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衣说是“衣”其实是背心,那为什么不把人的四肢也保护起来?

功德无量43


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用不着像那些回答一样,那么多长篇大论。我穿过防弹背心,防刺背心,排爆服,搜爆服,感觉第一是硬,四肢包覆后行动不灵活。不要以为软质防弹衣或者防刺服就是软的,比衣服硬多了,加上插板或者增加凯夫拉厚度那就更硬。

第二不透气,热,夏天容易中暑,特别排爆服,一轮下来里面像水沟里一样又湿又臭,只有比较好的带通风制冷。

第三沉重。排爆服就是全包的,防护指标不同重量也有差异,全套三十多到四十公斤,一个人根本穿不了,走起来也很慢,除了手,很多动作是做不了的。

所以,没有外骨骼系统,单兵就不要想全包防护了。能穿着不带头盔的排爆服跑起来甚至能蹲着,那就算高手,建议调炮兵或者当班机手。

防弹衣这个东西,其实是战场上是放炮弹碎片用的。绝大多数伤亡,都是通过炮弹爆炸造成的,而不是直接射击在人体。而防弹衣,可以很好地起到这个作用。头盔这个东西,其实也是一样的用途,它们的作用是尽可能减少伤亡。

头盔护住的是人的头部,防弹衣护住的是人体躯干。这两个地方,都是致命的地方,中了一枪,十有八九就是挂了。而四肢不同,四肢中枪了,生还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矛与盾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矛与盾就代表了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两大装备——司职进攻的武器以及用于防守的防具。在战争中,虽然似乎武器要更重要一些,毕竟没了武器基本就没什么战斗力,也就别打仗了。但是防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同样拥有武器的情况下,拥有防具的一方显然会占有明显的优势,变相地起到了提高战斗力的作用。所以但凡是有点条件的军队,都会为自己的士兵配上一些防具,及可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也有助于降低人员的伤亡,以保存有生力量。而对于现代战争来讲,士兵的武器自然就是各式各样的枪械了,那么针对枪械而生的防具就是防弹衣及防弹头盔了。

现代战争绝大部分伤亡,是被炸造成的,而不是枪等轻武器。即便是伊拉克战争,算上随后漫长的治安战,反美势力在重武器基本没有的情况下,枪也只造成了美军16%的毙杀和8%的受伤。虽然一般直观上认为步兵交战都是枪战,然而打出去会炸的各种大小武器,有着远比枪支大的杀伤威力和有效射程。

然而,谁也不会设计一种能抗住各自炮弹炸弹导弹等爆炸物的盔甲,然后穿在身上。而且在步入热兵器之前,轻甲化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中国在14世纪开始轻甲化,西方则在16世纪开始,防弹衣这种东西不过是有钱闲烧的西方富国殴打小朋友时花式减损的一种奢侈品而已,属于金锄头耕地式的操作。真的要和大国打起来,为了那么百分之五左右的伤亡花钱把士兵整的跟个球一样值不值还要两说。

防护性能强点的防弹衣会稍微增加覆盖面积,但是也大不了多少,原因就是一个字,重,短兵相接都时候可不是站桩对射,而是需要不断的进行机动,重一公斤,都会让士兵都负担更大一筹,就有可能在战争中拼消耗的时候因为体力不支而死。

所以防弹衣要保证的仅仅是死不了,而不是全须全尾的下来。

所以说护住头和躯干已经不错了,别指望更多,撑死了给你来个护裆

手脚的面积小,抵消不了穿透力,打中手脚一样造成伤害,最后身体不协调容易被敌人近距离打头没办法躲避,所以没必要防范手脚。

而且手脚没那么容易打中。防弹服保护好身体保你不死就可以了,防穿透力防不了打击力,但是不怎么影响协调性。

还有就是防弹服不管什么材质,它的折叠伸拉效果不好,容易坏,像穿排爆服那样手脚都保护好就没有协调性了,广东话叫阻手阻脚,成了固定靶,敌人可以用火箭弹手榴弹把你炸死。

以上都是我想象出来的,真实情况就不知道了。但是军队没意见还是科技水平没到那个程度就要靠军队和科技工作者解决问题了。


第一电力


要求不高,扛上二十斤的东西跑五公里去,跑上两公里你就会明白防弹衣包裹四肢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

软质防弹衣的重量一般是在两三公斤左右。

如果加上防弹插板的话,重量会大于5公斤,更何况士兵在作战的时候,要穿的可不仅仅是一个防弹衣,武器弹药备用弹匣都得算上,这一套少说也得有十几公斤!

