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南斯拉夫消失了?

輿地鏟史官


鐵托在,南斯拉夫興;鐵托亡,南斯拉夫衰。

南斯拉夫存在五個民族,六個共和國。

鐵托在世時,大家對南斯拉夫有著強烈的認同。其實,大家對南斯拉夫的認同,不如說是對鐵托的認同。

鐵托在世時,曾犯過兩個錯誤,一打壓塞爾維亞人,因為塞爾維亞人是南斯拉夫的主題,鐵托打壓塞爾維亞人,就是擔心他們搞大塞爾維亞主義;二是經濟政策的錯誤,一味的追求平等,卻不考慮實際情況,比如在塞爾維亞建一個鋼鐵廠,在別的共和國也要建一個,卻不考慮適不適用。

種種因素成為日後解體的禍根。

在西方民主化的衝擊下,1990年,南斯拉夫實行多黨制,民族主義運動不斷興起,各共和國宣佈脫離聯邦,內戰全面爆發。


五味社


南斯拉夫這個現在從地圖上消失的國家,在20世紀卻也算是聲名遠播,雖算不上世界級大國,但其卻能稱得上巴爾幹半島乃至近東的區域性強國。不過,在20世界80年代蘇東劇變後,南斯拉夫土崩瓦解,被拆為8個國家,而今其繼承者塞爾維亞共和國早已不復當初“巴爾幹之虎”的風采。

而其中,美國在肢解南斯拉夫中扮演重要角色。20世紀80年代,在經濟上,南斯拉夫受到美國的強烈打壓,在民族意識上,南境內各民族紛紛受到美國的煽動。到90年代初,南斯拉夫分裂並陷入內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勢力,最終致使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等前南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而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美國為首的北約更是逼迫南聯盟承認治下科索沃省的事實獨立。2006年,黑山也與塞爾維亞分道揚鑣,曾經的南聯盟也只有塞爾維亞這個不到8萬平方公里的內陸小國。

不過,在蘇東劇變之前,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南斯拉夫卻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爭相拉攏的對象,並給予了長期的經濟援助。是什麼讓美國非得要將其肢解破碎到如此程度呢?

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還得從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說起。

之前的文章已分析過南斯拉夫“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的獨立自主發展道路。因和蘇聯的地緣矛盾,致使南斯拉夫不到3年便和蘇聯分道揚鑣。

美國自是樂意這種局面,為了讓南斯拉夫更有底氣對付蘇聯,就算有意識形態的阻隔,美國也是大力支持南斯拉夫的。

不過,80年代,冷戰進入到第三階段,蘇聯國運不濟,向下滑的趨勢明顯,對東地中海的威脅也不復往昔。到90年代,蘇聯解體後,其繼承者俄羅斯已是虛弱至極,無力施加對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

這樣的背景下,南斯拉夫也就不能再成為東西方戰略緩衝地,而其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矛盾還在。

首先,就是意識形態上的結構性衝突,這直接導致了美國出擊南斯拉夫。

不過,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許多原來的東方國家都掉頭倒向西方,按理說南斯拉夫也可以如此,完全沒必要弄得自己被大卸八塊的地步。

不過,南斯拉夫卻沒有那麼容易掉頭。

在地緣結構上,南斯拉夫國家支離破碎,缺乏強勢的主體核心板塊;人文構成上,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諾文尼亞、馬其頓、黑山五個主體民族,天主教、伊斯蘭教、東正教三種宗教信仰,連官方語言就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諾文尼亞語和馬其頓語三種。這樣複雜的地緣人文結構,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分裂隱患。

而南斯拉夫便是以“泛斯拉夫主義”為紐帶,來連接各個族群,減少分裂的風險。不過,這個紐帶在現實中發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二戰後,南斯拉夫便改用以階級分層的,超越地緣、民族、宗教、語言、人種的紅色意識形態,作為構建國民共同認同的紐帶。

而南斯拉夫維持國家認同感的紐帶紅色意識正是美國所不容的,這也就直接觸發了美國對其的肢解。

而在東歐劇變、蘇聯瓦解後,南斯拉夫國家的紐帶也逐漸變得鬆垮。1990年後,南共組織已基本癱瘓,紅色意識形態,早已名存實亡。

即便如此,美國依舊進行著分裂南斯拉夫的行動。在前南解體與內戰中,美國等步步緊逼,到1999年,直接發動恐襲,最終,南聯盟於2006年徹底解體,而自而這些都是在紅色意識形態早已不復存在的情況下發生的。

那麼,美國肢解南斯拉夫,還有除意識形態衝突之外的其它原因。

從冷戰後的國際格局來看,美國及西方世界不允許南斯拉夫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存在,主要是來自南的威脅。

