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陵糕点“皇家范儿”


东陵糕点“皇家范儿”

《随园食谱》“点心谱”中曰:“梁昭明以点心为小食……由来久矣,作点心谱。”这里所称的“点心”就是我们现代人所食用的糕点。梁昭明是1500年前的大文学家、南朝皇太子,他使用了“点心”一词,这一名称延用至今,也许这是能追溯到最早的糕点历史了。

唐山的糕点文化具有独特诱人的魅力,它是老一辈人孩提时期最奢侈的记忆。新新麻糖、四远香糕点、棋子烧饼、开平麻花……这些美味现在常见,那时只能流着口水想想,逢年过节才能尝到的点心,现代人知道它们的前世今生吗?

东陵糕点“皇家范儿”

民俗馆收藏有一块糕点铺广告牌匾,上书“本铺精制满汉茶食福寿长元”,“茶食”即“点心”也。点心还有糕点、饽饽、果子、糖饼、烘炉、细点等称谓,这些叫法既有南方、北方地域之分,还有民族之别。就拿“饽饽”一词为例,就是自元代起北方游牧民族对“点心”的称谓。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处决犯人时,行使“一箭穿心”或“一刀刺心”的刑罚,这种刑罚也叫“点心”。他们统治中原后,忌讳汉人“点心”的称谓,改为“饽饽”“茶食”“满洲饽饽”等等,这些称谓原来只在其本地域使用,只是在他们统治期间在汉地被迫流行。读到这里,相信读者对“茶食”的出现年代及其历史背景,有了一些了解吧。

探究唐山糕点的历史,不得不提到遵化东陵糕点。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先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清东陵糕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造型别致,是正宗的“皇家糕点”。早在200多年前,东陵的糕点加工业就十分发达。为了迎合陵房祭祖和皇戚贵族们的需要,很多能工巧匠、名师高徒创造了名目繁多、味道别致的珍奇糕点。

东陵糕点“皇家范儿”

遵化东陵的糕点铺较为知名的有明远斋、天宝斋等,其中明远斋更是具有“皇家风范”的老字号。据《遵化文史资料》记载,遵化马兰峪的明远斋(又名刘家老铺)糕点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它的创始人是祖籍宝坻县的刘家兄弟二人(名字不详)。因洪水泛滥,为了生路,刘家兄弟托朝廷当差的亲友保举,到皇宫御膳房做勤杂工。兄弟俩为了日后生计,偷学手艺,竟然装成哑巴,以免别人发觉。三年后熟练地掌握了御膳房内各种食品的制作工艺,于是辞差出宫,全家来到遵化马兰峪,在西关租了一间房子,自制自售点心。过了几年,有了盈余,又在横街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三间门面,起名“明远斋”,从此家传五六代之久。明远斋所经营的糕点种类有“芙蓉糕”“大八件”“三元饼”“萨其玛”“七星典子”“瓤饼”“玉面馒首”“花糕”“五毒饼”“龙凤饼”“藏饼”“破皮白”“到口酥”“八宝茶汤”“藤萝饼”等。这些糕点在选料、配料上极为严格,有时材料不全宁可不做也不凑合,例如所用的猪油,要求就非常高。平时选购纯净猪油一二千斤,炼好过滤去渣,放入大缸,加盖深埋地下五六尺,存放两年以上,临用前再熬一遍,然后放入铁桶,用绳子系入深井中冷却二至三天再用。

东陵糕点“皇家范儿”

使用这种油打的点心,油多而不透纸,装盒不外润,存放数月也不干不坏,什么时候吃都绵软不硬。由于明远斋点心制作精细、花样繁多、风味独特,不仅驰名于京、津、唐一带城乡、商埠,而且深受皇族贵戚和朝中文武百官的喜爱。每年从北京来东陵办事的各级官员,临走都要买上几份明远斋点心,特别是皇陵祭祀的时候,销量多于平日十倍,仍供不应求。慈禧七十大寿时,内务府驻马兰峪的八陵堂郎中特将“明远斋”的师傅请进京城,为慈禧太后蒸祝寿用的“玉面馒首”,他们施展了家传技艺,博得了慈禧太后的欢喜,并给予奖赏。自此具有“皇家范儿”的东陵糕点名声大振,明远斋更是盛极一时。遵化东陵糕点的品种和制作技法对唐山地区糕点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