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辮子,那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

不容青史盡成灰


辮子及腰,閒庭信步,看花開花落,聊天地人生;辮子繞脖,奮戰沙場,徵東南西北,為江山統一。

大抵是眾多清朝熱血男兒的現實寫照。

與其它朝代的熱血男兒不一樣的是,他們頭上的那條烏黑的長辮子,有時候比女子的滿頭釵飾還搶眼。

清朝男子一律要留辮子,對於禿頂和光頭的人有什麼影響?

一、“剃髮令”有特權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漢人剃髮被視為不孝。

清朝初期,為了打擊漢人的信仰,消弱漢族人民的反抗意識,清政府頒佈了“剃髮令”。

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改剃滿族髮型,即頭上的頭髮要被大面積剃掉,只在頭頂和後腦勺留一小撮頭髮紮成辮子。

這個命令限制了修髮型的時間,十日的限期內不剃髮,或者剃髮不合官方標準的,嚴懲不貸,甚至會被斬首。

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剃髮令允許禿頂推兩邊,光頭不需要留辮,前提是得要聽話。

禿頂和光頭的人腦袋瓜本來就大面積光亮著,在這一剃頭運動中,他們倒也省心不少。特別是光頭的,只是無法能達到官方“留兩小辮子在頭上”的標準而已。

二、中期辮子進化

隨著清朝勢力的逐漸統一和穩固,剃髮規定有所放鬆,辮子也是由前期的留兩撮改留頭頂那一撮就可以了。

而且頭髮留的範圍可以大一些,這時候的辮子就比較大,有垂感,比較大方得體,不像前期那般小家子氣了。

而對於禿頂的人來說,只需要剃後腦後面那小部分的頭髮,辮子照樣可以編。

而對於光頭的人來說,也沒什麼大影響的,只是省了編辮子的工夫,少了甩辮子的瀟灑而已。

三、晚期制度松

到了清朝晚期,剃髮越來越寬鬆了,男子剃掉前半部分頭髮就可以了,後腦勺後的頭髮全部編在一起,編起一根長長的大辮子。

可以擼辮沉思,也可以繞辮練武。大辮子也成了清朝男子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隨著時間的增長,滿漢兩族之間的相處越來越和諧,社會上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事端和摩擦,扎辮子也成為了一種習慣。

至於禿頂和光頭是怎麼樣的,已無關要緊了,只要他們不反清就行。

時代在變更,清朝的辮子風景也漸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史書的記載,成為後人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大家都知道有清一代對於留辮子這條規定執行的還是很嚴格的,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也是讓無數漢人掉了腦袋,但有些人天生就沒有辮子可以留,比如說禿頂和光頭,那也不能無中生有的留辮子吧,難不成還讓人家人頭落地了不成?那這些人怎麼辦呢?

在一開始清朝剛剛定鼎中原的時候,對於留辮子改服裝的規定還是比較嚴格的,像“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這個背景發生的,大環境如此,所以清廷從中央到地方都是大力推行,違者就是重罰。但這種特殊原因還是考慮到了,畢竟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呀,清政府很大度的允許禿頂推兩邊,光頭不需要留。

後來隨著清王朝統治時間的延長,雖說全國保留辮子的人越來越多,剃掉的頭髮卻越來越少,不再是以前那種只留下一點扎辮子,而是剃掉一點意思意思

。光頭和禿頂就更加舒服了,一點都不用操心和頭髮有關的問題。後來太平天國鬧事的時候,出了一批“長毛軍”就是指太平軍留了辮子又不剃頭髮。

從一開始的“剃髮令”到後來的法紀鬆弛,其實主要還是和清朝統治理念有關,一開始清朝人是為了讓漢人從思想上接受他們的統治,這就像後來的日本人在東北,臺灣教授日本文化一樣,隨著後來時間的增長,漢人漸漸接受了滿人的那一套,自然也就沒那麼多事,扎辮子也成為了“根深蒂固”的一件事,至於禿頂和光頭是怎麼樣的,沒多大關係,只要他們聽滿人的話就行。


一樹梅花一放翁


清朝統治中國後,滿族人要求漢族人都要改穿滿族服飾和帽子,還下達了剃頭令,要求漢族人都要剃成滿族的髮型。如果漢族人堅持不願改裝、剃頭的話,要麼會被殺害,要麼被流放邊疆。(聶遠的清朝髮型)

漢人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思想影響,剛開始願意剃頭的並不多,無奈清廷下達了嚴厲的剃頭令,不執行的話都得死!所以好多漢人才迫不得已去執行剃頭命令。那麼當時光頭和禿子沒有頭髮,剃不了頭算違法嗎?會被殺頭嗎?