防护性能强点的防弹衣会稍微增加覆盖面积,但是也大不了多少,原因就是一个字,重,短兵相接都时候可不是站桩对射,而是需要不断的进行机动,重一公斤,都会让士兵都负担更大一筹,就有可能在战争中拼消耗的时候因为体力不支而死。

所以防弹衣要保证的仅仅是死不了,而不是全须全尾的下来。

所以说护住头和躯干已经不错了,别指望更多,撑死了给你来个护裆

就这个还是一群男兵强烈要求之下才加上的,毕竟要是没了那根,还不如死了算了,高层想了想很和逻辑,所以嘛,加上吧,毕竟当个太监确实够绝望的。

至于为啥加护裆就不说重量了?

原因很简单 我就是不穿防弹衣也得把护裆带上

脖套也是同理

就这还没算多余的重量对士兵灵活性的影响。

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个防弹背心就不好吃了


啸鹰评


防弹衣完全可以摒弃现在的“背心型”设计,制成成能保护人体四肢的“全防护型”款式,而且早已量产并装备各个国家的军队和警队,包括我国。这种“全防护型”款式但能防御近距离的枪弹射击,还能在一米的距离上有效抵御相当于500克TNT炸药当量的爆炸,它的制作材料有90%为凯夫拉纤维,没有任何形式的附加插板,包括陶瓷的、合金的、氧化铝的等等都没有,完全满足题主的要求,是目前世界上防御效果完美的防弹衣,没有之一。它的缺点只有两个个,希望题主不要介意:第一、单价为40万人民币;第二、重量为70公斤。它就是著名的美国KEJO排爆服!只要不介意它的价格和重量,KEJO排爆服是唯一一种满足题主“把人的四肢也保护起来”要求的军警两用个人防护型装备,下图为穿着排爆服进行排爆作业的武警拆弹专家。大兄弟,你愿意穿着如此厚重的防护服去战斗不?炮弹都打不穿,穿戴和脱出都有人伺候那种哦。

防弹衣的制作款式与防护标准有关

防弹衣的用途可分警用和军用两种;材料可分为软质、硬质和软硬复合三种,软质材料就是题主所说的凯夫拉纤维,硬质材料就是插板。防弹衣主要由衣套和防弹层两部分组成,衣套常用化纤织品制作,防弹层则由软质、硬质和软硬复合三种防弹材料构成。轻型防弹衣一般为警用,只要求防御子弹初速为360m/s以下的手枪,因此此类防护级别的防弹衣只保护retina的前胸和后背两个重要部位,因此制作为背心式的款式,是所有防弹衣中最轻的款式,比如我国利安公司生产的内穿式轻型防弹背心,质量不到2千克。而军用的防弹衣则要求能防御诸如子弹初速为800m/s的AK-47步枪子弹远距离射击或9毫米手枪弹的近距离射击,因此军用型防弹衣采用软硬复合的马甲式重型防弹衣,比如美军“拦截者”防弹衣,它的马甲式款式设计能保护士兵的手臂、前胸后背、腹部、腰部、裆部,其中最要害的前胸和后背部位各插上一块碳化硼防弹陶瓷插板,总重量为8.4千克。其他中型防护等级的款式介于背心式和马甲式之间,重量不低于4公斤,否则无法为致命部位提供有效防御;不超过10公斤,否则重量过大无法机动,成了活靶子。下图为穿着重型防弹衣的俄军特种部队士兵。

