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

柴创6


每个时期的钱币购买力都会有所差别,因为清末时期到民国没有大量白银流入,所以这两段时期的购买力相差不大。

而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也就是袁大头),面值一元,但那是的一元并非现在的一元,当时的一块大洋可以购买500个包子,普通家庭一个月两块大洋就足够了,可以粗略估计当时的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钱,而一块大洋里所含银的质量是6至7钱,所以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也就相当于现在的1500元左右。

在清朝如果有1万两白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1500万元。在当时自然也就属于非常富裕的水平,衣食无忧了!


疯狂的历史吖


他们说的都长篇大论了,其实很简单,我小时候问过我爷爷这个问题,我爷爷解放前是开纺织厂的,算是有点财力!他说解放前在我们县城摆一桌最好的酒席都用不了一块银元,一般银元含银七分!甚至很多老百姓一辈子也没见过“银钱”,平时花钱就花铜钱,民国是铜板!如果按照购买力来算,民国的一块大洋怎么也相当于现在1000块钱左右!一万两不论是清初还是清末都是巨款!电视剧《大染坊》里演的就很真实,拉洋车的一天毛赚了一毛二乐的跟个傻子似的!穷人为了一块大洋都能卖儿卖女了!


一个中年人的战斗


清朝有1万两银子算富翁吗?到底能换算500万还是7000万?

有朋友问,清朝时期有1万两白银算什么概念,能算是大富翁吗?晋商动辄百万两的投资,净资产有多少?

今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 。

1,按照财政收入对比来看。

清末一年财政收入能有1亿两白银,拿着1万两白银相当于有财政收入的万分之一。

假如清朝和现在国力相当,我们财政共工预算收入是20万亿,如果能有其中万分之一,那就是20亿人民币。这样资产虽然比不上王健林马云这样的顶级富豪,至少也是省市级的首富。

2,按照粮食价格和房屋价格对比。

清朝末年,国家收的钱基本都给列强交保护费了,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粮食价格高得离谱,1两银子能买到107斤粮食,基本上是10000两银子能买到107万斤粮食。

清朝斤虽然是16两,但换算成公制单位也只有550克,实际上也是半公斤。现在我们的优质大米一斤最多卖到5元钱。107万斤大米就是500多万。

这点钱别说当某省某市的首富了,北京五环内买套房都费劲!

清朝买房子要多少钱,历史学家考证,清朝北京房价大约是70两银子买四间瓦房,每一间15-20平米。算下来一两银子就是一平方米。

如今北京房价平均70000元,1万两银子就是7000万人民币。即便是在北京,这也是小有资产的王老五了。

3,按照社会工资来看。

1万两银子能带来怎样的社会地位,主要还看与他人对比。所以,我们可以和各行各业的工资进行对比。

清朝省级干部如巡抚学政一年合法工资是1万两,所以你带着1万两银子在他面前也没得瑟不起来。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那就厉害了。资料显示,清朝普通士兵的军饷每月2两,社会上普通工人也能挣到2两银子每月。现在我们搬砖工煤矿工快递小哥月薪都能拿到4000-6000。这样对比1两银子相当于2000-3000人民币。

1万两就是3000万人民币,这是普通人工作5000个月的工资!不少了,绝对有钱人。

清朝时,拥有1万两银子,绝对是有钱人中的有钱人,但你未必能过得好,这是因为,在清朝这样一个半奴隶制社会中,你越有钱,往往就会越容易死。

顺治年间,清军在江南地区扬州七日嘉定三屠,杀得人头滚滚。从本质来说,是因为江南人有钱,清朝总是想通过政治权利来掠夺汉族地主的钱财,必然招致当地人的反抗。这件事之后,江南地区始终都是清朝发动财产掠夺的主要方向。

