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氣溶膠傳播?

艾布凡的春天


除了再封閉的空間!比如汽車!火車!飛機!家裡!能形成!通風的地方形不成的…


穿西裝的唐小僧


關於這個問題,需要知道什麼是氣溶膠。

在空氣中,如果分散著一些尺寸很小的液體或者固體微粒,它們的直徑在微米級別,不會快速沉降下來,而是會比較穩定地懸浮在空氣中,這就是氣溶膠。在生活中,常見氣溶膠包括雲、霧霾等等。

病毒攜帶者通過說話等方式會排出帶有病毒的飛沫,其中的水分很快會蒸發掉,留下懸浮在空氣中的飛沫核,主要由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飛沫核通過氣溶膠方式可以長期懸浮在空氣中,而且也能隨風轉移到遠方,最遠或可傳播成百上千米。

通過氣溶膠方式傳播,即便沒有與病毒攜帶者近距離接觸,也有可能會感染病毒。這與直接傳播不同,在直接傳播的情況下,其他人需要直接吸入帶有病毒的飛沫才會造成感染,這需要與病毒攜帶者近距離接觸才會發生,因為較重的飛沫很快會沉降到地上。

據目前所知,有幾種病毒會通過氣溶膠傳播,例如,導致急性胃腸炎的諾如病毒、導致非典的SARS病毒。

但只要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氣溶膠傳播也並不可怕。氣溶膠微粒的尺寸並不小,醫用口罩可以擋得住。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中不容易聚集,所以在戶外等地方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小。但在電梯等通風環境較差的地方會長時間停留,這會增加感染的風險,所以乘坐電梯一定要戴口罩。在家要做好通風,避免接觸傳染源。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疾控中心專家表示,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會通過氣溶膠傳播。


火星一號


氣溶膠(飛沫核)

飛沫和飛沫核的有什麼區別呢?我重新梳理了關於氣溶膠傳播的相關研究進展,尤其是它的空氣動力學特徵。氣溶膠的定義中有一個關鍵的信息:懸浮。

氣溶膠是什麼概念呢?

飛沫我們可能會聯想到咳嗽,而氣溶膠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呼吸。

事實上,飛沫的粒徑範圍相當廣泛,而通常意義上我們默認飛沫的徑範圍大於5微米,而一般定義的氣溶膠已經涉及到飛沫核。飛沫核的粒徑小於5微米。

重點來了。一般認為空氣傳播的強度更高。氣溶膠(飛沫核)傳播已經屬於空氣傳播了。但是,從概率意義上來說,空氣傳播一般侷限在室內空間,室外空曠的地方,空氣傳播就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一般認為飛沫核是指人體呼出的飛沫,進入空氣中,水份迅速蒸發,變成飛沫核。飛沫核很小,進入氣流而後懸浮於空氣中。攜帶著某些病毒或細菌的生物微粒,或是一些帶有病原體的飛沫核,浮游在空氣中,然後被寄主吸入或沉降在寄主的粘膜上,最終使寄主感染。通過空氣傳播的微生物最典型的是風疹、結核分支桿菌、和水痘病毒。

此外,微生物可以從汙染的物體上重新霧化而經空氣傳播。像抖動衣服、布單等都可能使含有微生物的顆粒揚入空氣中。

在非典爆發的時間裡,一項關於 SARS 病毒傳播途徑的研究課題,在中日友好醫院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合作展開,最終結果認為:除媒介傳播,近距離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這三種熟為人知的傳播途徑以外,SARS 病毒還存在著第四種傳播途徑,那就是通過空氣進行傳播。

因此,氣溶膠(飛沫核)長距離傳播是可能的。但是,概率極低。

生物氣溶膠

此外,新型冠狀病毒氣溶膠傳播已經對人類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那麼,再進一步推廣開來,一個我們目前瞭解甚少的一個領域——生物氣溶膠對人類以及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有什麼影響呢?

