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书法的线里就蕴含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家的线就有那么好吗?怎么看出来?

大米艺术


总说书法的线里就蕴含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家的线就有那么好吗?怎么看出来?

答:书法的功力就在线上,最美的也是线,折钗股,屋漏痕,印印泥,锥划沙,就是指的线

古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好就好在线上,看现代国画名家靴林兴的画,也是如此


加勒比海盗的书法摄影


书法家靠得就是一根线条行天下。我们常说的用笔与结字,无不囊括于有形的线条之中,当然,形断意连也有无形的线,但这个无形的线在靠有形的线才有现实意义。因此,书法中的线条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甚至承载着全部的书法艺术

书法既有技法层面的东西,也包含文化性情的东西,这些精华无不以千变万化的线条来表达诠释。艺术家们把毕生绝学书于纸上,倾吐在变幻无穷的线条之中。艺术家的一段线条,一个笔画,都极富艺术精神,它就是以线条的浓淡枯润、肥瘦缓急,来表达书法艺术的质感与品格。

正如一句俗话所说的那样,“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书法中的线条讲究非常大!要求有快慢疾徐,轻重粗细,顿挫曲折,遒劲有力。再加上用墨的浓淡干湿枯,就造成:涨墨如片云,干涩似枯藤。明润经春雨,淡如远山痕的意象!令整作品变化莫测,妙不可言…所以用笔用墨佳否,决定了整幅作品的成败!

下面是我的书作,敬请众位师友评点!




杨志勇68


艺术家的书法线条就是好,书法艺术就是字对人视角冲击,我来谈一下草书的线。

1首先就要谈中国字的组成结构,一个字是由线条和点的组成,线条有分为(横、竖、撇、捺)。

2字的点线合理搭配,一个好看草书字,看他的线条,即使是一条线,他的变化也是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加上点的点缀,那就过目不忘了。

3一个好看的草书字,有如美人,婀娜多姿,入眼即迷人,无法自拔。

3字与字之间的连贯也是线条,好的连接,使书法作品气韵相通,一气呵成。

4一副完美的草书书法作品,就是线条的千奇百怪的视角冲击表现。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残墨


中国书画的线条美基于传统与创新,经过一定的训练,不是随意为之,当然有个无意于佳乃佳,前提是经过训练后的无意,与西画重视块面相比,中国书画更重视线条,发掘线条的艺朮魅力。

线条是东方绘画艺术的灵魂--说永乐宫壁画

从阿房宫到圆明园,从楚人到夷人的一炬,诸多中国历史上的宫殿毁于一旦,这其中的画工和鲁班们的心血,它的那种样式与神采,只能从依稀的梦里去追寻,中原的战乱频繁,有太多的文化精华因此遭遇破坏,保存下的是九牛一毛,虽然,仍然是弥足珍贵,有些艺术文化财,虽然发生在胡人政权的时代,但其艺术的传承,并没有因胡人政权而阻断,甚至得到发展,我们从永乐宫的壁画和它的建筑样式中,能够感觉到唐宋的风流遗韵,是汉唐文明的一种延续力与抵抗力,尤其是元人不太重视文化的条件下,南人(汉人)的艺人会获得一种空隙与生存的空间,而且儒家的传统思想,道家的极乐世界,仍然流传在南人的思想深处,这个可能让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觉得不抵触,因而仍然获得生存与发展,经历宋人对中原文化的修炼成熟,他们的风格在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无任是绘画与书法,都会追求与唐不完全一样的作派,比如他们的书法,避规整如算子铺排而崇尚写意的文人作风,绘画更多的从绚烂走向水墨,从巍峨的大山走向平缓的丘陵,或因唐人人物画成熟不可高仰,多图花鸟,但在元代,我们从赵孟頫的作品中获得的是复兴唐代的风范印象,不仅是书法复归于平正,绘画同样要求有古意,这个古意,其实就是回归晋唐,因此,我们看到的永乐宫的壁画,正是唐时吴带当风的线条与金碧辉煌的色彩高度的合一,而其的建筑风范,仍然不失唐宋遗风,至于壁画的内容,却是完全传统道家的神仙永乐思想,这个因为人生本为苦海,尤其是胡人政权高压,南人更苦的时代,艺术的宣泄,成为一个很好的契机,汉人的用心,自然这在此处,获得的放松,心灵的缓解,同样这在此处。