我們先說下清朝每個階段的髮型

(清朝每個階段髮型,人長得不帥的話,真扛不住前期和中期這個髮型!)

清朝初期的時候,留的髮量很少,除了頭頂上和後腦勺下方留一小撮頭髮紮成辮子外,其餘的頭髮都要被剃光,給人看起來很奇怪;

到了清朝中期,僅有頭頂部留了頭髮,不過留的稍微比清朝初期多一點,同樣紮成長長的辮子;清朝晚期的時候,就是想清宮劇裡面看到的差不多了,就是將前半部分頭髮剃掉,後腦勺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

(人長的醜的話,在清朝就不要活了)

為什麼要剃頭留辮子?

清朝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頭來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讓漢人習慣滿族的髮型。到了辛亥革命之後,民國又號召男子剪掉辮子,當時又大部分男子不敢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剪掉辮子後被官府砍頭,可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頭令”政策對漢人影響極深。(《延禧攻略》中這個應該是清中期的髮型)

那麼光頭和禿子沒有頭髮可以剃,會被砍頭嗎?

清朝時期,所有人都得留辮子,對於禿頂的男子,只要不是頭髮全部掉光,那就將兩側的頭髮剃去,留下腦後邊一小撮頭髮編成辮子就可以了。對於光頭的話,那就沒有辦法了,不能因為人家沒有頭髮就把他給殺了吧,所以光頭是最沒有壓力的。到了清朝中後期,連皇帝自己都常常穿明代衣冠做模特繪畫,比如雍正、乾隆皇帝。剃頭令從那時起就變得越來越寬鬆了。

太平天國時期,男子索性就留起了頭髮,男子頭髮越多,說明清朝的統治力越來越薄弱了。


牛耳歷史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以後頒佈了剃髮令、易服令、解足令。而對於剃髮令,當時要求沿路居民、官員10天內必須剪成官方指定髮型(金錢鼠尾型),也就是清朝的辮子頭,否則就砍頭,這就是著名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每個人都要留一小條辮子。

那麼,問題來了,禿頂或者光頭的人怎麼辦 呢?

縱觀整個清朝,在對於剃髮令最嚴酷的順治時期,出臺有:剃髮不如式者亦斬。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如果跟朝廷規定的不一樣,哪怕只是辮子粗了點兒,也會被視為犯法,當斬。

所以,光頭者斬,而禿頂者視情況而定。

如果你就是任性,而不想留官方髮型,還不想被砍頭,那就只剩下出家當和尚這一條路了。

而等到康乾時期,國家平定以後,老百姓對於剃髮已經習慣,滿清政府開始崇尚漢學,統治階級的獎懲開始充滿人性化,並不太在意剃髮樣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適當的加粗或者前面多留點也無傷大雅(蛇尾型),在這個時期,對於光頭和禿頂的沒有人會特別追究,當然面子上基本要過的去。


而在之後,慢慢催生了假髮產業鏈,但清朝的辮子在腦袋後面,假髮穿幫的可能性很大,但穿幫的人被抓住以後,頂多就是被教育批評,行為惡劣的罰點款罷了。

之後的清晚期,滿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導致朝堂上的漢人反而比滿人還多,儘管已經習慣了剃髮,但骨子裡的儒家思想,還是讓他們在規則範圍內有了小小的對策,逐漸形成了月半頭(牛尾型)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大多是這種樣式。


所以說,不同時期對於光頭和禿頂的人的處理方式也不同,但是不論金錢鼠型,還是蛇尾型,乃至後來的半月型,顯然都不符合漢人的習慣。

儒家文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大宋在為陽明心學追根溯源時,查閱過清朝的有關文檔,曾發現過類似的案例。只是當時是在圖書館,忙著看陽明心學的資料,沒有注意複印清朝辮子的資料,可惜可惜。

在大宋的印象中,清朝的相關規則是:就算禿頂,剩下的頭髮也要織成辮子。

就算禿到幾乎光頭,哪怕只有一兩根頭髮,也要織成辮子。

如果實在連一根頭髮也沒有,則要向保長、族長事先彙報,記錄在案,以便在風紀官來抽查的時候,可以有憑證。

此外,這個問題,周星馳早想到了。看《武狀元蘇乞兒》中的相關場景——


當時,周星馳演的蘇乞兒正在妓院玩耍,與僧格林沁及趙無極爭風吃醋。中間,趙無極看到蘇乞兒披頭散髮,就抓住了這個把柄。

不過,周星馳何其天才,這個細節正好是無厘頭笑料,他豈會錯過,於是,蘇乞兒就有了這根小辮子,看圖——

注意看,周星馳手中拈著的那一撮頭髮,就是一根小辮子。

兩位對手看了以後,就沒有藉口了。

一根不起眼的小辮子,在清朝,那簡直是可以保護腦袋的大力士啊。

.


