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之戰, 多虧背水之軍

井陘之戰, 多虧背水之軍

在以近距離交鋒為主的冷兵器時代,排兵佈陣是每個希望有所建樹的軍事將領的必修課,因為科學的排兵佈陣對戰爭的勝負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井陘之戰讓韓信千古留名,後世的軍事家們爭相模仿,但是大部分卻只得了戰敗身死的結局。那麼,在井陘之戰中,韓信究竟是如何排兵佈陣的?

井陘關是太行山北部的重要軍事關隘,位於石家莊以西大約40公里的地方,“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自古就是軍事家們排兵佈陣、生死對決的“生死攸關”之地,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韓信帶著區區3萬新兵要攻克的正是這道被20萬趙軍把守的險關。

素以“韓信用兵,多多益善”著稱的韓信,在面臨多於自己好幾倍的趙軍時,本就壓力頗大了,更何況,趙軍又守著天險,可謂佔據了天時、地利之宜。面對這樣實力雄厚的趙軍,打持久戰顯然是不明智的,因為趙軍比他們耗得起。所以,韓信選擇了速戰速決。

井陘關口有兩條河,一條南北流向,一條東西流向。這兩條河在井陘關前交匯,形成了一片狀如半島的平坦地帶,而這塊平坦地帶的正面正好朝向趙軍所在的方向。韓信認為,如果直接攻打趙軍,不說人數上的優勢,趙軍光是依靠地理上的優勢就能讓韓信失敗。所以只有把趙軍引到井陘關前的平坦地帶,讓他們喪失地理上的優勢,這樣才有獲勝的可能。如果把趙軍引到半島地帶決戰,對韓信來說,還能消除來自側翼和後方的威脅,這是極為有利的。

井陘之戰, 多虧背水之軍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決定了決戰地點必須選在半島地帶,那就是他所帶領的是那些沒有作戰經驗,作戰能力不強的新兵。他認為指揮這些新兵就像“驅市人而戰之”,面對這些“市人”般的新兵,韓信自然憂心忡忡。一旦開始作戰,這些士兵的士氣如何激發,軍心如何安撫,都是非常棘手的間題。而且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如果留有退路,這些士兵肯定會因為畏懼而選擇逃跑。這樣,韓信一方就必敗無疑了。

出於對這些問題的考慮,韓信將決戰地點定在了半島地帶。為了誘敵下山,他先是將他的主帥身份暴露,等趙軍下山之後,又佯裝失敗,一直後退,直到把敵人引入半島地帶。

就這樣,韓信在這場戰爭的開局,就通過對地形的利用,巧妙地化不利為有利了。陳餘進入半島地帶不久,就意識到了韓信背水之陣的厲害。首先是那些背水之兵,個個都非常拼命,頑強奮戰。自己所帶的趙軍數量雖遠遠多於背水之軍,但是由於戰場非常狹長,趙軍無法從側面包圍韓信的軍隊,所以真正能跟韓信一方交鋒的戰士其實非常少,趙軍完全顯現不出人數上的優勢。意識到自己的軍隊處於不利的地位,陳餘決定收兵回營,另作計劃。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韓信事先在抱犢山上埋伏了兩千名輕騎兵,早在他帶領趙軍傾巢出動以後,這些輕騎兵就偷襲佔領了趙軍位於井陘關的大本營。

井陘之戰, 多虧背水之軍

陳餘眼見趙軍老營遍插漢軍軍旗,一時無法判斷漢軍到底有多少人,不知如何應對。而他帶領的士兵們此時見前方無法突破背水陣,後方老巢又被佔領,覺得大勢已去,紛紛四散奔逃。就這樣,韓信取得了井陘之戰的勝利。

井陘之戰充分展現了韓信的軍事才能,也為他後來拿下趙國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