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刘伯温为何要挖孔明坟墓?

宛新骏


我是古添,每日说历史故事。

首先必须说明,刘伯温挖孔明墓穴是民间传说,而非史实。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句话在民间流传开来。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认为刘伯温比诸葛亮更强,诸葛亮只能做到三分天下,刘伯温却能统一天下,谁高谁低,自然很明显了。




刘伯温自恃才高技绝,德高望重,常对诸葛亮说长道短,评头论足。言里话外明显流露出内心的不服。相传诸葛亮的陵墓千百年一直无人找到,被誉为天下第一难题,于是刘伯温就要破解诸葛亮留下的局,证明自己就是千古第一聪明人,于是就带人去找诸葛亮的陵墓。




一行人穿过高大的牌楼便看到一座巨碑,上面赫然写着:吾到无人到。刘伯温看到之后大笑,说:“卧龙山人好书法,就是预事有差,低吾脚下。”话音刚落,刘伯温便让人将此碑敲断。看着破损的墓碑,刘伯温心生得意,又带着一群人继续前行,走着走着,他们又看到了一座巨碑,巨碑上也写着五个大字。可这次刘伯温却不笑了,反而直接跪在地上,嘴上连说:“罪过,罪过!学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当该万死。”原来,石碑上赫然写着“只有伯温到”五个大字!




我是古添,每日说历史,请帮我点赞哦,感谢。


古添


这是古代版的段子。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然而,刘伯温帮朱元璋夺取了整个天下,诸葛亮只帮刘备夺取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所以,刘伯温觉得他比诸葛亮强!然而,世人对诸葛亮非常尊重,又是建祠堂,又是修庙宇的,令刘伯温心生嫉妒,他根本不如我,为何比我受人尊重啊?


这天,刘伯温带着仆人,乘坐八抬大轿来到了孔明墓地,准备发泄一下。

到了墓地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牌匾上金光闪闪的五个大字,“吾到无人到”,刘伯温一见哈哈大笑,啥吾到无人到,我不是到了吗?扯淡!

“来人啊!砸了它!”几个壮汉拿着铁锤,三下五除二就把牌匾拆了。

砸了牌匾之后,刘伯温得意洋洋,继续大踏步往前走,不一会儿,只见前面有石碑挡道,石碑隐隐约约有几个字,但是上面布满了灰尘看不清楚。

刘伯温命人擦掉了灰尘,金光闪闪五个大字赫然出现了!

只有伯温到!


刘伯温吓了一大跳,这如何解释啊,这是有人故意捉弄我吗?我不信,这孔明再厉害,也不可能算出我刘伯温今日要来啊,肯定有人搞鬼!

“来人啊,开挖!”

几个壮汉三下五除二挖开了孔明的坟墓,打开棺材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双朝靴,古代靴子质量真是好,千年过去了,居然依旧如新。

刘伯温觉得挺有意思,于是穿上这双靴试了试,咦?大小正合适,这是为我量脚定制的吗?

他穿上转了几圈,突然发现棺材上有几行小字,“穿吾靴,走到沙丘逢凶灾。”


刘伯温大惊失色,附近确实有个镇子叫沙丘镇,而且是必经之路,难道孔明真的算出来我今日有灾吗?

刘伯温有几分信了,于是命仆人匆匆埋上坟墓,就灰溜溜地离开了。

为了饶过沙丘镇,刘伯温命轿夫先向东南斜插五十里,又向西南斜走五十里,轿夫一个个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好在终于饶过了沙丘镇,刘伯温总算松了一口气,今日终于逃过一劫,我的小心心啊,噗通噗通的!

这时候,仆人急匆匆过来汇报,大人不好啦,前面有条河挡路啦!


刘伯温下了轿子,走上前去一看,真的有一条大河,只见河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写了三个大字,刘伯温不看则好,一看是怒气填胸,口吐鲜血,大叫三声而亡。

原来石碑上的三个字是“沙丘河”。

刘伯温躲过了沙丘镇,却没躲过沙丘河,此乃天意啊!


