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己的健康,我要當個合格的“好”病人

疫情爆發後,“醫生”成了媒體、生活中的高頻詞。我們做為普通人,免不了會生病,看病這事免不了。

好醫生很重要。但當病情得不到好轉時,有時還真要從自身的溝通方式找原因。

一個不善於溝通,或考慮不周到的患者不但可以坑醫生,也能讓自己花了錢買罪受。

1

為了自己的健康,我要當個合格的“好”病人

前些天在醫院給媽媽做陪護,她的同房是一位做過穿刺手術,在內臟上取囊腫的女患者。

那天我一走進病房就注意到她了。因為迎接我的是怒氣衝衝的斥責:“你怎麼慢吞吞的現在才來?”順著聲音看過去,是一箇中年婦女在斥責正在給她打針的護士。

護士低頭打著針低聲解釋:“這個點換藥的人太多了,只能一個個來”。她對這解釋顯然很不滿意,口裡一直罵罵咧咧,護士給她打完針離開了也沒能讓她住嘴。

她和媽媽住的那間病房,正對著護士站,她的聲音正好直達。

我以為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但很快我就發現她對醫護人員呼來喝去是常態。

後來我注意到她穿的衣服比咱們多。熟悉後,我好奇的問她是不是身體虛所以要穿得多。

她回答:”要捂汗,捂出的汗就是排出的毒素,毒素排得越多傷口恢復得越快“。為了”捂汗“,她比我多穿的一件毛衣和一件小襖子。

為了自己的健康,我要當個合格的“好”病人

我連忙讓她諮詢醫生這個方法是否正確,她搖頭拒絕了。

第二天醫生來床邊給她換藥時,我看到她後腰上的傷口像一張大嘴似的半張開。

我多了一句嘴:“醫生,流汗對她這傷口有沒有影響?”

醫生道:“當然有影響。”可能意識到這位病人身上的汗多了點,馬上問病人這個天怎麼出了這麼多汗。

病人這才道出了她用“捂汗”幫助治病的方法。

醫生急了,連忙告訴穿得不冷不熱感覺身體舒服就行了。但這事成了矛盾的爆發點,她責怪醫生之前沒有提醒過她,對醫生不依不饒的罵開了。

醫生大概已瞭解她的個性,一聲不吭的給她換過藥就走開了。

為了自己的健康,我要當個合格的“好”病人

2

第二天醫生查房時向她瞭解頭天喝水和小便的情況。她回答:”我昨天沒喝什麼水,尿也沒排多少。“

她的話讓糊塗了。我很想問問她和醫生兩人對“多”和“少“的標準是什麼。

頭一晚她從保溫桶裡倒出的一大湯碗湯,她”呼呼啦啦“的牛飲般幾口氣就讓湯碗見了底。那一大湯碗的量。睡前我又見她“咕嚕咕嚕”的大口喝著她那個超大的運動水杯裡的水,當時我還為她那麼能喝在心裡感慨了一番。難不成她對比生病前,喝少了?

至於排尿。由於我睡眠淺又陪床,她晚間上側所前又總會打開所有的燈讓我瞬間清醒,所以我很清楚的記得她起過三次夜,小便的聲音綿長而急促。難道是我對“尿少”有什麼誤會?

醫生得了她的回答後,告訴她:“不願意喝水排不了尿可不行,我去改改藥。”

前次我一多嘴就讓醫生捱了罵,這次我選擇了沉默。

後來不知道是否因為“捂汗”和“改藥”事件,傷口感染了。我媽出病了,她也轉到了省醫院。

我想,如果她不改改脾氣,不改變她與醫生的溝通方式,去到哪裡,哪裡的醫生都會頭疼。而她自己,只是換個醫院在作死的路上來回徘徊。

為了自己的健康,我要當個合格的“好”病人

3

通過那位女病和自身的看病經歷,我總結了五個提高看病效率的五個要素。

一、保持心態平和。

那位女士大概以為花了錢,理所當然的就應該接受醫護人員的照顧,以為自己是上帝,可以對這些服務人員頗指氣使。

情緒可以相互影響,醫生是普通人通過專業學習而得到的職業,做著”醫生“這個職業並不等於他們從此與生氣、憂傷等負面情緒就一刀兩斷了,只是他們的職業道德需在他們耐心與患溝通。

