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葛亮不肯接受張昭邀請為孫權效力?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吳歷》裡曹操的這句評語,成為現代很多人對孫權的看法。這是建安18年曹操和孫權在濡須對峙時曹操對孫權軍容整肅的讚歎語。

只是東吳和曹魏對這次對峙的記錄完全不同:東吳的說法是曹操下令禁止弓弩射擊江中的孫權軍,表現了孫權的勇猛和從容;曹魏的說法是曹操下令弓弩射擊,但孫權聰明,在回程時讓船另一面也中箭,讓船保持平衡。

曹操是否說過這句話,還是東吳人以訛傳訛以來讚美孫權的,真相無從得知。但從孫權、曹操、劉備三人行為比對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strong>孫權是一個戰術大師,但不是戰略家。

之所以說孫權是戰術大師,理由是:

1、 建安5年即位時,不服孫權即位的孫策部下廬江太守李術反叛,孫權用計讓曹操拒絕援助李術而重奪廬江郡;

2、 在建安19年和劉備達成湘水為界後,建安22年就歸附曹操,意圖依賴曹操對付劉備,建安24年趁關羽北上攻打襄樊時奪取荊州;

3、 曹丕禪位稱帝后,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孫權向曹丕稱臣,避免了曹魏趁機南征,得以專心和劉備作戰。

三國時人對孫權的評價主要有:

認為孫權知人善任、得人心。評價人物有孫策、周瑜、魯肅、張紘、馮熙、劉基(三國時期非明朝的劉基)等。

認為孫權有謀略,評價認為有程昱、賈詡、劉曄等。

諸葛亮對孫權的評價比較複雜,認為孫權:早有稱帝野心、雖然能任用賢能但度量有限、智略不足難以北伐。

劉備則一針見血的指出孫權能上不能下,不會屈人之下。

關羽、陳琳、彭羕、鍾繇四人則極度鄙視孫權,認為孫權沒有氣節、沒有原則。

總之,三國和孫權同時的人物對孫權的基本判斷是:有仁義、知人善任、有謀略,但度量有限、無氣節。

孫策和諸葛亮認為孫權能自保但不能奪取天下是基本符合事實的。


為何諸葛亮不肯接受張昭邀請為孫權效力?

配圖


孫權的戰略錯誤

一、 沒有在曹操和袁紹作戰時奪取劉表的荊州。

荊州對於東吳來說是自保和進攻的基地。其重要性,對東吳而言是致命性的。但孫權自從建安5年即位直到建安13年曹操攻打劉表吞併荊州時才擊敗劉表的部下黃祖。曹操在這8年時間裡,完成了擊敗袁紹、袁譚、袁尚、高幹、烏桓等對手,基本一統北方。

東吳內部魯肅、沈友、甘寧都先後建議孫權奪取荊州。魯肅在建安5年加盟孫權時,就對孫權提出溯江而上、南北分治的榻上計: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以自己沒有稱帝割據野心為由拒絕。

江東的沈友在加盟孫權時“陳荊州宜並之計”,雖然孫權表示接納,但最後被孫權借被人誣告謀反為由處死。

甘寧加盟孫權時建議奪取荊州。甘寧指出荊州對於東吳的重要性:

“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

更指出奪取荊州的緊迫性,防止被曹操先奪取:

“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

最後提出奪取荊州、佔據巴蜀的計策:

“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雖然孫權採納了甘寧的計策,但剛擊敗黃祖,曹操就奪取了荊州,最後不得不和曹操、劉備三分荊州。

與此相比,曹操對荊州就非常重視。官渡之戰剛打敗袁紹、袁紹還沒有死的情況下,曹操就想要南下佔據荊州。




下面以《資治通鑑》時間線來看看建安5年到建安13年曹操和孫權的行為:

建安5年:曹操擊敗劉備後,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孫權在孫策死後繼位,曹操意圖趁孫策剛死攻打孫權,但被親孫權的張紘勸說而放棄,接受孫權的依附而冊封孫權;劉表平定建安3年反叛劉表而歸附曹操的張羨,重新控制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建安6年:曹操想要攻打劉表,但被荀彧以不給袁紹恢復機會為由而放棄,改為攻打袁紹,然後擊敗汝南的劉備,迫使劉備投靠劉表;孫權無記錄。

建安7年:袁紹病死,曹操攻打袁尚、袁譚;劉表派遣劉備攻打曹操,劉備伏擊夏侯惇;曹操要求孫權送質子,孫權接受周瑜建議而拒絕。

建安8年:曹操擊敗袁尚、袁譚,但在郭嘉勸說下,沒有窮追,接受袁譚的歸附,然後南下攻打劉表;孫權攻打黃祖,擊敗黃祖水軍,但因為山越反叛,放棄攻打江夏城而回軍平叛;

建安9年:曹操擊敗袁尚,殺審配,降伏高幹;丹陽太守孫翊被部下所殺而叛亂,孫權前往鎮撫;

建安10年:曹操擊殺反叛的袁譚;孫權派遣賀齊攻打上饒;

建安11年: 曹操親征反叛的高幹,高幹逃亡路上被殺;

建安12年:曹操攻打袁尚依附的烏桓;劉備建議劉表趁機攻打許昌,劉表不肯;

建安13年:曹操攻打劉表,劉表病死,劉琮投降,劉備南奔被曹操擊敗;孫權擊殺黃祖,佔據半個江夏;孫權、劉備聯合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

在這8年間,曹操奪取袁紹的翼州、幽州、青州、幷州四州,孫權即位時就有6郡,雖然擊敗黃祖卻只奪取了江夏郡南部——江夏郡北部還是被趕來支援的劉琦佔據。

七年時間就攻取了半個江夏郡。

孫權即位時所擁有的大致疆域圖:


為何諸葛亮不肯接受張昭邀請為孫權效力?

孫策死前的東吳疆域


孫策從依附袁術到奪取江東6郡只用了5年時間。且孫策死前的沙羨之戰就重創黃祖,孫權若趁勝攻打不難奪取江夏郡。就算江夏的黃祖急切奪取不下,那麼從豫章郡、廬陵郡攻打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還是很有把握的。

孫權沒有在建安5年到建安13年這8年時間裡奪取荊州,失去了和曹操爭奪天下一統的機會。

同樣的8年,曹操擊敗袁紹,一統河北,孫權只奪取半個江夏。


二、 沒有在赤壁之戰後攻佔劉璋巴蜀、張魯漢中

在赤壁之戰後,荊州被三方割佔:曹操佔據南陽郡、江夏郡北部、南郡北部;孫權佔有南郡南部、江夏郡南部;劉備佔據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如下圖:


為何諸葛亮不肯接受張昭邀請為孫權效力?

曹孫劉三分荊州


藍色區域為曹操掌控的荊州、紫色區域為孫權掌握的荊州、紅色區域為劉備掌握的荊州,孫權夾在曹操和劉備中間

建安14年12月,孫權把長江南部的南郡土地給了劉備,劉備親自駐紮,並改名為公安。

建安15年12月,劉備親自去見在京口的孫權,要求孫權給長江南部的南郡土地都給劉備。周瑜不但建議不要給地劉備,還要孫權軟禁劉備在京口。孫權沒有給地劉備,但也沒有軟禁劉備。

同時周瑜建議讓自己和孫瑜率軍攻打巴蜀的劉璋和漢中的張魯,孫權同意了,但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死了,此事也就作罷。

接任的魯肅建議孫權把江陵等南郡南部土地借給劉備,讓劉備和曹操直接對抗,避免劉備躲在東吳身後積蓄力量。於是孫權把南郡南部借給劉備。局勢改變為下圖:


為何諸葛亮不肯接受張昭邀請為孫權效力?