一半秋色



民间常常流传着几句诗:1、刘伯温所写: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意思是我伯温要比你诸葛亮强百倍。你诸葛亮再强,不过是三分天下,而我刘伯温却能一统天下。因此要挖诸葛亮的坟,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1、刘伯温挖开诸葛亮的坟,然后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写的是:我能算后世出伯温,你能算后世出何人?此诗为诸葛亮所写。说明诸葛亮远远胜过刘伯温百倍。因为刘伯温确实算不到他死以后几百年会出个什么样的大人物。而诸葛亮却知道千年以后会出个叫刘伯温的聪明人。 三国时的诸葛亮,识天文悉地理,知阴晓晴,呼风唤雨;深韬略通历史,多谋善断,神机妙算。辅佐刘备打天下,运筹帷幄,百战百胜;治理天府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才华盖世,有口皆碑,功勋卓著,垂范青册,时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济世奇才。历代百姓为之起敬,英雄豪杰为之折服。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中国又出了一个智星能人。此人姓刘,名伯温,精三韬六略,善深谋远虑,会遣风调雨,能料事如神。协助朱元璋串通百姓八月十五杀鞑子,兴兵灭元夺金陵,成为明朝鼎鼎有名的开国功臣。时称刘伯温是诸葛亮投胎再世,孔明又还阳转生。伯温自恃才高技绝,德高望重,常对诸葛亮说长道短,评头论足。言里话外明显流露出内心的不服。“孔明学问渊博,吾与其相比只差一厘;孔明德能非凡,吾与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与其柑比只少一丝;孔明预前测后,未卜先知,吾与其相比定不在下。文载诸葛亮生前就料定死后谁个前来祭奠,何人前来刨墓,并记之于册,镌之于碑,去人隔朝跨代无不应验。吾决计亲往墓地祭奠,孔明若有所料,吾双膝跪地磕头一千,孔明若无所料,笑他矮吾三尺。”伯温目无先贤,出言不恭,左右听之惊骇,不敢多嘴。 一日,刘伯温带领数名随从,坐着八抬大轿亲往孔明墓地拜祭。穿过高大的牌楼.刚上花石台阶。一筒巨碑矗立眼前,上边有卧龙山人亲书“吾到无人到”五个篆体大字。伯温抱拳深施一礼,抬眼上下一扫,不禁哈哈大笑。“卧龙山人”好个书法,笔笔苍劲有力,字字雄浑气派,比羲之、真卿毫不逊色。就是预事有差,低吾脚下。不想堂堂蜀国丞相只有前眼没有后珠,妄图一个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的虚假歪名。伯温敢笑你矮吾三尺,终没料到你到吾也到吧!碑上预言谬错,欺世骗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碍眼惑众。”伯温话音刚落,随从两步抢前。举起铁石家伙,将碑击作三截。伯温十分傲气,眼见得碑倒石碎,不由得嘿嘿嘿一阵冷笑。“素称诸葛亮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经吾亲验名不副实。从此以后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温之外何人还能取而代之!”伯温背剪双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摇大摆向后走去,不到二十来步,一筒圆头巨碑挡住了去路。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涩,满布苔痕,字迹依稀。伯温命随人擦去灰尘污垢,一笔一画仔细辨认,蓦地一惊,顿觉心慌意乱,魂飞魄散,嘴里连喊“罪过,罪过!学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当该万死。”原来碑上是孔明亲笔“只有伯温到”五个楷书大字。伯温满面羞惭,尴尬难言,赶快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虔意,磕首一千。礼毕,身重如山,膝软如泥,怎么用劲也站不起来。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圆头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伯温似觉孔明就在面前,顿感头皮紧缩,发根直竖,慌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不觉出了满头冷汗,湿透了贴身衣衫。 刘伯温见第一筒碑时盛气凌人,满不在乎。见第二筒碑时心惊胆怯,目瞠口呆,凛凛威风一下子被杀得遁无踪影。伯温心服口服,从墓地回来特意又毕恭毕敬地到孔明祠中设案焚香,伏首拜师。看见桌上放着一碗凉水,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床下放着一双朝靴,周帮正底,针指精巧。出于好奇,端起水杯一饮而尽,穿上朝靴连走三圈。笑日:“喝吾师水清廉不贪,穿吾师靴路正不偏。”出得门来抬头一看,迎面的大照壁上留着诸葛亮亲写的两行金字:“穿吾靴,喝吾水,走到沙丘逢凶灾。”伯温不看则已,一看便知此行不妙,吓得两耳轰鸣,双眼冒花,脸上惊慌失色,肚里暗暗叫苫。 伯温一向心比天高,胆比天大,一辈子打仗只胜不败,谋事只好不坏。今日孔明面前领教,自感低矮三尺,胆怯三分,见诸葛亮预知自己有难,料定风云不测,祸在旦夕。回首又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会照壁上的金字,悠然叹日:“人生各有志,报国各有途,风雨各有历,寿岁各有终。该死不得活,该活死不得。”随即又朝孔明塑像深施一礼,然后慢步走出大门上轿启程。走过小道往南上了大路,心中一阵犹豫,忽又犯了寻思。忙问:“从这儿到沙丘镇路程多远?”轿夫答道:“满打满算也就是个八十来里。”伯温眉头一皱,掀起轿帘探出头来将手一挥:“调过头来先向东南斜插五十里,再向西南斜走五十里,串个大圆圈,绕过沙丘镇。”轿夫遵命行事,一路默默无语。伯温一行多走数十里路程,远远避开沙丘镇,踏上了回归京都的驿道。在横穿一条久日干涸的漏沙河床时,遇见东西两群顽童各自占领一个沙丘戏耍对打。东沙丘一边布是八卦阵势,西沙丘一边摆是长蛇阵图。彼此抛石扬砾,棍起棒落,亦攻亦守。叫喊撕杀。“东沙丘胜喽!西沙丘败喽!”伯温一听沙丘二字惊得出了一身冷汗,顿觉天旋地转,头昏目眩。立即停马住轿,吩咐左右:“吾师诸葛孔明算透天算透地,神口仙言。吾躲得过沙丘镇,逃不脱沙丘河。吾死心明白,死而无怨,愿留数语以诫后人。”随从拿出笔墨,伯温书日:“山高总有顶,天大却无边;坐井观天小,登高望天阔。谋胜虑败终不败,取长补短终不短;知错改错终不错,知耻雪耻终不耻。吾居功狂傲,目中无人,从来不思过错,不补短缺,终受吾师严惩。招来丧身之祸。此时醒悟,悔之已晚,望众位传吾留言诫其子孙后代。”伯温写到此处将笔一撂,口吐鲜血,气绝身亡。随人掩面恸哭,大放悲声。赶快披白挂孝,购棺装殓,连夜租车雇人,扶柩前行。一路泣泣哀叹:“大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一代英雄豪杰。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奠基大明,饱受风霜。其功其劳,国人皆知,天地尽晓。所憾秉性强傲,不能容人,终至沙丘河滩落此不幸。大人临死悟出自己一生之过,留下金石真言诲诫后人,实是明者之为智者之举,令人肃然起敬,怀念千秋。”伯温灵柩回京,隆重祭奠,归葬故里。并将一字千金留言刻板加印,广布都城乡村。举国上下家家有册人人奉读,翁妪能背子囡成诵。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旺仔大男人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作者 杂学库,我来答

