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在繁花似錦的春日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3月18日,走進春日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能夠感受到疫情所帶來的陰霾已經悄然散去。

鳥兒在蔚藍的天空中展翅飛翔,潔白、細碎的梨花也在枝頭微笑。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生機勃勃的模樣,一切都張揚著熱情與活力。

在這個繁花似錦的春日裡,在這個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讓我們聆聽貧困戶的脫貧故事,感受他們積極向上的脫貧能量。

塵世中,有一抹燦爛“雲霞”

順著蜿蜒小路,伴著清脆鳥鳴,我們來到貴德縣河西鎮江倉麻村村民馬玉忠種植的露天櫻桃地裡。櫻花雖尚未綻放,但花苞已有蠶豆般大小,它們積蓄著力量與勇氣,渴望綻開之日陽光雨露的恩澤。

此時,負責管護這片櫻桃林的技術員張成財已經帶著村裡的貧困戶在林間勞作起來,修剪樹枝,併為修剪過的裸露枝椏塗抹傷口癒合劑。

但在馬玉忠種植櫻桃的溫室大棚裡,又是一番別樣光景。一顆顆嬌嫩欲滴的櫻桃在陽光的親吻下閃耀著奪目的光澤,像晶瑩剔透的紅寶石,又像閃亮亮的眼睛,讓人忍不住垂涎三尺。站在棚口遠眺,顆顆連片,燦若雲霞,像極了少女害羞時的緋紅臉頰。 “我種過地、修過車,2004年開了個洗車行,一干就是10年。由於洗車行開在縣林業局旁邊,我便‘近水樓臺先得月’,經常向幹部們請教種植什麼能掙錢,他們告訴我種櫻桃。”顯然,馬玉忠是個有心人。

後來,馬玉忠得知樂都有一家櫻桃種植大戶李洪強,一棵樹一年賣了17000元,李洪強的侄子種了95棵櫻桃樹,第一年賣了7萬元,第二年賣了15萬元,他便慕名拜訪,向他們學習種植技術。

村黨支部書記楊明發說:“西山灣村是個農業村,村民主要靠種植為生。當馬玉忠提出承包全村的土地想種植高原櫻桃,帶動全村脫貧致富時,我告訴他放心大膽幹,群眾的工作我來做!”2015年3月,馬玉忠便流轉了西山灣村全體村民的55.6公頃土地,從甘肅天水引進1萬株櫻桃苗,建立起綠邦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了27.06公頃的溫室和露天櫻桃。自流轉之日起,馬玉忠每年為村裡支付45.87萬元的土地流轉費,帶動當地27戶貧困戶以及周邊村民在合作社務工,一天工資是80元,同時,還教給貧困戶修剪果樹、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讓他們掌握一項技能。冬去春來,2019年,櫻桃樹開始掛果,一年利潤可達20萬元“。我這大櫻桃,果實甜、香、潤口、爽滑,現在當地採摘的遊客很多,櫻桃每公斤160元,每天能賺1000元。4月15日左右,你再來,那時露天櫻桃樹全部都開花了,你不知道那景象有多美!風吹花落,紛紛揚揚,讓你把操的心全忘了咧!”馬玉忠笑得特別燦爛。

田園間,有一片脫貧玫瑰花海

這個季節,坐落於貴德縣河西鎮的青海瑰麗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玫瑰園,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村民們正在花園裡施肥、澆水、清理田間雜物。 “我們前不久剛剛復工,現在正是栽種玫瑰的時節,清明節前後就要進行玫瑰的移苗,再進行補植補栽。”公司生產部經理魏嘉龍說。“考慮到受到疫情影響,很多貧困戶都沒辦法外出務工,公司也需要大量勞動力進行田間作業,因此我們通過‘貴德在線’公眾號以及朋友圈發佈用人信息,增加用工崗位,將30人增加至50人,希望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務工,鞏固脫貧成果。”

