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偉大的聖人,但他也有缺點,能否詳細談談?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你好,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孔子的缺點: 孔子 , 缺點 ...孔子的缺點:1.孔子覺得農業是下賤的工作,鄙視農民,認為務農者皆是不思進取的頑愚之輩,主張人民都走上官仕之途,輔助君王。2.孔子認為皇帝是上天選定的領導者,不可推翻(雖然他主張皇帝應該仁政愛民)。孔子支持並維護封建制度,因此儒家一直以來深得君主歡心。P.S:個人認為孔子有說粗話的習慣。在《論語》中,曾有記載某篇孔子與弟子的對話,每次碰上他不同意或是不屑的言論時,他總是會說:“求!……”雖然在課文中,解釋說“求”是語氣詞,但本人總覺得這個字“疑似”某粗話,也不排除孔子的弟子在收集孔子的言論時,為了雅觀,把該字稍作改變的可能。當然,這一點是不被公認的。


波瀾不驚的世界


長期以來,幾乎所有教科書、辭典、百科全書中都講:孔子打破官學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之風。

  孔子是我國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人士,這是沒什麼問題的。但一定要說是因為有了孔子才打破官學壟斷、才有了私人教育,這恐怕不是歷史事實。

  我國自古就有極為重視教育的傳統,在孔子之前,教育之普及、文化水平之高恐怕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禮記•學記》中講:“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孟子也講:“設為庫序以教民,庫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滕文公上》)我們都熟悉子產不毀鄉校的故事,子產比孔子約長三十歲,是同一時期人,可見孔子時代“鄉校”是很普及的。“鄉”的規模,有解釋為一萬二千五百家,有解釋為三千六百家。如果連“鄉”都普遍有“校”的話,那就很難說是“官學壟斷”了。

  

  孔子自述“吾十五而有志於學”(《論語•為政》),又自稱“吾少也賤”(《論語•子罕》)。既然“少也賤”的孔子都可以受到良好教育,那就很難說“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是自孔子始。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孔子時代乃至孔子之前,“官學”與“私學”的界限很可能就並不明顯。我們甚至可以做這樣一個假設:對“國人”來說,也許原本就沒有官學與私學的區別,因為在理論上每個“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當然,這一假設能否成立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下面就孔子教育思想的優缺點談一些個人看法。

  孔子教育思想的缺點:

  1、忽視科學

  忽視科學這點是中外不少人對孔子的批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孔子那個時代,中國自然科學已經有了驚人的發展和積累,主要有:

  

  2、 缺乏尚武精神

  如果說忽視科學是先秦多數士人之通病的話,那缺乏尚武精神恐怕只有孔孟、楊朱等少數學派了。以軍事見長的孫子等人就不用說了,主張耕戰強國的商韓吳起等人也不必說了,就是《墨子》、《管子》中也有相當篇幅、很高明的軍事理論和技術,連主張虛靜無為的《老子》中,雖然多有反戰言論,但也講獨特的用兵之道,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第六十八章》)等。

  

  3、缺乏務實精神

  如上文所講,孔子不講科學、不講軍事;以前也曾述及,孔子不講經濟、不講法制。那麼孔子講什麼呢?只講兩類內容:一類是《詩》、《書》、《春秋》等“文”類;一類是禮儀、道德、倫理等“禮”類。因為孔子認為有這兩類東西來維護君主統治、防止犯上作亂就已經夠了,這就是他的那句名言:“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句話在《雍也》和《顏淵》中重複出現,可見這是孔子本人所注重的觀念。

  孔子還有另一句名言:“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器”是器具,孔子這句話是說:理想的君子是不像器具那樣,具有某方面用途。

  那麼,孔子是不是說“君子”應該有多方面用途、有多方面能力呢?不是。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應該坐而論道、不做任何具體事。孔子並不欣賞有多方面實際才能的人。

  孔子諸弟子中最有才能的要說是子貢了:政治上“常相魯、衛”,外交上出使一次使“五國各有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學術上被孔子稱為“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並且經商能力突出,是位商業鉅子,因此當時有“子貢賢於仲尼”(《論語•子張》)的說法。而且子貢對孔子的貢獻也可以說最大,孔子厄於陳蔡時,是子貢使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史記•孔子世家》);由於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因此“夫使孔子名佈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史記•貨殖列傳》)

  但孔子並不很欣賞子貢。他曾當面對子貢說:“汝器也”(《論語•公冶長》),聯繫他所講的“君子不器”,“汝器也”並不是一句好話。(不過當子貢進一步問“何器也?”他答曰:“璉瑚也。”還是肯定子貢是廟堂之器。)另一次他還故意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子貢自然回答:“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孔子進一步肯定:“你的確不如顏回。我和你都不如他。”(“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同上》)