明朝刘伯温可谓是明朝开国元勋,他因辅佐朱元璋称帝成为“帝王师”,弃元朝建明朝的壮举,且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安定,而得到天下人的敬仰,他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元至顺年间的科举进士,他博通经史,尤其精通象纬之学,被人们堪称诸葛亮也。


民间广为流传一句话“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句话是出自皇帝朱元璋之口,想表达的是刘伯温的智慧过人,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说:“吾之子房也”意思是你跟张良差不多,是皇帝的心腹之臣,给了一个很高的赞誉,刘伯温也是受之无愧,理所当然。

大家再来看诸葛亮,他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不论政治头脑、军事头脑还是文学头脑都堪比一流,他足智多谋、深谋远虑、料事如神、更是丰功伟绩、无往不胜。历史中我个人的观点觉得刘伯温和诸葛亮相比,不论是才识、学识、胆识、智慧、谋略、用兵、等等都不分伯仲,不分秋色,更重要的是他们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他们忠于他的事业呕尽心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此高尚的品德和敬业令世人惊叹。


据民间相传:刘伯温曾经去挖过诸葛亮的坟墓,当他看到墓碑上写着,“刘伯温到此”,五个大字时,被吓出一身的冷汗,刘伯温想到诸葛亮连自己死后要找他的墓这件事都能预料的到,果然是名不虚传,料事如神,瞬间敬佩不已,在惊吓和惊叹之余,他赶紧跪拜在地,磕了诸多个响头,之后退出墓地,敬佩诸葛亮为神人,然后令众人重新建造墓地并立高大石碑,上面镌刻“天下第一军师”。


也有传闻:民间因为一句话“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就给他下定论说:刘伯温挖诸葛亮的墓是为了嫉贤妒能,心里不服气,越气越恨,于是为了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命令一干人等浩浩荡荡开赴诸葛亮的墓冢开始掘墓。


小编认为传闻终究是传闻,并没有历史依据,回想刘伯温为人正直、坦荡,为此还曾罪过很多达官贵人,导致仕途不顺,在这种情况下都没有半点动摇之心,他不畏权贵,不忘初心,怎么会做出如此不雅之举,另外在咱们中国古代对祖坟格外重视,挖祖坟的人是诛灭九族的重罪,他又怎么会为了贪图一时之快而不顾家人的安危?

