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