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武汉2个亿后,许家印再捐1个亿,这次的意义更加深远

继武汉2个亿后,许家印再捐1个亿,这次的意义更加深远

“首善”的格局果然与众不同,已从“被动防疫”转为“主动出击”。

  • 文:灰鸽

这场“战疫”,“首善”许家印一直走在前面。

1月24日,许家印宣布向武汉捐款2亿,2个小时内钱就到账了。

2月1日,许家印宣布向武汉捐赠5000万吨蔬菜,当天第一批300多吨蔬菜就起运开往了武汉。

2月2日,许家印宣布延长恒大春节假期至2月16日,第一时间响应了关于延期复工的倡议。

而近日,许家印再次出手,又捐了1个亿,但这次的1个亿却不是给武汉的,受捐者另有其“人”。

2月1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一则公告:

“近日收到恒大集团的1亿元捐赠款项,用于设立‘抗病毒创新药物研究基金’,加快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创新药物的研究”

也许有人说,目前的湖北武汉不是最需要钱的地方吗,但实际上,许老板这次把捐赠目标转向疫苗的研究,意义更加深远。

没有疫苗,我们只能被动防御,只有研究出疫苗,人类才能主动出击,立于不败之地。

继武汉2个亿后,许家印再捐1个亿,这次的意义更加深远

其实,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是中国医药界的一个“痛”。

早在2003年非典暴发的时候,不少企业和研究机构就曾大力投入研究疫苗,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艰难地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

然而就在这时,SARS疫情结束了,市场对于这个疫苗不再需要,二期临床也就被迫终止,市场上关于疫苗的研究也全部停摆。

当初参与疫苗研发的研究机构除了几篇论文没有实际的产出,而企业则是停掉生产线,不仅颗粒无收,还造成了后续的亏损。

这是个讲求投入产出比的商品经济社会,即使是疫苗的研发也逃不出这个市场规律,所以,非典之后长达17年的时间里,我们都让冠状病毒的疫苗研究沉睡在角落。

医药研究是一个投入巨大,但结果不可预期的科学,特别是像冠状病毒这种重大传染性疫苗的研发。

如果从科学角度来看,为了找到答案,哪怕是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用100%的努力去尝试。

但如果从商业角度来看,回报是否合理才是要不要做一件事情的判断依据,所以,资金就成了影响疫苗研究的最大因素。

《晚点LatePost》的一句话道出了本质:

“疫苗的研发本质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投入的远见问题”

而我们一直缺的,就是这个商业远见。

继武汉2个亿后,许家印再捐1个亿,这次的意义更加深远

庆幸的是,中国有这么一批心存高远的企业家,他们的目光看到的不只是商业机会,还有社会责任。

许家印为新冠状病毒创新药研究捐赠的1个亿,就让我们对这个房地产商人的格局刮目相看,他已经认识到致胜的关键是要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攻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一体,是中国的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同时,它也是我国呼吸病学领域的国家级研究基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就在该科学院的呼吸病学研究院担任院长,许家印在此设立研究基金,将可加快药物的研发。

当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人也不止许家印,早在1月29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就宣布捐赠1个亿用于支持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

其中,2000万捐给中国工程院,2000万将捐给中国科学院,600万捐给钟南山在广州的团队,剩下的钱则用于支持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

马云说得很好:

“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条路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积累”

一句话说出了医学研究者的心酸,也算是对社会各界的一个号召和倡议。

许家印与马云是好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马云想到的许老板当然也看到了,相比之下,他不善言辞,但一直在默默地做。

继武汉2个亿后,许家印再捐1个亿,这次的意义更加深远

当然,就这场疫情而言,疫苗的研发早已在第一时间启动。

自1月24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出新冠状病毒毒株以后,疫苗的研发就一直在紧张地进行,由中国疾控中心、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生物技术公司斯微生物共同设计开发,斯微生物生产疫苗样本。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的报道,目前疫苗样本已经开始在动物身上试验,注射到了100多只小白鼠的体内,而小鼠过后还会用到猴子等大型动物,然后才会进入人体临床。

可以预见,疫苗的研发也是一场苦战,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就在2月7日,上海君实生物还宣布出资1000万,参与斯微生物的A+ 轮融资。

而对疫苗的研发也不能只吊在一棵树上,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参与,百花齐放,才是中国疫苗行业期待看到的景象。

2月10日,上海发改委和上海经信委就联合发布了一个通知,宣布大力支持新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最高资助2000万。

而像许家印、马云一样的企业家的支持,将能更大地激活目前的疫苗研发,以及中国医药研究的激情,许家印的1个亿,正是对新冠状病毒最有力的反击。

危难时候,我们才大谈科技的重要性,但“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其实和平时期,我们更应该把科技举过头顶,一线科研人员才是真正的明星。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段李兰娟院士说的话:

“要给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请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

希望疫情过后,那些真正的英雄们能够得到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