康熙初年,清朝的江宁知府朱国治先后制造了江南三大案。江南士绅地主,要么被指认为郑成功的内应,要么被指控反抗国家意图造反。朱国治在江南掘地三尺,搞得民怨沸腾,居然还能步步高升到云南做巡抚。老天有眼,吴三桂把这个大屠夫弄死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真的有1万两白银,一定要超过一半的钱买个乌纱帽,自己给自己当"保护伞",这样才能保全全家性命。这一点,晋商是都知道的,所以,从来不做官的晋商,在祠堂里全都是衣冠情兽的官员,最高还有从一品大员。这些钱,对于商人来说,绝对是有必要的投资。

清朝,商人地主等有钱人要给朝廷交保护费,朝廷又要给猎枪交保护费。这个社会,简直乱套了!


历史知事


一两银子1000文,也就是1000个铜板。

大米是折算购买力的最有力武器,据史料记载,康熙当时2文买一升米,相当于一斤半米,当时1000文能买750斤米,按照目前2块的均价,一两银子值1500块钱。那时候物价低,购买力很强,康熙时的10000两相当于现在的1500万左右。

到雍正时,物价上涨,银子的价值就相应下跌,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现在1000左右,10000两银子大概值目前的1000万左右。

乾隆事情,物价上涨太快,官员工资也水涨迅速。过去一品官员的俸禄是180两银子+180斛大米,到乾隆时期还大幅增加养廉银,差不多是工资的100倍,即另外还有2万左右的养廉银。此时的银子大约折合400元左右一两,1万两银子相当于400万左右人民币。

后期,由于鸦片战争,国家经济紧张,赔款巨大,大量白银外流,导致银子开始涨价,此时银子兑换比例开始上涨,从一两银子兑换1000文涨到1500-1600文,到后来涨到2000多文了。但是此时物价也开始水涨船高,一升米需要六七,直至最后需要二十文左右,所以银子的价值实际还是跌了,一两银子相当于200块钱左右。鸦片战争后1万两银子相当于200万左右吧


guide911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古代王朝,电视剧中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也让我们越来越了解清朝人的生活,在看电视的时候,清朝的有钱人都是甩手就拿出成千上万梁,纳闷一万亮白银在清朝是什么样的概念呢?



首先白银的价格也是会起伏的,所以一万两白银的实际购买力也有着非常大的出入。大米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食用的,清朝人亦是如此,所以大米的价格就成为了现代人考量清朝白银购买力的标杆。

清朝前期国家刚刚稳定,大米的价格也不是很贵,一石大米的价格大约为八九钱,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两影子,而清朝一石相当于现代的100斤,而现在市面上普通的大米价钱差不多是5块钱一斤,所以清朝前期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人民币450元,所以一万两银子就是人民币四百五十万,放在现在也是一笔巨款。



根据资料显示,清朝的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是2两银子,已经足够生活的开销,而一万两银子的标准的显然不是普通老百姓设定的,只有权贵和富豪才能享受。



比如清朝的一品官员,除了每年180两的基本工资外,还额外享有16000两的养廉银 ,就是这样还是不够花,还有靠着贪污积聚财富。就连当时的七品官员每年也享有1700两的养廉银,而普通的老百姓只能靠每月几两银子的工资度日。

所以综上所述,一晚两银子在清朝已经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了。


七七谈历史


大清帝国的一万两银子大约可合现在的币值1500余万元,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大明王朝时一两银钱约合人民币`600元,浙江学士钱钱益考试作弊,贿赂中考四万两银子,才高中榜眼一举入仕。










94310417小云


在每个时期物价水平可能都有所变化,但我们还是拿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是要吃的口粮,也就是大米,换算来看看一万两白银看可以换多少石大米吧。

因为在清朝建立之初的时候,不是刚入关嘛,中途屠城滥杀,纷争四起导致生产力低下,所以那段时间各地各样物价都涨了个遍,一石大米要三年白银,还有后来的一些重大天灾导致没有一个好收成的时候,米价也会因为收成的影响一直上升,每石大米也要一石五钱左右。但是当然了,我们算这个平均货值的时候也应该取个平均值,比方说在清朝大部分经济稳定的时间,一石大米的均价约为三钱左右。