  孔子最看重、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顏回的確聰明好學,上文中講子貢曾稱讚顏回“聞一也知十”;顏回去世後,孔子甚至認為再沒有好學的人了:“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論語•先進》)他的心地也很善良,孔子稱讚他:“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他的性格比較溫順,孔子曾講:“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論語•為政》)甚至認為他過於溫順了:“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悅)。”(《論語•先進》)他的修養也很好,孔子說他:“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同上》)但顏回做過什麼具體事情嗎?什麼也沒做過,連謀生也是個問題。(“回也其庶乎,屢空”《論語•先進》;“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

  孔子自己只注重“文”和“禮”,不喜歡實用學問,因此也最欣賞顏回這種沒表現過實際能力,但好學、在為人上溫順謙恭的人。

  

  4、二分法思維,缺乏包容度

  二分法思維是指那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我即敵、否認或忽視中間狀態存在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必然導致缺乏包容度。

  孔子二分法思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他的“君子”、“小人”之辨。《論語》中提及“君子”的有一百零幾處,提及“小人”的有24處,其中將“小人”和“君子”作鮮明對照的據我數為19次。也就是說,孔子在提到“小人”時,幾乎都是用來與“君子”作對照的。其中為人們所熟知的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等等。

  那麼,除了“君子”和“小人”外,還有沒有第三類人、第四類人呢?在孔子的言論中沒有發現。

  

  有些尊孔者曾質問說:基督教在中世紀也禁錮封閉,經過改造不也在現代社會發揮作用嗎?為什麼對孔學就這麼苛刻?但孔學與基督教在相當關鍵、本質的一點上不可比,那就是原初的基督教有相當濃厚的注重平等的平民色彩,而孔子思想中沒有。

  耶利了。

  2. 啟發式教學方法

  孔子也是很喜歡教學的。如上面所引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雖然他自謙地說“何有於我哉”,但正說明“教”與“學”都是他內心的願望。

  《論語》中直接有關教學方法的論述並不多,但很有價值。

  他最經典的一段教學名言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意思是:學生不到百般思索、發憤非想弄清楚的時候,不要啟發他;不到心裡有些明白、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開導他。如果告訴他房間的一個角,他不能推論出其餘三個角來,就不要再告訴他了(要讓他自己去思考)。這種結合並注重發揮學生本人主動性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直到今天也仍然是很高明的。

  但另一件事值得我們討論討論:孔子同鄉有個少年,有天來給孔子捎個信。有人就問孔子:這孩子挺求上進的,是不是?孔子答道:我曾看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曾看見他與先生並肩走。我看他不是求上進的孩子,而是個急於求成的人。(“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憲問》)

春秋時的魯國以好禮、多禮而著稱,孔子又是魯文化土壤產出的禮學大師。孔子看人主要不是看他是否聰明好學,更討厭活潑勇敢,而是格外注重他一舉一動是否符合尊卑有序的禮數。這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好處還是沒好處?

  魯迅曾寫過一篇雜文《從孩子的照相說起》,其中寫道:“但中國一般的趨勢,卻只在向馴良之類——“靜”的一方面發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一個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潑,健康,頑強,挺胸仰面……凡是屬於“動”的,那就未免有人搖頭了,甚至於稱之為“洋氣”。……其實,由我看來,所謂“洋氣”之中,有不少是優點,也是中國人性質中所本有的,但因了歷朝的壓抑,已經萎縮了下去,現在就連自己也莫名其妙,統統送給洋人了。”

  人們都知道,“洋”孩子最沒禮數,小小年紀就和家長老師討論、爭論問題,一點兒沒大沒小。但迄今為止大多數發明創造、新思想新觀念還是“洋”人們做出來的。而越是講禮數、講“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的孔學居統治地位時,中國人就越守舊停滯、缺乏創新創造力。“五四”時期反禮教究竟是反錯了還是反得不徹底?

  3. 豐富了倫理行為準則

  以前曾討論過,孔子偏離扭曲了相當一些上古基本倫理傳統,例如:只講“子孝”而從不提“父慈”,只講“事君以忠”而從不講“忠於民”,將以“德”為中心改變為以“仁”為中心,將“以義制事”扭曲為“小人喻於利”,將“禮繁則亂”的主張轉換為繁文縟禮,等等。但他也的確提出了一些以往典籍中(尚)未見到的帶普適意義的有關倫理行為的準則,這應該說是對我們民族思想文化的貢獻。

  孔子這方面的言論有不少,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過猶不及。”(《先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子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陽貨》)等等。

  孔子之所以能被尊為聖人,多位有才能的學生之所以能夠服他,這是需要有一定資本的。我們反對的是聖化崇拜、句句是真理,反對的是禮教這部分思想;但對其思想言論中有價值的部分,我們也沒有理由不予肯定。