第一,與西歐的衝突。

無論是在東羅馬帝國與天主教世界時期,還是歐洲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時期,西歐與東歐的地緣矛盾一直都很尖銳。而地處兩大勢力交匯的巴爾幹半島,更是東西爭奪之地。

到20世紀初,隨著奧斯曼土耳其的沒落,和俄羅斯的中衰和蟄伏之狀,西歐似乎有了取得巴爾幹半島的絕對優勢。不過,因英法德意歐系勢力在忙著內訌,卻失了這次消化吸收巴爾幹的大好時機。

在沒有外部勢力的掣肘之下,反而為南斯拉夫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並一舉成長為巴爾幹區域強國。有了較為豐厚的資本,南斯拉夫的腰板也硬了,不甘願淪為他國附庸不說,還有了拓展近東地緣影響力的打算。

這讓歐系勢力很頭疼。不過二戰後,一方面歐系勢力在長久戰爭中受損嚴重,另一方面還有來自蘇聯的威脅,而南斯拉夫也有了在夾縫中生存的資本,蘇聯不敢輕易動它,以國美為首的西方勢力提供大量援助。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其繼承者俄羅斯的地緣勢力也收縮得厲害,伊斯蘭勢力依舊沒能擺脫四分五裂的現狀。而此時的歐系勢力一體化程度逐步加大,變得越來越強。在俄羅斯及伊斯蘭勢力無力干涉巴爾幹事務時,成熟了的歐系勢力逮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將巴爾幹消化吸收,以增強其地緣實力。

作為巴爾幹本土勢力,南斯拉夫就算有被吸納歐系勢力的心,可是歐系勢力卻對它不放心。南斯拉夫體量大,若融入歐系勢力後,也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力,這是歐系強國所不願意看到的,一則會使自己的權力和利益受損,衝擊到其主導地位,二則有加劇歐盟分裂的風險,這無疑是養虎為患。

當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強大的整體時,歐系勢力會有很多擔憂,但當南斯拉夫分崩瓦解到多個獨立的小國時,更利於歐系勢力的吸納融合。而在俄羅斯和土耳其勢力都已沒落的環境下,巴爾幹遭遇外敵的可能性也就小很多,所以歐系勢力也可以放心大膽的將南斯拉夫肢解後在一個個消化吸收。

對美國來說,作為其強大的歐洲盟友,自然要顧及到他們的利益。而從美國自身來講,這個巴爾幹半島上的區域性強國也會衝擊到其全球霸主地位。

美國本土與地處東地中海的巴爾幹半島的地緣關係十分疏離,這嚴重削弱了美國在這裡的影響力。但東地中海有蘇伊士運河,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地中海)兩個世界級戰略通道,以此為基,美國還可同時向中東及俄羅斯戰略施壓,換句話說,東地中海是美國維持其全球霸主的非常重要的戰略通道。

而作為巴爾幹半島本土勢力,有著“巴爾幹之虎”的南斯拉夫,卻嚴重威脅到美國對東地中海秩序掌控權。而南斯拉夫要想擴張其地緣影響力,也必定會衝擊到美國的利益。所以,二者之間的地緣衝突不可調和。

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部的南斯拉夫,在蘇聯時代,也只是跟蘇聯的東歐衛星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接壤。隨著蘇聯崩潰,俄羅斯戰略收縮,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更不能對南斯拉夫構成威脅。蘇聯時,南斯拉夫還需藉助美國來防範蘇聯,而蘇聯解體後,南斯拉夫無需在依仗美國,也不情願讓美國掌握著自家地盤東地中海的秩序。

於是,美南圍繞東地中海,甚至近東的利益爭奪也就成為必然。就算美國是全球霸主,可因地緣關係的疏離,在圍繞東地中海、近東利益爭奪上也顯得力不從心。利益權衡之下,美國只能拔掉“巴爾幹之虎”的牙、爪子,肢解其身體。最終,南斯拉夫土崩瓦解,巴爾幹半島再沒有一個強勢的區域勢力能和美國抗衡。

這就很容易理解,即使南斯拉夫和平演變後,美國硬要將其大卸八塊,直到將塞爾維亞這個前南地區的相對優勢族群徹底壓制到一個內陸小國,美國才鬆了一口氣。

十幾年過去了,巴爾幹半島有了難得的和平,然而,這也是嚴重依賴西方的強大外力壓制而得到的和平。

不過,世事變幻,風雲莫測。如今的西方勢力如日中天,但俄羅斯、土耳其,甚至伊斯蘭勢力又何曾沒有過無上輝煌。日中則昃,月滿為虧,這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西方勢力也會有衰退的那一天。到那時,這個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還是難以逃脫掉其多災多難的命運。到那時,巴爾幹是否還有一個如同南斯拉夫一樣強大的本土區域勢力?

