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数亿,研发7年的信浓号航母,下海17小时就被击沉了?可能吗?

huoluomo


这可以说是二战期间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舰了。信浓是大和级战列舰的第三艘。

之前的大和以及武藏两艘船是按照战列舰进行的设计,而在后建设的信浓则是在大和级战列舰基础上去掉了战列舰装备而铺设飞行甲板的“应急”设计。日本海军在二战中后期也意识到了海战的核心从战列舰向航母的转移。但如果重新设计建造一艘大型航母对日本来说时间是不够的。

所以日本采取了“改”的方法,用尚未完工的大和级战列舰第三艘舰信浓号为基础改了一艘航空母舰出来。

如果我们看信浓号的三视图,我们不难发现,飞行甲板下面大合级战列舰的轮廓。这艘船的飞行甲板是撑起来的。


即便如此,一艘战列舰其实也不应该那么快的被击沉。这里面的原因其实还在于日本过于赶工了。

被击沉的信浓号当时虽然已经可以开出去了,但是内部缆线还并没有归集到应该走缆线的通道内,舰内有大量的缆线是直接跨过水密门铺设在地面上的。这样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一旦进水,水密门是根本无法关闭的。这也就成了信浓号被射水鱼潜艇发射鱼雷后不能做出有效的损管措施的最主要也是最致命原因。


最后刚刚出海就被击沉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命运。

命不好就怨不了谁了。在战争中会有很多巧合的战例,射水鱼号潜艇发现并成功击沉信浓号则就是一个运气的问题。潜艇命好,就这么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了,这并不是一个伏击或者有预谋的攻击,仅仅是碰上了。


但日本这方也是比较无脑啊,重要的大舰首次出航,还带上了雪风号驱逐舰护航。

对这艘神级的驱逐舰,日本海军心里难道真没有点13数吗?所以说信浓号的沉没是命,带着雪风出去就是玩命。作死和等死真的不是一件事的。


军武数据库


不是下海,是首次出航

另外所谓的研发七年根本不存在

这也不能乱讲啊

(1944年11月11日,“信浓号”于东京湾试航时被株式会社播磨造船所技术员荒川浩所拍摄)

看看历史

大和级战舰“110号舰”(为“110号舰”(信浓号)而特别建造的横须贺第六号船坞遗址)

1939年代后半,美国与日本的关系急速恶化,美国国会于1938年5月17日通过《第二次文森法案》,表明建造新型战舰与航空母舰的计画。因此1938年,日本执行其《第四次海军军备扩充计划》,其中计画建造两艘大和级战舰:“110号舰”与“111号舰”,用作取代舰龄不久即将达30年的金刚级战舰“雾岛号”与“榛名号”的地位。这两艘新舰还要改善比较早开工、兴建中的“大和”与“武藏号”的缺点,要为质量更佳的战舰。

110号舰决定于横须贺海军工厂新造的6号船坞内建造。大和级战舰的排水量超过7万吨,此级超大型战舰预定要建造4艘,往后会出现当有舰只要进行维修与改装、由于能够负荷其排水量的船坞数量不足、剩下的船舰只能排队等候的情况,因此计画将横须贺扩建成一个和吴海军造船厂相同规模的维修据点,不同于其姊妹舰武藏号在陆上船台上建造的方式(该舰于三菱长崎造船厂建造),决定将以重新建造一个大和级专用的第六号船坞。当时横须贺最大的船坞为建造“长门级”的“陆奥号”(排水量33,000吨)的第五号干坞。在费时2年又3个月、耗资1700万日元(当时币值)的建造工程后,完成了长336公尺、宽62公尺、深18公尺的第六号船坞,当时所掘出的砂土被运到了邻近的海军炮术学校来填补海岸,尔后建成了宽广的操场。1940年5月4日,船坞完工,并同时举行了110号舰的开工典礼。110号舰本身建造预算为1亿4770万日元(当时币值),为日本国会议事堂建造费用(2570万日元)的6倍之多。这时为出于保密,开工仪式不得找外头正职的神主,因此请非本业但具神主资格的脚手架组长—大须贺种次来主持[14]。“大和号”和“武藏号”在作预算编列时被称呼为“一号舰”与“二号舰”,因而信浓号也有著“三号舰”的非正式名称,造船工人之间则将110号舰简称为“110”。

信浓原预计将于1945年3月末完成,在日军以此时间为目标而缓慢完成进度期间,日本做出了与美国开战的决定。1941年11月,日军重新评估了包括战舰在内的全数造舰工程,总结潜艇与飞机将被列为优先,大型军舰的建造作业将被搁置。随后,从太平洋战争之初日本攻击珍珠港的行动以及马来亚海战的结果可看出,战舰在面对大量飞机攻击时非常脆弱,故大和型四号舰—第111号舰马上停工并解体,其材料将用于伊势级战舰“伊势号”与“日向号”两艘改装成航空战舰的工程中。之后信浓号被命令尽速建造成能够浮起并拖离船坞的程度,将船坞用为修复中型航空母舰的修复和建造作业。1942年10月,信浓号船壳工程完成,由于其建材被挪至修复战争受损的其他舰艇且工人干劲下降等因素,信浓号的建造工程呈现停滞的状态。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在其日志中记述道,杉浦军令部第三科长和神重德军令部一课成员于4月23日前来司令部拜访,除了提到“第三号舰战舰建造工程要中止,剩馀产能要全用来集中建造航空母舰”外,还表示将继续观望是否该建造超甲巡,而潜艇与飞机则必须增产。