防弹衣的防御目的

自热兵器被运用到战争以来,如何有效预防枪弹射击,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的话题一直伴随着枪械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胆战期间各个国家都研发出纯金属钢或合金钢制作的防弹衣(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叫做“防弹甲”),防弹效果非常明显,比如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研发并实用的Sn-42型防弹衣。但是全金属防弹衣的问题在于重量过大,苏联Sn-42型防弹衣重量高达3.5公斤,穿戴的士兵根本无法灵活机动,而且非常不适合野战条件下运用,因为过大的重量会快速消耗士兵体力,这样反而让穿戴的步兵成为移动速度缓慢的活靶子,同时为了减轻行军重量,士兵不得不减少弹药携带量,这样又造成了战斗力下降的问题。直到非金属高性能纤维材料凯夫拉的发明以及步兵机械化的发展,先进的现代防弹衣才得到运用,高性能纤维材料凯夫拉的特点是比金属轻便而且透气,但是单纯的纤维材料并不具备防御大威力步枪子弹直射的能力,如果为了提高防御能力而增加材料厚度无疑会使轻便性下降,因此高防御等级的防弹衣需要加装附加插板。同时为了不妨碍穿着的士兵手脚灵活性,防弹衣只防护身体的要害部位。这一点是最难取舍的,如果增加防护部位,那势必增加防弹衣的重量,会出现苏军Sn-42型防弹衣的缺点;如果降低防御面积,那么非防护部位中弹同样会使士兵失去战斗力,通过专家无数的论证后得出结论:保护心脏和肺部是最科学的,因为这两个部位一旦中弹就会造成立即丧命的危害,而其他部位中弹时只要救助及时就能保住性命。因此不管是军用还是警用防弹衣的防御目的都是保证穿着者中弹后不会立即丧命为准,而不是像坦克和装甲车那样挡子弹挡得叮呤咣啷。下图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穿着Sn-42型防弹胸甲的苏军士兵。

士兵或行动中的警察始终是主要靠双脚机动的地面软目标,而且最好的防御是进攻,而不是被动挨打,因此士兵或警察在执行武装行动时的第一要务是攻击目标,其次才是防御目标的攻击,因此所有防御手段均以不妨碍行动为准则来设计制造。一款军用马甲式重型防弹衣重量就已经达到的7~8公斤,这还是机械化步兵才能使用的防护等级防弹衣,如果没有机动手段的步兵恐怕还要把里面附加插板抽掉,否则过重的身体负荷根本没法打仗。那么问题就来了,设计并生产题主所要求的“把人的四肢也保护起来”的全防护型防弹衣并不存在技术问题,更不受材料的制约,比如上述的排爆服就是具备“全防护”要求的防弹衣,但是这样的全防护型防弹衣必然重量很大,其接近70公斤的重量在穿着时行走尚且困难,穿戴时间超过20分钟还会产生恶心、想吐的不适感,试问让士兵穿着这样的防弹衣上战场真的有意义么?下图为穿戴排爆服进行排爆演练的首都特警,排爆手行走显得如此“举步维艰”,如果在战场上以这样的速度机动,无疑会成为活靶子。


兵器知识谱


防弹衣本质上是增强穿着者防护的一种装备,其实跟古代的铠甲是一个概念。

很多人以为战场上盔甲的作用也是保护脆弱区域,减少受伤概率。但其实不然,盔甲增加的是存活概率!

好盔甲,首要的一点是在相应的防御等级下做到更轻便。更轻,意味着在战斗中的体力优势越大,生存几率会更高。过重,则可能意味着生存几率会减少。

比如著名的1997年北好莱坞银行劫案,两名劫匪身穿重型防弹衣、手持自动步枪。结果赶来的警察手中的手枪和霰弹枪根本无法对其造成致命伤害,于是场面一度失控。虽然最后赶来的警员达到了300多名(实际投入战斗的是32名),但反而被劫匪所一直压制。据说甚至出现警察害怕遭遇还击而不敢开枪的情况。枪战持续了18分钟后,装备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特警队赶到了,但也是靠对方的失误以及射击劫匪缺乏防护的小腿以下部分,才最终解决了劫匪。

而19世纪七十年代末,澳大利亚有一支著名的劫匪团伙:凯利党。在1880年6月27日,他们与警察的最后一战中,他们装备了四件用耕犁板做成的“板甲”。根据试验,他们的盔甲能在十步之内抵挡得了马提尼—亨利步枪的子弹。结果,警方与在旅店里的四名凯利党枪战长达七小时,打出约1万5千发子弹,最后也是靠射击对方无防护的小腿和围困放火才制服了对手。