空氣氣溶膠是由空氣與懸浮於其中的固體和液體微粒共同組成的一種多相體系。懸浮於空氣的無數固體和液體微粒中,有一些是由陸地和水生環境的生物活動產生的,這些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命活性物質的微粒稱之為生物氣溶膠。

生物氣溶膠種類很多,包括空氣中的細菌、真菌、病毒、塵蟎、花粉、孢子、動植物碎裂分解體等具有生命活性的微小粒子。這些有生命活性的物質通常都附著在大氣中的非生物顆粒上,如細菌等微生物;也有一些可以單獨懸浮於大氣中,如粒徑很大的花粉顆粒。生物氣溶膠粒子的粒徑範圍很廣,粒徑可以從0.001微米變化到 100微米。粒子形貌有簡單的球體、圓柱體等,也有複雜的不規則形狀等。

生物氣溶膠中沒有固定的微生物種類,它主要通過土壤塵埃、地面水 、植物、動物和人員活動等方式被帶入空氣,以液態和固態粒子的形式存在,在適宜條件下可以直接在大氣中繁殖,也可以在沉降基質上繁殖。由於微生物能產生各種休眠體,故可在空氣中存活相當長的時間而不致死亡,並可以藉助空氣介質擴散和傳輸,引發人類的急、慢性疾病以及動植物疾病。除了人體健康效應外、生物氣溶膠還可以作為冰核和雲凝結核, 導致雲滴和冰晶的形成,從而間接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並且對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過程有著潛在的重要影響。

1943年美國開始實施氣溶膠感染計劃,60年代全面展開了生物氣溶膠的各項研究,70年代其研究從軍事領域擴展和深化到了環境保護、衛生防疫、畜牧業和工農業生產等各領域。近年來,由於公眾對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主義的關注,生物氣溶膠領域的研究發展很快, 並且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我國關於生物氣溶膠的研究工作開展於80年代,主要集中於空氣中微生物種類、數量的調查,但是目前對生物氣溶膠的性質、環境效應、分佈和傳輸等方面的研究相對缺乏。

小結

雖然目前對生物氣溶膠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充分認識,但生物氣溶膠的來源有時難以識別,主要是由於其來源多而分散並且難以鑑別,另外還受到氣象條件的明顯影響。生物氣溶膠的性質研究主要集中於顆粒所含微生物的調查,但對其物理化學性質的差異導致的動力學機理還不瞭解,尤其是其來源,轉化,傳輸和流行疾病傳播機理和氣候效應作用機理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


最後,因為病毒對溫度🌡️比較敏感,少出門,戴口罩,多讀書。病毒的邏輯其實是很單一的,我們只需要耐心等待。待到春暖花開,病毒傳染力極速降低,疫情自然會消逝。


科學薈萃


有些人將“氣溶膠”傳播理解成“空氣傳播”,其實這個說話不甚準確。直接傳播是將患者通過口鼻將病毒噴出,然後直接被人吸入體內導致被感染;而接觸傳播則是人把病毒留在物體上,然後被另一人接觸到後進入身體組織導致感染;“氣溶膠”則是一種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大小為0.001~100μm,病毒分散在氣溶膠中被人吸入後導致感染。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氣溶膠”傳播難防嗎?如果按照之前所說的只有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那麼大家只要隔離在自己房間裡,病毒是絕沒有辦法傳播的,甚至只要相隔一定的距離,病毒就無法傳播給另一個人。但是如果能通過氣溶膠的方式傳播,那麼病毒的傳播距離就很遠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可以利用“通風系統”進行傳播,比如說中央空調。飛沫是無法飛躍那麼遠的距離的,而氣溶膠則可以。

氣溶膠的傳播距離之遠可能超過我們的想象。一個相關的研究證據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涉及437個馬場的馬流感傳播事件。這些馬場間距平均距離約為1公里,最遠達13公里。馬流感開始時,隔離政策的宣傳和執行都很到位,沒有馬與馬的近距離直接接觸,但仍發現很多馬被感染。原來,感染區域與風向也密切相關!這些證據說明馬流感在氣溶膠模式在固定風向的作用下可能具備公里級的超長距離的傳播能力。中國城市人口密度極高,因此具有長距離傳播能力的氣溶膠不容忽視。



界首農村身邊事


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氣溶膠傳播,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通過氣溶膠進行傳播!而最近說新型冠妝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指的是冠妝病毒可以依附在氣溶膠這些介質中進行傳播!