转作为航空母舰

1942年春,由于得知了美国通过建造大量大型航空母舰的《两洋舰队法》,日本则以《第五次海军军备补充计画》(即“改マル5計画”)因应,以新型的改大凤级和改飞龙级航空母舰来增加航空母舰的数量。4月18日,美军以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的16架B-25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即杜立德空袭),横须贺也飞来了一架B-25,并有一枚炸弹命中了110号舰旁正被改造为航舰的“大鲸号”潜艇母舰(后来的“龙凤号”)。110号舰并未受损,也无被美国军机发现。这场空袭推动了后来于同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日军大败,失去了相当于2/3主力航舰兵力的四艘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和“飞龙”)。因此日本海军必须重建航舰兵力,开始赶紧建造和将其他船舰改装成航空母舰。作为此计画的一环,110号要从横须贺第6船坞中挪出,意图用于同时建造2艘飞龙号改良型的云龙级航空母舰(排水量17,500吨)的工程。然而已完成70%的信浓号就连拆除也是件大工程,从横须贺的施工现场来看根本成了空谈,且大和级战舰象征的460公釐主炮专用运输舰——“㭴野号”也于9月4日被美军潜艇所击沉,因此110号舰也难以作为大和级战舰继续建造下去了。

到了这个地步,日本海军决定将“110号大和级战舰”改装为航空母舰,并预定于1944年12月底服役。这时的110号舰已安装好蒸气涡轮机、9座锅炉和舰前弹药库基座,舰体中央则正组装中央甲板厚度等级的隔间,舰尾的弹药库基座业已完成,其内容构造设施则系于舰尾上,尚未装设。在日本海军军令部舰政本部的航空母舰快速增产计划上记述110号舰的改装工程须“航空母舰的装备配置要在不影响工期时间的条件下完成,要以战斗训练为基准改善该舰,研究将舰体构造尽量简化。”1942年7月16日,军令部次长给海军次官《第110号舰(改装)主要项目细则》文件,记事除了排水量、航速外,记述以下的资料:

  • 主要武装为舰载战斗机36架、舰载攻击机18架、舰载侦察机9架,飞机机库置放18架舰载战斗机,另外18架的舰载攻击机则配置于后备机库,其馀则置于甲板上。
  • 飞行甲板厚度达可抵挡俯冲轰炸机的500公斤炸弹攻击,而后部飞机机库厚度则可抵挡800公斤的炸弹。
  • 舷侧防御:同130号舰(即大凤级,该舰舷侧设计可抵挡巡洋舰的200公釐炮弹攻击)
  • 炸弹、鱼雷、航空燃料的搭载量比照130号舰,并可能有快速整备飞机的能力。

对于110号舰航舰改造计画,舰政本部长的岩村清一中将提出该舰需要有不同于以往航舰的作用、要将其作为海上的移动基地的作法,他认为信浓号机库将不配置舰载攻击机与轰炸机,并要配置于前线,供后方航舰起飞的飞机降落,快速补充燃料、弹药和鱼雷。此外还要以厚实的装甲板来保护飞行甲板,令其在敌人空袭下可以执行著海上基地的任务,但在自卫能力上,仅于分设的机库中搭载战斗机。此外,因本身战舰等级的船体和额外装甲板所构成了坚强防御力,该舰将被用作“不沉的航空母舰”,也因此出现了甚至连机库与舰载机都不打算配有的提案出现。“大凤号”本身就以改善原本日本航舰甲板防御力低落的弱点为理念而建造,信浓号初期设计方案更把它视作“海上的航空基地”来加以设计。另外从中途岛海战来看,日本航空母舰承受炸弹攻击的能力太差,因此也有不打算搭载将在舰内配装给前线降落之轰炸机与攻击机的炸弹和鱼雷的意见。

然而此方案却被军令部与航空部人士的反对,经过两个月的争论后,舰政本部的方案被放弃了。神重德参谋强烈反对这种“远程打击战术”的作法、主张将110号舰作为攻击用的航空母舰。最后,110号舰变成万一受敌军攻击,可凭其战舰的构造与装甲甲板而不失其继续战斗能力的航舰,且假若其他的航舰被击沉或无法供自它们起飞的飞机起降的话,110号舰可供这些飞机降落,让舰队的航空战斗能力可以继续保持下去。此外除了自卫用的战斗机外,还要配备攻击机、供其他航舰飞机使用的燃料、鱼雷,类似大凤号的功用。航舰改造工程进行全面修正成加入机库与飞行甲板的装甲板,并扩充燃料库与弹药库空间。1942年7月末,110号舰决定要改装为航空母舰,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基本改造计画,9月急忙地向海军大臣报告。舰政本部的基本设计于11月结束,更细微的设计内容到横须贺船厂继续进行。到了1943年初,工程重新开始。

