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有哪些派别?中国近现代史书法有哪些派别?

小周四哥


我先说明下,你的问法有些问题,中国书法史不是几个派别就能理清楚的,每个朝代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各有各的风格。

可以用类别来区分,分为篆隶楷行草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1、古汉字阶段:殷商至秦

2、隶书时代:两汉

3、楷行今草奠定阶段:汉末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4、书法艺术形式与内涵扩充阶段:宋,元,明代前中期

5、书法艺术变革和总结阶段:明末至清代

篆书

前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代的书体就有大篆,小篆,刻符等八种书体,代表作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等。

到了两汉

就有了汉隶,代表作有《石门颂》、《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著名隶书石碑。

到了魏晋南北朝

著名书法家父子王羲之和王献之出现了,人称“二王”,代表作《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中秋贴》等著名行书,楷书有僧人智勇的《真草千字文》,魏碑是南北朝时期的楷书,有碑刻,墓志,造像记,摩崖四种。代表作《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等。

到了隋唐五代

楷书盛行期,出现了初唐楷书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期中欧阳询是以楷书著称的唐代楷书第一位书法家,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倪宽赞》都是其巅峰之作。

颜真卿,又称“颜鲁公”,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笔法,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代表作《自身告书贴》、《勤礼碑》、《祭侄文稿》(有填下第二行书著称)。

柳公权有《玄秘塔碑》。

到了宋代

有了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有天下第三大行书之称。

到了元代

出现了赵孟頫,代表作《胆巴碑》等。

到了明代

出现了吴门四家:祝允明、文征明、陈淳、王宠等人。

清代

有刘墉,王文治,扬州八怪等人。


青年书法爱好者


一、中国古代书法流派分析

书法的流派这个话题比较广比较复杂,也难以讲清楚。因书体太多,下面我仅从楷书和行草上讲一下我的认识:

楷书的高峰是在唐朝,从风格流派上主要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这几位,他们在楷书方面的成就都很高,影响深远。后来元朝的赵孟頫楷书成就也很大。于是从书法史上就形成了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虽然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等人的楷书成就也很大,但由于他们那个年代大多留下来的碑帖是小楷,而且很多楷书的法则、笔法,到唐朝才被完善,被完全楷法。所以二王和钟繇的楷书影响并不及欧、颜、柳、赵。但单从小楷方面讲,二王、欧颜柳赵都有各自的风格,影响很大,还有明朝的文徵明、王宠等人都有很高的成就,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此外,唐人写经类的小楷,成就也很高,尤其以《灵飞经》最为著名。

行草书的风格流派就更多了。以二王风格为主的这一派有:王羲之、王献之、陆柬之、孙过庭、李邕、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等。颜真卿的行草书风格迥异于二王,而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历朝历代宗之者甚多,也是一大派。此外,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或襄)称为宋四家,他们的行草书,也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流派。

二、近代中国书法流派分析

1.个人以为启功先生人品自然是高洁的,书法也很不错。同时我个人也认为谢稚柳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很高。

2.康有为等

3.如果论画家书法,我觉得张大千外,吴昌硕、潘天寿、溥儒、唐云、钱瘦铁等人亦有可观之处。

总之,中国书法史上,古代、近代的风格流派很多。大凡有成就的书法家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若分流派,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认为并没有很严格的界限。


校傲临风(书画)


中国书法史的派别,首先得从书法各体的演变理清脉胳,上古时期结绳为记,后来人们在生活记录一些自然现象,表现劳动,歌舞等形态而刻画在岩石上的岩画,而产生文字雏形,殷商时期占卜,记事,祭祀刻于龟甲,兽骨出现的甲骨文。以及春秋战国随着青铜技术成熟铸在青铜器皿上的金文,亦称大篆,秦统一六国文字,是为小篆,汉朝简化篆书而产生隶书,魏晋南北朝楷书出现的时候行书草书也差不多同时流行,书体的演变是以方便书写记事而产生,书法表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念,汉人书法尚势,晋人书法尚韵,唐人书法尚法,宋人书法尚意,明清书法尚态的书风。中国书法史大体分为碑派,帖派,地分南北,书法亦有南北之分。北方碑派为以汉魏书法为代表,以雄强,豪迈,大刀阔斧的形式表现,大都是刻碑石摩岩上的文字。南方帖派从晋人始,随着造纸术的提高,书写基本在纸上进行,是为帖派。以雅逸,婉转,不激不厉的中庸之道为主。中国近现代书法有传统派,后来受日本人影响的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不论那种派别,最终还是不同环境和地域,文化差异,审美的产物,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中国书法艺术!