作為前南主體的塞爾維亞民族,一百多年的悉心經營,才有了南斯拉夫的強大。可是,巴爾幹敏感的地緣關係,決定了塞爾維亞民族的長久努力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塞爾維亞民族或是已認清了這個現實,所以才會在西方多處刁難之下還要笑臉迎人,忍氣吞聲,從最初的強烈反抗到最後申請加入歐盟。塞爾維亞為了當下,對西方的態度強勢大逆轉。

那麼塞爾維亞會一直甘於這樣的苟且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71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因為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去世,最後導致整個國家土崩瓦解。而我們的國足在世界上面的排名,最少也跌了六個名次。

▲鐵托





南斯拉夫是一座建立在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建立的時間比較晚,1929年才正式建立。它是從當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出來的塞爾維亞族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來。

之後又經歷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擊敗了曾經雄極一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以及周邊其他小國,吞併了原屬兩大帝國的零散民族而形成新的國家。在一戰結束後的1918年,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

又經過了十年漫長的發展,領導者決定解散議會以及內部多個黨派,改為了國王實行獨裁的統治,並且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緊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南斯拉夫倒向了軸心國,而南斯拉夫內部也因此出現了分裂。


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刻,出現了一位決定性的領導人——鐵托。他領導著南斯拉夫的人民,經過艱難的抗爭,鐵托取得了勝利。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並且在1945年年底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主義共和國,在1963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由於南斯拉夫創立的時間比較短,而且國環境比較複雜,來自國際上的危機也比較的多。而南斯拉夫也有著“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說法。可見南斯拉夫的內部何其混亂,也為後來的消失埋下了伏筆。

其實我認為南斯拉夫之所以消失,主要是因為民族內部混亂問題。比如說南斯拉夫主要是由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馬其頓族、保加利亞族、克羅地亞族等民族組成,但是他不像我們國家,他們每個民族的人口基數都沒有超過50%,甚至幾乎是維持在同一水準。


所以對於南斯拉夫來說,他們每一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同時也是多數民族。而且不像我們國家,經歷了幾千年的沉澱,民族間的矛盾比較不明顯。但是南斯拉夫成立只有短短几十年時間,其人口與領土幾乎都是靠吞併而來。

他們從存在再到消失,只有短短的88年,甚至都沒有長過一個人的壽命。各個民族之間都在為自己民族謀求利益,對其他民族實行打擊。就連他們的領導人鐵托都沒有看清這個問題,鐵托作為克羅地亞族人,對之前執政黨的塞爾維亞實行打壓,因此也造成南斯拉夫內部聲音眾多很難團結。

之前所講的三種宗教,則是基督教,東教,伊斯蘭教三大教派。南斯拉夫由六個國家組成,每個國家信奉的宗教幾乎都不同。漸漸形成了三大派系,而且每個派系之間的實力勢均力敵。由於各個國家之間的宗教信仰不同,中間難免會產生各種摩擦。


南斯拉夫如此龐大的一個聯邦制國家,他最後的分崩離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僅僅是因為內部原因造成,當然離不開外部的因素。

南斯拉夫建立在南歐的巴爾幹半島之上,他在當時的地位,完全就是一個火藥桶。地處在歐亞非三大陸的交界地帶,地理位置比較重要,周邊各個勢力虎視眈眈,誰都想來摻和一腳。

自從鐵托在二戰之後執政,它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之一,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選擇依附著蘇聯,反而與他對著幹。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裡面,蘇聯與南斯拉夫的關係並不好。這種情況一直等到赫魯曉夫登臺之後,才有所改善。

特別是當時在冷戰爆發時期,美國與蘇聯分別建立了北約與華約。然而鐵托一直遵循的是不結盟運動,選擇雙方都不支持。因此北約試圖拉攏鐵托,並且給予其經濟援助。這讓蘇聯相當不滿,聯合其他國家制裁南斯拉夫,將其排擠出情報系統。


再者南斯拉夫族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所控制的亞得里亞港口,扼住了俄羅斯/蘇聯向外發展通道。其次對於美國相當重要的蘇伊士運河以及地中海兩條貿易航道來說,強大的南斯拉夫國家,並不是美國的樂於看到的。

最後是對於歐盟方面來說,他想讓成員國獲得最大利益,就迫切的想希望南斯拉夫加入。但是完整的南斯拉夫對於歐盟來說是一個威脅,因為一旦他選擇加入,那麼話語權很有可能向他這邊偏斜。所以對於歐盟來說,他們也不希望這麼強大的一個國家出現。

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方面,都想試圖把這個國家瓦解掉。倘若南斯拉夫內部團結一致對外,歐盟與美國想達到這個目的其實比較難。但恰恰是因為其內部民族衝突嚴重,最後給了他們可乘之機。在歐美方面的滲透之下,南斯拉夫內部發展也極其不平衡。