反复无常的施工期

“110号舰”于1942年9月重启建造作业,预计在1945年2月底将会完工。然而日本海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中战斗中损失了大量的舰艇,另有多艘船舰受损。1943年3月25日,海军军令部长岛田繁太郎下令“各工厂以维修受损舰只优先,新舰的建造仅限于“松级”驱逐舰和潜艇”。同年8月,“110号舰”的建造工作再度中断。加上,横须贺工厂忙于水上机母舰“千代田”改为轻型航空母舰的工作以及修理在南太平洋海战严重受损的航舰“翔鹤号”,即使把工人增加到4,000人也依就难以负荷的状态。但不可思议的是,竣工时期为1945年1月,还比之前要求的提早一个月。

在三个月后的“马里亚纳海峡海战”中,日本海军惨败。一次损失了三艘舰队航空母舰(“翔鹤号”、“大凤号”以及“飞鹰号”),特别是失去“110号舰”的原型舰——“大凤”,更是给前者建造人员很大的震撼。然后有意见指出,为了对抗来袭中的美军,还是要造“110号舰”。7月,在下达“1944年10月15日必须竣工完毕”之命令之同时,还要求本籍定为“横须贺镇守府”。7月1日,“信浓号”正式以航空母舰的舰种登录,还规定因为有必要参加一次战役,先搭载必要之装备,其他等回港再另外装设。根据《海军造船技术概要》,军令部对横须贺海军工厂长下达之命令如下:

  1. 军官与士兵的居住设备必须尽可能简单。
  2. 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尽可能不要使用木质材料。
  3. 省略防毒气隔间的气密工程测试。
  4. 省略中甲板以上的隔间气密测试。
  5. 先将造机、造兵相关工程列为较后顺位。
  6. 工期目标是10月5日进水。10月8日命名式后系著停泊。10月15日竣工。

虽然建造计画已经晚了,但为了弥补“大凤号”的损失,初期的竣工日期提早了五个月。由于熟练工人都被充军了,为了弥补人手不足的窘境,故不但是纠集了民间造船厂的工人,连同海军工机学校的学生,甚至动员了其他不同性质科目的学生、朝鲜与台湾工人、“女子挺身队”投入建造工程。然而,同为大和级战舰的“武藏号”光搭载舣装就花了19个月的时间,“信浓号”只用3个月就强行上马被认为是存在问题的。海军省相关的性能审议委员会成员——牧野茂(海军技术大佐、“大和级”战舰的设计者之一)曾说:“‘信浓/110号舰’的居住区没有任何生活用品,非常煞风景,气密工程测试也都还在进行中,根本就是个‘铁棺材’”有种说法是,由于工程都被简化,兵装与舰内装备都尽量省略,舰内的水密试验都只作了最低程度(另一种说法是直接省略了);不过燃料罐周围灌水泥的的工作还是有完成。“信浓号”也是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的最后一艘军舰,投入了该海军工厂的全部剩馀料件。

下水式

“信浓号”虽然因为过劳与意外事故,导致有超过10人殉职,不过还是大致完成了外型。10月5日,上午8点到8点30分,开始往船坞进水。计画是往船坞里注水注一半,让船身先浮起来,确认船身之平衡,本来预定注水10公尺,在灌到8公尺时,因为船坞闸门打开,外部海水灌了进来。“信浓号”被灌进来的海水影响,前后摆荡,固定船的超过100根以上的钢缆和50根的麻绳断掉。甲板上的技术军官们因此被冲进海里,球状船首也多次与船坞的墙面发生冲撞,导致球状船首内部的水中声纳、螺旋桨扇片受损。

调查结果表示,此事仅为单纯之事故。本来是要往船坞闸门内的压舱水舱内注进海水,结果疏漏导致出现如此事故,也有种说法是本来是往“信浓号”的压舱水舱灌海水,结果没完全灌满水。虽然这仅是一项失误,但也是性急赶工的结果。10月8日,日军举行了命名仪式,作为代理昭和天皇的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也出席了此仪式。在这时“110号舰”被命名为“军舰 信浓”,正式配发到“横须贺镇守府”。在这时引渡式还尚未结束,在审议委员会判定合格之前,“信浓号”都还尚未正式入籍海军。

之后“信浓号”又被送船坞,使用部份“111号舰”的材料进行修理工作。修理工作于10月23日结束,出了船坞后被停在近海位置。一个月后,日本海军打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舰队海战“雷伊泰海战”(捷一号作战),联合舰队几乎已彻底崩溃。但是即使能参加该海战,当时也没有能送上“信浓号”的飞机。实际上,航舰“云龙”已经完成,但并没有搭载飞机,只是作为特攻兵器“樱花”的运输舰,然后被潜艇鱼雷攻击后沉没。使用“111号舰”的材料,被改为航空战舰的“伊势号”与“日向号”也没有能搭载的飞机,只能拿来当作普通战舰使用。在“北号作战”时,两艘船的飞机库都被拿来搭做仓库使用,实际上被当作运输舰。

返回吴港前的状态

“信浓号”舰长——阿部俊雄大佐。

“信浓号”于东京湾举行的航空公试,并进行各种舰载机的起降实验。11月11日,日军在“信浓号”上试飞了零战和“天山”舰载攻击机等旧式飞机;11月12日,“横须贺航空队”在船上进行局地战斗机“紫电改”的舰载型——“紫电改二”(N1K3-A)和“流星”舰载攻击机、“彩云”侦察机等起降实验,均取得成功。