而氣溶膠一般有哪些呢?

氣溶膠

定義1: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粒子或液態小滴物質的統稱。

定義2: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粒子或液態小滴物質的統稱。

定義3:空氣中的液態或固態微粒懸浮物。

氣溶膠是液態或固態微粒在空氣中的懸浮體系。它們能作為水滴和冰晶的凝結核(見大氣凝結核、大氣冰核)、太陽輻射的吸 收體和散射體,並參與各種化學循環,是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霧、煙、霾、輕霧(靄)、微塵和煙霧等,都是天然的或人為的原因造成的大氣氣溶膠。

氣溶膠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又稱氣體分散體系。其分散相為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其大小為10-3cm~10-7cm,分散介質為氣體。天空中的雲、霧、塵埃,工業上和運輸業上用的鍋爐和各種發動機裡未燃盡的燃料所形成的煙,採礦、採石場磨材和糧食加工時所形成的固體粉塵,人造的掩蔽煙幕和毒煙等都是氣溶膠的具體實例。 分類 氣溶膠按其來源可分為一次氣溶膠(以微粒形式直接從發生源進入大氣)和二次氣溶膠(在大氣中由一次汙染物轉化而生成)兩種。它們可以來自被風揚起的細灰和微塵、海水濺沫蒸發而成的鹽粒、火山爆發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燒的煙塵等天然源,也可以來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燒、交通運輸以及各種工業排放的煙塵等人為源。

一般說來,半徑小於1微米的粒子,大都是由氣體到微粒的成核、凝結、凝聚等過程所生成;而較大的粒子,則是由固體和液體的破裂等機械過程所形成。它們在結構上可以是均相的,也可以是多相的。已生成的氣溶膠在大氣中仍然有可能再參加大氣的化學反應或物理過程。 液體氣溶膠微粒一般呈球形,固體微粒則形狀不規則,其半徑一般為 10-3~102微米。粒徑在10-1~101微米的氣溶膠在大氣光學、大氣輻射、大氣化學、大氣汙染和雲物理學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小粒徑氣溶膠的濃度受凝聚作用所限制,而大粒子的濃度則受沉降作用所限制。微粒在大氣中沉降的過程中, 受的阻力和重力的作用達到平衡時, 各種粒子的沉降速度不同。

比較合理的原則是照顧到分散相的特點和製備條件,常將氣溶膠分成三大類:①霧,指液體粒子的凝聚性氣溶膠和分散性氣溶膠;②塵,指固態粒子的分散性氣溶膠;③煙,指固態粒子的凝聚性氣溶膠。




一隻可愛的醫學狗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新冠病毒可能會通過氣溶膠傳播。關於這個消息,我們要先說明一點,無論是之前爆出來的糞口傳播,還是這次爆出來氣溶膠傳播,其實都還需要專家學者們進一步地進行研究才能證實,目前還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可以證明。

那到底什麼是氣溶膠傳播?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氣溶膠

其實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搞清楚氣溶膠到底是什麼?

這聽起來很高大的名詞,實際上是一個物理學領域的名詞,但卻是我們每天都能見得到的東西。我們想象一下這麼一個畫面,一天清晨,一束陽光照進了森林裡,就像下圖這樣。如果我們仔細觀測光線,就會發現這當中有許許多多的小顆粒。

不僅如此,在做飯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煙霧,如果仔細觀測這煙霧,也會發現這當中有許多小顆粒。

還有,天上的雲和霧,其實也是由許許多多細小的顆粒構成的。這些小顆粒十分的小,比頭髮的直徑還要小的,它們就被我們稱為氣溶膠,這些小顆粒的直徑大概分佈在1納米~100納米之間。雖然都叫做氣溶膠,但實際上也分成兩類,一類是液態小顆粒,我們看到的雲就屬於這類;還有一類是固體小顆粒,上面說到的炒菜產生的小顆粒就屬於這類。

氣溶膠傳播

我們都知道,病毒非常小,有一些病毒就會混入到氣溶膠當中。這麼說可能太抽象了,我們可以來想象一下,假設有個病毒攜帶者打了一個噴嚏,這個時候就有病毒就會進入到空氣當中,混入到氣溶膠的大部隊當中,這時候這個帶有病毒的氣溶膠也被稱為生物氣溶膠。

然後病毒就會跟著氣溶膠在空氣當中漂,要好一會才慢慢落地。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和病毒攜帶者在一個封閉的房間內,即使他沒有和你有任何的接觸,你都有可能會被感染到,這就氣溶膠傳播。

那你可能要問了,這和飛沫傳播有什麼區別呢?

