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曹興洪的“共享”山村

央廣網長沙2月12日消息(記者姜文婧 於子敬)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湖南省宜章縣東源村地處湘粵邊境的羅霄山脈大山深處,這裡溝壑縱橫、山高路險,曾是宜章縣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幾年前,當地老百姓嘴裡還編著順口溜:“垃圾靠風吹,汙水靠天蒸,打工到處蹦,房屋亂搭建。”曹興洪作為隊長帶著一支扶貧工作隊來到東源村,他把互聯網“共享”概念澆灌到山窩窩,新思路盤活了新農村。《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今天(12日)推出《曹興洪的“共享”山村》。

從湖南郴州宜章縣城進東源村,走唯一的國道,要兩次穿過廣東韶關地界。

司機:這邊路不好走。

曹興洪:這邊在修路。我們進村的時候就只有兩條路,都是3.5米寬的,小車進村,開車的老師傅都要小心地開,一不小心就開到溝裡去了。

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曹興洪如今是東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記者第一次跟他從縣城進村,就明白了東源村的路為什麼難修——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山路不斷轉彎,隨著海拔越來越高,車輛好像開進了雲霧裡。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曹兴洪的“共享”山村

進東源村的山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於子敬 攝)

記者:扶貧隊來了之後,村裡修了幾條路?

曹興洪:十八條,特別是我們現在走的這條公路,真的是全村盼望已久的。

修通的18條路里,有一條拉通了從湘粵邊界莽山景區東大門直達東源村的11公里長的公路。路通了,但村民的思想沒通,產業為零,東源村還是“無人問津”。曹興洪說:“2018年(扶貧工作隊)進村的時候,差不多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村入戶。當時村民以為我們大企業來了,能一下子(把貧困的狀況)全部扭轉過來了,甚至不理解,‘怎麼兩個月了還沒動靜?’實際上我們是在做規劃、佈局,還有一些資源的協調。”

如何讓一窮二白的東源村徹底脫貧?曹興洪想了很久。他寫下了三萬多字的調研筆記,找遍了所有能聯繫上的企業,一個大膽的構想在他心裡慢慢有了雛形:藉助互聯網發展“共享經濟”,帶動特色種養和旅遊產業發展,把村裡閒置的土地、房屋,還有農產品都“共享”出去,把東源村打造成一個“網紅村”。“我覺得這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方式。”曹興洪說。

夢想很美麗,現實卻骨感。曹興洪一開始聯繫的25家企業,24家因為山高路遠打了退堂鼓。慶幸的是,終於還是有一家生態旅遊企業願意來試試。2019年,在扶貧工作隊幫扶下,村委會和這家公司共同建設了“共享智慧農場”。

一大早,貧困戶鄧月花和幾個姐妹扛著鋤頭來到了“共享菜地”,現在她們的身份是公司聘用的“菜地管家”。

記者:每天大概什麼時候過來料理這個菜地?

鄧月花:要是有別的事忙就晚一點過來,自己不是很忙的話,就要按時上班。

記者:現在種地變成“上班”了?

鄧月花:進了公司就要按照規定了嘛,我們現在管一畝地是一個月一千多塊錢的工資。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曹兴洪的“共享”山村

貧困戶鄧月花當上了“菜地管家”,每塊菜地都安裝了攝像頭直播菜地實況(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姜文婧 攝)

企業將村民閒置的土地集中流轉,配備智能化設施,建成一塊塊“共享菜地”。同時,扶貧工作隊請來專業的公司團隊,設計開發了微信小程序,由村集體參股的種養專業合作社運營。“共享菜地”和普通菜地很不一樣,每塊菜地四四方方,三十幾平方米,每塊地種的菜卻都不一樣。最特別的是,每塊地裡都安裝著高清攝像頭。

記者:這個就是嗎?

陳菊蓮:是的。菜地裡裝攝像頭,對村民來說也很新奇,聽都沒聽過……

城裡的客戶可以通過小程序下單“認領”東源村的“共享菜地”,想種什麼菜,可以在小程序設置,之後,城裡的“認領人”可以隨時在手機上看到菜地裡的實況,還可以通過智能噴水按鈕進行“雲種菜”,每一塊菜地都有村裡的“菜地管家”專人管理。蔬菜收穫以後,再定期通過冷鏈物流將蔬菜送到“認領人”家裡。

記者:現在認領的客戶有多少啊?

陳菊蓮:我看一下手機啊,客戶有六十多個。

記者:這60多個人都是全國各地的嗎?