也就是说,防弹衣是可以连四肢都防护住的,但那样的话,人基本就很难运动了。那两波劫匪都是惯匪,如果不是被那些沉重的防弹衣所拖累,有可能早就逃出警察的包围圈了。

所以真穿得太多了,防御面积上去了,但行动不便,打赢追不上,打输跑不掉,缺乏持续作战能力,到了实战中,真的很容易出问题。


冷兵器研究所


防弹衣,其实就防护区域来说防弹背心更贴切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矛与盾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矛与盾就代表了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两大装备——司职进攻的武器以及用于防守的防具。在战争中,虽然似乎武器要更重要一些,毕竟没了武器基本就没什么战斗力,也就别打仗了。但是防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同样拥有武器的情况下,拥有防具的一方显然会占有明显的优势,变相地起到了提高战斗力的作用。所以但凡是有点条件的军队,都会为自己的士兵配上一些防具,及可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也有助于降低人员的伤亡,以保存有生力量。而对于现代战争来讲,士兵的武器自然就是各式各样的枪械了,那么针对枪械而生的防具就是防弹衣及防弹头盔了。

中世纪身着全身铠甲的重装骑士,缓慢而强大

就从防护原理来说,今天的防弹衣和当年的盔甲并无二致,都是通过某种材料来抵挡来自武器的伤害,不外乎是古代的材料比较有限,主要就是铁等金属,而今天能选择的材料更加多样了而已。现在的防弹衣按防弹材料来分类的话大致可分为硬体防弹衣、软体防弹衣以及软硬复合防弹衣。硬体防弹衣呢,主要就是指以钢板、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或者氧化铝、碳化硅等硬质的非金属材料为防弹材料制作的防弹衣,这类防弹衣没什么技术含量,缺点也很明显,过于厚重,重量可达20千克,会明显影响士兵的行动能力,所以硬体防弹衣现在基本已经被淘汰了。

一战时期出现的铁甲防弹衣

然后就是软体防弹衣,软体防弹衣就是以软性材料制成的防弹衣,其中比较有名的代表就是美国凯夫拉防弹衣,所谓的凯夫拉是一种高性能纤维织物,主要通过吸收子弹的能量来达到防弹的作用。软体防弹衣的优点就是重量轻,美国以6层凯夫拉织物构成的轻型防弹衣重量仅为3.8千克左右,不会为士兵增加太大的负担,而且由于是软性材料,其穿着舒适性相比于硬体防弹衣也要好得多,此外还可以内穿以加强隐蔽性,所以除了士兵,警察、警卫以及需保护的人物都可以方便使用。但是软体防弹衣的缺点就是防护能力没有那么强,顶天了也就抵挡一下手枪子弹,光靠软性材料想要抵挡步枪子弹还是太勉强了。而且由于织物纤维是依靠织物的变形、破坏来吸收子弹的能力,所以这种防弹衣在抵御了第一颗子弹过后防弹能力就会产生明显的下降。

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防弹衣是作战标配

最后就是复合材料的防弹衣,这种防弹衣就是结合了硬体材料和软体材料的优点,当子弹击中防弹衣时,先由硬体材料来和子弹“硬刚”一波,使子弹产生形变或断裂,消耗掉子弹大部分的能量,然后再由软体材料吸收掉剩余的能量,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防止由于软体材料刚度不够而导致贯穿情况的发生。复合型的防弹衣既可以拥有较强的防弹能力,又不至于太重而影响穿戴者的活动。还是以美国的凯夫拉防弹衣为例,在不加插板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美国NIJ ⅢA 级的防护水平,也就是可以抵御9毫米高速弹的水平。而在前后各加一块碳化硼陶瓷插板后,可以使其防护能力上升至Ⅳ级,也就是可以抵御7.62毫米的穿甲弹的水平。当然,防弹衣也会增重至7.4千克,不过考虑到生命可贵,这点负重上的牺牲还是可以接受的。

身着防弹衣的美军士兵,可以看到其防弹衣带有护档

总的来说,软体防弹衣由于其轻便的特点,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对于一般的警察或者政要人士来说,能防御手枪弹就足够了。而复合型防弹衣虽然重一些但同时也拥有较强的防弹能力,所以在战斗强度更大的军队中被广泛采用,同时复合型防弹衣也代表了未来防弹衣的发展方向。介绍了那么久的防弹衣,也拿防弹衣和盔甲进行了对比,但是防弹衣虽然称为衣但实际上主要只防护躯干部分,所以称之为防弹背心更为合适。那为什么防弹衣不做得像古代中世纪盔甲那样覆盖全身呢?