11月24日,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大将在联合舰队550号电令中指示:“‘信浓号’舰长应立刻指示‘信浓号’及“第十七驱逐舰队”自横须贺出发,迅速返回内海西部,出港日期和前往松山冲泊地的航路应由舰长决定”。由于横须贺上空近日频繁有“B-29”轰炸机飞行,日军估计短期内会有空袭行动,故决定返回吴海军工厂,前往躲避空袭,并装上剩馀尚未配置的武器装备。美军进行航空侦查时有曾拍摄“信浓号”过,但当时仅有“大和号”的推测数据和“武藏号”已沉没的讯息,但不知道有关“信浓号”的相关资料。

促使“信浓号”返回至吴港的原因还有一个。由于横须贺工厂大量使用征用来的工人,因此日本海军对横须贺工厂的技术能力颇有怀疑,考虑在吴海军工厂进行“信浓号”的舣装工程。由于接到海军邀请的“大和级”战舰的造船主任西岛亮二海军技术大佐表示“接受信浓的剩馀工程(武装工程)”,海军决定将“信浓号”开回至吴港,之后西岛又表示后悔。这时“信浓号”的内部建造工程仍在继续,高射炮、喷射炮、机枪几乎都尚未安装(见前述)。锅炉也只完成了12座中的8座,最大发挥速力也只有约20至21节。返回吴海军工厂时,信浓还未装备飞机,而是载有50架“樱花”特攻机和货物,但也有资料称装有三架舰载轰炸机(机种不明)、数艘水上特攻兵器“震洋”的说法,因此也有“信浓号的出击居然算不上特攻”的玩笑一说。

护航“信浓号”的驱逐舰队包括三艘“第十七驱逐舰队”的“阳炎级”驱逐舰——“滨风号”(旗舰)、“矶风号”和“雪风号”。当时,美军潜艇的静声能力已经高过日本海军舰艇的声纳搜索能力,且日本船员自“雷伊泰湾海战”后长期出击而过于疲劳,因此少了巡逻活动,“矶风号”和“滨风号”舰艇本身也在雷伊泰湾海战中受损,水中声纳无法使用,后者的航速也因此无法超过28节。后来,“第十七驱逐舰队”在“捷一号”作战后的返航途中所负责护卫“金刚号”战舰以及旗舰“浦风号”被美军潜艇“海狮号”击沉。原先“第十七驱逐舰队”认为应注意潜艇的活动,在日军可出动反潜巡逻机的白天航行,但阿部俊雄大佐却以夜间21节的航行速度可避开美国潜水艇为由,否决了这一提案。这和军令部曾指示不出动反潜巡逻机以及“信浓号”本身未搭载一架飞机有关。另外阿部认为比起潜艇,被在日本近海活动的美军机动部队攻击更可怕。议论的结果是“信浓号”在天亮之前出航,假若出现美军潜艇,可利用趋近满月的月光发现其活动。

美军“射水鱼号”的追击

(1945年6月,浮在海上的“射水鱼号”潜艇)

11月28日下午1点30分,舰队出航,旗舰“浜风号”、中央是“信浓号”、信浓右舷是“雪风号”、左舷是“矶风号”。但也有先头“矶风号”、右“滨风号”、左“雪风号”的说法。舰队在金田湾进行时间调整之后,于下午6点30分进入外海。在船内,机械室和燃料库附近还在施工。下午7点,“矶风号”发现美国潜艇的电波,日军加强了警戒。同时“信浓号”也发现电波,阿部舰长命令全船员警戒。晚上9点,“信浓号”通过雷达在右后方发现船舶,命令右侧的“雪风号”进行侦查,该舰随后报告“虽未有回应识别信号,但干舷很高,应是渔船”。

在这前不久,日本静冈县滨名湖以南约100英里处正有一艘美军潜艇——“射水鱼号”,舰长为约瑟夫·法兰西斯·恩莱特少校。“射水鱼号”当时才刚结束救援迫降的B-29组员的任务,正前往东京湾准备袭击商船。晚上8点48分,雷达军官报告“有座岛正在移动”,恩莱特因此发现了“信浓号”。当下由于“射水鱼号”未能在“信浓号”的甲板上确认有飞机,还以为是艘油轮。不过这艘船非常大,为了攻击,“射水鱼号”决定尾随该舰,并浮出水面以最大的19节航速速度追踪。浮出水面后,“射水鱼号”发现该舰舰首为非“大凤级”的开放式机库,确信目标与先前的“飞鹰级”和“大凤级”不同,是艘巨大的新型航空母舰。10点45分,“射水鱼号”发现有一艘驱逐舰逼近至其附近3000公尺处,一度被逼迫潜回水下退避。不过驱逐舰在看到“信浓号”桅杆的红色信号之后返航,美国潜水艇逃过一劫。恩莱特的手记记载这艘船是“矶风号”,但如前述,“浜风号”的可能性较高。日军方面的情况是,早在10点时,位于舰队先头的“浜风号”就发现了位于前方6000公尺平行移动的两架桅杆。“浜风号”加速行驶之后,距离缩短至3000公尺,并已瞄准预备射击,但“信浓号”这时却因事前命令护卫舰不要深入追击、导致舰队中出现空隙而命其回航。晚上10点45分,“信浓号”在右舷前方发现了浮上水面的美军潜艇,并发出了确认信号。“射水鱼号”也确认到了“信浓号”桅杆上发出的10秒-20秒-10秒的红色发光信号,担心会遭到护卫驱逐舰的攻击。“浜风号”和“雪风号”已做好射击准备,但阿部担心暴露行踪,不准射击。