最發達的地區,其經濟情況位於歐洲前列。最落後的地區,在歐洲排名倒數。這讓處於同一聯邦制國家下的其他地區,內心產生了極度的不平衡。尤其是在東歐劇變以及蘇聯解體之後,世界範圍內掀起獨立的浪潮。



南斯拉夫內部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短短一年的時間裡面,先後有四個國家宣佈獨立。歐美方面一看自己的目的達到了,立刻宣佈承認這四個國家。最後只剩下了塞爾維亞以及黑山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但是這最後的難兄難弟也沒有走多遠,兩個國家分別在2006年宣佈獨立,南斯拉夫徹底成為歷史。

作為一個多民族,多信仰,多國界的國家,可見內部不團結可以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而他們的情況又是與我們何其相似,外部美國虎視眈眈,內部貧富差距嚴重,民族眾多。但是我們勝在團結,這也是南斯拉夫解體的根源所在,我們只要擰成一股繩,就不怕外部所有問題。


史之策


翻開歐洲地圖,大家就會發現高加索以西的歐洲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在冷兵器時期不利於兵團的大縱深形動、也就不利於統一。歐洲傳統的城邦制文化更催生無數小國,加之各國之間文化、語言、宗教差異明顯,很難融合,這也造就了近現代歐洲地方不大,國家眾多的分散局面。

巴爾幹半島以南斯拉夫人為主,斯拉夫人與日耳曼人、凱爾特人並稱為“歐洲三大野蠻民族”,但斯拉夫人本身又分類為西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東斯拉夫(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以及南斯拉夫,顧名思義南斯拉夫就是南部斯拉夫人形成的國家,但南斯拉夫更像是一個語系概念而不是國家民族概念,因為在南斯拉夫人聚集的巴爾幹半島彙集了太多的民族語言宗教,雖然鐵托時期曾經把他們整合為類似於蘇聯的大南斯拉夫,但隨著冷戰的結束南斯拉夫分奔離析。

先大概捋一捋南斯拉夫地區國家的構成

(1)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可以算是唯一真正的南斯拉夫國家,他以斯拉夫人為主,信仰東正教,國土面積略小於韓國,總面積為88361平方公里(含科索沃),官方語言為塞爾維亞語。

(2)克羅地亞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盃上打入決賽的克羅地亞著實令世人刮目相看,克羅地亞面積狹小(56594平方公里),200多萬人口。以斯拉夫人為主,信仰以天主教為主。

要說克羅地亞是個地地道道的小國,但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淵源很深,雙方都是7世紀時期湧入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克羅地亞語和塞爾威亞語同源,相似度很高。但在遷徙過程中,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為爭奪領導權打的不可開交,而不同的位置又決定了他們雖然同源發展方向不一致,中世界的塞爾維亞一直屬於奧斯曼帝國勢力範圍,所以塞爾維亞人保留了東正教傳統,克羅地亞則處於奧匈帝國地理範圍,大多數國人因此改信天主教,這一差異帶來了巨大的分歧,二戰時期,克羅地亞政權“烏斯塔沙”集中屠戮塞爾維亞人,據以色列的亞德-瓦舍姆大屠殺資料中心統計:約50萬塞爾維亞人被殺害,25萬被驅逐,20萬被迫改信天主教。在最大的集中營亞塞諾瓦茨,約10萬被屠殺,其中多數是塞族人。就連墨索里尼都看不下去,以至於後來塞爾維亞尋求意大利保護,當然塞爾維亞也屠殺了不少克羅地亞人,但與克羅地亞相差甚遠。

(3)斯洛文尼亞

一般認為斯洛文尼亞人也是斯拉夫人的後裔,克羅地亞語屬於斯拉夫語系,但他們進入巴爾幹半島較早(大概公元前500年就完成遷徙),文化上與後來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也存在差異,且由於長期受到奧匈帝國影響,他們信奉天主教。

(4)馬其頓

馬其頓是個很有趣的國家,大名鼎鼎的亞歷山大大帝就是馬其頓人,但其實與現在的馬其頓關係不大,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是希臘人時期的馬其頓,確切的說亞歷山大大帝是希臘人,現代馬其頓以斯拉夫人為主,都是公元七世紀斯拉夫人大遷徙以後建立的國家,只不過鳩佔鵲巢。馬其頓歷史上一直被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奧匈帝國爭來爭去,後分為南馬(正統希臘人)和北馬(斯拉夫人),現在的馬其頓是北馬,北馬信奉東正教,和塞爾維亞同源,但最近幾年馬其頓人非說自己繼承了亞歷山大的衣缽,要認人家為祖宗,和韓國人非說自己是蚩尤子孫差不多,為此和希臘吵的不可開交。

