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重建留下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登基之后史称唐肃宗。著名的安史之乱动摇了强盛的大唐帝国的根基,同时也给李亨抢班夺权、登上皇位创造了机会


李亨登基之后,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实际上是想将父皇彻底架空。不过,唐玄宗也并非等闲之辈,他并不甘心把手中的权力就这样交给自己的儿子事实上,他在为李亨举行册命之前,就早早对中央政局作了精心安排,使其权力得以用法律的形式保留下来,并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一来,当时的唐朝实际上就形成了太上皇与皇帝共治天下的二元政治格局。后来,在公元762年,宦官李辅国等人作乱,唐肃宗李亨在长生殿中惊惧而死。
总的来说,唐肃宗李亨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唐玄宗时代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绝不仅仅是李亨个人的不幸,更是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的悲哀。

安史之乱重建留下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让强盛的大唐帝国一夜之间进入了乱世乱世是英杰辈出的时代,同时也是变故横生的时代李亨就是趁着乱世摆了父亲唐玄宗道,成功抢班夺权,登上皇帝之位的。

说实话,李享这个太子当得是很窝囊的。身为国之储君,李亨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饱受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的欺凌。然而,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打破了大唐帝国的秩序,也给太子李亨扩充权力带来了难得的机会。
李的母亲姓杨,出身于弘农华阴杨家,这个杨家为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后来才发迹的杨贵妃、杨国忠的杨家是万万不能与之相比的李亨的母亲杨氏的曾祖父杨士达曾是前朝隋朝的高官,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
公元710年8月,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唐玄宗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几天之后,李隆基与李亨的母亲杨氏成婚杨氏很争气,很快就怀上了李隆基的孩子。若是放在一般的时节,妻子怀孕对于李隆基这个太子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喜事,但是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当险恶,李隆基的日子并不好过。因此,对于杨氏怀孕这件事,李隆基反而是忧心忡忡。


当时,李唐王朝真正掌权的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可是由于此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紧张,他担心太平公主知道杨氏竟然这么快就怀孕的事情会借题发挥,对自己不利。李隆基的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要知道历史上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像隋文帝时,太子杨勇只因宠爱貌美的昭训云氏,结果就被母亲独孤皇后以此为借口,说他耽于女色,难以继承皇位,最后被废黜了太子的身份。正是出于这种原因,李隆基甚至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一小生命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是,思来想去,李隆基最终还是下不了手,否则的话,历史上也就不会有唐肃宗李亨这个人了。

安史之乱重建留下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李亨出生以后,他的生母杨氏并没能争取到抚养他的权利。这是因为杨氏仅仅是太子的侧妃,李隆基所纳的正式的太子妃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养,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于是当王氏提出由自己来抚养这个孩子的时候,杨氏没敢拒绝。不过幸运的是,王氏对李亨百般呵护,极为疼爱,视若己出。实际上,对于李亨来说,从小被王氏抚养在政治上是绝对有利的。因为他本身就是李隆基的长子,再加上由正妻抚养长大,只要是以后王氏生不出男孩,李亨这个太子之位就算是没跑了。
果然,公元738年,27岁的李亨被唐玄宗李隆基册立为太子。但是,从被立为太子,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着。
当时,李亨的养母王皇后已经被废,生母杨氏的娘家在朝中又并无高官。因此,可以说太子李亨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与此同时,深受唐玄宗李隆基宠爱的武惠妃和杨贵妃分别都有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武惠妃与宰相李林甫关系密切,杨贵妃的娘家人杨国忠等也都是朝中高官,这些人自然都将李亨这个太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在所有这些人中,对李亨威胁最大的自然是宰相李林甫公元746年正月15日元宵节,这天风清月朗,太子李亨出宫赏灯,在市井之中与韦坚相见。在见过李亨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这两个人的身份大非寻常。韦坚是李亨的大舅子,而皇甫惟明则是唐朝的镇边大将。这两个人夜间相约,私相往来,自然会给人留下弹劾的口实。

安史之乱重建留下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果然,韦坚与皇甫惟明的这次深夜相会并没有逃过李林甫的监视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报告,说韦坚乃是皇亲国戚,不应该与边将过分亲密。这还不算完,李林甫甚至亲自向玄宗报告,说他二人暗中谋划,拥立太子登基。玄宗得奏,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玄宗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但却坚决不同意把太子牵连进去。李林甫无奈之下,只得给韦坚定了个“干进不已的罪名,将他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太守,皇甫惟明则以“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太守。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李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这一结果,太子李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奈何。
本来,这件事应该就这样过去了。然而,事态逆转,平地惊雷,一下子把李亨推到了风口浪尖。原来,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为了让自己的奏折更具说服力,二人竟然傻到引太子李亨作证。这下,本来不想牵连太子的唐玄宗大为震怒,事情一下变得复杂起来,李亨见状,为了自保,赶紧上表自辩,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撇清与韦氏兄弟的关系,并请求父皇准许自己与韦妃离婚,以表明自己“不以亲废法。


李亨的自辩起到了作用,玄宗着意对李亨加以慰抚,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关系。太子李亨的谨慎确实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在禁中的佛寺之中做了永成陌路的出家人。但即便如此,李林甫也仍然不肯善罢甘休,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不依不饶,无数与之有关的人都丢官罢职,甚至一命呜呼。在经过了这一事件之后,李亨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当中,虽然仍然是当朝太子的身份,行事却更加谨慎小心了。