大宋2019


明朝末期,以皇太極、努爾哈赤為首領的女真部落入侵,一個是氣數將近的王朝,一個是充滿野氣朝氣蓬勃的新勢力,最終明朝以恥辱性的靖康之恥結束了對中國的統治,同時也來開了將近三百年的統治。

女真部落以滿族為主,部落裡的野氣表現很多,“剃髮令”,強制要求統治下的各民族,剃成滿族的髮型,也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頭頂剃光頭髮,頭後部留個長辮子這種髮型。

想在普通老百姓中施行這種民訴上的政策自然會面對巨大的阻力,古今亦然,更何況是要普遍地剃髮,留一個讓人一下子很難的髮型,更何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已經深入漢族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認知之中。對清朝這種政策,反抗者大有人在。

這時,野蠻的民族一般都會採取高壓強制措施,清朝也不例外。“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剃髮引起的血案並不在少數。

在持續高壓之下,最終滿族髮型在普通老百姓施行開來。這就涉及到了禿頂和光頭的人的處境,首先禿頂的人做一個留辮子的髮型並不難,將禿頂兩邊頭髮剃掉,再在尾部留個長辮子就好。而光頭的人,則要危險的多,可以戴個有辮子的假頭套,或者出家,否則在政策執行嚴格的時候就很危險了。


老李有刀


從金國開始,女真人就這樣了。清朝的女真人沿用了這種風俗。客觀上講,這是為了騎馬,頭髮不會擋在眼前設計的髮型。和女真人、滿洲人相比,契丹人的髡髮更具有當代性,非常時髦。目的也是類似,易於打理,不擋眼睛,而且起範兒。

禿頂的好說,有多少頭髮,就梳多長的辮子。

光頭強屬於自然災害,估計政府核查清楚,也只能得過且過了。


小板凳看電影


您的問題很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吧。

清朝推行削髮令,就是所謂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當然,這個法令的實施力度與執政時間相對應,關於禿頂和光頭的人在不同時期,也就有了不同的後果。

在清朝初期,滿清王朝為鎮壓漢人,決定從物質到精神的雙重統治,剃髮,也就意味著對漢人幾千年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儒家思想的顛覆,所以,剃髮,也稱之為“剜發”,每次剃髮都是相當於被千刀萬剮一般,這種折磨對於讀書人尤其大,所以,今人總會說清朝人沒有骨頭,那就是因為,骨頭早已經隨著剃髮一起被剔除了。

『金錢鼠尾辮』

在清早期,即乾隆以前,清朝比較流行此種髮型,該髮型為女真族習俗。



從圖中所見,可以看出為什麼當時漢人不願剃髮了,太醜了!

『豬尾辮』清朝中期

『牛尾辮』清晚期比較流行,也就是現在影視劇中比較喜歡用的一種髮型——月半頭。

縱觀整個清朝,在對於剃髮令最嚴的順治時期,出臺有:剃髮不如式者亦斬。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如果跟朝廷規定的不一樣,哪怕只是辮子粗了點也被視為犯法,當斬。所以,光頭者斬,禿頂者視情況而定。

而等到康乾時期,國家平定,老百姓對於剃髮已經習慣,滿清政府開始崇尚漢學,統治階級的獎懲開始充滿人性化,並不太在意剃髮樣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適當的加粗,無傷大雅。這個時期,光頭和禿頂沒有人會特別追究,當然,面子上還是要過得去,因此,催生了假髮這條產業鏈,但由於這個時期的髮式在腦後,假髮穿幫的可能性極大,但頂多也就是教育批評罰款罷了。

清晚期,滿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導致朝堂上下漢人居多,儘管已習慣剃髮,但骨子裡的儒家思想還是讓他們在規則範圍內有了小小的對策,逐漸形成了月半頭。這個時期,頭禿頭者無所謂(或帶假髮,或參假發一起辮),光頭者(如為底層老百姓則頂著光頭,如是富貴人家,則多會戴假髮或帽子)



橘子貓cherry說道


清朝沒頭髮的人怎麼辦?

