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神医?他们是怎样治疗、对抗疫情的?

松果66458736


在中国历代对抗疫情中,医生总是战斗在抗病的第一线,治病救人。而通过对抗疫情也造就了一代名医,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

比如明朝李时珍,嘉靖二十四年,蕲州一带发生大水灾,等大水退去之后,由于死去的动物经腐烂加暴晒又迅速酿成了传染病,并四处传播开了。后来在李时珍的琢磨钻研他认为用蒸笼蒸病人的衣服,用苍术熏烟避瘟,用兰草烧汤沐浴,用麻子仁、赤小豆放于井中驱邪,饮松仁、淑目酒除瘟病。就这样的方法温病的传播就逐渐的慢了下来。其实很多的瘟疫医学界里,在《本草纲目》中都要记载的。

其实在古代史上还有好多名医有研究如何治疗瘟疫。像医圣张仲景,他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还有清末的吴瑭,他有书写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等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梦想出发


吴有性(1561~1661?),字又可。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

明代多次温疫流行,当时医学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以致投剂无效的现象,强有力地推动他思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决心探索温病。瘟疫流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期而死者,有妄用峻补、攻补失序而死者。有医家见不到,急病用缓药、迁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吴氏痛心疾首,于1642年写成《瘟疫论》。

《瘟疫论》中所载传染病、包括伤寒、感冒、疟疾、痘疹(水痘、天花)、绞肠痧(霍乱)、疙瘩瘟(腺鼠疫)、虾蟆瘟(腮腺炎)、大头瘟、探头瘟、大麻风、鼠痿(颈淋巴结核)、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眼结膜炎、砂眼)、病瘅发黄(肝炎、黄疸)、斑疹、咽肿、疮疥疗肿等,内容广泛,是他亲历瘟疫流行,临床经验的总结。

《瘟疫论》是中医发展中一次重大突破,为以后温病学派开辟了道路。他的创新精神受到广泛赞扬。吴有性实际上已走到细菌病原说的面前,他所谓的戾气,有质、有特异性、有偏中性、有特殊致病性,只须沿着它再前进,寻找出这种物质本体,便会作出历史的突破。一则受当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二则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他的后继者们在这方面部明显退步了。

吴氏尚有《伤寒实录》,已佚。又有《温疫合璧》系清代王嘉谟在吴氏原著基础上,增删补辑而成。

————————————————————————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牧荑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因为一次瘟疫辞官行医,成一代医圣,以治疗伤寒著名,写下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

神医华佗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后来演变成了中药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

吴瑭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怪蜀看史


中国古代名医主要有以下几位。

1.扁鹊(公元前407—前310),战国时代名医。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代表作《难经》。

2.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3.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4.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5.钱乙,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那他们是怎样治疗控制疫情的呢?据《中国救荒史》记载,我国古代疫情爆发也是相当频繁的。其中周代只有1次,秦汉为13次,魏晋为17次,隋唐为17次。到了宋朝时期,疫情明显增多,南宋北宋共发生32次。到了元代,疫情次数明显减少,为20次。但是,到了明代和清代时期,疫情次数成倍增多,明代为64次,清代74次。防疫抗病重在“防”,面对疫情,在科技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他们是怎样防疫的呢?

古代也用口罩防传染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也就是说,13世纪初,口罩只是用于宫廷,平民百姓是接触不到口罩的,口罩只是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但是,并没有作为医用品。到了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医护人员开始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

活必备品。

古代有古代人的办法,出现疫情后,首先采用的是也是隔离观察治疗。隔离是古人防疫抗病的有效手段。在古代朝廷的官员如果被传染,不得上朝,要在家隔离数日。晋朝就有官员被感染,百日之内不得入宫的说法。

火烧深埋尸体,防止病毒细菌繁殖

在古代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些传染疫情的尸体,一般采用火烧深埋的方法,减少由尸体繁殖传染病毒细菌的机会。

在古代,治疗疾疫的药物,不像现在有抗生素。在古代没有抗生素,是怎么治病的呢?古代的医生都是中医,出现疫情后,各有各的办法,一般采用中药治病,其中有验方和偏方。电视剧《神医喜来乐》有一个剧情,就是出现疫情后,喜来乐采用中药治疗,将中药投放井水中用于防疫,有效控制了瘟疫的传播,受到朝廷奖赏。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中国人一直是勤劳和智慧的化身,面对疫情,我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必定会战胜病魔,不断延续华夏民族的辉煌!


纪录影像


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当时这些名医所采取的手段也是有限的,就是当时水井投药,受瘟疫的地方用火焚尽,还有就是对外来人口进行隔离。


我本逍遥客


中国古代开始,最有效的防治瘟疫的方法,就是隔离,防止互相传染。最终是基本上都是靠减少互相传染,尽力救治病人,阳光曝晒除菌,放火除去感染源,来解决问题的。几千年来,方式大同小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