有一位科普作家(網名:小風老師)就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我在這裡引用一下。

我們常見的飛沫傳播有點類似於下面英雄的技能,只有你在這個技能施放的路徑上才會感染。

而氣溶膠傳播,病毒攜帶者走到哪,哪就會有,長時間不會散去,只要你接觸到就有可能感染上病毒。

所以,這種傳播方式常會給人一種防不勝防的感覺,有點像是我們在玩掃雷一樣,你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

不僅如此,由於在氣溶膠傳播過程中,病毒是可以跟著空氣移動的。在2003年就發生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當時SARS病毒流行,在香港有一位SARS的病毒攜帶者在公寓中腹瀉,他在衝馬桶的時候,SARS病毒通過管道、風扇、排風系統進入到各個樓層,感染了其他樓層的人。在這起事件中,病毒就是混入了氣溶膠當中,最終造成了其他樓層一共329次人感染了SARS。

那我們如何應對呢?

首先,我們還是要強調一下,目前是否存在氣溶膠傳播還沒有石錘,還需要科研團隊進一步地研究。其次,假設真的存在,也沒有必要太擔憂。這是因為只有當空氣中的帶有病毒的氣溶膠達到足夠的濃度才能感染別人,並不是說只要空氣當中有病毒就會中招。而我們要知道的是,在自然環境中,空氣中帶有病毒氣溶膠的濃度很低,所以並不容易致病。之所以會有相關的報道,主要是提醒一線人員,因為他們長時間與病患接觸,因此,就有可能會接觸高濃度的病毒氣溶膠。

那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去應對呢?

其實關於這件事情,還是最基本的三步:首先,沒事少出門,儘量隔離;其次,即使出門也要正確佩戴好口罩;最後,要勤洗手。只要能夠做好自我的隔離和防護工作,就會大幅度降低被病毒感染的概率。


鍾銘聊科學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舉個簡單例子!

如果有人在一個地方吸了口煙,過一小時,你也到了這個地方,並且還能聞到煙味。

那有病人在一個地方咳嗽了一下,過一小時,你也到了這個地方,聞到的就是病毒。

如果這個地方是電梯等密封空間,病毒濃度大,你很可能就這麼被感染了。

這就是氣溶膠傳播,非常強大的傳播方式,大家真的要儘量不外出!



守望者的家園


氣溶膠,簡稱氣膠、煙霧質,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於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其中顆粒物質則被稱作懸浮粒子,其粒徑大小多在0.01-10微米之間,根據其生成原因可分為自然源及人為源兩種。

天然氣溶膠的例子有霧,灰塵,森林滲出物和間歇泉蒸汽。人為氣溶膠的例子是霾,顆粒空氣汙染物和煙霧。液體或固體顆粒的直徑通常小於1微米;氣溶膠的其他技術應用包括農藥散佈,呼吸系統疾病的醫學治療。疾病也可以通過呼吸中的小飛沫傳播(有時也稱為生物氣溶膠)。

根據物理形式及其產生方式將各種類型的氣溶膠分類,包括灰塵,煙霧,煙霧,煙霧和霧氣。幾種類型的大氣氣溶膠會對地球的氣候產生重大影響:火山,沙漠塵埃,海鹽,這些源自生物源和人為來源。

儘管所有的固態和液態水凝物都可以描述為氣溶膠,但通常區分包含活化液滴和晶體的這種分散體(即雲)和氣溶膠顆粒。在地球的大氣層中含有不同類型和濃度,其中包括大量的氣溶膠。