借荊州後曹孫劉三方局勢


藍色依然是曹操控制的荊州,黃色是孫權掌控的大致區域,紅色是劉備掌控的荊州,紫色是孫權借給劉備的荊州土地,孫權從夾在曹操和劉備之間,變成了孫劉共同面對曹操的並肩作戰姿勢

周瑜在死前說得很清楚:曹操短時間內不會南攻,是西進奪取巴蜀漢中的時間;擁有荊州四郡的劉備必須防範。

實際上,當時是孫權進攻巴蜀的最佳時期:

曹操赤壁之戰新敗、關中馬超等叛亂,無暇南下;劉備要治理南部四郡,積蓄力量;即便周瑜已死,孫權坐鎮江陵,派遣呂蒙、甘寧(甘寧是巴郡人,熟悉地形)入蜀;原為劉表的秭歸守將李嚴剛投降劉璋難以防守。

但孫權犯了很大的錯誤:既同意魯肅借地給劉備以對抗曹操,又意圖聯合劉備共同進攻巴蜀,以實現周瑜攻佔巴蜀遺願。

<strong>孫權是想魚與熊掌兼得——既要劉備和曹操直接對抗,又要劉備幫助自己奪取巴蜀;若攻打巴蜀失敗,劉備傷亡慘重,孫權可以吞併劉備;若奪取巴蜀成功,無非是以長江為界分土地給劉備。

所有的好處都想要,又不肯承擔風險,這就是孫權當時借荊州又要求劉備共同攻打巴蜀的盤算。只是孫權的盤算被殷觀輕鬆破解——答應孫權的聯合攻蜀要求但以荊州沒有穩定為由拖延行動。

最後,劉備以關羽、諸葛亮等鎮守荊州,自己帶著龐統入蜀奪取巴蜀漢中。

孫權眼睜睜的看著劉備奪取巴蜀漢中,最終只能通過和蜀漢結盟來保障自己的安全,讓周瑜遺願落空。

孫權沒有利用在巴郡頗有盛名的甘寧去奪取巴蜀,反而把進攻巴蜀渠道——江陵給了劉備,讓本來不可能入蜀的劉備有了入蜀之路。


三、 奪取荊州後對荊州沒有進行正確定位。

對於荊州,周瑜、魯肅、呂蒙、甘寧都有定位。

“取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孫瑜鎮守巴蜀漢中,和馬超結盟,周瑜與孫權以襄陽為基地進攻曹操。這就是周瑜對東吳未來的規劃。

魯肅兩次對孫權提及荊州。第一次是魯肅加盟孫權時:

“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在劉表死時又對孫權提及荊州定位: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高帝之業、帝王之資,魯肅雄心勃勃的想要讓孫權實現稱帝——可惜到死魯肅都沒有能夠實現,和周瑜一樣。

呂蒙在勸孫權襲擊關羽奪取荊州時說:

“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

東吳四大都督中周瑜、魯肅、呂蒙都極度重視荊州,對荊州都有各自的定位:

對於周瑜,荊州是北伐基地;對於魯肅,荊州是稱帝基礎;對於呂蒙,荊州是防禦中心。

但孫權從劉備手中奪取荊州後,竟然連襄陽都奪取不了,更別說發揮荊州的周瑜北伐、呂蒙防禦基地作用。

孫權奪取荊州後,先是駐紮在劉備駐紮的公安,然後遷到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稱帝后遷都建業,沒有絲毫以荊州作為北伐或防禦的基地意思。

與此相比,曹操因為徐晃擊破關羽襄樊之圍,為徐晃置辦宴席,親自到7裡地外迎接徐晃,可謂重視。

孫權對襄陽的作戰記錄有:

1、226年黃初7年,派遣諸葛瑾攻打襄陽,但被司馬懿擊敗;