晚上11点30分,恩莱特认为可能无法逮住“信浓号”,要求得到友军潜艇的支援,给司令部发出下述无线电讯息:“‘射水鱼号’向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太平洋方面潜艇司令部及日本领海的所有潜艇发出。我们正在追踪一艘大型航空母舰。这艘航舰有三艘护卫驱逐舰,位置是北纬32度30分、东经137度45分、速度有20节。”美国潜艇司令部收到了这一消息,并冒著被“信浓号”窃听的危险(实际上也确实被窃听著)作出如下回复:“继续追踪,乔(Joe,约瑟夫的昵称),希望你能成功”。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尼米兹的司令部则发出“对方是块肥肉。大奖就在眼前,别让它逃了”的讯息。只是,恩莱特期待中的友军潜艇并未出现,“射水鱼号”只得继续只身追踪目标。原先“信浓号”以全速的20节航行,以潜艇的航速很难攻击的到。不过经过数小时“射水鱼号”以水上速度全力追击拉近了距离,“信浓号”也在凌晨12点前不久因螺旋桨过热而减速至18节,又做了“之航”的转向动作,“射水鱼号”得以在“信浓号”右舷前方取得射击位置。

击沉

(鱼雷命中的位置及被海水淹没的舱室示意图,紫色位置为立刻进水的舰舱、蓝色位置为遂渐进水淹没的舰舱,绿色位置则是为了平衡舰体而特意注入水的舰舱)

关于“射水鱼号”发动攻击时日军护卫的阵形有多种说法,“浜风号”水雷长声称是“雪风号”打头、中央“信浓号”、右“浜风号”和左“矶风号”,“雪风号”炮术长的说法则是“矶风号”先头、右“浜风号”、左“雪风号”,“雪风号”水雷长的说法则为“浜风号”先头、右“雪风号”、左“矶风号”,上述纪录混乱原因是“信浓号”在作之字运动时,因时间不同,驱逐舰的位置也频繁地变化。在外海时,大致上都是旗舰“浜风号”航行在前。11月29日凌晨3点13分,“射水鱼号”在滨名湖南方176公里处发射了六枚鱼雷,而日军方面也发现了“射水鱼号”。3点5分,“信浓号”对护卫舰发出的潜艇警报,驱逐舰群也探测到了疑似潜艇的电波,但未能确定其位置。

潜艇自调停深度水面下3公尺、距目标1280公尺外处射出了六枚鱼雷,分为两批各三发射出。“射水鱼号”舰长曾在笔记中表示,这是为了让后面那三枚鱼雷能射进最初三枚造成的破洞内。另外为了使重量集中在水线之上而不稳定的航母翻船,设定了比通常较浅的命中深度。3点16至17分,4枚鱼雷命中了“信浓号”右舷。“射水鱼号”方面则称六枚鱼雷全命中。命中深度设定较浅的鱼雷击中的是“信浓号”右舷后部由水泥填充、较船腹为浅的部分,这时其储存燃油的燃油舱、右舷外侧机械室、三号锅炉间马上就被水灌满,且损害造成舰体隔间龟裂、邻近的一号、七号锅炉间也跟著进水,空气压缩机房亦受害。最初的报告显示,后部冷却机房、机关科官兵房、注排水指挥所附近、第一发电机室都进水、右舷也倾斜了6度。由于命中后“信浓号”仍未减速,倾斜右舷9度并以20节的速度离开现场。“射水鱼号”未能追击前往西北的“信浓号”。护卫的驱逐舰虽也投下深水炸弹,但在“射水鱼号”的纪录里也不过就整整15分钟里爆炸14次的规模,并未构成威胁。

虽然“信浓号”在文件上被列入军舰籍,被视为一艘完成建造的军舰,实际上仍是处于建造中的状态。举例来说,舰内通道中多放有大量缆线,造成防水闸门无法关闭,甚至因为军令部下令赶工,连关闭防水闸门的训练都没做。即使勉强关上闸门,在缝隙里也有空气会漏过来的情形。加上“大和级”战舰内部有如迷宫,花上一年也无法熟悉内部,仅仅乘船几个月的舰员甚至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即使如此,紧急处理员仍然按照注排水指挥所的指示,对相反的一侧进行了注水工作。注水量至少少了3000吨,倾斜情况也有所缓解。然而由于注水开关故障,进一步注水已不可能。信浓虽迅速前往潮岬方向,进水情况仍未停止,排水泵也发生故障、倾斜日益严重。根据“战斗详报”的记载,“信浓号”在5点30分时航速已跌到11节而已。按机关科士兵的回忆,清晨5点时,右舷涡轮机停止工作。清晨5至6点,由于复水器无法使用,导致锅炉缺乏给水用的淡水。上午8点,信浓已完全停在海上。“信浓号”发出讯息:“0800,本舰由于倾斜无法航行。请准备拖船”的讯息。当时虽也曾考虑使用海水开动锅炉,但由于使用海水之后将需要大规模修补,因而被搁置。舰前部的预备淡水储灌的水管虽被切断,但未派上用场。阿部曾命令工厂相关人士打开飞行甲板,但“工厂相关人员集中到飞行甲板”(工厂関系者飞行甲板)的命令却被误传为“全员集中到飞行甲板”(総员飞行甲板),舰内陷入混乱。不过,也由于这个错误命令,位于舰底的紧急修理作业员和机关科官兵才得以逃出。

