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疑案,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明末三大疑案,按照發生順序依次是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是由明朝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也就是太子之爭的後續事件。

這三大疑案中,梃擊案,紅丸案和明光宗朱常洛有關,梃擊案發生在朱常洛任太子時,紅丸案使朱常洛死亡,移宮案則發生在朱常洛的弟弟朱由校身上。

這三大疑案的發生,是明朝朝廷中皇權、東林黨、閹黨三方權力鬥爭的結果,朝廷黨爭達到了極致,吏治敗壞到了極點,明朝急速衰敗。

明末三大疑案,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明神宗

01、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也就是"太子之爭"。因中國古代有"太子,國之根本"的說法而來。

朱常洛是個很悲催的皇子,從小就不得父愛。經歷太子之爭、梃擊案等事件,好不容易等明神宗死了,即位做了皇帝,隨即便病死,在位不到30天,人稱“一月天子”。

明神宗在去生母李太后的慈寧宮中探望母親時,私幸宮女王氏,後來王氏有孕,神宗忌諱這件事情而不敢承認,但在內起居注中記載了這件事情,並有當時賞賜給王氏的實物為證,再加李太后盼孫心切,最後被迫承認這件事情。王氏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朱常洛。明神宗的長子。

不知是不是母親是宮女的緣故,明神宗對朱常洛一直是冷遇和歧視。

明神宗嬪妃眾多,最寵愛的是鄭妃。鄭氏生下一子,即朱常洵。

萬曆十五年開始,朝廷大臣們依明朝開國以來的祖訓和封建禮制,建議明神宗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歡宮女所生的朱常洛,因寵愛鄭貴妃,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受到大臣與慈聖皇太后極力反對。

明末三大疑案,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明光宗

明神宗和大臣們爭執不下。大臣中也分成兩派,大部分官員支持皇長子朱常洛。朝廷大臣以集體辭職嚮明神宗施加壓力。甚至公然批評皇帝的隱私。

雙方爭吵了十五年。至萬曆三十年,明神宗才立朱常洛為太子,結束了太子之爭。太子之爭最後以明神宗讓步而結束。

太子之爭時,內閣首輔四人、部級官員十幾人被迫去職。一百多位中央及地方官員被罷官、解職、發配充軍。被罷黜的官員中,有位名叫顧憲成的官員,在一個名叫東林學社的地方聚眾講學,聚攏了許多被罷黜的官員,“東林黨”成形。

國本之爭對明朝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皇權和臣權的鬥爭中,臣權得以慘勝。明神宗認為這是自己的家務事,應由自己乾綱獨斷,這不僅是對寵妃有所交代,還是皇權在握能夠舒心施展的表現。

朝廷大臣則認為,這是國家根本的大事,應當遵循祖制和封建禮制。在他們心中,渴望像張居正那樣施展權力,

皇權應該受到限制。

冊立太子的鬥爭,讓明神宗心中惱怒,不再勤政,開始使用太監處理政務,對抗朝中大臣,朝中大臣分化兩極,導致閹黨形成。

朝中大臣發現了施壓皇帝的辦法是群體性力量,即抱團抗爭,於是形成宣、昆、齊、楚、浙五黨和東林黨。這些群體在抗爭皇權、閹黨的同時也相互鬥爭。此時的東林黨,還是好的,他們在維護正統的皇位繼承原則,穩定統治秩序,制衡皇權以及弘揚官僚正氣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太子之爭以朱常洛為太子結束了,但後來發生的明末三大疑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被認為是太子之爭的延續。

02、梃擊案

"梃擊案"是太子朱常洛被刺殺的政治事件。因刺殺者手持的兇器是棍子,又稱"梃",所以稱為"梃擊案"。

萬曆四十三年,有個叫張差的人,手持木棒闖入太子的居所——慈慶宮,並打傷了守門太監。張差被審時,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引進的。時人懷疑鄭貴妃想謀殺太子,但皇帝不願深究,最後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死。又在宮中密殺了龐保、劉成二太監,了結此案。

朱常洛是明神宗在朝廷大臣們的重壓下才冊立為太子的。在冊立朱常洛為太子時,明神宗把鄭貴妃所生的朱常洵封為福王。鄭貴妃和福王一直沒有放棄太子之位。

刺殺案發生後,刑部官員為了迎和皇帝,將此案定為"瘋癲奸徒做的瘋事"。朝廷中東林黨官員稟持公正,查明是鄭貴妃手下太監引進的,並且和鄭貴妃的父親有關。

朱常洛在明神宗的壓力下,無奈地表示此案和鄭貴妃沒有關係。查明案情的東林黨官員後被明神宗尋由罷官入獄。

梃擊案背後主使是不是鄭貴妃已無定論,也有人懷疑是太子自演自導的一出苦肉計,目的是藉此陷害鄭貴妃。而梃擊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無人知曉了。梃擊案遂成為晚明三大疑案之一。

明末三大疑案,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梃擊案"是皇室內部的權利鬥爭。也是朝廷大臣與後宮閹黨的權力之爭。是太子之爭的延續,只不過由皇權和臣權的鬥爭,變為臣權和後宮閹黨的鬥爭。它的結局是,朱常洛穩固了太子之位,以鄭貴妃為首的外戚和閹黨受到了壓制,福王朱常洵無奈地去了藩地。