黄石书画


1、传统经典派。对传统经典加以尊崇,在碑帖之间更重视帖而非碑。注重弘扬和传统技法的精纯度,对经典有价值维护的文化情结。

2、现代派书法。将书法视觉元素空前突出,进而将绘画和书法整合起来,使书法更象抽象绘画。强调反传统书法,对线条、行气、章法之类不感兴趣,而对空间结构、视觉冲击力、墨色块面情有独钟。

3、后现代书法。从西方后现代理论中学会了颠覆性、平面化、无深度、非主体等概念,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挪用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的元素,加上非汉字体系和反内容反阐释的拼接游戏、,最后形成反书法的抽象化的视觉效果和丑化的视觉冲击力。

4、书法行为艺术——书法材料装置或书写过程中借“书法”之名以行反书法之实。作为后现代的变种“行为书法”,与西方行为艺术同步,有不少新实验现象:有人曾经在流水小溪上,将宣纸铺在水面上写字,让流水把字迹墨色冲淡留下若隐若现的“痕迹”。

另有人分别让女性拉着纸,他拿笔半闭着眼睛,任由这位女性拉着纸在他的笔下转动,最后形成了“作品”。

5、书法主义或非汉字书法。后现代变种之一,受日本墨象派、前卫派影响,将汉字彻底剔除与书法之外,将西方抽象派绘画的构成理念与后现代观念艺术相结合,产生出两个分支:其一文字可识读的少字数派;其二无文字或文字不可识读的抽象派。

6、学院派书法。通过对古代经典碑帖的当代实验,使其激活内部精神元素并加以新形式创造。诸如:局部放大、古今拼贴、五体拆解、字义组装、色彩运用等形式以求得某种“当代性”和“主题性”而名噪一时。

7、形式构成派。它是西方20世纪30年代早已过时的形式主义的中国变种及其余声回响,是东方笔墨与西方现代美术观念嫁接的产物。

创作中强调书法形式本体的首要性和章法的形式构成,否定主题创作的情感和文字内容,以线条块面冲突代替传统意义的和谐连贯,以线的空间分割和形式营造增加作品的整体紧张感和视觉刺激感。

8、流行书风(艺术书法),中国当代文学出现的民间化,就是对中国历代官方化文学的反叛。其实,中国书法同样如此,他们要走官方书法之外的另一条道路。

其方法是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书法和新发掘出的书法资料中去寻找——运用碑学、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写经、民间墓志等很多新东西来融人个人的书法创作。对古代书法的继承指向是两汉及六朝碑版和民间书法,对“二王”一路的帖学经典多有抵触,追求粗发乱服的雄强书风。

9、新古典主义。对古代书法经典多采取形而上的继承方法,从精神上重新阐释古典主义,从形式上消解和弱化作品物质意义上的技术因素,增强作品形而上的精神品位和大境界。一部分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书法家,更为注重作品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修养,以此在作品的当代型态中激活了传统经典。

10、文化书法。文化书法在当下还是一种微弱的力量,主要体现了一种守正创新精神一种大文化姿态。

其纲领是:“走近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表面上看是创化复兴经典话语,实际这种复归恰恰是带有革命性的更高的提升。文化书法所表达的是中国人那种灵性的内在深层存在的书法美好精神。

扩展资料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

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

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彭彭彭先生


书法史是特别漫长的,无法用几个流派就能归纳的,因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从书法诞生以来,整体来说按照时间可分为:

1.秦之前。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萌芽,从最早的符号到商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

2.汉朝至南北朝时期是求法度,追神韵。其中汉隶恢弘,魏碑清劲,晋人尚韵,北碑南帖

3.隋唐下至五代崇规矩,重法度。其中唐楷达到巅峰,主要为楷书四大家。草书也达到最高水平,有孙贺张怀。

4.宋至明中期是尚意境,宣情怀。其中有宋四家,徽宗瘦金书,赵孟頫,明初代表祝允明,文征明以及馆阁体等

5.明中至清是抒性情,扬法理。主要分为浪漫派如徐渭,傅山等。帖学派如董其昌,刘墉等。碑学派如金农,邓石如等。

当代书坛大抵有五种流派并存:帖派、碑派、碑帖融合派、现代书法、后现代派。


梟鴻塵


在晋有二王,唐有颜柳,欧虞褚薛,宋有苏黄米蔡,元有赵孟頫,鲜于枢。明代吴门文征明,王宠等。董其昌,黄道周。清初的王铎,傅山等。近现代能开宗立派的并不多,如林散之,启功。但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



包劭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无数知名与不知名的书法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先秦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作为书法,在结构和笔法上是一个独立的体系。

中国有迹可考、确凿可靠的最早文字,应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石鼓文属大篆(zhuàn)体系。

石鼓文的价值可与甲骨文相媲美,出土后受到历代书法家的重视和喜爱。

金文

金文是指刻在或铸在钟鼎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器上的铭文,因此也叫铭文或钟鼎文。

(二)、秦,统一文字为小篆,古隶破土而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国家。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中进行了两次大的文字改革,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向前发展。

1.第一次文字改革,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西周以来的秦系文字为基础,删繁就简,使其规整统一,线条均匀,诏令全国推行。历史上称这种文字为小篆或秦篆。

2.第二次文字改革,秦始皇力推程邈“创造”的隶书。

小篆为何衰落了?

因为新的文字已经开始孕育产生,这种文字就是秦隶,也叫古隶。相传有个叫程邈的役吏,因得罪了秦始皇入狱十年,在狱中他将流行于民间不正规的隶书加以整理,对篆书的笔画和结构,删繁就简,变圆为方,上奏秦始皇,得到秦始皇的认可,因此赦免了程邈的罪,并封为“御史”,使之因祸得福。

秦隶的推广和使用,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以后的汉隶、楷书、行书、草书都是以秦隶发展变革而形成的。

(三)、两汉,隶书巅峰,孕育楷行草书新字体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汉朝建立。汉朝统治426年,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

两汉时期,文化空前繁荣,书法艺术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其间,不仅隶书从秦隶(古隶)逐步发展为汉隶(今隶),而且成为广泛使用的新书体,而古文字经过隶化又迅速孕育出了章草、今草、楷书和行书等新书体。

西汉的简帛书。

从发现的书法资料看,西汉时期主要是书写在竹木简牍和缣帛上的文字,所以称这一时期的文字为简帛书。简帛书仍属古隶的范畴,其“身”上保留着很多篆书的痕迹和血脉,但较篆书而言,结构简化,书写快速,并日趋定型和完善,是古隶向汉隶发展过渡时期的书体。代表作《居延汉简》。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汉隶的形体美进一步发展,字画上又有了“侧”(点)、“掠”(长撇)、“趯”(钩、挑)、“啄”(短撇),结体上更趋于遒丽、严整,这就形成了楷书。

另外,隶书之所以受重视,主要是在实用上写起来比篆书便捷,为了“便捷”的需要,因而就产生了“隶书之捷”的章草。章草书的特点是字画有波(捺的波折)磔(捺笔),字与字之间无牵连。章草的最初形成时间,应是西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开始的,后又有崔瑗、杜度、张芝等章草大家。

差不多在隶书楷化和草化的同时,还出现了一种中间的书体,即行书(又称行押书)。

(四)、魏晋南北朝,行书发红发紫

从曹魏建立到隋统一中国,近四百年中,战祸不已,王朝频繁更迭。但是动荡混乱的时期,却促进了人们思想上的解放,各种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可谓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盛可与历史上的唐诗宋词、元曲等相提并论,故史有“唐诗晋字汉文章”之说。