  4. 宣揚了德政惠民思想

  孔子雖然將西周時代“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民本思想改變為“君君,臣臣”的君本思想、加進了或強化了尊卑有序的禮數,但他也的確宣揚了上古傳統中的德政惠民思想。

  《論語》開篇不久的一段話可以說代表了他的政治準則:“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他講“愛人”在不少情況下也很可能是真心的,比如這件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

  他曾稱讚子產說:“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他也主張“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堯曰》)。

  一次魯哀公問孔子的弟子有若:今年歉收,我用度不夠,怎麼辦?有若答道:為什麼不只收一成稅呢?哀公說:我收二成稅還不夠,收一成哪行呢?有若回答:百姓夠了,君主怎麼會不夠?百姓不夠,君主又怎麼會夠?(“哀公問與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合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

  有若與哀公的這段對話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常常成為後世輕徭薄賦、藏富於民的理論根據。儘管這番話是孔子弟子講的,但也可以算孔子一半功勞。(有人也曾指出,過分強調藏富於民、國家財政空虛,這對國家百姓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在有急難時。這一看法也值得考慮。)

  5. 繼承了注重教化的傳統

  我們民族自有記載的堯舜禹時代起,就有重視教化的傳統。如《舜典》中即有:“帝(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大禹謨》中有“明於五刑,以弼五教。”《夏書•胤徵》

中有“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意思是說:每年開春,有官員在大道上搖著木鈴宣講法令政令,並收集意見。《左傳•襄公十四年》中有:“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可見《胤徵》中所載是實。)

  

  孔學這種“興禮教”受到後世很多儒生的追捧,但推廣體現尊卑有序、繁瑣複雜的“禮”的規矩和程式對國家繁榮富強是否有利,這也不在這些儒生們的考慮範圍內。對這種“興禮教”應給與正面評價嗎?

  


歷史回放機999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人無完人,孰能無過。聖人也是一樣。

首先他鄙視農民,看不起勞動者。他認為都都者都是不思進取的頑愚之徒,也不許他的弟子從事農業或與之相關的產業。

其次他認為皇帝是上天選定的不可推翻。孔子支持並維護封建制度,他所倡導的儒家思想,還好符合當權者的利益。

再說是愛說粗話。孔子有一學生叫做宰予,宰予是一個能說善辮之人,說起話來非常動聽。孔子對他很重視,經常給予很多的見意,但是宰予並不喜歡聽,還經常與孔子抬槓。有一次他問孔子:一個有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井裡頭有仁在那裡,他應不應該跳到井裡?這讓孔子很無奈。還有一次他問孔子,三年的守孝時間太長,一個君子三年不參加禮儀活動,不練習音樂,不工作會影響他的學識與經驗,認為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大家都知道孔子是非常注重禮節的人,不會認同宰予的說,便問他:你沒有守孝三年就吃新的糧食,穿新的衣服安心嗎?沒想到宰予竟然說:安心。這下可把孔子氣壞了,就說如果你安心的話,你就這樣做吧,宰予走後,孔子還說宰予沒有仁愛之心。除此之外,宰予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毛病,那就是懶,據說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宰予睡著了,孔子很生氣,你不好好學習,大白天還睡覺,浪費這短暫保貴的時間,實在是太懶惰了,一氣之下他便說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的千古名句。


王玉潔507


聖人當然也不是完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批孔時,批孔的內容識為孔老夫子有以下幾點不足。

孔子在魯國當代理司法部長時,以守舊的觀點殺了柳某某,名字記不清了。

二是: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就是要恢復周代的禮儀。

三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讓婦女受到了歧視。

四是:看不起勞動人民,四肢不勤,五穀不分。

其理論是上智與下愚不移。


沂蒙沙2019


提到孔子,大家都知道,這是一位“聖人”,是個非常偉大的人。但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孔夫子也是有著自己的缺點的。

第一、孔子歧視勞動人民,歧視農業,認為其皆不思進取之輩,也不許自己的弟子從事農業。

第二、孔子主張貴賤有序,也就是說他看不起地位比較低的人。竊以為,這也是他很大的一個缺點。

第三、孔子的長相不太好。據說他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暴牙齒,大耳垂肩等等,果然是其貌不揚。不過,人也是不可貌相的哦。


青楓雨霜


一提到孔子,我們總覺得他給我們一種難以接近高冷的形象,認為他是一個不苟言笑,行事說話都一板一眼的人.但是其實孔子並不是這樣一個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自己的喜好



用戶103297736390


孔子是聖人、可沒傳成聖的秘訣、這或許是缺點[可愛]


用戶204119944529


連聖人也要評判,你得有多聖?


用戶7595998985279


這麼偉大為什麼要批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