欢迎大家来讨论哦……


杂学库


说起刘伯温大家都不是很陌生,元末明初的伟大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可以说朱元璋能够建立明朝其主要靠的还是刘伯温这个谋臣,故而亲自写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这句名诗,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我刘伯温的智慧要高于你诸葛亮百倍,你再聪明也终究是三国鼎立而已,而我却能一统天下,你想凭借一州之地的蜀国,而且还出师未捷身先死,就凭这你的风头还想压过我。

刘伯温心中越想越气,干脆刘伯温决定挖了诸葛亮的坟墓,想看一看这位诸葛亮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二人之间谁的智慧更高一筹。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便带着一干人等来到了诸葛亮的冢前,刘伯温当即下令开始挖掘,挖到地下三尺左右的时候负责挖掘坟墓的士兵挖到了线装之孔明神算一书,立即送到了刘伯温手中,刘伯温打开一看,当即就惊呆了,半天没缓过神来,只见那书上赫然写着几个字:“学生伯温,我知后世有你,你可知前世之师为孔明乎”

刘伯温当时终于明白了,诸葛亮之才胜他百倍,诸葛亮能算出千年以后会有个刘伯温,而刘伯温却算不出几百年后天下会出一个什么样的大人物。

后来刘伯温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山高总有顶,天大却无边,坐井观天小,登高观天阔,谋胜虑败终不败,取长补短终不短,知错改错终不错,知耻雪耻终不耻。吾居功狂傲,目中无人,从不思过错,不补短缺,终受吾师严惩”

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罢了,诸葛亮和刘伯温都称得上是乱世英雄,诸葛亮在汉室凋零,群雄割据的汉朝末期辅佐主公刘备打下了江山,虽说没有能一统天下,但是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做人格言一直影响着我们。

元末明初时期时候,中国大地之前一直在蒙古人的手中,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弄得民不聊生,就连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亲生父母也被饿死了,后来天下大乱,中原各地纷纷起义,要赶跑蒙古人,刘伯温尽心辅佐朱元璋,让朱元璋拔地而起,消灭了陈友谅等割据军阀以后统一了中国,让百姓脱离了战乱。

此二人都是我们后世应该敬仰的人,他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在古代璀璨的战争文明,也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诸葛亮教我们做人要忠诚,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刘伯温教我们要大度潇洒,淡泊名利。


史学资讯


首先,这应该是传说。既然是传说,那就从传说里看。相传姜子牙因为没能封神,返回昆仑山。元始天尊因他封神有功,想要安排他位列仙班。但是姜子牙当时的肉体已经太衰老了,于是就让姜子牙带着九窍玲珑心转世重修。姜子牙一共转了三世。一世孙膑,二世诸葛亮,三世刘伯温。

投胎成孙膑时,其实功业已成。但是孙膑不愿意以残疾之身(失去了双腿)位列仙班,所以孙膑放弃成仙。九窍玲珑心再去投胎成了诸葛亮。

为了有一个完整的肉体,诸葛亮这一世一直都在隐居之中。一直等到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诸葛亮爱坐车,传说是因为带着孙膑的记忆,孙膑没有腿,只能坐车)然而,七擒孟获时,因为放火烧了藤甲兵,损了阴德,不能成仙。无奈只好带着九窍玲珑心再投胎转世成了刘伯温。

为了防止再出差错,所以在还是诸葛亮的时候,就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提醒。。在南阳(诸葛亮隐居的地方)留下了提示“只等伯温来”。

再有,就是在诸葛亮的墓里也留了线索。这就是要回答的。

相传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平定了天下,一时志得意满。以为天下没有配得上自己的。只好跟古人比。一样的白手起家,相同的背景,让刘伯温对诸葛亮惺惺相惜。但是刘伯温觉得自己比诸葛亮厉害,所以写了句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想着不过瘾,还想见诸葛亮一面,所以命人挖开了诸葛亮的墓,发现墓里留了一句话“先姜尚,后孙膑,五百年前诸葛亮,五百年后刘伯温!”刘伯温看到了之后,有所顿悟。开启了前世的记忆。所以回京后不久,便诈死归隐山林,潜心修道。最终功成,成了大罗金仙。