(5)波黑

波黑在上世紀90年代一直在打仗,究其原因就是民族太多,波黑原本是正統塞爾維亞人,早期曾建立波斯尼亞王國,他們信仰東正教,講塞爾維亞語,與塞爾維亞最親,但由於中世紀長期被土耳其人統治,為了鞏固自身地位,土耳其人連哄加騙讓許多斯拉夫人改信伊斯蘭教,巴爾幹半島能鬧成這樣,有一大半怪土耳其。現在的波黑,以穆斯林為主,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都有,不打架才奇怪。

(6)黑山

黑山全國只有64萬人,你沒有看錯,就這麼多,他們是斯拉夫人後裔,講塞爾維亞語,信仰東正教,雖然在公元12世紀曾短暫建立小國家,但此後一直與塞爾維亞在一起,黑山也是最後一個脫離南斯拉夫的國家。作為歐洲最窮國家之一,黑山獨立毫無意義,只不過是被一部分政客蠱惑的結果,加之塞爾維亞嫌棄黑山窮,拖累自己,對黑山獨立無所謂,最終造成兄弟分手的結局。

(7)科索沃

雖然科索沃沒有完全被承認獨立,但已經既成事實。科索沃獨立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科索沃以阿爾巴尼亞人為主,原本就不是斯拉夫人,甚至有研究認為科索沃是阿爾巴尼亞的起源地,他們講阿爾巴尼亞語,信仰伊斯蘭教,只不過歷史上被塞爾維亞征服,有機會獨立自然想獨立。

如果讀者有耐心看到這就知道了,南斯拉夫太亂了,壓根就不可能尿到一壺裡,1918年第一次出現南斯拉夫王國,更像是這些飽受欺凌的小國報團取暖,幾百年夾雜在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之間被踢來踢去,做夠了二等公民,即使不對付,好歹比給人家當狗強。但即便如此,彼此之間也是內鬥不斷,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的大屠殺就是個例子,等到鐵托上臺,用自己的威望和權力把這些國家民族捆在一起,獲得了暫時的安寧,但長期來看,分裂不可避免,在此過程中為了避免矛盾,克羅地亞出生的鐵托刻意把波黑馬其頓從塞爾維亞分裂出來,單獨管轄,在當時看不出嚴重後果,南斯拉夫分裂的時候才開始顯現,這也是許多塞爾維亞人記恨鐵托的原因之一。

而也正因為小國眾多,歐洲人自古以來就不像中國人那樣具備大一統意識,分開就分開獨立就獨立,不強求,未來巴爾幹的國家有沒有可能再次攜手,也不排除這種可能性,整個歐洲都有走向統一的傾向,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們只處在歷史一個截面,將來的一切都有可能。



日慕鄉關


前南斯拉夫是一座建立在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它是從當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出來的塞爾維亞族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來。


二次大戰,鐵托領導著南斯拉夫的人民,經過艱難的抗爭,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並且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主義共和國,後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聯邦”。



南聯邦解體的原因很複雜,其主要原因是由內外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南聯邦內部複雜的民族矛盾


由於南聯邦創立的時間比較短,沒有統一的文化,國內環境比較複雜。南聯邦有著“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說法。


雖說南聯邦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民主自治:聯邦政府下放權力給各共和國,共和國再下放權力給各個社會自治體。擴大了民主範圍,全民參與社會發展。這是一種理想的社會主義。


過度強調民主性,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他們的發展,但他們的利益很難達到統一。各民族之間為了自己民族的利益,對其他民族實行打擊。


包括他們的領導人鐵托,也對之前執政黨的塞爾維亞實行打壓,沒有處理好內部關係,因此造成南聯邦內部很難團結。


同時,由於權力的過度下放,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功能,制約了聯邦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整個國家的能力。


南聯邦由六個國家組成,每個國家信奉的宗教幾乎都不同。鐵托推行了積極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大融合政策,漸漸形成了三大派系,而且每個派系之間的實力勢均力敵。


但是對於別有用心的政客來說,挑動宗教、種族矛盾,造成分裂對立,是實現個人野心最有效的武器。


由於歷史地理方面的原因,各共和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發展較快,其他共和國比較落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讓提供聯邦財政收入較多的共和國心生不滿。