上午7点45分,“信浓号”发出命令“矶风号”和“浜风号”接近的手旗信号。阿部亲自在“信浓号”船头监督作业,但两艘驱逐舰无法牵起信浓,铁丝被切断。驱逐舰后部的高角炮塔曾试图卷起铁丝再次牵船,但无法承担重量再次被切断,拖航宣告失败。8点,上甲板已泡水,船员则忙于机库甲板的排水作业。8点30分,注排水指挥所被淹,稻田文雄大尉等九人被淹死。随著注排水指挥所灭顶以及拖航作业失败,“信浓号”这时已确定将会沉没。9点32分,“信浓号”试图将昭和天皇的照片移至舰载小艇上,并再移至“浜风号”。但由于天气不佳,小艇撞上“信浓号”右舷,翻船。

10点25分,倾斜达35度,“信浓号”降下了军舰旗。

10点28分,命令全员准备撤离。

10点37分,发布全员弃船命令。有军官干部证言舰长在此时命令“各自自由行动”。

10点57分(也有55分的说法),“信浓号”在潮岬海南东48公里处翻船,自舰尾开始沉没,地点为北纬33度06分,东经136度46分。

我也不知道题主所谓的花费七年研发是从哪看来的

信浓号本是大和级三号舰,是作为战列舰设计的

具体计划则是《第四次海军军备扩充计划》

其中明确提到了计画建造两艘大和级战舰:“110号舰”与“111号舰”

110号舰就是信浓

1940年为了建造信浓的专属船坞完工,同时举行开工典礼

直到1942年日本方面决定停工110号舰,但这时候信浓的已经达到了70%的完成程度,拆都是个大工程

于是临时决定改装成航空母舰

然后因为战事吃紧等一些列原因,一直到1944年底才完工(实际上是未完工)

然后又因为指挥上的一系列ZZ操作在第一次出航便被击沉

这没什么不可能的

要说不可能,当时中途岛海战四艘重型航母被三艘重型航母团灭那更像是不可能

如果你仔细看了过程就会发现信浓的沉没实际上原因很简单

  • 内部工程实际上未完工,水密门都关不上导致水线以下进水无法控制

  • 没有一位船员熟悉内部构造,即使是已搭船数月的船员,在该舰中弹后仍陷入混乱,未能紧急处置

  • 赶工造成的负面影响,螺帽没有栓紧螺栓,防水舱口也有2公分的缝隙。

  • 受命中右舷舰尾的鱼雷冲击所影响,舰首部分的铆钉开始进水,邻近的气密检查没实施。

  • “信浓号”竣工一说实际上是有名无实,根本是一艘未完成的船舰,可以说在被鱼雷命中时就注定要沉没

不过,根据大和级战列舰设计师牧野茂的说法,“大和级”被一枚鱼雷命中时无须脱离战列、两枚时依旧有著战斗力、三枚时也不会沉没、还可返回基地的方针来计算其进水量,未充分考虑被四枚命中的状况,牧野后来曾言道:“不忍断定“信浓号”沉没的责任全是因为防水工作不足。”

除了舰船本身的问题,还有当时的情况也得考虑

特别是护航的三艘驱逐舰的行动

之前提到过射水鱼号实际上已经被日军发现,并且两艘护航舰(浜风和雪风)已经准备好攻击,但阿部觉得可能会暴露行踪便让两艘驱逐舰撤回

这直接导致射水鱼号实际上没有遭受任何威胁

虽然射水鱼号的航速略慢于信浓,但信浓本身未完工导致最高航速仅有20节左右,又因为螺旋桨过热放慢航速,一些列因素导致信浓始终没有甩开射水鱼号

最终被四枚鱼雷命中

最终因为舰船本身的原因而沉没

这还不是多见的日本人损管不力之类的

因为信浓当时的状态根本就无法进行损管

水密门都关不上你怎么损管?

另外要说一下七年研发的事情,从转为航母到建成总共才三年不到的时间

大和级是战列舰,本来也不适合改装成航空母舰

作为原型舰的大凤倒是挺好

但大凤本身就是作为航母而设计的

所谓的信浓号航母研发七年根本就不存在

你要是加上大和级战列舰的研发时间

那可能倒是有

本人专业解答战舰世界相关问答(有时候还写一点GalGame相关文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烦请点个赞,或者转发最好是能关注一下啦

如果您觉得写的有什么问题,还请评论区提出来,但是不接受喷子哦。

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您有其他的看法,也可以写出来。

直播可以再头条以及西瓜视频上观看

有战舰世界相关问题的,请在悟空问答版块提问邀请我回答,感谢合作

例行一图结尾

你们的图片审查能不能靠谱一点?


响宝宝改二甲


信浓号航母在下海后17个小时被击沉了,不是可能不可能,而是确有其事,这艘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在第一次航行17个小时之后,却被美军四颗小小的鱼雷击沉,成为了历史上最短命的航母,那么为何如此呢?