魏晋是汉字书体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篆、隶书体渐被淘汰,楷、行、草等书体一齐风靡书坛,而尤以行书发展最为突出。

钟繇和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的两位书坛巨星,他们博采众长,继承前辈真草行书的用笔,独辟蹊径,于笔墨之外追求韵度;其行草如行云流水,遒美劲健,婀娜多姿,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摄众法,备成一家”的高度。

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其行书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南北朝,由于南北方历史、地理、民族、政治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大派。

南朝人重传统学识,更兼山水秀丽之利,艺术发展较快,因南方袭晋制禁立石碑,故法帖较多,婉丽秀媚,富有逸气,具有阴柔之美。但因受二王书风影响太大,人多习一家之法,建树不多。

相比之下,北方的碑刻艺术却大放异彩。北朝无“碑禁”,因此刻碑盛行,称为“北碑”。它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时期的石刻书法,其中流传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北魏石刻,正因如此,北碑又称为魏碑。魏碑艺术成就很高,按其体态风格可分为四类:

其一是造像题记,风趣自然,险绝劲拔,锋芒森森,可谓“方笔之极轨也”,代表作为《龙门十二品》;

其二是墓志,遒厚精古,俊利疏朗,被历代书家所推崇,代表作为《张黑女墓志》;

其三是摩崖,用笔圆劲,结体宽博,凝重深古,雄健厚朴,代表作为《郑文公碑》;

其四是碑碣,用笔方峻,结构紧肃,劲健雄拔,变化无端,代表作为《张猛龙碑》。

魏碑风格继承隶书笔意,结体谨严,笔势厚重,稳健大方,雄强挺拔。由于魏碑书法别具一格,后人也称“魏碑”为一种书体,流传于世,可见魏碑影响之深远。

(五)、隋唐,楷书盛世

唐代,国运强盛,国泰民安,文化方面也博大清新,盛况空前。书法艺术在南帖北碑的影响下,走上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个发展创新高峰。

唐代帝王非常重视书法,书法被列为国子监六学之一及考试科目,明确要求必须“楷法遒美”,为书法脱古创新营造了氛围,开创了唐代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新局,将楷、行、草书,尤其是楷书,推向了顶峰。

唐代楷书,不仅在书体的发展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极为成熟,严密精工,而且把书法艺术审美也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留下的许多墨迹,至今仍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唐楷亦被尊为“翰墨之冠”。

唐代行书也值得一提。初唐李邕,善以行楷入碑版,取法“二王”又有六朝法度,自成二家面目。中唐颜真卿,不仅是楷书大家,其行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唐碑,唐朝的石刻统称,唐碑比之六朝,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数目之多,汉碑、魏碑也为之逊色。

(六)、宋,帖学盛行

经历了秦、汉、晋、唐的发展演化,篆、隶、楷、行、草等五大书体齐备,且完全成熟,其艺术价值,享誉海内外。宋之书法,较之晋唐,已大为逊色,帖学大兴,创势趋衰。

宋太祖赵匡胤对书法不感兴趣,采取漠视态度。宋太宗时,开始注意书法,叫臣子王著把过去帝王名臣的墨帖,编辑成“法帖”,刻在枣木版上,拓赐给大臣,叫《淳化阁帖》,帖中不少是赝品,加之反复翻刻,结果越刻越走形,帖学的盛行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使得宋代书法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仁宗庆历之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四大书法家,提出了由唐溯晋,摒除帖学的主张,使宋之书坛为之一振。他们将诗的理趣和画的意境融会于书法之中,落笔如云,动笔如飞,以流动的点线抒发自己的灵性和情感,开拓了意法同篇的新天地,使书法艺术进入了意法交融的新境界。