2、234年青龍2年,配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孫權三路攻打曹魏:孫權親自攻打合肥,陸遜、諸葛瑾1萬多人攻打襄陽;孫韶攻打廣陵;結果孫權聽到曹魏大軍救援,半路就退軍;陸遜和諸葛瑾也只能半路退軍;

3、241年零陵太守殷札勸孫權和蜀漢聯合,奪取襄陽和壽春;孫權拒絕,隨後派遣全琮攻打淮南、諸葛恪攻打六安、朱然圍攻襄樊、諸葛瑾攻打相中;最後司馬懿率軍援救襄陽,吳軍退走。

荊州在孫權手裡,還不如關羽時的半個荊州有用。3次攻打襄陽,連襄陽城都沒有摸到。


為何諸葛亮不肯接受張昭邀請為孫權效力?

配圖


四、 沒有趁劉備剛死、南中叛亂時佔據南中,削弱蜀漢。

夷陵之戰蜀漢新敗,劉備不得不鎮守永安以保持震懾。在劉備病死前後,蜀漢發生了兩次叛亂,顯示了劉備之死讓蜀漢存在分裂和混亂態勢:

1、 漢嘉太守黃元在劉備生病後,因為和諸葛亮不和,趁諸葛亮去永安見劉備時起兵反叛,意圖奪取成都控制蜀漢,被採納楊洪建議的太子劉禪派人平定;

2、 劉備病死後,雍闓、高定、朱褒在南中反叛。

雍闓反叛後,在士燮和步騭的勸說下,雍闓依附東吳,並把俘虜的益州太守張裔送給孫權。雖然孫權冊封雍闓為永昌太守、劉璋兒子劉闡為益州太守,讓雍闓攻打永昌郡,但並沒有派軍幫助雍闓奪取南中。這是孫權的一大戰略錯誤。

雍闓在益州郡反叛,孫策可以從交州派遣一支軍隊從交趾進入益州郡,幫助雍闓奪取永昌郡,派遣招降牂柯太守朱褒和越巂太守高定,如此一來,南中四郡就被東吳控制。

在從交州派軍協助雍闓奪取南中同時,從荊州江陵派軍西上攻打永安,以牽制蜀漢發兵平定南中。

控制南中後,東吳就可以三路滅蜀漢:

1、 江陵一軍西進逆水而上攻打永安進入巴郡;

2、 牂柯郡一軍北上夾擊巴郡,奪取江州;

3、 越巂郡和朱緹郡二軍北上騷擾成都附近,逼迫蜀漢重兵防守成都,減少蜀漢巴郡防守兵力,為奪取巴郡創造條件。

一旦東吳奪取了巴郡,蜀漢離滅亡不久了。

路線見下圖:


為何諸葛亮不肯接受張昭邀請為孫權效力?

奪南中滅蜀漢


在劉備剛死、雍闓等三人南中反叛而諸葛亮沒有派軍平定,是東吳第二次奪取巴蜀的最佳時機。但孫權一不派軍協助雍闓,二不招降高定、朱褒,三更同意和蜀漢聯盟,斷送東吳最後奪取巴蜀的機會。

當時曹丕數次南征,但沒有絲毫戰果。這足以說明東吳有能力在抗禦曹魏南下時,和蜀漢爭奪南中。

五、 堅持與背叛曹魏的遼東公孫淵結盟。

冊封公孫淵,可以說是孫權晚年最錯的一件事情。張昭在勸孫權不要冊封公孫淵時就說得非常明白:

“淵背魏懼討,遠來求援,非本志也。若淵改圖,欲自明於魏,兩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

而且在232年孫權派遣聯絡公孫淵的使者周賀在回程時,就被派遣從海路攻打公孫淵的田豫在青州成山伏擊。在出發前,虞翻就表示應該平定荊州溪蠻而非跑去遙遠的遼東和公孫淵搞關係。