这个就要从当时战争的局势说起,美军和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打得难解难分,到1942年6月两国海军开始决战,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联合舰队一败再败,先后损失了赤城、加贺、苍龙和飞龙号航空母舰,最致命的是也损失了10000多名精锐的海军航空兵和舰队官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弥补航母战斗力不足的问题,也为了增强海上的力量来改变战争态势,日本将已完成50%进度的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改建成航空母舰,并重新命名为“信浓号”,该航母报价曾高达 2.8 亿日元,标准排水量62000吨,满载排水量71890吨,全长266米,宽36.3米,吃水10.31米,航速27节,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舰员编制2515人,它拥有巨大的飞行甲板,能搭载 40 多架舰载机,其防护能力极强、能抵御500公斤炸弹的轰炸。

该舰在1944年11月27日开始了它的处女航,离开东京湾驶往吴港,为了防止美军潜艇的攻击,还派出了滨风、雪风、矶风三艘驱逐舰护航,但是不幸的是,在其航路的水下,美方潜舰“射水鱼号"正在晃悠,它本来是准备救助跳伞坠海的美国飞行员的,碰巧潜望镜出现问题,所以上浮修理,该潜艇的艇长正好发现了信浓号,信浓号也开始加速逃离,就当信浓号要逃出去的时候,出现机械故障,速度一下子慢了下来,“射水鱼号”潜艇发射的6枚水雷中,4枚击中信浓号,信浓号也就被击沉了。

按理说,日军航母还是很抗揍的,比如同时期的大和、武藏都是相当的抗揍,武藏号被足足二十多枚鱼雷击中才沉没,而大和号在身中12枚鱼雷和7颗炸弹以后才沉没,为何4枚水雷就能将信浓号击沉呢?小编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①该舰工期太紧,很多细节没有完工,有很多水密舱的舱门无法关紧,有的甚至没有门,导致海水涌入后无法处理;

②该舰的排水系统没有完工,汽动水泵位未安装,排水管不齐全;

③该舰的士兵基本都是新兵,素质很差,对于该舰尚处于熟悉阶段,在发生进水问题无法应对。

可以说,信浓号的沉没也是二战末期日本颓废的缩影,仅仅靠粗制滥造的战舰是无法打赢这场战争的,信浓号被击沉虽说是悲剧,但是也在情理之中。


书生杂谈天下


据说俄罗斯卖个印度改造的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在海试的时候,8个锅炉爆了7个,差点没废在海上。而最近一段时间印巴双方关系一直很紧张,印度海军一如既往,如教科书般的用航母去巴基斯坦家门口进行耀武扬威式的压制,经过一两个月的高强度战斗值班,今日在回港的时候不就发生了大火吗,为了救火还烧死了一个少校。这就说明俄罗斯为印度修改的这一艘航母是不合格的,那是如果一艘航母在还是得时候被巴基斯坦海军击中了四枚鱼雷,那么它有可能会刷新信浓号的沉没纪录。


虽然一直都说,日本信浓号作为世界上最短命的航母,服役十几个小时之后就被击沉,但是作为半路出家的信浓号在日本即将战败,战争资源即将枯竭的背景下,这已经不算是一艘正常的航母,因为海军对船厂的要求是信浓号必须火速下水、火速服役、火速投入战场。所以,它的各项实验基本上都是象征性的搞一下而已,甚至他的12台锅炉中只有8台进行过短时间调试。而且下水的时候舰首损坏,螺旋桨的末端也发生了破损。

更要命的是舰上的水兵都是有任何作战作战经验的新兵,而日本的舰艇损管一直都是出了名的差劲,而且在中弹之后左舷注水恢复舰体平衡的阀门发生了故障,而且水密门质量根本就不过关,有些螺丝松动,有的甚至会有两厘米左右的缝隙,再加上这些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水兵,别说采取正确的损管措施,有的连自己在哪个位置都不知道。所以这件豆腐渣工程更本接受不了战火的考验,说不定到风高浪急的大洋上自己都会沉没。更何况还有雪风亲王号为它亲自护航。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实信浓号航母研制了七年是不对的。信浓号本来是日本研发的大和级战列舰,只是在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发现了战列舰已经不能主宰海洋了,日本急需一艘航母来挽救局势,于是在最后几年时间才把以完工一半的战列舰改装为航母,并重新命名为信浓号。因此厚重的战列舰装甲使得这艘航母重达七万吨。

信浓号航母改装时,日本已经注定要败了,当时日本为了让信浓号尽快完工,尽全国的人力去建造,因此众多建造工人都不是专业的,甚至还有很多学生。为了赶工期,船上的配件也未经严格检查。

最后信浓号在日本军方要求的最后期限前“提前完工”。

日本为了保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下令把信浓号开往琉球群岛。安全起见,信浓号有三艘驱逐舰护航,在夜间并且不带舰载机离港出航。不带舰载机是为了提高航速。

然而美军一个打酱油的潜艇却遇见了它。本来这艘潜艇是要执行完任务回美国的。(它是过来执行一下搜救美国飞行员,不过计划取消了)正好在晚上发现了这个大家伙。本来以为是一艘油轮,虽然日本驱逐舰发现了美军潜艇,但是怕是美军调虎离山的诡计,于是日军把潜艇驱离后就没有理睬美国潜艇。

