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500多種,血清陽性概率2.9%-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自從武漢病毒性肺炎病例被確定為新的冠狀病毒所導致,並存在人和人之間的傳播,我們開始明白這個病毒是人類不曾應對過的病毒類型。而在此之前,那些對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並不陌生的人應該知道,數月前開始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其實和前面提到的兩種病毒一樣,都屬於冠狀病毒這個大型家族。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眾所周知,蝙蝠的棲息地一般遠離鬧市,如果不是偶遇它們季節性的遷徙活動,我們很難看到蝙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但是,在人類和野生動物生活區域的邊界,比如那些原本就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人們,終究還是難以和離蝙蝠的自然棲息保持較遠的距離,尤其是那些習慣將山洞作為棲息地的蝙蝠物種。而一些意義重大的科學研究,便是從蝙蝠自身和這些特殊的地帶開始:

或許不少人都會感到意外,但根據目前的研究數據來看,僅僅是我國範圍內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被檢測到的就高達500多種;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對這些區域居民的血清進行檢測時發現,其中關於蝙蝠冠狀病毒的血清陽性概率竟然達到了2.9%左右。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這一數據表明了,人類和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之間的接觸,其實並不像我們之前以為的那麼罕見。新型冠狀病毒和蝙蝠攜帶的其他冠狀病毒之間的差別,主要是體現在是否感染人類,以及與以往被發現的病毒有所不同上。換而言之,我們可以通過時間對新出現的病毒進行了解,準確掌握其傳播途徑,並通過有效隔離的方式阻斷其發展。

被命名為COVID-19的新冠病毒,與蝙蝠亞種菊頭蝠之間關聯最大?

在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的疫情報告中,這次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而致病的疾病,被正式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即COVID-19。而這一舉措可有效地避免其他並不準確的名稱四處氾濫,更能避免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將新冠病毒和地域、甚至是動物和個人關聯起來。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該名稱不僅能言簡意賅地表達病毒的基本信息,更能消除歧視。相信一直對疫情關注的人們都有所瞭解,從病毒爆發到現在數據有所好轉,實際上並沒有對一開始的傳播途徑確定下來。而可能存在中間宿主,則被視為病毒從野生動物到人類過渡的大概率原因。

在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而它們都指向了原本在蝙蝠中進行傳播的冠狀病毒。具體而言,那些生活在中國南方的蝙蝠亞種菊頭蝠,被視為最可能與新型冠狀病毒存在關聯的野生動物。專家們不僅要應對當前的疫情,同時還需要找到病毒的動物傳染源,因為找到病毒的源頭是確認最初傳播路徑最準確的方式。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菊頭蝠屬的大耳菊頭蝠,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野生動物?

雖然見過蝙蝠的人不在多數,但作為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飛上藍天的獸類,它原本就在人們的心裡有不一樣的位置。而蝙蝠的眼睛很瞎,無法看到周圍的世界,一定是它最廣為人知的身體構造特徵之一。雷達便是人類通過對蝙蝠的瞭解,模仿了其回聲定位的技能。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在全世界範圍內,蝙蝠類的動物達到了16科185屬962種,而在我國境內生活的蝙蝠則有7科30屬120種。整體而言,我們一般將翼手目分為兩個主要的亞目,分別是食果蝠的大蝙蝠亞目,以及食蟲蝠的小蝙蝠亞目。而目前與新型冠狀病毒關聯最大的菊頭蝠,一般情況下都指的是學名為Rhinolophus macrotis的大耳菊頭蝠。

事實上,大耳菊頭蝠的數量並不多,因此它們總是和其他蝙蝠共同棲息在山洞裡;

由於大耳菊頭蝠並不怕光,更不甚畏人,所以它們白天經常會在山洞的邊緣,又或是距離洞口較近的岩石頂壁上停留。

晚上的時候,大耳菊頭蝠會飛出去尋找食物,主要捕食蚊子、鱗翅目昆蟲;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從身體構造上來說,大耳菊頭蝠的體型比較小,一雙大耳朵一定是其外觀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之一,畢竟其長度可達到23到27毫米。與此同時,大耳菊頭蝠的鼻子也很有個性,複雜的鼻子結構就像馬蹄的形狀一樣。它們的聲吶(鼻孔)並不是從嘴巴里發出來的,而它們的耳朵結構中更沒有耳屏這個部分。

野生動物和人類之間的距離

在我們的餐桌上,出現頻率較高的一般都是人類飼養的動物類型,比如雞和牛,它們不僅味道鮮美,就連含有的營養物質也特別豐富。隨著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我們越來越注重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因為現實和科學都讓我們明白了,野生動植物在生態系統中起到的關鍵作用。當然,即便我們身處的社會為此而制定了諸多規則,但依然有人對其視若無睹。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現之前,我們可以在不少市場裡看到有野生動物在販賣,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個例。其實,我們的祖先在選擇家畜進行飼養的時候並不是盲目的,那些未被馴化的動物、或未選擇將其進行圈養的動物,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野生動物在生長環境上完全不同,雖然並不是所有野生動物都想蝙蝠一樣,能夠攜帶多種可感染人類的病毒。

人類在地球上進化的這短短數百萬年時間,就導致了地球氣候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全球變暖、冰川融化,乃至極端氣候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消失在這個世界上,雖然這是地球自身演化的使然,但人類卻也使出了不小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地都在提倡節能減排這個觀念。因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少,是目前我們每個人都力所能及的事,更能在一定時間內看到明顯的成效。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而與此同時,關於地球的生態系統,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動植物。尤其是那些可以被高價購買的野生動物,其生存風險無疑更大。比如,被大家所熟知的穿山甲,便是一個被人類吃到瀕臨滅絕的動物種族。晝伏夜出,小心翼翼地用泥土填滿自己的洞口,並沒有讓千里之外的人們停下瘋狂搜尋它們的腳步。原本用來保護自己的鱗片,更被一些捕獵人一片片剝下。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人類的確是地球上現存的智慧最高的生物,但是我們不能忘卻一個基本事實:看似無所不能的我們,也不過是地球萬千生物之一,所有生物會被自然條件所影響。當我們將某些野生動物逼向絕境,它們所處的生態系統也會就此打亂。而部分人類的無下限介入,勢必會導致我們與野生動物之間原本應該保持的距離被打破。

在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之初,當病毒的來源被指向蝙蝠的時候,很多人提出為什麼不把蝙蝠這個物種徹底消滅。很明顯,存在此類疑問的人並不瞭解蝙蝠在自然界中到底是怎樣重要的存在體,要知道它不僅指引人類製造出了雷達,地球上大約三分之一的森林都是靠蝙蝠“播種”。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而蝙蝠的消失,勢必會同時導致昆蟲的泛濫,要知道一隻大約20克的蝙蝠,便可以在一夜之間吃掉200-1000只昆蟲。與此同時,那些原本以蝙蝠為食物的動物,比如浣熊和猛禽,它們也會失去自己的食物來源。事實上,原本佔據哺乳動物20%的蝙蝠,也隨著環境的變化(棲息地氣候)、棲息地被破壞和人類的捕殺,而導致了部分蝙蝠物種瀕危。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總而言之:

相信只要我們所有人都做好居家隔離,以及出門之後的必要防護,新型冠狀病毒必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被消滅;

與此同時,我們不僅應該充分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為病毒的預防做足準備。更應該明白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不是吃和被吃,而是相互依存。

對野生動物進行保護,便是在維繫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而人類的歷史可以在地球上書寫多少個世紀,則主要取決於地球對生命的友好程度。


為什麼說冠狀病毒和人類之間的接觸並不罕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