遼東和東吳距離太遠,根本就不能彼此配合,除非雙方或一方奪取山東半島,否則聯盟就顯得毫無意義。

孫權派遣使者冊封公孫淵的最大收穫就是從公孫淵手下逃跑的秦旦、張群、杜德、黃強四人逃跑到高句麗國,和高句麗建立聯盟。


綜述

孫權在平定李術反叛、利用曹操勢力奪取劉備荊州、利用曹丕勢力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這三件事情上表現很好。這說明孫權和法正、龐統、郭嘉、賈詡等一樣都是擅長陰謀,和諸葛亮、劉曄、荀彧等擅長陽謀的人大是不同,更和曹操、劉備等創業型君主不同。

在曹操統一河北的8年時間裡,孫權連劉表手下的黃祖都幹不掉。這足以說明孫權不是一個開創性君主,更多是一個守成君主。

魯肅剛加盟孫權,就建議孫權滅黃祖、奪劉表荊州、西佔巴蜀;其後沈友也建議孫權奪取劉表荊州;最後巴郡甘寧又建議孫權奪荊州、佔巴蜀。荊州三分時,周瑜建議不要借南郡給劉備,而是把南郡作為進攻巴蜀的基地,同時防備劉備坐大。這些建議孫權都沒有聽從,導致孫權一不能及時奪取荊州,二失去巴蜀,導致東吳失去一統天下的資格。

在拙文《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實為蜀漢最大失策》中已經論證了蜀漢若想一統天下,只有向東吞滅東吳,一統南方才具備統一天下資格。東吳也只有滅了蜀漢才有一統天下資格。

若孫權能在曹操平定北方時,吞併劉表荊州;曹操平定關中、涼州時,孫權攻佔巴蜀。如此一來,在南方孫權足以抗衡北方曹氏勢力,曹丕還敢禪位嗎?

在曹氏和孫氏勢力沒有擊敗對方前,誰有也不敢廢除漢帝——因為這就是給對方討伐自己的合法性。

劉表時不奪荊州、周瑜死後不奪巴蜀、無力奪取襄陽作為防守或北伐基地、劉備死後叛亂時不趁機控制南中以進攻巴蜀,這些都是孫權在東吳戰略上所犯的錯誤。

原因不在於東吳內部山越、溪蠻的反叛——這些反叛規模並不大,地方官員可以自行平定,而在於孫權的致命缺點:

“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strong>看似任人唯賢,實則度量有限。

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孫權,因此拒絕張昭提出加盟孫權的建議。

孫權在度量上,不如孫策和劉備。孫策用張昭是給張昭全權治理。孫策奪取江東時,面對北方士大夫紛紛讚美張昭的情形絲毫不在意:

“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孫策把張昭當作管仲來使用。孫權在即位過渡期依賴張昭,但中後期更依賴周瑜、魯肅等,甚至即位後,明明張昭是最適合的丞相人選,卻因張昭經常不給孫權面子直諫而不用。

同樣不給面子孫權的虞翻,命運比張昭更不濟——最後連反對意見都不敢直接對孫權說。

東吳四大重臣除了張昭是孫策留下來的老臣,顧雍、諸葛瑾、步騭3人都比較溫順文雅的人物。

虞翻因為為人直率,對孫權說話不客氣,最後被貶十幾年而死;張溫因為讚美諸葛亮治蜀成績而被孫權以涉及暨豔事件下獄,最後病死;吾粲因為太子之爭而被下獄處死;朱據同樣因為太子之爭被處死。

最悲劇的是,建議孫權奪取荊州、文武雙全的沈友,因為不給面子孫權,竟然被孫權以別人誣告謀反而處死。

相比之下,劉備對諸葛亮、龐統、法正等都是完全信任。彭羕被殺,是因為彭羕確實想要勸馬超反叛劉備。劉備雖然聽信諸葛亮的話,稍微疏遠彭羕,但讓彭羕出任江陽太守,也不算薄待彭羕。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