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平安地,在人海重逢

我们会平安地,在人海重逢

我们会平安地,在人海重逢

选自《心灵之火的日常》,江苏人民出版社


他仍然保持生的希望。

—— 袁永苹《癌症房》


我们会平安地,在人海重逢


袁永苹,中国当代诗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毕业于黑龙江大学。高中时代开始写诗,曾荣获2012年度美国DJS艺术基金会诗集奖、第七届未名诗歌奖,入围中国诗歌突围年度奖等奖项。出版诗集《私人生活》(2012)、《地下城市》(2017)、《心灵之火的日常》(2018)。


我们会平安地,在人海重逢

在黑暗里,陌生的我们彼此取暖

「留言」:等到疫情过去后,你最想做什么?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我们锁在家中,原本拥挤的地铁站此时变得空空荡荡的,全无人气。偶有人烟穿流,那摩擦光滑地面的脚步声却显得更为凄厉,像夜风划过无人的旷野,割破草叶的簌簌声响,提醒着我们今昔确实不同于往日。

原本快速运转的轨道、安检机、闸口......变得笨拙呆滞。那些精确的、代表城市现代化的器具们统统进入失语状态,和我们一样惶惑着当下的局面。

我们会平安地,在人海重逢

武汉地铁站,摄影:王效,图片来源于红星新闻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变得更加想念之前闹热的生活,发现那些噪杂、拥挤、平凡的日常是多么难能可贵。


地铁站就像一座城市的“地下室”,拥有着不同于地面世界的另一种时间。而地铁线就像纤细繁复的血管,运输着身为城市血液的我们。它是映射城市冷漠底色的多面镜,不论靠得多近,人和人之间永远保持着无法越界的距离。


这些脸在人潮中明灭
朵朵花瓣落在
湿润的
黑粗树枝上


陈彧慜 译《在一个地铁车站》,埃兹拉·庞德[美]


但也有着诗人所说的有别于家庭的、奇异的温暖。它是一座城市里少有的,跨越阶级、身份和观念的公共场所。


我们会平安地,在人海重逢

动图源于Soogif


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那团黑暗而来,“在站台将自己装上去,等待下一个吞吐。”不论你是何种心情,但在那时,你们身处于同一节车厢、同一种黑暗里。“车厢里,我让那些小团的黑暗,聚拢在一起,融汇,渗透,感觉到一种奇异的温暖。”


这就如同现在的形势,天涯海角的我们因为疫情成为战友,陌生的人们拥有了共同的方向,在黑暗里互相取暖,等待到站的铃声响起。


它既是坚硬的钢筋水泥,却也暗藏着许多光亮。那些拐角里的歌者、墙面上残留的涂鸦......就像荒地上扭长出来的野花,牵起我们内心深处渴望打破壁垒的欲望。


音乐的通宵达旦的力量
支撑着那群幽暗的躯体
他们聚合又离散
却始终在那条街上


《街头音乐》,吕德安


我们会平安地,在人海重逢

一位中国音乐人在纽约地铁站表演,动图来源于VIEWING NYC。


就像我们渴望着再次涌入地铁,“奔向隧道下面的自由”,埋入忙碌的日常生活中,空寂的地铁也在仰头等待,地面上的光随着人潮流进来。


等到疫情过去,经历这一切之后的我们再次在地铁的人海重逢时,一切将恍若从前,但又绝然不同了。


到那时,劫后余生的我们,不妨在地铁站给陌生的彼此一个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