《拆弹部队》剧照,身着拆单服的人看起来比较臃肿且行动不便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防弹衣只在躯干进行防护是在防护性能和便利程度之间权衡利弊过后的决定。首先就人体来说,绝大部分重要的器官都分布于躯干,躯干受伤导致死亡的几率非常高,有粗略的统计数据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躯干受伤而死亡的伤员占到了70 %。相比于躯干受伤容易导致死亡,四肢如果不幸中弹虽然也会导致战斗力丧失,甚至可能有截肢的风险,但只要处理得当,一般来说是性命无虞的。然后,再来看防弹衣,虽然现在的科技尽可能地使防弹衣在保持防弹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地轻便舒适,但不管怎么说防弹衣也会增加士兵的负担,尤其是高防护性能的军用防弹衣,随时随地负重7千克也不是刻意轻易无视的。如果真要把四肢也防护上,防弹衣的重量肯定会成倍地增长,而且四肢本就是决定人灵活性的关键,在四肢上加上这些负重无疑会直接影响士兵的行动能力。缓慢而强大的中世纪的全盔甲骑士就是很好的例子,或者当今的拆弹兵也是很好的例子,穿着厚重的防弹服会对行动造成多大的影响,大家应该在诸如《拆弹部队》等影视作品中有所体会。所以,过分地追求防护性能反倒会影响到士兵的作战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犹不及。

中国维和部队,可以看到中国防弹衣除了护颈还增加了护肩

说了这些,想必大家已经理解了为什么防弹衣只做到了背心的程度。最后可能有人问,虽然四肢不重要,但是脖子和裆部还是比较重要的吧,应该值得防护一下吧。这个想法确实很有道理,所以有的防弹衣也确实考虑到了这点,还是以之前的美国插板凯夫拉防弹衣为例,它就可以加装护颈和护档,只不过相应地重量也会增加到8千克以上,这个就看实际情况的需要和个人的取舍啦。总之,防弹衣再加上防弹头盔,就是现在单兵作战的主流护具,它们的诞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中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矛与盾的发展依然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螺旋上升。

游戏《绝地求生》中的三级甲,应该是带插板的军用防弹衣


桌面战争兵棋


不要说现代的防弹背心,就是古代的甲也没有把四肢全包起来的,不是买不起,实在是穿不起。全包的只有欧洲的骑士,欧洲的骑士一个人打仗却要四个人给他穿盔甲,只适合双方穿戴好后决斗,穿好后都活动不了,根本不可能下来走路,只能马冲过去,一旦从马上掉下来,不可以自己站起来。这样的打法也只能是欧洲的骑士打法,必须提前约好才能打,象中国人那样搞夜袭的,头被砍了还没穿好盔甲,所以这种盔甲面对蒙古骑兵、阿拉伯骑兵只有等死。现在防弹衣重量确实比从前的盔甲轻的多了,但一个背心也有5公斤重,加上钢盔、四肢只怕控制在15公斤也不容易。再加上枪弹口粮负重轻松过30公斤,背着30公斤的东西,不用打仗,走路也得把人累倒了,四肢太厚活动又不灵活,反而会加大被击中的机会,大口径机枪打中防弹衣就算打不透,光震动就把人震出内伤,所以别说穿着防弹衣就不怕被打中了,如果不能快速反应躲开射击,光靠防弹衣只能保证留全尸。


海中岩haha


如果防弹衣是全身式的话,会导致士兵负重大幅增加,影响机动能力和穿戴舒适度。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现代战争中的杀伤手段很多,杀伤力也极强,躲在钢筋棍凝土碉堡中都不安全,更不要说穿上防弹护具了。 首先来讨论下防弹衣的问题。防弹衣防护能力一般是按照美国NIJ标准,分为Ⅰ级、ⅡA级、Ⅱ级、ⅢA级、Ⅲ级、Ⅳ级共6 个等级,其中Ⅱ级可以防御9X19毫米手枪弹的攻击,而到了Ⅲ级则可以防御7.62X51毫米弹,不过此时防弹衣厚度已经开始加厚,随之而来的重量也开始上升。因此实际使用时,往往是在防护性和重量之间取一个平衡,能防御12.7毫米重机枪弹的防弹衣固然防护效果好,但是穿上之后几乎是难以徒步行动的。