隨著國內經濟政策的失敗,南聯邦國內物價高漲、政局動盪、失業率大幅攀升,百姓開始對執政黨失去信心。


最重要的是,鐵托是憑藉個人魅力來維持各方平衡,而不是通過法制。在鐵托死後,南聯邦中央由於權力過度下放,沒有相應的能力手段協調各民族的矛盾。



這些社會矛盾逐漸演變成經濟危機。加上外部力量的滲透,導致民族分裂勢力日益壯大,最終導致國家瓦解的惡性結果。


二是外部西方勢力的滲透與分化


當時冷戰爆發時期,美國與蘇聯分別建立了北約與華約。而鐵托領導的南聯邦堅定不移地奉行不結盟政策。


南聯邦地理位置特殊,地處在歐亞非三大陸的交界地帶,其所控制的亞得里亞港口,扼住了蘇聯向外發展通道。


其次對於美國相當重要的蘇伊士運河以及地中海兩條貿易航道來說,強大的南聯邦,也是極大的威脅。重要的地理位置,引得周邊各個勢力虎視眈眈。


南聯邦是歐洲南部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被西方勢力所包圍,一直以來都是西方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


歐盟國家想拉攏它,又怕因為南聯邦太大,話語權偏向南聯邦。


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如同對待蘇聯一樣,絕不允許南聯邦這樣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存在,以挑戰他們的霸權地位。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方面,都想試圖把這個國家瓦解掉。


隨著蘇聯解體,歐美方面加大對南聯邦的滲透及分化,致使南斯拉夫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民族分裂勢力越來越強大。


這個過程很複雜,發佈虛假消息,為分裂份子提供資金和武器支援,製造恐怖事件等等,南聯邦政府完全無力應對。


1992年,在各民族的獨立浪潮中,南聯邦正式解體,瓦解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6個共和國。不過,這還只是南斯拉夫的第一次解體。


同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大共和國宣佈組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南聯盟只繼承了南聯邦百分之四十的國土,但國內的少數民族分裂勢力依然猖獗。



其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組織了名為“科索沃解放軍”的獨立武裝,堅持與南聯盟中央對立。


1998年,南聯盟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派出了大量軍警、部隊去鎮壓科索沃地區的民族分裂份子,此舉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指責為“極端暴力與反人道主義”,反過來成為北約出兵的藉口。這是西方列強慣用的技倆,舉正義之旗,行不義之事。


南聯盟不甘心被北約干涉內政,採取了強硬態度回擊。在1999年3月美、英、德等組成的八國聯軍,直接繞開聯合國的授權,發動了著名的“科索沃戰爭”,長達78天的狂轟亂炸,死傷無數。


戰後,科索沃地區在美國的支持下取得實際獨立權,而南聯盟則因為這場毀滅性的打擊土崩瓦解,名存實亡。隨著黑山脫離南聯盟,科索沃自治省脫離塞爾維亞。至此,南斯拉夫聯盟已不復存在。


一個國家的分裂或滅亡自有其必然性。南聯邦的消失,國內各民族之間的不團結是最大禍首。無論外界如何滲透分裂,只要內部團結一致對外,就不可能被分裂。


盲目的只考慮個人、個別團體的利益,而不考慮國家利益,是不可能達到團結的。傾覆之下,焉有完卵。國家力量不強大,個人利益同樣會受到損失。


兩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被解體,作為超級大國的中國,我們不得不加強自身的防範,不能忽視外部勢力的破壞力。


吃瓜群眾應該擦亮眼睛,不要盲目受到某些分裂份子的誘惑或鼓動。一雙筷子一折就斷,十雙筷子、百雙筷子抱成團就擁有巨大的力量。大家團結一心,才能實現中華夢!


有書博物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曾在歐洲南部建立了一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聯邦”),體制與蘇聯類似。

在美蘇爭霸時期,鐵托領導南聯邦人民堅定不移地奉行不結盟政策,贏得了世界各國的認可,但是南聯邦國內的民族矛盾問題始終未能解決,成為後來國家分裂的導火索。同時,南聯邦又是歐洲南部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一直以來都是西方陣營的眼中釘、肉中刺。直到1980年,南聯邦的領導人鐵托患病去世,國家隨即進入了10年動盪時期。


(南斯拉夫聯邦領導人鐵托)

隨著經濟政策的失敗,南聯邦國內物價高漲、政局動盪、失業率大幅攀升,百姓開始對執政黨失去信心。最重要的是,在鐵托死後,南聯邦中央無法協調各民族的利益,導致民族分裂勢力日益壯大。由於各民族不團結,南聯邦國內的塞爾維亞族與阿爾巴尼亞族、穆斯林族、斯洛伐克族的民族矛盾最終演變了導致國家瓦解的惡性結果。

1992年,在各民族的獨立浪潮中,南聯邦正式解體,瓦解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6個共和國,此時距離南聯邦建國僅45年。不過,這還只是南斯拉夫的第一次解體。


(南斯拉夫聯邦解體)

在1992的4月份,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大共和國宣佈組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這就是後來與北約發生科索沃戰爭的南斯拉夫聯盟。南聯盟只繼承了南聯邦百分之40的國土,但國內的少數民族分裂勢力依然猖獗。

