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擠破頭也沒考上公務員,而有的人卻選擇辭職?

網絡上出現的公務員辭職信往往會引起很多人關注,這些辭職人有的是領導幹部,有的是文采斐然的文員,有的只是不滿安穩的生活。不論他們辭職的原因是什麼,越來越多的公務員開始脫離體制,開始職業發展的轉型和思考。而選擇辭職的公務員群體具有哪些特徵呢?他們具有獨特的優勢嗎?

發展遇到職業瓶頸

公務員有較為明確而嚴格的職務等級劃分,工資待遇和日常福利跟職務級別直接相關。理論上來講,公務員可以一直升遷,但實際工作則相差很遠。

在縣處級機關,科級是一個坎;在地廳級機關,處級是一個坎;在省部級機關、廳局級是一個坎。一個坎就會阻擋絕大多數人,極少數的人能保持上升成為領導幹部。

在機關單位工作,排名、職務、分管領域的調整都需要時間的積累。有些人在單位已經是處於中層或者業務骨幹,都是經過十多年的摸爬滾打鍛煉出來的,交流出去的可能性、單位的編制數、業務的核心程度、上升的空間潛力、人際交往的程度,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一個清晰、理性的認識。

這類公務員已經掌握了成熟的業務能力和社會人脈資源,辭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平臺,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好的經濟收入。他們辭職後大多會選擇去企業擔任高管,但總的來說這類人的比例極少。


為什麼有的人擠破頭也沒考上公務員,而有的人卻選擇辭職?


專業背景較為突出

這類公務員大多是專業技術類,任職於處級以上的行政職能機關。很多人是重點高校畢業即進入公職人員隊伍,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背景,也就是社會上需要的熱門緊缺專業,具有高等級執業證書。

正是因為他們生活的大城市就業機會較多,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收入差別很大。有些為了提高經濟收入,有的為了擴展自己的職業平臺,有的遇到了職業的瓶頸,種種原因都會導致公務員選擇二次擇業。比如北京、上海的司法機關公務員有些會選擇最低服務期滿之後去律師事務所工作;稅務財金部門選擇去會計事務所或者銀行工作;發改委公共政策部門的去房地產企業工作。


為什麼有的人擠破頭也沒考上公務員,而有的人卻選擇辭職?


年輕幹部的職業二次選擇

30歲以下的公務員群體,很多人當初以應屆生身份公考時,對公務員缺乏一個整體的理性的認識,很多是父母、親戚、老師的誘導鼓勵促成的。由於沒有社會工作經驗,很多學生甚至把公務員和“當官”畫上等號,以為考上公務員就是做官了。

很多學生對公務員的類別、機關的職能、基層工作的實際、自己是否適合公務員職業等都缺乏一個清晰、理性、整體的認識。從大城市到鄉鎮面臨的生活條件的差異、自己專業背景和所做工作的不對口、經濟收入較低的落差、繁忙的工作壓力、異鄉的孤獨感,都會讓剛步入社會的公務員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很多人在積累兩至三年工作經驗後對於自己的職業發展有了清晰的認識,趁著自己的年輕優勢,會做第二次的職業選擇。


為什麼有的人擠破頭也沒考上公務員,而有的人卻選擇辭職?


個性使然

作為體制內的一員,一言一行都關乎黨與政府的形象,哪怕一個很不起眼的行為都會被無限放大貼上“公務員”的標籤。無論是說話、做事、交友、發個朋友圈都是有一些有形或者無形的規章在束縛著你,出國、投資、經商、結婚很多特殊部門都會與異於常人的規定。

有類人生性就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不喜歡被各種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們進入體制不久就會產生辭職的想法。有的領導幹部原來是高校教授,寧願離開官場回到校園著書立說;有的青年公務員是小清新,離開體制想去看看;有的是青年才俊,發出“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心思,離開體制照顧高堂。

公務員如同一個圍城,體制內的人想出去,體制外的人想進來。每個人都是個性鮮明的主體,都會有自己的追求、愛好、規劃,公務員作為千萬職業中的一種,我們應該以平常心對待離職和競爭,無論什麼工作,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