线条是东方绘画的灵魂,在永乐宫壁画中得到高度的体现,所有的人物的线描神采焕然,流畅生动,这个应当是技艺高超的画师所为,一米左右的线条画下来,而且是千万条的线,不是天才的画师,缺少炉火纯青的训练,无法拿下这些恢宏巨制,先是从线条然后从色彩的整体感觉上看,让我想起的是唐人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永乐宫的壁画确定是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中国艺术的历史的宝库,它使当时的人民快乐,尽管神仙永乐世界遥不可及,但苦难的人民仍然愿意麻醉其中,而不是醒着而痛苦着,每天在胡人的奴隶般的社会中生活不快乐,所以人民愿意并幻想自己最终成为八仙中的一员,能够轻松地飘流过海,去蓬岛阆苑,去海上仙山。 壁画中的人物都是永乐神仙世界的帅哥美女,男帝女神,或庄端或严威,或温柔或性感,个性鲜明,和而不同,中原的壁画世界,从来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与正宗,我们见到的只是一斑,但我们其实已经能够想象到全貌,从战国的绘画遗存(《人物龙凤》、《人物御龙》)的线条风格到马王堆的帛画的色彩作派,经历魏晋风流中的顾恺之等人的线描人物的行进发展,再到唐之吴道玄天才绘画的呈现,我们东方主流艺术的线条的灵动与色彩的绚烂,到了永乐宫的壁画中有了一个总结性的表达,它的前面还有敦煌壁画的启示,以及唐风宋韵的粉本的参照,画师所处的虽然只是一个时代,其实应当是多个前朝多个时代在综合,画它的所学所知而非完全的所见,是东方绘画艺术前世预成图式的不断修正。线条成为中原绘画的灵魂,并参入金碧绚烂的色彩,成为东方整体的风貌,其实很少有更改之处,因此会进入程式化的状态,而且因为线条的地位,铸成平面化为主流而非立体化的绘画范式,由于历代的画师代代积累,粉本的数量流传在官府与民间其数量恐怕无法准确的计量,它的流传之处当然不仅仅在中原的本土,两河流域,恐怕流传到边区,在中原之外的地方散布着,甚至流到到更远的海外,因为历史的中原航海就十分的活跃,艺术品又是相对尊贵的礼品,特别是运用广泛的瓷器,器物上面的图纹因而亦是线条为主体,呈现东方绘画的主要核心样式。线条本身其实是抽象的元素,当它综合平衡后的状态却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象,折射生活的场景,人物性格,情感,幻想,灵魂的需要与寄托。

线条的美不全是东方独有,世界上的人类早期的线条意识从来就是强烈的,埃及,西方早期的作品,非洲的艺术,从原始洞穴中的涂鸦中我们领略的其实是线为主体,只不过在中原与东方,线条的坚守应当是难能可贵的,就象文字的坚守一样,许多的民族与文明的文字弃象形抽象而进入阿拉伯文字状态,而坚守象形抽象文字的是中国还有日本,汉字的持久性同样是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对于原本的艺术样式的一种坚守,坚守的思想与老子的婴儿思想同样有关系,复归于婴儿,并不是说单独的一个人会变成婴儿,反向成长,而是思想与心灵的坚守不失,本真不失,童心永在,人类的童心就是人类的永生之处,陶潜等中国诗人的思想里内隐含的同样是这种思想,它是东方艺术思想核心灵魂的部分,而线条的坚守同样反映这种婴儿思想的影响力与现实的运作状态。


雷家林书画


书法家的线质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不争的事实,就象地层里珍藏着丰富的物质财富一样的魅力。艺术家的线质就是艺术家的线质,有着极其深厚的内含和哲理。笔者多年的认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古人书法线质讲,篆、隶、楷,大都为中锋用笔,行书和草书为中锋、侧锋兼用(中侧兼用比例要控制)。线质呈现好的有颜真卿的《祭侄稿》,多为人们可望不可求的“麻布点"线质;还有张旭的《古诗四帖》中的“龍"字的线质,是后人无法超超的;再者古人的“金丝条"线质,其难度就是一个行中锋用笔的一个枯笔墨迹。

二、从中锋行笔用笔的形成讲,掌握书法笔法的“五个点"的运转规律,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书画用笔行中锋的问题,其侧锋用笔自然心知肚明。

三、古人笔法用的到位的,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应该是王羲之《兰亭序》和欧阳询《九成宫》。

四、书法线质的好孬,主要取决于中锋线条,中锋线条,一是源于起笔笔法,二是源于书者的气力大小。

五、书家线条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书法的神、韵、美,从中给人舒服、健康、愉快等感觉。

上述仅供参阅。


李行子


书法的线条是书法承载个人艺术风格的重要载体,离开了线条的有机表达, 书法就不成为书法了。

书法的线条具体由毛笔的中锋、侧锋、中、侧锋的变幻产生,更是由书写者的轻重徐疾顿挫提按所决定的,因此每一位书写者,他的每一笔都是变幻莫测的,这也正是书法产生的魅力所在。

当然,书法线条也讲究美的形式表达,前人对一些不美的线条做过总结,诸如,丁头鼠尾,蜂腰牛膝都是不美的书法线条。

要笔下产生优美而流畅的线条,必须要知笔性,更重要的是加强临帖的训练,没有三年五载的修炼,是很难妙笔生花的。


麟开祥趾


线条质量是中国书画的根本性问题。今人较之古人,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不是倒退。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铁画银钩,壁坼,虿尾……,近人也有创新:逸笔草草,等等。其表现,须自身对它们有深刻实践,才能感悟出来。而表现形式,会是“大道至简”。简而言之,譬如我自创“竹叶篆”,线条粗细极致变化,一气呵成,难度极高。其内中笔法玄机,不言自明。岂是现在"名家",这个“王”,那个“皇帝”,所能理解?





竹叶篆


回答这问题前,先谈当前手机状态,可能有触类旁通之效。

手机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不分语言,种族,国界,世界通用。它由单一功能的BB机进化而来,BB机已淘汰,手机还不断推陈出新。可见,实用的东西,生生不息。负面的物件,自然淘汰。

书法自古都是业余活动,现代人为利益驱使,设专门学科,搞大型展览,远离了实用。古人在书信,应试中有其实际作用。现代的书法,真很难找出其实用功能。

算命先生能苟活到今天,靠三寸不烂之舌骗人。气功揭穿以后,大师也逃到外国去了。书法家的日子也不容易混。

还是古人聪明,学武,学艺不一定要成家,能修身养性就是最大的收获,也能长久坚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