(七)、元明,宗唐承宋

元代,阶级民族矛盾激烈,经济文化受损,书法崇尚宋习,帖学盛行,注重结字体态,主张书画同法,“馆阁体”制约了书法的发展。因而虽有发展,但缺少创新,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

明代帝王都崇尚法帖,因而仍是法帖盛行。文人多擅长行草书,他们精心研究书法,为的是能被诏而谋得官职,以致形成了文人注重书画铺设、附庸风雅的风气,尤其对古帖、古墨、古砚、古画异常珍爱,以把玩欣赏古字画为乐事,同时书家大多精诗工画,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其形之美,简直超过了唐宋。也正是这种倾向,使整个明代书法趋于俗而伤于雅,妍媚有余,而古朴不足。

(八)、清,篆隶复兴

中国书法发展到晚唐渐趋颓势,到清代才开始有了转机,因而清代可说是书法中兴的一代。

清代书法可分为两期:帖学期和碑学期。

帖学期,清初沿明,帖学盛行,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书法,而董于明末即誉满江南,加之康熙帝睿赏,声价益重。

碑学期,乾隆时,由于承平日久,书风转趋丰圆,于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董书之纤弱,渐渐不为所重。自嘉庆、道光之后,帖学趋衰,碑学日盛。清代书法,由帖学到碑学的转变,不像元代学唐学晋那样呆滞,而是有积极促进作用,从此影响到一代书风。

清代楷行草三体均无突破性发展,相比之下,篆、隶两体却一起复兴,名家争雄,成就斐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弥补了唐宋以来的不足。

另外,清代继汉之后几成绝响的篆刻亦盛极一时。

明末清初,很多书法家慢慢放弃学习晋唐的帖本风格,反而学习更古老的汉朝碑刻的隶书体。汉隶碑刻属于左规右矩,法度森严一派,为官定的标准书体。

到了清代中期,书法受到考据学的影响,书法家追求年代更久远的篆书。于是篆、隶书体得以复兴,而书法家更利用篆、隶书法的线条趣味来写楷书或行书,这种新的书法风气,被称为“碑学”。


八点半的日记


中国书法从古至今,细分的话流派众多,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从两大派别来讨论一下:“美书和丑书”(胡写乱画,或是“江湖体”等没有传承的字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在魏晋之后,明清之前,大多数人以用笔细腻,法度森严,结体妍美等标准来判断书法的品级,这一代表人物较多,除“二王”外,还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赵孟頫、文徵明等等,其中楷书、行书较多。千百年来能打破这种格局的人不多,甚至产生了某种千篇一律的“馆阁体”、“印刷体”等。但无论多美的事物,时间长了都会产生审美疲劳,一部分人就开始求“变”,或从金文、碑刻寻求古意,或取法自然天趣来另辟蹊径,于是就产生了“丑书”,如八大山人、郑板桥等,还有一部分近代的书法家,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无论是“美书”还是“丑书”,练就扎实的书法功底是第一位的,特别是“丑书”,要让它“丑”中带美、与众不同、看之回味,没有数十年乃至一生的付出是做不到的。大多的“丑书”作者,其“美书”功底也是相当了不起的,如八大山人的一些书法作品,用笔细腻,美感十足;近代的沙孟海写行草用笔沧桑而老辣,但他有一件楷书作品《修能图书馆记》,写得也是美不胜收。再往古代说起颜真卿《祭侄文稿》是自然天成,真情流露的一篇手稿,这件作品对于美丑还是有一定争议的,不过再看他的《多宝塔碑》,就几乎没有人不认可了。这种情况还有很多,篇幅有限,就不冗述了。综上所述,“丑书”并不是真的丑,它和“美书”只是两种审美情趣而已,无论哪种风格,都离不开千锤百炼,否则很难登上大雅之堂。以上为个人观点,朋友闲聊如有不到之处请多海涵。





龙铭先生


中国书法史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二王派,楷书代表性是:欧,颜,柳,赵。近代到现代除毛泽东与启功先生,其它都不值得一提!


飞龙在天1313


我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流派很多,不同书体有不同的书家代表,非几句言语所能介绍完全。

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