当然,这只是故事。把历史上的几个出了名的谋士串了串,但是很精彩,也讲的通。。。






没事闹着玩


不管是刘伯温还是诸葛亮,这二人都是我们后人敬仰的人,他们的智慧就像是在星空上璀璨的星光,让后人们仰望,他们的品德更是值得我们学习,诸葛亮教我们做人要忠诚,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而刘伯温教我们要大度潇洒,淡泊名利。

然而,在民间流传着一段小故事,那就是刘伯温为了与诸葛亮一比高低,从而挖了诸葛亮的坟,这个其实是民间艺人们的艺术加工后流传而已,并非史实。

据说,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心里有点自豪、骄傲,于是他便亲自写出这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大致想要表的意思就是我刘伯温的智慧比你诸葛亮高,你三国鼎立,而我却一统天下,你借一州之地的蜀国想辅助汉室,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凭你诸葛亮就想压过我。刘伯温心里不服气,就决定挖了诸葛亮的坟墓,想看一看这位诸葛亮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比比看二人之间,谁的智慧更高一筹。

于是,刘伯温便命人挖开诸葛亮的坟,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写的是:“学生伯温,我知后世有你,你可知前世之师为孔明乎”?意思就是说:我诸葛亮能算后世有你刘伯温,而你刘伯温能算后世将出何人不?


刘伯温这时才终于明白了,诸葛亮的聪明才知胜他百倍,因为刘伯温确实算不到他死以后几百年会出个什么样的大人物。而诸葛亮却知道千年以后会出个叫刘伯温的聪明人。

其实,这上面的故事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只不过是为了对他们两人的聪明智慧进行赞扬而已。


寻趣历史


在唐朝之后,帝王们为了出于政治需要,对诸葛亮极为推崇,命人为他编书纂史,弘扬忠臣正气。特别是元朝的戏曲逐渐兴起之后,孔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诸葛亮从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变成一位窥探天机的神人,他略通八卦就能自创六丁六甲之术,在后人的描述之下,诸葛亮之神近妖。比较典型的,就是这则民间传说。

诸葛亮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刘禅为他依山建造衣冠冢,但是将他的遗体和他的生前所著的书籍装在棺材之中,让四个人一起抬着朝着一个方向走,一直等到绳子断了,再将他就地下葬。

诸葛亮料到这四个人根本不可能真的将绳子一直抬断,只会在半路上将他随便找个地方埋了。为了逃脱刘禅的追问,他们很可能找个地方隐居,再也不会回来,将这个秘密永远埋藏在心中,那么诸葛亮真正的墓就会成为一个永恒的秘密。

岂料明朝初年出现了另一个神人刘伯温,自夸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两位相隔千年的能人异士,竟然就此较上劲。刘伯温在明朝初定之后,就想着如何和死了许多年的诸葛亮较量一番。才能证明自己比诸葛亮更加厉害,那就是将诸葛亮藏了千年的墓给找出来。

刘伯温为了推算出诸葛亮的墓地用了81天的时间,得到结果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就带着人去寻找诸葛亮的墓地。他找准位置叫人挥铲挖了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就看到了诸葛亮的棺材。彼时的刘伯温十分得意,诸葛亮被后人尊崇千年也不过如此。

而当他打开棺材之后却只在棺材之中找到一个石碑,石碑上面写着:吾墓后世无人盗,只有伯温盗,我知后世有伯温,伯温知后世有谁。刘伯温见此,就好比看到诸葛亮重生面前一般,摇着羽扇对他冷言嘲笑。刘伯温吓得一身冷汗,立刻叫人将墓又重新填上,郑重祭拜之后仓皇而去。

这个传奇故事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和刘伯温的自满自大相对比,又一次加深了诸葛亮神一般的形象,但是仔细推敲似乎戏说的成分更多一些。首先挖人坟墓这种事情本就不光彩,在注重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心中就是个龌龊事,从先秦开始就是为政府所禁止的。唐朝法律就有制裁盗墓行为的条款,并且和故意杀人、防火制毒一起成为重罪。元代掘人祖坟要被流放;明朝同样对挖人坟墓者有着严苛的惩罚,没有开棺材就要流放三千里,开了棺材,直接绞刑。

诸葛亮在百姓心中地位崇高,法律也保护死者坟茔不被挖掘。刘伯温作为公众人物,定不会做出这种有损名誉的事情,即便他真的挖了,也是偷偷去挖,怎会被你我知晓呢?