最典型的就是科索沃自治省,其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組織了名為“科索沃解放軍”的獨立武裝,堅持與南聯盟中央對立。1998年,南聯盟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派出了大量軍警、部隊去鎮壓科索沃地區的民族分裂份子,此舉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指責為“極端暴力與反人道主義”,反過來成為北約出兵的藉口。


(鐵托的葬禮)

南聯盟不甘心被北約干涉內政,同樣採取強硬態度回擊,結果埋下了科索沃戰爭的伏筆。在1999年3月至6月,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多國聯軍,直接繞開聯合國的授權,憑藉空中和火力優勢對南斯拉夫聯盟進行了長達78天的狂轟濫炸,造成了近萬人傷亡(約兩千人死亡,5千多人受傷,還有數千人失蹤,就連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也被美軍的導彈摧毀),這就是世紀之交的科索沃戰爭。

(南斯拉夫聯盟解體)

戰後,科索沃地區在美國的支持下取得實際獨立權,而南聯盟則因為這場毀滅性的打擊土崩瓦解,名存實亡。2006年,黑山脫離南聯盟,只剩下塞爾維亞共和國。2008年,科索沃自治省也脫離塞爾維亞。至此,南斯拉夫聯盟也不復存在。


古風吹落梨花捲


上個世紀90年代,存在了多年的社會主義陣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蘇聯的解體,東歐的聚變,一時間,世界上的共產主義,陷入了極其嚴重的低谷。

然而,在歐洲唯有斯拉夫還在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因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盟,美國人把他視為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最後堡壘,也就成了西方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置南斯垃夫於死地而後快。

在南聯盟內部,由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盟的創始人,約瑟夫、布羅茲、鐵托的去世後國內發生的變化,民族主義代替了共產主義,本來就是一個不太緊湊的聯盟,發生了分裂狀態。

由於南聯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沿海地區的克羅地亞,斯諾文尼亞這兩個比較富裕的加盟國,不再向中央政府繳納財政收入,並且組建了自己的軍隊,宣佈獨立,因而這兩個國家,與南人民軍發生的衝突,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干預下,南人民軍被迫撤出這兩個國家,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就此宣佈獨立。

緊接著波黑共和國也宣佈獨立,並使這個國家出現了穆斯林武裝和克羅地亞,以及賽爾維亞族人的武裝之間的多年對抗。

緊接著,由於科索沃的問題,以美國為首的位於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弱小的南聯盟進行了長達一個月之久的狂轟亂炸,這是科索沃自治省從南聯盟的塞爾維亞共和國脫離出去,緊接著,我以剩下的兩個盟友黑山共和國和馬其頓共和國,也宣佈獨立,就此南聯盟徹底消失,就連南聯盟的總統米洛舍維奇也被北約組織逮捕,最後死在海牙國際法院的關押地。



趙志軍001


南斯拉夫消失的根源恰恰在於歐洲一體化進程:正當西歐各國組建的歐盟日益東擴之際南斯拉夫卻分裂為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六國以及一個實際獨立的政治實體科索沃。

南斯拉夫在上個世紀也曾是叱吒風雲的國家,儘管不是什麼世界級的超級大國,但作為巴爾幹地區的區域大國一度在當時的美、蘇兩大陣營之間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並在世界範圍內倡導不結盟運動。然而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事實上南斯拉夫是一個語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羅馬帝國時期稱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為歐洲三大蠻族。其中斯拉夫人又可以分為三大支系:演變為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東斯拉夫人;演變為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西斯拉夫人;剩下的一支就是南斯拉夫人,這是由使用相近語言的不同民族組成的一個語系集團,在這一語系集團之下大體涵蓋了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民族。

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解體,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和塞爾維亞、黑山一起組建了南斯拉夫王國並從由奧匈帝國分化出來的匈牙利手中獲得伏伊伏丁那地區。1929年南斯拉夫王國解散議會和諸個黨派,國王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波斯尼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都被歸為塞爾維亞人,其語言視為塞爾維亞語方言)。1941年被納粹德國入侵,克羅地亞成立了由納粹扶植的烏斯塔沙政權,這一政權受到當地天主教會的支持並加入了軸心國。烏斯塔沙政權殘酷地鎮壓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普賽人,根據統計:烏斯塔沙建立超過十個集中營,殺害達九萬三千人;但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的切特尼克組織也殺害不少克羅地亞人,這都導致南斯拉夫族群問題進一步惡化。

1945年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共產黨建立起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實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