当然,美军潜艇知道了这是一艘航母,于是全速追击。本来美军潜艇追不上信浓号的,但是信浓号全速航行了几个小时后一根传动轴出了故障,于是航速慢了下来。

在第二天早上终于又被这艘潜艇追上,而且这艘潜艇向信浓号发射了六枚鱼雷,四枚命中。之后潜艇下潜,高速脱离战场。(当时美军潜艇并不知道击沉了这艘航母,更不知道击沉的就是信浓号)

信浓号这么厚的装甲,被四枚鱼雷命中完全不至于沉没,但是由于信浓号被命中后依旧高速逃离,对救援很不利,而且,信浓号可以说是一个豆腐渣工程,水密门有的关不严,还有的甚至没有门,而且排水系统没有完成,人工排水工具也不够。所以这艘航母最终沉没。

之所以沉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一个豆腐渣工程(﹁"﹁)


永煜中原


信浓号

信浓号重型航空母舰,是二战时期由日本建造的最后一级航母,拥有同时代最厚的防御装甲、最大的排水量,纸面战斗力强大。信浓号的建造寄托了当时日军反击美军,挽救败局的希望,但是它的首航就迎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成为了战争史上最短命的航空母舰。

大和号

信浓号因为没有任何战绩所以并不出名,但是它的原型舰可是人尽皆知,就是超级战列舰“大和”。1936年日本拒绝签署《伦敦海军条约》,拉开了海军军备竞赛,当时日本的主要假想敌就是美国,因为国力的巨大差距,在舰艇数量上日本是拼不过美国的,因此日本海军寄希望于建造出性能拔尖的超级战舰,以质量取胜。因为当时日本海军掌权者都是舰队派,信奉巨舰大炮,根本没有注意到航母的价值,这就有了大和级战列舰的出炉。

大和级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当时日本海军将所有最新技术都应用到该级战列舰上,带来的后果就是建造成本和时间的增加。而偏偏日本是二战中工业实力垫底的国家,建造大和级战列舰已经超过了日本的工业实力,大量物资、设备需要进口,而这些都影响到了后来信浓号的建设,也是信浓号被轻易击沉的重要原因。

信浓号

大和级战列舰首舰大和号战列舰于1937年11月4日开工,次舰武藏号战列舰于1938年3月29日开工,三号舰信浓号于1940年5月4日开工,四号舰于1940年11月开工。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大获全胜,这一仗日本海军是打爽了,但是大和级战列舰的建造一下就出了问题。日本本土资源贫瘠,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物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钢铁和石油,特别是建造大和级战列舰需要的特种钢,日美一开战商贸断绝,大和号和武藏号建造的早,紧赶慢赶完工了,信浓号造出了个空壳子就停工,四号舰更是直接被拆除回收钢铁。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被美国海军逆风翻盘,损失“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主力航母,日本海军元气大伤。为了挽回局势,建造到一半就停工的信浓号被废物利用,于1942年9月恢复施工改建成航空母舰,但是这个改建工程是意外连连、问题多多,几乎预示着信浓号航母的悲剧命运。

信浓号和雪风号

1944年11月,美军B-29轰炸机开始对美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而横须贺海军工厂就是重点轰炸目标之一。为了躲避轰炸,刚刚完成初步建造的信浓号出航前往吴港的造船厂,在航行途中意外遭遇美军潜艇“射水鱼”号,被4枚鱼雷当场击沉,以信浓号的设计标准来看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毕竟信浓号的底子是超级战列舰“大和”,同级的武藏号和大和号都是在被围殴时身中12枚鱼雷才沉没的,信浓号怎么这么脆弱呢?

首先日美开战后,日本缺乏优质钢铁,信浓号建造使用的材料本身质量就不行;其次二战后期日本出现人力短缺,熟练工人都被征召入伍,信浓号建造大量使用在校学生,工程质量堪忧;再次日本军方严令提早五个月完工,工人为了免受处罚很多细节都忽略了,比如说水密舱封闭不上;最后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步步败退,联合舰队精锐损失惨重,信浓号上缺乏老兵,遭到攻击的时候乱成一团。正是种种原因的综合使得看似强大的信浓号被一艘美国潜艇直接击沉。

雪风号

其实对于信浓号沉没还有一种笑谈,因为有“祥瑞”雪风号驱逐舰为其护航。二战时期,驱逐舰是为主力舰艇护航的,极端情况下还要为主力舰挡枪,而雪风号驱逐舰就是日本海军中的奇葩。雪风号驱逐舰参加了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所有大战,特别是1944年莱特湾海战、1945年菊水作战,日本联合舰队近乎全军覆没,而雪风号驱逐舰却能逃出美军包围全身而退,最有意思的是雪风号为谁护航谁就沉没,这就是命啊!

当然笑谈只能是笑谈,信浓号的诞生和覆灭某种程度上仿佛预言了日本在二战中的必然结局,不考虑自身国力、依靠着一股军国主义狂热就妄图一蛇吞象,称霸世界,最终只能迎来失败的结局。1944年11月28日,信浓号被美国潜艇射水鱼号击沉,也代表着明治维新70余年积累的日本海军烟消云散。重温战事,珍爱和平,且行且珍惜。


当狗容易做人难


不是可能,是一定的啊,雪风号亲自护航的


1664真难喝


日本当时已经穷途末路了 什么武器装备都没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