半旅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诸葛孔明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也不过一国丞相,诸葛的传奇色彩太多,被渲染的太过夸张,但是无论他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还是怎么也好,他终究没有辅助明主统一天下,只是坐拥一方而已,刘伯温的才华不能说比诸葛亮厉害,但是从明朝建立可见刘伯温功不可没,但是君主也是非常厉害的.在整个起义中刘伯温显得畏手畏脚,才华没有展示完天下就定了.无论如何这些历史人物都比较敬重知己,惺惺相惜的感觉,刘伯温可能仰慕诸葛先生但是挖他的墓倒是没有根据,这些才人都是高傲的,怎么会认为比诸葛差呢,对于知己而言挖墓有点难以想象.建立明朝来说刘伯温已经功成名就,不会做这种污染圣贤之事.








小诸葛谈历史


刘伯温定没有挖诸葛亮的墓穴,这种谣传只是为了抬高诸葛亮而贬低刘伯温的一种方法罢了!

民间流传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问鼎天下之后,写出了一句诗: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以前的刘基常常在人前对诸葛亮评头论足,他说:“孔明学问渊博,吾与其只差一厘;孔明德能非凡,吾与其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与其只少 一丝。”后来安邦建国之后更是变本加厉,要兴致勃勃的要挖开诸葛亮的坟墓,来证明自己要比诸葛亮强。于是便带着人兴师动众的来到武侯祠,开始掘坟。

打开诸葛亮墓穴之后,刘伯温看到坟墓中有七口大缸。缸与缸之间相互连接,每个缸中都有一根汲油的绳索延伸到半空之中。刘伯温低头看了看,六口大缸之内油已干枯。恍惚之间,刘伯温居然看到缸中有:“小刘小刘,赶快添油!”的字样,顿时吓得不轻,连连跪拜。

此时的刘伯温已经无心开棺,想着祭拜完诸葛亮之后便离开。不曾想诸葛亮的主墓室之中竟然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道:“我能算出后世出刘伯温,你能算出后世出何人?”看到此碑,刘伯温立刻吓得七魂飞出六魂半,当即跪倒在诸葛亮棺椁前,连磕一千响头,随后出墓室,补墓门,修祠堂,在不敢扬言自己比诸葛亮强。

绝对谣传

关于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有很多,这算是其中一个。所谓民间故事,也就是正史无记载而广泛相传与野史、杂史或口头相传与民间的故事,其大多毫无可信度。

就拿这则故事来讲,首先可以证明的是假的,而且这个故事还是历朝历代经过转述人润色加工的。就拿六口大缸要添油来说,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小刘小刘?怎么得,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就能预料到今天我们要用的大白话?刘伯温可是明朝人,就算是再怎么土也会称呼官职名称或者是称其字,这个诸葛亮这样称呼刘伯温,就不怕刘伯温听不懂嘛?

再者,朱元璋王朝初定,他本来就十分看重民意,怎么会允许手下去挖一个武庙十哲的坟墓,这难道不是在作死?

最后,我们都知道刘伯温是与李善长肩并肩的 大谋士,志向高远,胸有良策,后人能够将他说成诸葛亮转世,就是对其才能的最大肯定。他有必要为了一种虚名而挖诸葛亮坟墓来给自己抹黑嘛?况且嫩成为开国谋士的人,会是小肚鸡肠之人吗?

就是这种毫无依据的杜撰,毁了一代谋士的形象!

其实这种民间故事,大多是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过度崇拜而捏造出来的,以增加历史人物知名度的手段。因为在民间曾流传这:“刘伯温是诸葛亮转世!”这样的说法,这不来只是对刘伯温才能的评价,可是在某些狂热的崇拜者面前,就成了赤裸裸的挑衅,这种空穴来风、子虚乌有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

民间故事有助于丰富大众生活,也起到了对历史的间接传播作用,看官姥爷们还是擦亮眼睛,毕竟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只能靠说书的了解天下事的年代。多查找,多思考,觉得荒唐就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



(欢迎看官姥爷赞同、评论~通俗易懂的解答简单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

<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