很多防弹衣也不是只有背心部分,像美国陆军的IOTV战术背心(同时也有防弹衣的作用)就能提供双臂和肋侧部分的防护。但是相对于防护性,很多士兵实际上更喜欢轻量化作战,有的甚至直接拆去防弹背心中的防弹插板,以此来减轻负荷。 而这样做可不是鲁莽,现代战争中火力大大提升,连步兵班组都能拥有火箭筒、榴弹发射器、反坦克导弹等武器了,在这些威胁面前防弹衣也仅仅是心理安慰而已,而且这些防弹衣的穿着体验并不是多好,而且还会很累赘,尤其是在运动量较大的山地以及炎热的沙漠丛林等环境。


战争之王


当然可以,民间的拆弹专家就是这么穿的,那种盔甲穿在身上几乎就跟钢铁侠一样。但是呢,这么一套盔甲至少重110斤,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人只能有在进入工作地点50米的地方才能穿上这种防爆盔甲,否则重都重死掉了。如果普及这种盔甲的话,经济上的问题是一回事,战士们也是无法打仗的。

其次,防爆盔甲本身的防爆能力也十分有限,这种盔甲只能防那种自制炸药或者那种普通的自制炸弹。对于那种军用烈性炸药的防护能力也是十分有限,尤其是反坦克地雷这种可以把整辆坦克都掀翻的军用武器,这种盔甲根本没有任何防御作用,只能起到留全尸的作用。这使得这种防爆盔甲对军用排雷也没有任何帮助性。

现代战争的武器攻击能力非常强,想靠防御赢得战争那是很难的。比如,曾经的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但是随着反坦克导弹的诞生以及挂载武装直升机的应用,坦克的地位也被动摇了,现在的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时间是50~100个小时,这还是苏联专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在现代战场可能生存时间还会更短,比如美国从1967年以后就已经不再研发新的坦克了。


优己


现代战争绝大部分伤亡,是被炸造成的,而不是枪等轻武器。即便是伊拉克战争,算上随后漫长的治安战,反美势力在重武器基本没有的情况下,枪也只造成了美军16%的毙杀和8%的受伤。虽然一般直观上认为步兵交战都是枪战,然而打出去会炸的各种大小武器,有着远比枪支大的杀伤威力和有效射程。然而,谁也不会设计一种能抗住各自炮弹炸弹导弹等爆炸物的盔甲,然后穿在身上。而且在步入热兵器之前,轻甲化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中国在14世纪开始轻甲化,西方则在16世纪开始,防弹衣这种东西不过是有钱闲烧的西方富国殴打小朋友时花式减损的一种奢侈品而已,属于金锄头耕地式的操作。真的要和大国打起来,为了那么百分之五左右的伤亡花钱把士兵整的跟个球一样值不值还要两说。


不正经的小春哥


实际上,防弹衣和防弹头盔一样,保护的仅仅是飞溅的弹片,对于全威力步枪弹的直接射击来说,抵抗效果是很差的,即使没有被直接击穿,保护对象也会因为子弹巨大的冲击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内伤。

另外,相较于躯干部分,士兵在战场上四肢被命中后存活率是要远大于躯干部分被命中的,伤口处理起来也要更加的方便。再加上为了不妨碍士兵的战术动作,提升士兵在近距离交战时的反应速度以及存活率,防弹衣大多不会对四肢进行覆盖。

即使是重型防弹衣也仅仅是对腰部以及颈部进行了额外的保护,并非是像中世纪欧洲的重甲骑士那样将自己包裹成一个铁皮罐头。毕竟对于需要进行负重十几公斤长途奔袭的陆军士兵来说,多余的防护仅仅会增加体力的消耗,导致战斗力下降。

当然,这并非代表全保护防弹衣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一些特殊岗位,全保护防弹衣还是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青睐,比如美国的拆弹部队。但每个在此岗位工作过的人都心里清楚,这一身沉重的防护不过是在炸弹拆除失败时为自己留下较为完整的尸体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