古代好多少數民族的人,特別是極具尚武精神的少數民族,男人都是要剃光頭或者是光頭上某一部分留少許頭髮,估計是和他們的圖騰有關,在他們看來可能有一些象徵意義,亦或在他們看來那樣的髮型會顯得威武,對他們的敵人有震懾作用。



至於後面留辮子,最初他們留很細的一綹,大概和滿族人的薩滿教信譽有關,現在在東北有些小孩身體不好總長病,家長就會給他們剃個光頭,在後腦勺留一小縷頭髮,這樣孩子就會健康成長了。估計最初滿族人就是這樣的,後來在漢民族裡面推行這種漢族人難以接受的髮型時,折中了一下,整體效果是滿族統治者要求的形式,加入了漢族人對蓄髮的情懷,變成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的那個樣子。



到了清朝男人的髮型就基本固定下來,前面光光後面拖著長辮子。清朝統治者對包括漢民族在內的所有男子規定為:大致意思就是各地人民百姓都一律剃規定的髮型,不管是堅決不剃的,遲疑觀望的,甚至上表章請示保存明朝制度的,都將視為亡命草寇,殺無赦。



清政府指派的江南地方的官員,到處張帖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佈告,同時,還派出一些八旗子弟兵,帶著剃頭師傅,挑著剃頭用的擔子,在大街小巷到處巡邏,如果見到沒有按他們的要求剃規定的髮型,就強行拉過來剃,如果誰膽敢反抗,當場就會把他們的頭砍下來,掛在剃頭擔特製的竿子上,起震懾威脅的作用。



清朝統治者是想在精神上,打壓漢族人讓他們在屈辱中生活,到後來習以為常了漢族人也不覺得這是一種民族性的恥辱,到推翻了清朝統治者要求剪辮子的時候,有一些人反倒接受不了了。



那麼,如果天生就禿頂或者光頭者怎麼辦呢?史料沒有明確記載,應該是沒有什麼制裁辦法,進一步分析應該允許男人光頭。不過當時的這種光頭或半光頭者,如果是當時的時尚達人他們應該帶假髮,那種假髮應該比較簡單,只要把假辮子縫製在帽子上就行。

每個人的尊嚴來自國家的強盛,警鐘長鳴。


7老師262366556


清初推行“薙法令”時,曾有一位前明官員,因為年老謝頂沒有剃髮,最終被判處斬刑。

這個人名叫陳奇瑜,字玉鉉,山西保德州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中進士,曾經出任洛陽知縣、延綏巡撫以至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諸省總督軍務,後來被彈劾降職,其生平歷經萬曆、天啟、崇禎、南明和清朝。

《明史》稱陳奇瑜最後“卒於家”,沒有交代死因,其實他是因為剃髮令的緣故被清朝處死的。此事的全部經過可見於順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十八日一份題為“山西巡按劉漪為審擬紳民違制蓄髮並糾參州官貪銀事”的內閣揭帖。

根據揭帖透露的信息,順治二年(1645年),清朝正式頒佈“薙法令”後,已經被革職在家的陳奇瑜,由於“年老剃頭髮脫,遂將兩鬢及腦後頭髮未剃,一面遮護”。至順治四年(1647年)四月,山西太原府保德州知州賀雄飛到任後,陳奇瑜經常與他一道宴飲,賀雄飛沒有察覺剃髮的事情。後來,賀雄飛以太原府催解加增錢糧為由,向陳奇瑜之弟陳奇璉借銀百兩,又和曹現、錢有庫、嚴可奇等每人借銀十兩。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初八日,賀熊飛從偏關回州,先拜會陳奇瑜;幾天後,陳奇瑜回拜,“用黃傘乘轎,頭戴帽套,內包見獲網巾一頂,前至迎賓館相見”。賀熊飛斥退左右,與陳奇瑜單獨談話時,見他蓄有頭髮,就人將他拘執,摘下其網巾,又將黃傘一併沒收。

陳奇瑜遂即令人請原任北直薊州知州王皋、賓山縣知縣陳時務等人,前來哀懇保領,並寫了擔保的狀子,將陳奇瑜保領到家。陳奇瑜的妾室王俊秀要為他遮飾死罪,就用剪刀將他的頭髮剪去。

賀熊飛將此事上報祝都御史,得到批示:“事幹蓄髮,速查。” 即將陳奇瑜收監。為了脫罪,陳奇瑜狀告賀熊飛貪贓,說賀熊飛到任以後常與他宴飲,宴中數次借銀,貪饕無厭,二月十九日又勒要銀子,並從袖內取出網巾一頂,誣陷自己,待眾人將他保領回家後,又差人向他索要銀兩等。

那麼,陳奇瑜有沒有剃髮,賀熊飛有沒有藉機勒索、誣陷他呢?為了弄清這件事,清朝派人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這兩件事或許是同時存在的。賀雄飛作為州官貪圖錢財,敲詐陳奇瑜,而陳奇瑜確實沒有剃髮,其理由並不是有懷念故明的情節,僅僅是由於“年老發脫,止有肉皮”,“兩鬢與腦後發亦不多,亂紛紛的”,因而有所不忍。最終,賀雄飛被革職,陳奇瑜被判處斬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