天然無機材料:細粉塵、海鹽或水滴。

天然有機材料:煙,花粉,孢子或細菌、病毒。人為燃燒產物,例如:煙霧,灰燼或灰塵可以在城市生態系統中以各種形式發現氣溶膠,例如:灰塵、香菸煙霧、霧噴霧罐、汽車尾氣中的煙塵或煙霧有效直徑小於10μm的氣溶膠顆粒可以進入支氣管,而有效直徑小於2.5μm(可能混有病毒,口罩難以擋住)的氣溶膠顆粒可以進入肺部的氣體交換區域,這對人體健康有較大危害。


科技時分


氣溶膠(aerosol)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又稱氣體分散體系。其分散相為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其大小為0.001~100μm,分散介質為氣體。液體氣溶膠通常稱為霧,固體氣溶膠通常稱為霧煙。

當氣溶膠的濃度達到足夠高時,將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尤其是對哮喘病人及其他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空氣中的氣溶膠還能傳播真菌和病毒,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地區疾病的流行和爆發。


蔚藍講壇


氣溶膠傳播,相信瞭解這個的大家都會感到害怕,這是關於新型冠狀肺炎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那麼什麼是氣溶膠傳播,當肺炎通過氣溶膠傳播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接下來我給大家做一下解釋!我是一名從事皮膚診療的醫生,在白癜風疾病診療領域已經有30年的時間了,剛剛加入到頭條,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大家,另外如果你們出現皮膚問題,可以直接評論或者是私信我,有空都會回覆的!

<strong><strong>

怎麼解釋氣溶膠傳播這個事情?

氣溶膠通俗的講,就是懸浮在空氣當中的非常小的顆粒。大家可能都有過體驗,在空氣當中,如果在陽光下,非常乾燥的情況下,就會看到空氣當中有些非常小的顆粒在飛來飛去。氣溶膠實際上就是空氣中懸浮的顆粒,可能是膠體性或者液體性的。大小約0.01微米到100微米這樣的大小。

我們這次發現的新冠病毒是大於0.7微米的,而我們的口罩對這樣的病毒大小了是完全可以過濾的,因此不用擔心會通過氣溶膠的這種傳播途徑導致感染。

如果病毒在空氣中懸浮著,理論上來講對人體是有可能存在危險的,因為人要呼吸,而眼睛、嘴巴都有粘膜,如果一旦發生這樣的接觸就可以可能會引起感染。但是氣溶膠內病毒含量非常小,另外在通風的地方,空氣通透的地方,它會短時間內會消失掉,會被空氣吹走,這樣就沒什麼危險了。

另外,病毒、細菌的感染,除了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以外,還要看它的密度、濃度,也就是說單位體積內它的密度高不高,如果它的濃度不夠高,也不會對我們人體造成感染的,也就是說它的劑量不夠大是不會引起感染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預防?

首先,之所以讓大家避免不必要的聚集活動,除了飛沫傳染,也同樣適用於杜絕氣溶膠傳染。像商場、超市這種使用全空氣系統中央空調的地方,能少去就儘量少去。其次,個人防護要從居家做起,只有家裡是安全的,我們才能放心的在家抗擊疫情。

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對門把手、桌椅、馬桶坐墊等重點部位用 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而以衛生間為例,除了馬桶坐墊外,其實還有一個我們平常非常容易忽略,但卻經常被使用的物品,那就是毛巾。在發佈會提到的幾項建議中,其中的“家庭成員要避免接觸可疑症狀者身體分泌物,不要共用個人生活用品”,其實就與毛巾有關。保證毛巾的絕對清潔,也是我們日常防護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哪怕沒有此次疫情,毛巾本身也是細菌、真菌滋生的高發地,長期在衛生間保持潮溼陰冷的毛巾十分容易滋生細菌,而這些細菌恰恰是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針對這種情況,一種名為電熱毛巾架的產品出現在市面上,並在幾年的時間裡廣為流通,其目的就是為了殺滅毛巾上的細菌,保持毛巾的乾爽、整潔。作為國內電熱毛巾架的領軍品牌,艾芬達電熱毛巾架能夠做到65°恆溫,通過低溫滅菌法依靠整架一體發熱技術360°殺滅毛巾上99%的細菌,保證毛巾在日常生活中的清潔和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