一石大米可是有一百五十斤左右哦,一家三口来算的话,即便一天吃两斤米,也能满打满算作为一家三口七十五天的口粮。所以这样换算的话,其实一万两白银真的蛮多的,除了在战乱饥荒的年代,是不太担心买不起米吃不起白米饭了。

要知道当时一个一品大员的年俸禄也不过180两白银,至于其他普通的老百姓做苦力活的一个月也不过二三两银子,所以我觉得如果在清朝中期经济比较稳定的时候,有个一万两白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的情况下,盘个小店做个小生意,再娶个媳妇儿,生个两个胖娃,请三两仆人,日子还是能过的非常美滋滋的。不过如果到了清朝后期,战乱不断的情况下,那好像是有钱也没法过个安稳生活哈。


海洋说历史


1万两白银,放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算得上是相当富裕的人家了。

按照记载,清朝最为辉煌的康雍乾时期,1两白银可兑换1000文铜钱,而当时的优质大米的价格为1升大米10钱左右。根据换算,清朝时期1升大米折合成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在清朝康熙乾隆时期,1两白银可以购买优质大米150斤。1万两白银就可以购买150万斤大米。

按照现在的标准,1斤优质大米的价格我们安3元钱计算,150万斤大米那就是人民币450万元。

450万人民币,即便是放在今天的标准,那也算的是富裕人家了。按照现在5000的税收起征点,整个中国符合纳税标准人数大概是6000多万,那就意味着中国还是13亿人的月工资不足5000元。试想一下,一个普通的3口之家,要多少年才能赚够450万元?

当然,用大米的价格来衡量还是有点不够准确,我们再换一种方式来衡量一下1万两白银在清朝的富裕程度。

在清朝,获得亲王爵位之人,每年薪水是白银1万两,郡王薪水是白银5000两,贝勒的薪水是白银2500两,贝子的薪水是银1300两。

1万两白银,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 。毕竟一个亲王,位于当时金字塔顶端的人物,一年的工资收入也就是1万两白银,而像郡王这种同样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则要两年的工资才有1万。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那些文武百官的工资水平。

按照清朝的制度,一品官员的年薪大概是白银180两,二品大员的薪水是白银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

从这个数字来看,在官员们不贪污受贿,不搜刮民脂民膏的情况下,1万两白银也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了。

乾隆年间,北京一个普通的四口人家,一年的总收入大概是30两白银到40两白银的样子,总支出基本和收入相当。也就是说,在乾隆时期的北京,1万两白银可以让1个普通的4口之家生活200-300年。要知道,这可是京师,经济水平要超过其他地方,要是在其他地方,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来换个角度。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讲了这么一个案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县的吕魁元给当地郑天禄家做长工,工钱为一年2500文。

2500文,在乾隆时期折合白银2.5两,也就是说,长工吕魁元要不吃不喝连续干上400年,才能攒够1万两白银。

清朝时期,普通的农民,一年靠种地能够获得10两白银的收入,需要1000年才能获得1万两白银。

由此可见,1万两白银,在清朝普通百姓家庭,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他们一辈子也无法赚到钱。


小镇月明


暂且不说清朝,先来看看现在,2020年1月8号的时候白银3.6元1克,1两白银是50克,也就是说1两白银等同于人民币180元,那1万两白银就是180万,这180万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更何况是在清朝。

清朝时期的白银更是值钱的不得了,先来说工资,文官七品芝麻官,一年45两白银,一品大官,一年180两,武官七品36两,一品609两,皇族宗室辅国将军310两,亲王10000两。除去宗室,文官武官工资虽说从数字上来看并不多,但是在当时,却不是小数目。

那他们这些工资能做什么呢?