陳菊蓮:對,深圳的、廣州的、佛山的、長沙的,都有。

村民陳菊蓮帶頭將自家土地租給了公司,自己也當上了農場種植部部長,她每天都要打開手機上的微信小程序,看看“共享菜地”的最新情況,通過客服和客戶溝通。“共享菜地”受歡迎的程度超出了她的想象,幾乎每天都有新增的“認領”訂單。

陳菊蓮:以前想都沒想過,我們大山裡這麼閉塞的地方,這麼快就有人來認領菜地啊,這麼快就實現,很開心!

記者:您覺得原來傳統的種自己的地和搞這個“共享菜地”有什麼不同嗎?

陳菊蓮:收入就完全不一樣了吧!因為我們這裡交通很閉塞,我們以前種那個菜地,蘿蔔、白菜好多就是吃不完就爛在地裡了。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一般我們這些菜地都是菜地管家流轉自己的地,然後他們還有工資,年底還有分紅,還有土地租金。經濟收入方面,現在他們可能將近有一萬到兩萬塊錢的樣子。現在他們個個都在問,“什麼時候還招菜地管家啊?”我也來做。

90後胡順發也站在菜地邊,看著共享菜地短短半年發展到12畝,他心裡樂開了花。作為公司派到村裡的管理人員,他從深圳來到村裡蹲點一年多了。除了共享菜地,公司還流轉了村民閒置的老舊土坯房,改造成共享民宿開放給遊客,共享養雞場也已經完成了一期建設。胡順發說:“我們現在有種植部、養殖部、建設部……我們的想法,就是通過共享、共創、共建把村民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經濟命運共同體,大家積極性就慢慢調動起來了。”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曹兴洪的“共享”山村

走進東源村,處處可以看到“共享”產品的廣告(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於子敬 攝)

胡順發開玩笑說,他現在手下有四五個“部級幹部”,都由本地村民擔任。在共享雞場,我們就見到了養殖部“部長”範金文,他正趕著雞在山坡上“跑步”。

胡順發:我們養的雞一般白天都會放出去,這圈住的一片山林地,都會在這裡奔跑,我們管理員會去追趕它們,增加活動的時間和靈活度。

記者:就是天天要“健身”的雞?

胡順發:對,健身的雞。脂肪減少了,肉質就會非常緊。

範金文:我們自己以前養的時候都會搞點飼料,這個雞都不用飼料,都是生態地養,為了雞的品質好。

記者:你們的共享雞場是怎麼個“共享”法?

範金文:“共享”就是你可以用這個雞的資源,農戶可以入股,外面的人可以認領。比如今天下午我們就會抓一批雞送到郴州去,那就是別人認領了的雞,就叫“共享”。

記者:還是小雞苗的時候就認領了?

範金文:是,明年我們這個雞還要搞芯片,你隨時可以在你的手機上追蹤你的雞。我的雞在哪裡啊,健不健康啊,在手機上一看就能看得到,和“共享菜地”是一樣的。

扶貧工作隊駐村兩年,東源村集體收入從只有2萬元的空頭支票,變成80萬元實實在在的紅利。曹興洪還把“共享經濟”寫進村裡的規劃,盼望有機茶葉基地、油茶基地、鄉村旅遊等都能發展起來。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曹兴洪的“共享”山村

村民閒置的老舊土坯房被改造修繕之後成為了“共享民宿”,房屋內部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現已有7棟開放給旅客(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姜文婧 攝)

看到村裡的共享雞搞得紅火,共享果樹、共享茶園也即將上線,養鵝的貧困戶範仰寬決定不再觀望了,他找到曹興洪,問他“共享鵝”的計劃還算不算數。

曹興洪:我們打個品牌出來,現在命名為“東源鵝”的品牌,把(養鵝)生態的特點描述出來,把它放在共享平臺裡,就是在這個小程序下單……

範仰寬:噢,這樣的話就可以!有個共享平臺,銷量多了,那就沒問題啦!我就可以大膽地養!我可以買五百隻回來,把這五百隻鵝養出來之後賣了,飼料錢也有了。

如今,曹興洪的“共享山村”已經有了可喜的雛形,村民個個有事做,未來有奔頭。這是曹興洪最欣慰的事了。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曹兴洪的“共享”山村

曹興洪在宜章縣電商年貨節上推銷東源村的土特產(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記者 於子敬 攝)

“其實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村民觀念的改變,這個過程真的很難得。我們剛進村的時候,他們就說,‘這麼大的企業來給我們發紅包’。現在呢,隨著產業的發展,村民就想通了,我們是幫他們發展產業的,不是來發錢的。現在隨著我們產業的發展,迴流的人也多了,在村裡看到能幹事的年輕人,我真像看到了寶一樣!什麼辛苦、付出都值得!”曹興洪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