南斯拉夫內部各民族之間其實一直以來存在著較大差異: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由於信奉天主教,而波黑地區生活著大量穆斯林,這些民族都和塞爾維亞的東正教信徒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南共執政時期以統一的紅色意識形態維繫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但在蘇東劇變之後紅色意識形態逐漸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擠壓,這就導致南斯拉夫維繫內部民族團結的紐帶被割裂。與此同時隨著歐盟和北約的東擴,東歐國家紛紛改換門庭轉而投入歐盟和北約的懷抱,而歐盟和北約為了維持自己在東歐的勢力範圍不願意看到一個作為區域霸主的南斯拉夫的存在,他們更希望南斯拉夫分裂為一堆小國後分別加入歐盟和北約,於是在美國主導下歐盟和北約開始大力煽動南斯拉夫境內的民族分離運動,直到釀成後來的科索沃戰爭。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戰以前,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波黑都是奧匈帝國的地盤。一戰期間,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才推翻奧匈帝國統治建立了南聯盟國家。二戰期間,又被德國給滅國了。二戰後,在蘇聯的支持下又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冷戰結束後,蘇聯撤兵,在北約的資助下,又肢解了南斯拉夫。

巴爾幹半島處於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西歐的交界處,是彼此攻防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塞克戰爭時期,克族屠殺克羅地亞領土塞族20多萬人,驅逐了60多萬塞族人。所以等到波黑內戰,塞族也如法炮製。其實南聯的悲劇只是周邊大國地緣鬥爭的結果,民族不合和宗教問題當然也是南斯拉夫難以保持穩定的原因。民族問題,宗教的分裂只是藉口而已。歷史並未終結,新時代的瓦爾特在未來某一天殺回薩拉熱窩,也並非無法解決。


貞觀防務


南斯拉夫這個共同體概念的國家,本來就沒有存在多長時年,現在的前南斯拉夫地區的分裂成多個國家的狀況只不過是恢復本來面目。

所謂的“南斯拉夫”對應的是斯拉夫人一支——南斯拉夫人,主要居住在南歐巴爾幹半島地區,主要國家有塞爾維亞、黑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



南斯拉夫和東斯拉夫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以及西斯拉夫國家波蘭、捷克同宗同源,但已經分成多個民族,只不過同屬於一個語系,因此俄羅斯至今仍然對於巴爾幹半島施加影響力,就是認為這裡是居住的是自己人,當然也有其他的政治目的,沙俄時期,沙皇俄國一直想要吞併巴爾幹半島,徹底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而所謂的南斯拉夫國家歷史也就從1929年~2003年,不足80年曆史,這70多年曆史中跌宕起伏,南斯拉夫經歷了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人民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等第一、第二、第三南斯拉夫國,隨著國名的變遷也可以看出南斯拉夫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不然這地區也不會稱為“世界火藥桶”。



一戰後,二元制帝國——奧匈帝國戰敗解體,南斯拉夫地區脫離了奧匈帝國的統治,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共同組成王國,最終在1929年成立南斯拉夫王國。二戰中,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佔領,而鐵托領導反抗組織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普遍認可的一直隊伍,最終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南斯拉夫人民聯邦共和國,一統南斯拉夫地區。

二戰後,鐵托領導建立的南斯拉夫一躍成為地區強國,本來蘇聯想把其控制住,但鐵托硬頂蘇聯,與之鬧翻,雖然鐵托政權也是社會主義性質,但卻和蘇聯不同,也不會跟著蘇聯走,走自己特色的道路,又稱之為“鐵托主義”。但鐵托低估了南斯拉夫內部民族的複雜性,在位期間瘋狂打壓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從開始的佔總人口數42%塞爾維亞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下降到36%,主體民族的人口不佔優勢,必然導致國家向心力下降,國家凝聚力也就慢慢沒有了,民族矛盾頻起,分裂不可避免。



1989東歐劇變,蘇聯式體制國家再也撐不住了,慢慢走向崩潰,1991年南斯拉夫的加盟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宣佈獨立,雖然遭到主體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反對,但沒有任何用。1992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也宣佈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南斯拉夫算是正式宣告解體。

但主體部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勉強維持前南斯拉夫的一個殼,1998年爆發了科索沃戰爭,主要是因為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族鬧獨立,南聯盟政府出兵鎮壓,1999年美國和歐盟等北約國家干涉科索沃戰爭,轟炸南聯盟,最終導致科索沃地區處於半獨立狀態。

2003年南聯盟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南斯拉夫”這個名字正式消失,2006年黑山共和國獨立,成為聯合國第192個成員國,南斯拉夫徹底撕碎,成為一段封存的歷史。



總結南斯拉夫消失原因,那就是巴爾幹半島複雜的民族結構,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東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教徒之間的衝突,加上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錯誤的民族政策導致大分裂、大沖突以及大災難,不過也不要指責鐵托,人家是克羅地亞人,沒有必要維護塞爾維亞人的利益,雖然他是靠著塞爾維亞人崛起的。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解析,歡迎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