清朝康熙时期,一石麦子一两二钱,一石120斤左右,一个七品芝麻官一年就可以买5400多斤,如果是10000两白银的话,就可以买120万斤。

乾隆时期有个人叫丁予范,他买了一亩地,盖了10间房子的四合院,总共花了180两。也就是一品大官一年的工资。10000两白银,可以盖55个四合院。

《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中说清朝普通的佃户一年收入9两白银,长工10两,中等农户32两。

一份美国驻清领事馆的薪酬报告中记载了光绪年间的工资状况,普通佃户依旧是9两,而长工因为人口巨幅增长一年仅能收入4两左右。

从上面讲的来看,10000两白银,就相当于是七品芝麻官工作222年,一个普通佃户工作1111年,一个长工工作2500年,如此看来,10000两白银真的是一笔超级巨大的款。


理科男读历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谁家若能够坐拥一万元存款的话,便能够获得“万元户”这一光荣称号,万元户已经步入了有钱人之列。

倘若将时代背景换成清朝,将一万元换成一万两白银,那么拥有一万两白银的人会是什么经济水平呢?

实际上,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样,如果能够在清朝时期拥有一万两白银的人也可以称为“万两户”,即便放到了清末,也同样属于有钱人之列。

假如以1:1.4的比例换算的话,清末民初的1万两白银可以换成1.4万块银元,这1.4万块银元究竟是什么概念呢?

溥仪退位之前,原本能够拿到400万两白银的年薪,但是后来又改成了400万银元,400万两白银和400万银元的购买力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溥仪在1915年花费了2794718两白银,这将近280万两白银如果换成银元的话,按照晚清的兑换比率实际上也已经接近400万银元。

少拿120万两白银,等于少拿五六十万两银元。

不过,毕竟溥仪是个特例,当时可没几个人能够像他一样有这么高的收入,绝大多数人穷得抠抠索索,恨不得将一块银元掰成几块来用。

鲁迅后来到北京工作之后,每个月的工资才只有350块,年收入是4200块,这已经算得上是高收入人群了,可他买一套四合院却花了3675块,差不多是他一年的公资。

放到现在,北京的一套四合院得值多少钱?

哪怕是鲁迅这样的高收入人群,他也得踏踏实实地工作三年多的时间才能存够1.4万块银元,还得不吃不喝。

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中,对于银元的购买力有更形象的描述:

“我在中医专门学校读书的时节,每月由四伯父给我零用钱二元,包括鞋袜及膳费车费。那时一顿午餐,吃得省俭一些是铜元八枚,要是吃得丰富一些,要小洋二角。”

一块银元可以换成10角小洋,或者是300多枚铜元,一个人一顿饭花费8枚铜元的话,这一块银元便能够让一个人吃将近40顿饭,只吃中餐和晚餐的话,可以吃20天!

陈存仁每个月的生活费是2元,不仅包括了饭钱,还包括了鞋袜车费等费用,倘若以陈存在的消费水平作为普遍水平的话,当时的一个五口之家每个月生活费便是10元,那么这1.4万银元便能够让这个五口之家使用100多年。

可是,陈家却是富户,陈存仁后来一口气拿出来5200块银元在上海愚园路买了3亩7分地,没点财力可办不到。

所以,陈存仁的消费水平绝对高于多数普通百姓,这也就意味着当时的多数人根本不可能达到每个月10块钱的生活费!

将这1万两白银拿到现在的话,倘若以1:200的比例进行兑换的话,1万两白银也能换成200万人民币了。

200万人民币算不算有钱人呢?糊涂君身在十三线小城市,房价已经普遍涨到了六千以上,一套120平米的商品房也需要六七十万,所以200万不仅能买房,还有足够的钱买车,有房有车是多少年轻人的梦?

即便有200万人民币还算不上有钱人,但好歹也是小富,绝对的小资或者中产了。

更何况,白银的购买力越往前越强,所以生活在清朝早期的话,手上的1万两白银所能够兑换的人民币绝对只多不少。

所以,如果在清朝能够有1万两白银的话,绝对是富甲一方的有钱人,能够享受着众人仰望并且羡慕的眼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