安史之乱重建留下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当时,唐朝的军队除了久在西域作战的部分精锐之外,绝大多数都缺乏作战经验。再加上造反的安禄山、史思明的部下多是当时少数民族的剽悍勇士,能征善战。因此安史二人甫一起兵,河北州县很快便相继沦陷,当地的地方官们则或逃或降。
唐玄宗一向信任安禄山,在得知他竟然反叛朝廷之后,极为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但是,唐玄宗的一个心腹背了他,他的另一个心腹宠臣则几乎便把他逼上了绝境。这个人就是杨贵妃的亲哥杨国忠。
李林甫死后,唐玄宗只顾与杨贵妃享乐,朝政渐渐落在了杨国忠的手史之乱爆发,大唐朝廷内部也一直是杨国忠在主持大局。安禄山势如破竹,兵直指长安,唐玄宗命令名将哥舒翰为统帅率领20万大军镇守长安的门户渔美潼关地势险要,唐军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严令坚守不出的哥舒翰率军出战,结果中了埋伏,20万大军几平全军覆没,潼关天险也被攻陷,盛极一时的大唐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但是,对于陷入人生低谷的太子李来说,安史之乱这样的国难却正好给了他表现自己能力,甚至咸鱼翻身的机会。

安史之乱重建留下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父皇唐玄宗危难之际,授权李亨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全权负责收复两京、平服叛乱事宜。

以太子身份兼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这绝对是个炙手可热的位置,实际上离最高权力的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李虽手握大权,但平叛的道路并不顺利,尤其是在父皇唐玄宗仓皇出逃后,有关前方战事向父皇请示带来了诸多不便。其实,此时的李亨已不再满足于太子和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位,他对最高权力的皇位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在部将的怂下另立炉灶,宣布称帝。尽管其理由也够冠冕堂皇,便于直接以最高权力指挥军队。可天下人,尤其是父皇唐玄宗更清楚这位皇太子的真实意图。但在“山高皇帝远”的情况下,只得接受并显示出宽容的姿态。但李并不敢彻底抛开父皇这张政治王牌,而是象征性地委以太上皇的职位,因为父皇的威名毕竟对部队有很强的威作用。


潼关是大唐都城长安的最后一道门户,潼关一破,叛军即刻就会兵临长安城下,在安禄山大军的面前,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城已经再没有守的必要了。
面对如此窘境,杨国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商量对策。但是事已至此,谁还能想出什么好主意呢?杨国忠知道留在长安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就劝玄宗向西逃到蜀地去。
当天晚上,唐玄宗、杨国忠带着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在将军陈玄礼和禁卫军护送下,悄悄地打开宫门,逃出了长安。在出发之前,杨国忠特意派遣宦官们先到沿路各地,要当地的地方官准备接驾。哪知道树倒猢狲散,李隆基一行才到咸阳,派出的宦官连同地方官一起,都已经逃得不知去向了。
落难的一行人就这样走走停停,到了第三天,大队人马来到了一个名叫马嵬驿的驿站。随行的将士又饿又疲劳,实在忍不住了。他们心里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待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他们认为,这全是受了奸相杨国忠的累,这笔账得向杨国忠算。

安史之乱重建留下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队伍的骚动给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提供了绝好时机。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宦官李辅国去拉拢负责整支队伍安全工作的大将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只要陈玄礼能够加入,此番君臣已离宫禁,僻处野外荒郊,李亨利用手中掌握的禁军发动一场政变,那绝对是稳操胜券。
当唐玄宗一行准备在马嵬驿驻扎的时候,有20几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杨国忠要粮。正在这个时候,禁军中有人大声喊叫:“杨国忠与胡虏谋反喊声惊动了杨国忠,他见事不妙,拨马想走有位叫张小敬的骑兵飞射一箭,将他射落马下,早有准备的禁军一拥而上,把杨国忠乱刀砍死,割下首级,挂在驿门之外示众。
杀死杨国忠只是这次兵变的第一步。唐玄宗闻之有士兵哗变,亲自出面告谕军士,让他们各归本队,并加以慰劳。时,陈玄礼出面奏道:“杨国忠谋反,众将已把他处决,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除恶务尽。唐玄宗虽然不舍,但是事已至此,他虽然是皇帝,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忍痛将杨贵妃缢死在佛堂当中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将她的尸首放在天井之中,请禁军将士验明正身将士们见杨氏门已被诛灭,这才平静下来。


事情正在按照李亨的预料一步步地发生。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在杨贵妃死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手中没有兵权的李对此毫无办法,也只能就此罢手了。但是李一手策划了这场马美兵变,诛杀了杨氏满门,甚至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父子两人分道已是势在必行了。
因此,唐玄宗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北上灵武,全权负责统领各路人马剿灭安禄山、史思明一伙叛贼。唐玄宗自己则继续西行,前往成都避难。
公元756年,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7月12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年,遥尊自己的父亲唐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并当即派遣使者入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就这样,窝囊了大半辈子的李终于当上了皇帝。虽然过程有些不光彩,但登基就是登基,唐肃宗的名号也得到了他父亲李隆基和后世史学家们的承认。

安史之乱重建留下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肃宗李亨这位在父皇有难而提前入住权力中心的大唐皇帝,可谓一生颠簸,从小亲眼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又见证了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走向衰落的凄惨场景。在他个人的政治历程中,平静的皇子生活与动荡的太子生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平之世的皇子与纷乱之世皇帝的身份,也形成了强烈反差。
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并使他的权欲极度膨胀,竟然以蒙蔽世人的方法,突然宣布称帝。虽然满足了君临天下的虚荣之心,但却在历史上留下对父皇落井下石的贬损之词。但权力在握的李亨并没有发挥出帝王的爆发力,尤其是在平叛上并无建树。只落得壮志难酬,在惊恐中走到人生的终点。
但李亨毕竟是位乱世的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