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井陘

井陘留給後人最大的典故莫過於楚漢相爭時期的“井陘之戰”,韓信通過背水一役以弱勝強,最終在項羽側翼撕開一道口子。然而“井陘之戰”只是這條戰略通道在千年長河裡的一個縮影,今天我們則要回溯至戰國時期,解讀趙國與中山國在這條道路上的恩怨糾葛。從下面的地緣格局圖中不難看出,橫跨太行山兩側的趙國在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同時擁有大片領土,但由於太行天險的存在,如何溝通這兩處分離的國土就成了當務之急。公元前497年,當趙國的都城還在晉陽(今太原)之時,位於邯鄲的王室同宗勾結外部勢力圖謀造反。儘管這場叛亂以失敗告終,但太行山東側尾大不掉的情景卻令山西大本營的趙人心有餘悸,王室愈加感覺到加強東西國土間的聯繫迫在眉睫。

圖解“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井陘

太行兩側格局

然而趙國境內的太行山基本沒有合適的東西通道,正當趙人一籌莫展之際,卻忽然發現臨近的中山國控制著能夠直接溝通山西與河北的戰略路線——井陘。如果對照現在的交通線路,連接河北正定與山西太原的正太鐵路大致沿襲了井陘的舊有線路,而南北方向的京廣線又與正太線交叉形成了後來的石家莊。站在今天的角度來說,石家莊固然是河北的省會,但在兩千多年前這裡卻並不為中山國所倚重,原因就在於其並非控制井陘的咽喉要地。講到這裡,我們十分有必要先弄清楚中山國的由來,在古時多以“秦”、“楚”、“燕”等單音詞為國名的年代,“中山”二字確實顯得格外另類。事實上這個國家並非當時的華夏民族所建,相反卻與戎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圖解“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井陘

正太線與京廣線

早期的中山國秉承著祖先勇武好戰的傳統,因而在與華夏諸侯的對峙中常常處於攻勢,中山與趙最終在大陸澤北沿形成平衡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從黃河(禹貢河道)的流向來看,河水經過大陸澤之後開始朝東北方向偏移,由此便導致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寬。而鑑於前期趙與中山之間的力量對比,趙人理所當然地要選擇防禦面最窄的地段作為兩國間的邊界,於是大陸澤北沿成為不二之選。此刻儘管趙人實力不濟,但對於滹沱河以南至大陸澤的土地卻始終夢寐不忘,這其中固然有拓展疆土的考量,但更重要的是該地區控制著井陘的東出口。從公元前377年開始,羽翼豐滿的趙國開始接連發動針對中山國的戰爭,而對手除了在南線層層設防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封鎖井陘,堵死趙軍自西向東展開的攻擊。

圖解“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井陘

井陘線路

井陘的東出口稱為“井陘口”,從這裡進入太行山區一段路程後視野會突然變得開闊,因為在“井陘口”西側有一處不大不小的盆地卡在路途中間,這便是今天井陘縣的所在地——“井陘盆地”。其實井陘之所以能夠成為橫穿太行的要道,沿途流淌的冶河功不可沒。而從“井陘盆地”繼續向西,道路會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原因正是冶河在這裡分成了溫河與綿河兩條支流。顯然如果能夠在三河匯聚之地築關設卡的話,中山人就可以同時擋住來自兩條支線的攻擊,而這道關卡後來演化成了大名鼎鼎的娘子關。由於娘子關地勢之險要,它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被認為是山西高原的東大門,因而成為太原會戰裡中日軍隊反覆爭奪的焦點。而回溯至兩千年前,中山國的軍隊正是在這裡一次又一次地將趙軍拒之門外。

圖解“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井陘

井陘與飛狐陘

應該說中山國的抵抗是卓有成效的,趙人無論沿井陘自西向東,還是從大陸澤自南向北均無法攻入對方的核心區。幾經努力而不得之後,冷靜下來的趙人開始考慮從其他方向開闢新的戰場,並且這次定下的戰術方針是“自北向南”。從圖上可以看出,太原和忻定兩處盆地已經被趙國收入囊中,如果在忻定盆地北部能夠找到一條橫穿太行山脈的道路,那麼趙軍主力是不是就可以從北方直插中山國腹地?屆時北、西、南三路夾攻,中山人縱有三頭六臂,也斷然無力迴天。然而該計劃有一個必要的先決條件,即忻定盆地北部要能夠找到一條穿越太行的戰略通道,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所幸趙人最終還是找到了這樣一條線路,這便是“太行八陘”之第六陘——飛狐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