03、紅丸案

"紅丸案",朱常洛生病後因服用紅色"仙丹",致使病情加重,不治身亡。

萬曆四十八年,明神宗死後,太子朱常洛繼位。繼位十天後,朱常洛生病,命太監崔文升診治,服藥後狂瀉不止。朱常洛又命李可灼呈上"仙丹",首輔勸阻不聽。服用後病情加重而亡。

朱常洛服用的紅丸,是自己要求李可灼呈上的,沒有鄭貴妃參與。況且朱常洛已登基,即便朱常洛沒了,也是由朱常洛的兒子即位,沒有鄭貴妃的兒子什麼事,鄭貴妃沒有理由謀害皇帝。

朱常洛即位一月即駕崩。朝廷中東林黨人藉機伐異。因太監崔文升曾是鄭貴妃宮中太監,便將此案和"梃擊案"聯繫起來。東林黨人彈劾首輔大臣方以哲,認為他有謀害皇帝的嫌疑。深層原因卻是方以哲和鄭貴妃交好。

新即位的天啟皇帝只是將首輔大臣方以哲貶職回鄉,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邊疆。草草結案了事。

"紅丸案"究竟是不是後宮閹黨所為,沒有定論。東林黨人則藉機對後宮閹黨進行打擊。

04、移宮案

"移宮案"是東林黨人為主的朝廷大臣與後宮閹黨的直接衝突。

明光宗朱常洛死後,立明熹宗朱由校為帝。明光宗寵妃李選侍想控制明熹宗朱由校,因此李選侍也居住在熹宗朱由校所在的乾清宮內。

明末三大疑案,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當時,鄭貴妃、李選侍、魏忠賢來往密切。想利用熹宗朱由校年幼之機,控制朱由校,進而把持朝政大權。

朝中大臣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等,為了防止李選侍干預朝事,逼迫李選侍移到仁壽殿噦鸞宮。李選侍雖已“移宮”,但鬥爭並未結束。“移宮”數日,噦鸞宮失火,經奮力搶救,才將李選侍母女救出。噦鸞宮失火後,朝廷議論紛紛,流言四起。

是誰在噦鸞宮放火?為什麼放火?目的是什麼?成為疑案。此事件史稱"移宮案"。


明末三大疑案中的中的許多疑點,迷霧重重。後世史界對此的解讀也是眾說紛紜。但能達成共識的是:自梃擊案開始,明朝朝廷就成為權力的角逐場,沒有道德節操,沒有光明磊落,沒有家國情懷。有的只是為達到目的的不擇手段,只是對權力的極致追求。明朝自此開始急劇衰敗。

明末三大疑案的影響

一、皇權失去應有的影響和地位

封建社會的固有權力格局是,皇權處於超然地位,擔任的是仲裁者和掌舵者的角色。皇權俯視朝廷大臣之間的權力鬥爭,扶弱鋤強,平衡權力。皇權選擇支持有利於統治的人物和措施。

從“國本之爭”到“三大案”的發生,萬曆低劣的政治能力和理政水平,使得皇權失去了超然地位,從仲裁者和掌舵者變成了直接權力鬥爭的參與者。萬曆面對朝中大臣的壓力,採取拖延、躲避的消極應對,萬曆三十年不上朝就是這種心理的表現。朝中大臣看到皇帝的弱點,看到了群體性力量的好處,各種黨派必然產生。

明末三大疑案,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二、黨派的形成導致政治腐敗

朝中大臣對張居正時期的權傾朝野,滿滿的羨慕嫉妒恨。朝中官員沒有派系的庇護,就無法在朝廷中立足,更別提受到擢升和重用。在逼退皇權的同時,各黨派開始權力鬥爭。對方黨派提出的建議,支持與否取決於是否對己方黨派有利,而不是判斷它是不是對朝廷國家有利。

儒家思想中的忠心中正,家國情懷在此蕩然無存。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清兵攻城略地時,朝中大臣和東林黨人的醜態表現的淋漓盡致,遠不如皇族和太監們來的剛烈。

三、閹黨的產生成為必然

天啟皇帝比他的祖上萬歷的水平要高許多。他深知權力的精要在於制約和平衡。天啟看到在面對皇權時的朝中大臣們,是不分黨派團結一致的,於是他做出了重要的決定。扶持魏忠賢閹黨的快速崛起,同時擴大錦衣衛和東、西廠,大興特務政治。

閹黨對朝中東林黨起到了很大的制衡作用。朝中文官類似“三大案”中的肆意妄為再也沒有發生。閹黨和東林黨人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朝廷的政務走向正軌。

直到崇禎即位後,將閹黨徹底剷除,朝中文官沒有了制約,崇禎又沒有能力控制朝廷,大明不可避免的走向滅亡。

明末三大疑案,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冷酷之極的權力鬥爭

歷史的腳步已經遠去,現在探究“明末三大案”的誰是誰非已沒有意義。但必須要在這個歷史事件的影響中,提取對今天有益的部分。

那就是公體為國,家國情懷。沒有了國家,你是什麼,什麼都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