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臨死爲何立小兒子爲太子?

槐--等待春天


孫權選擇幼子,是經過不斷實踐,不斷失敗總結出來的,是無奈的選擇。

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皇帝和太子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一方面,他們是血統上的父子,他是最希望太子能順利繼承皇位的人,另一方面,他們是政治上的政敵,沒有誰比太子更希望皇帝早死的,

老皇帝想太子能順利接班,但又怕太子想提前接班,如果太子想提前接班,或者勢力太大,足夠讓皇帝睡不著覺了。

被太子殺的皇帝太多了,比如周幽王、楚成王、趙武靈王、劉宋文帝、(楊堅)等,被太子軟禁有李淵、唐睿宗李旦、李隆基等,

皇帝廢殺的太子更多了,劉榮、劉據、石邃、石宣、楊勇、李重茂、李承乾、李瑛、

所以,因為皇帝跟太子的特殊關係,皇帝要做的是保證太子能順利接班,但又要防止他想提前接班,

這段時期內,皇帝選擇太子,通常有三種,

一是像司馬炎、石勒這樣,開始就選個弱勢太子,或者不培養太子,

二是培養一個太子,這樣結果就是太子和皇帝發生矛盾,太子被清理出局,比如漢武帝太子劉據,漢景帝太子劉榮,楊堅太子楊勇,石勒太子石邃,要麼太子把皇帝清理出局,

如果運氣好,老皇帝及時死了,這也可以認為是成功了,

三是培養一個太子,用另一個皇子制約,曹操、孫權、石虎、李淵、李世民都是如此,當然,絕大多數都是失敗的,

當然,大部分都跟孫權這樣,用一個制衡另一個,最後失敗,用一個小兒子做太子。

最初是長子孫登為太子,也是大力培養太子的。

《三國志·吳書》:黃龍元年,權稱尊號,立為皇太子,以恪為左輔,休右弼,譚為輔正,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而謝景、範慎、刁玄、羊衟等皆為賓客,於是東宮號為多士。

《三國志·吳書》:權遷都建業,徵上大將軍陸遜輔登鎮武昌,領宮府留事。

《三國志 》:大駕東遷,太子登留鎮武昌,使儀輔太子。太子敬之,事先諮詢,然後施行。

但同時用二子孫慮制衡太子,

《三國志 吳書》,權乃許之,於是假節開府,治半州。

允許皇子開府,開府性質不一樣了,可以徵辟僚屬,就如同李淵培養李世民一樣。

只是孫慮死的有點早,後來孫登又死了。

孫登死後,又立三子孫和為太子,用魯王孫霸制衡太子。

結果兩個鬥得太厲害,不得已廢孫和,賜死孫霸,

這個時候,孫權沒辦法了,再立年長太子依然會與皇權發生矛盾,只有立八歲的小兒子孫亮為太子了。

石虎比較誠實,說出了皇帝不敢說的話,為什麼我的兒子一到二十歲就想殺了自己的父親呢,現在我立小兒子為太子,等他想殺我的時候,我也老死了吧?

孫權就是如此,等孫亮能威脅他的時候,他也老死了,正如他所料,他沒培養小兒子,小兒子從皇位上跌下來了,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季龍曰:“吾欲以純灰三斛洗吾腹,腹穢惡,故生兇子,兒年二十餘便欲殺公。今世方十歲,比其二十,吾已老矣。”於是與張舉、李農定議,敕公卿上書請立世。《晉書.石季龍載記》


南朝四百八十寺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下孫權(182年-252年)的兒子情況:

長子:孫登(209年-241年),字子高,魏文帝黃初二年(220年),封孫權為吳王,孫權立孫登為太子。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立為孫登為皇太子,以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輔佐孫登。可惜孫登33歲英年早逝,未能登位,諡為宣太子。

次子:孫慮(213年-232年),字子智,嘉禾元年(232年),孫慮卒,20歲英年早逝

三子:孫和(224年-253年),字子孝,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早年得孫權寵愛,孫和更是在長兄孫登病死後被立為太子,但因全公主孫魯班陷害和魯王孫霸爭儲,被罷黜放逐長沙

四子:孫霸(?-250年),字子威,與孫和爭儲,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孫和,改立七子孫亮為太子,並且

賜死孫霸

五子:孫奮(?-270年),字子揚,沉迷於遊獵

六子:吳景帝孫休(235年-264年9月3日),字子烈(吳國第三代國君)。

七子:孫亮(243年-260年),字子明,吳國的第二代君主,在位六年(252年-258年),後被廢。

到孫和被廢時,孫權的長子孫登和次子孫慮早逝,三子孫和被廢,四子孫霸被賜死。只剩下五子孫奮,六子孫休,七子孫亮。只能在這三個之中選其一立為太子,繼承皇位。

孫權晚年寵愛七子孫亮母親潘夫人,對最小的兒子更是寵愛。且全公主孫魯班又將其夫全琮族女嫁於孫亮,得到全公主的幫助。

孫亮字子明,權少子也。權春秋高,而亮最少,故尤留意。姊全公主嘗譖太子和子母,心不自安,因倚權意,欲豫自結,數稱述全尚女,勸為亮納。赤烏十三年,和廢,
權遂立亮為太子,以全氏為妃。

綜上所述:孫權晚年以孫亮為繼承人,是在寵愛潘夫人,留意疼愛孫亮,全公主孫魯班遊說的作用下選擇了孫亮的。

三國時期《三體石經》拓片

喜歡歷史,專注碼字,圖片有缺,文物圖補。敬請關注治史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