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神醫?他們是怎樣治療、對抗疫情的?

松果66458736


在中國曆代對抗疫情中,醫生總是戰鬥在抗病的第一線,治病救人。而通過對抗疫情也造就了一代名醫,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比如明朝李時珍,嘉靖二十四年,蘄州一帶發生大水災,等大水退去之後,由於死去的動物經腐爛加暴曬又迅速釀成了傳染病,並四處傳播開了。後來在李時珍的琢磨鑽研他認為用蒸籠蒸病人的衣服,用蒼朮燻煙避瘟,用蘭草燒湯沐浴,用麻子仁、赤小豆放於井中驅邪,飲松仁、淑目酒除瘟病。就這樣的方法溫病的傳播就逐漸的慢了下來。其實很多的瘟疫醫學界裡,在《本草綱目》中都要記載的。

其實在古代史上還有好多名醫有研究如何治療瘟疫。像醫聖張仲景,他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華佗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並稱“建安三神醫”。還有清末的吳瑭,他有書寫了《溫病條辨》《吳鞠通醫案》等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




從夢想出發


吳有性(1561~1661?),字又可。吳縣(今江蘇蘇州)洞庭東山人。

明代多次溫疫流行,當時醫學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以致投劑無效的現象,強有力地推動他思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決心探索溫病。瘟疫流行,“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嘗見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期而死者,有妄用峻補、攻補失序而死者。有醫家見不到,急病用緩藥、遷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吳氏痛心疾首,於1642年寫成《瘟疫論》。

《瘟疫論》中所載傳染病、包括傷寒、感冒、瘧疾、痘疹(水痘、天花)、絞腸痧(霍亂)、疙瘩瘟(腺鼠疫)、蝦蟆瘟(腮腺炎)、大頭瘟、探頭瘟、大麻風、鼠痿(頸淋巴結核)、流火丹毒、目赤腫痛(眼結膜炎、砂眼)、病癉發黃(肝炎、黃疸)、斑疹、咽腫、瘡疥療腫等,內容廣泛,是他親歷瘟疫流行,臨床經驗的總結。

《瘟疫論》是中醫發展中一次重大突破,為以後溫病學派開闢了道路。他的創新精神受到廣泛讚揚。吳有性實際上已走到細菌病原說的面前,他所謂的戾氣,有質、有特異性、有偏中性、有特殊致病性,只須沿著它再前進,尋找出這種物質本體,便會作出歷史的突破。一則受當時物質技術條件的限制,二則受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他的後繼者們在這方面部明顯退步了。

吳氏尚有《傷寒實錄》,已佚。又有《溫疫合璧》系清代王嘉謨在吳氏原著基礎上,增刪補輯而成。

————————————————————————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

建安年間,他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牧荑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因為一次瘟疫辭官行醫,成一代醫聖,以治療傷寒著名,寫下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

神醫華佗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後來演變成了中藥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

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怪蜀看史


中國古代名醫主要有以下幾位。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戰國時代名醫。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代表作《難經》。

2.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3.華佗(約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

4.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被人稱為“藥王”。

5.錢乙,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他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那他們是怎樣治療控制疫情的呢?據《中國救荒史》記載,我國古代疫情爆發也是相當頻繁的。其中周代只有1次,秦漢為13次,魏晉為17次,隋唐為17次。到了宋朝時期,疫情明顯增多,南宋北宋共發生32次。到了元代,疫情次數明顯減少,為20次。但是,到了明代和清代時期,疫情次數成倍增多,明代為64次,清代74次。防疫抗病重在“防”,面對疫情,在科技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古代,他們是怎樣防疫的呢?

古代也用口罩防傳染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國。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氣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也就是說,13世紀初,口罩只是用於宮廷,平民百姓是接觸不到口罩的,口罩只是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但是,並沒有作為醫用品。到了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醫護人員開始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20世紀初,口罩首次成為大眾生

活必備品。

古代有古代人的辦法,出現疫情後,首先採用的是也是隔離觀察治療。隔離是古人防疫抗病的有效手段。在古代朝廷的官員如果被傳染,不得上朝,要在家隔離數日。晉朝就有官員被感染,百日之內不得入宮的說法。

火燒深埋屍體,防止病毒細菌繁殖

在古代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一些傳染疫情的屍體,一般採用火燒深埋的方法,減少由屍體繁殖傳染病毒細菌的機會。

在古代,治療疾疫的藥物,不像現在有抗生素。在古代沒有抗生素,是怎麼治病的呢?古代的醫生都是中醫,出現疫情後,各有各的辦法,一般採用中藥治病,其中有驗方和偏方。電視劇《神醫喜來樂》有一個劇情,就是出現疫情後,喜來樂採用中藥治療,將中藥投放井水中用於防疫,有效控制了瘟疫的傳播,受到朝廷獎賞。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中國人一直是勤勞和智慧的化身,面對疫情,我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必定會戰勝病魔,不斷延續華夏民族的輝煌!


紀錄影像


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當時這些名醫所採取的手段也是有限的,就是當時水井投藥,受瘟疫的地方用火焚盡,還有就是對外來人口進行隔離。


我本逍遙客


中國古代開始,最有效的防治瘟疫的方法,就是隔離,防止互相傳染。最終是基本上都是靠減少互相傳染,盡力救治病人,陽光曝曬除菌,放火除去感染源,來解決問題的。幾千年來,方式大同小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