當病人生氣時,醫生哪怕在臉面上和言語上都能做到心平氣和,也難保不影響對方的心境,讓他在與你溝通時巴不得你早點離開,於是在無意中漏哪個重要的信息沒問或是沒說,都有可能影響病情的走向。

如果病人在溝通時能提醒自己”醫生是在幫助自己解決身體問題“,那麼溝通時面對有可能擦起的火花,也能被及時冷卻。

為了自己的健康,我要當個合格的“好”病人

二、對“多”、“少”、”是否正常“這類不容易統一標準的概括性提問,不要直接回答。

面對”你吃飯的情況怎麼樣?“”你平時愛說水麼?“”小便是否正常?“,這一類問話最好的回答方式是描述實情。

普通人一般都對斤兩克等量詞沒有概念。我們可以迴避量詞指著身邊的相關容器。或者用手勢表示你所要說的容器大小。

當地位醫生問到病人”喝水和排尿是否正常“時。

如果我是文中的那位女士,我會分別指著桌上的湯碗和水壺回答醫生:“昨天晚飯我喝了這一大湯碗湯,睡前又把這個壺裡的水喝了一些。晚上一共起了三次夜,排尿還順暢。”

面對這個答案,我相信醫生能根據自己的量化標準給出更合理治療方案。


為了自己的健康,我要當個合格的“好”病人

三、腦袋中的奇思妙想不要不經盲目去做。

每個人性格不同,想法也各異,醫生不可能接觸完世上所有不靠譜的想法,也不是每種不靠譜的做法都能被醫生及時發現並制止。

類似那位女士比我們用來“捂汗”幫助治療的想法冒出來後,沒有諮詢醫生護士是否可行,就我行我素,是給了醫生一個措手不及,也把自己架到了刀刃上。

為了自己的健康,我要當個合格的“好”病人

四、學點醫療常識有備無患。

醫療常識傍身可以避免醫生護士在對某此藥品未做提示的情況下,可以自己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以免耽誤病情。

例如:住院時,每次拿來的各種檢驗杯和藥品,自己要核對床號和姓名;醫生給了中藥,病人當天就不要喝茶葉或吃蘿蔔;醫生開的消炎藥裡是如果有“頭孢”,在七天內就不要沾酒;……。

不要以為這不重要,我家人住院時就收到過床號和姓名不對應的驗尿杯。絕大多數人做事都有出錯的概率,自己多把一次關總沒錯。

還有一次去醫院探望病人,我發現輸液管內有一大截是真空,馬上關停了輸液的開關。這位病人和旁邊一起說話的長輩其實也看到了,卻認為輸液管內有一大截真空沒什麼影響,這差點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這種以為每個人都懂的常識,有些人還真不懂。而那位女士,如果知道水能讓傷口感染,也就不會故意讓自己汗流浹背了。

為了自己的健康,我要當個合格的“好”病人

五、就醫前做足準備工作。

為了給醫生、其他病人節約時間,也為了自己的高效就診,去醫院前最好能把自己的想要了解的問題提前做個記錄,避免出現“見了醫生忘了問題”。

家人這三年的檢查信息我都拍了照片,分類存在相冊裡,醫生需要查看以前的資料作對比時,很容易找出來。

家人這三年左右的檢查的B超信息也都保存著紙質的,每次就醫時也都會分好類帶上。

我以前有慢性病需要治療的時候,還手寫過自已的”生病記錄“。裡面除了基本信息,還包括“初次患病時間、患病時長、患病時的症狀、用過哪些藥、對哪些藥過敏、對哪些藥不適”。

有醫生看到我的手寫病歷時,開玩笑說我是個“醫生喜歡的好病人”。

這個辦法可以有效避免自己忘記重要的問題。

但如果你不善於概括,喜歡長篇大論,就不要寫“生病記錄”,與醫生好好聊病情就好。

為了自己的健康,我要當個合格的“好”病人

4

引起醫患矛盾的原因很複雜,遠不止這些,我們沒辦法規避所有的問題。

但當我們自己作為病人、作為病人家屬在走入醫院的那一刻,就該做足自己該做事。這是我們在要求醫生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全心全意幫助病人的同時,自己必須負擔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