魏嘉龍和母親王豔莉一直對田園生活充滿嚮往。加之王豔莉以前在西寧的生物企業工作,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和人脈,而且貴德離黃河近,氣候溼潤,日照時間充足,適合玫瑰的生長。他們成立公司並在2014年流轉河西鎮下馬家村24公頃的土地,在進行土壤檢測後引進適合當地種植的苦水玫瑰、蘇聯香水玫瑰、紫枝玫瑰、大馬士革白玫瑰以及四季玫瑰五大品種。記者瞭解到,通過‘公司+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這家企業自2013年項目啟動至2018年6月開始批量生產加工,期間帶動吸納勞動力達到1000餘人次,人均增收2400元。同時還對勞動力進行玫瑰種植、田間管理、採摘、加工等技能培訓。截至2019年6月,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分紅資金30.6萬元。”

馬炳雲是下馬家村的貧困戶,在玫瑰園裡主要負責修剪工作。他說“:在玫瑰園裡打工,每天可賺160元。除此之外還有土地的流轉費,都可以用來補貼家用。夏季時環境優美,工作輕鬆,讓人心情舒暢。”看著即將綻放的這片玫瑰花海,魏嘉龍說:“現在我們逐步完成玫瑰婚慶園、玫瑰主題農藝坊、高原食用玫瑰研學旅遊基地等設施建設項目。目前我們開發出了玫瑰精油、玫瑰純露、玫瑰茶、玫瑰醬等系列產品,並在杭州、廣州、深圳等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和研發團隊。今後打算通過直播把線上銷售做起來,不斷拓展玫瑰的升值空間,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致富增收。”

炊煙裡,有一戶勤勞人家

跟隨貴德縣尕讓鄉黨委組織委員曹洪娟,我們來到貴德縣尕讓鄉阿言麥村村民洛加家中,他招呼著:“你們先到我新開的小賣部裡坐吧!趁現在天亮的早,我先去餵豬。”餵豬是洛加每天的“規定動作”,賣豬的錢佔全家總收入的大頭,所以他對這些“寶貝們”格外上心。洛加今年58歲,因父母年邁多病,妻子患類風溼性關節炎不能下地勞作,加之自己也患有眼疾,家中只靠兒子在縣城打零工來支撐家庭重擔。2015年,洛加一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各項政策補助更多傾斜惠及貧困戶。鄰居們都說,我家這回可好了,被評上貧困戶,啥都不用幹就等著政府給錢花。我聽了這些話,心裡特別不是滋味。”洛加說。

2015年12月,駐村幹部和幫扶責任人多次入戶,根據洛加一家的實際情況,為他們量身定製脫貧計劃。第一書記楊培宏說:“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舉措。我們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因戶制宜幫助貧困戶制定生產發展計劃,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落實惠農政策、項目扶持、技術服務、疫病防控等幫扶措施,大力支持村民們發展牛羊育肥、生豬養殖、手工焜鍋饃饃等特色扶貧產業。”2018年1月,洛加通過“530”貸款貸了3萬元,購置了27頭豬仔,又借了2萬元,修建了生豬養殖大棚。靠著這5萬元,他的生豬養殖“事業”由此開始。起初,由於技術缺乏,生豬長勢不好,後來鄉上獸醫站人員對他進行了技能培訓,加之他又肯虛心向養豬專業戶請教,漸漸掌握了豬棚規劃建設、飼養管理技術、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識,養豬的水平越來越高。2018年,他們家依靠生豬養殖產業和各項政策性扶持,總收入已達53900元,遠遠超出脫貧標準。

洛加說:“前些日子,楊書記還專門到家裡來詢問我生豬的銷售情況。我告訴他現在養的14頭豬銷售沒有受到疫情影響。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真是感念不已。但政策再好還得依靠自己,在用好用活政策的同時,更需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 “今年,我還搭建起一座彩鋼房開起小商店做起小本生意,現在正打算把院牆全部翻新,我們家的好日子,在這個春日裡都來到了!”洛加掩藏不住的喜悅由內而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