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姑孰侯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下场?这俩字用的,他不合适,这有点贬义,您这别怪俺挑刺。好了,咱说正事。

咋说呢?郑和出海这事,他这事细细盘算的话, 应该是八次,但其中一次,搁在专家的眼里他不算,这就成了咱现在瞅见的七次下西洋的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这又翻到了哪一篇了?这不算的这次是咋回事?”

他是这么回事。

1424年,也就是永乐大帝朱棣去世的那一年,郑和被朱棣派到旧港这地,瞅瞅咱大明王朝最南端的旧港发生叛乱的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旧港?这是那个地?没啥印象?”

这您就不知道了吧,这地就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巨港,他范围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全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一部分,是咱大明朝驻南洋这地的最高行政机构。

他这地行政长官叫做旧港宣慰使。话说这宣慰使其实说道根子上,就和那国中之国的国王差不多,每年按照一定的额度给大明朝缴纳赋税,这如果发生战事,他还得听大明朝的调遣,除此之外大明朝对他啥也不管,所以这职务和那土皇帝差不多。

而这地的第一个就任的叫做施进卿。

他这人活着的时候,旧港这地还算太平,结果1424年施进卿死了。这人一死,他就面临一个继承人的问题。

这事本来人家施进卿留了遗嘱,他死了让二女儿施二姐来干,毕竟他那儿子能力不够,可他这儿子施济孙不乐意了,硬着大脑壳死乞白赖的非要上位。

这不就有点扯吗?他这实力不够,这就派人跑到朱棣眼跟前说这事。

朱棣不知道啊!他是按照老子死了儿子继承的想法看这事,所以就派了郑和去瞅瞅,把这施二姐赶下去。

这么说吧,郑和的船队他也庞大,这船就不说了,这人就有两万多人,浩浩荡荡的去了。结果郑和到了地,把这事一打听,人家施二姐那是合法继位的,这位置压根就没有儿子啥事。

郑和表示很生气,一脚丫子把儿子给踹出去,顺手赐封施二姐为旧港宣慰使。

是这么档子事。那么这事虽然也是下海,也是往西边溜达,但没出了国门吗?而且时间他也短,所以这事就没有算到了郑和下西洋里边。

其余这七次,有六次是发生在永乐大帝朱棣的手上,大家伙也知道这六次郑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那么找到了吗?没找到!

那么为嘛没有继续下去呢?

这事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有一件事挺有趣的,这事发生之后,郑和下西洋的事,在永乐大帝的手上就全面停止了。

说1423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胡潆的人,大半夜的从外地赶到了京城,就这时间点,永乐大帝都搁龙床上睡着了。

但这胡潆可不管这个,催着太监报告。

你还别说永乐大帝听到了胡潆回来,二话不说,套上衣服,就出来了。

得咧,就这俩人这一聊就聊了大半宿,打这里起,郑和下西洋的事,也就绝了。

说道这里,大家伙猜猜,胡潆干嘛来了?

对!是报告建文帝朱允炆的事,至于这个事是啥结果,这不用问,一定是朱允炆死了。

不然郑和下西洋这事还得继续。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为嘛呀?您这太牵强附会了,生拉硬拽的也没你这么干的!”

这事说起来他也有根的,胡潆是以寻找张三丰的名义查找朱允炆的,这一找就找了十年,就这十年他是全国各地的跑,您别说京城了,这中间胡潆的母亲都去世了,朱棣都没有允许他回去瞅瞅。

而自从他大半夜见过朱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京城。

巧吗?他没有离开京城,郑和下西洋的事他也停了,两件事和一起,您应该有想法了吧!

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前六次。

那么最后一次是在谁的手上发生的呢?

大家伙都知道永乐大帝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上位,他这一上位还专门下了一道旨意,停止一切关于下西洋的事物。就这结果,如果没有啥意外的话,下西洋这事也就六次打住了。

朱高炽这么干,原因无非就一个,他没有寻找建文帝的需求,这种大型的劳民伤财的活动停下来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大家伙都知道朱高炽这人在位也就是一年,接下来上台的是明宣宗朱瞻基,他就命令郑和再来一次下西洋。

那么这一次就没啥特殊使命了,单纯的就是整点外交而已。

就这时间点上,郑和已经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虽然这身体瞅起来还行,但毕竟年龄搁那了,这一次也成为了他人生当中最后一次。

而这次他到达了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到了这之后,郑和到是想要去这圣城瞅上一瞅,但无奈他这身份摆在哪里,去是不合适的,所以他就派了七个人过去瞅了瞅,算是了结了一下心愿。

郑和最后病死在了这第七次航海中,地点就在古里,就是现在印度半岛卡利卡特。

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郑和成功的回来了,领了个职务去了南京,算是退休了,毕竟当朝的皇帝已经是他伺候的第三代了,再以后就没啥记录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郑和,又称为“三保太监”,不过他虽然是明朝的一个太监,但同时他也是外交家、航海路。他虽然叫郑和,不过他却本姓马,因为他年轻时就在朱棣的燕王服,后来又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劳,故而他被赐姓为郑。

郑和在军事上也颇有成就,而他最著名的就是郑和七下西洋,他的这个行动也是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因为有军事才能,又深受朱棣的信任,同时那时郑和年龄更值壮年,再加上郑和又对佛教、伊斯兰教的背景多有了解,所以在朱棣决定下西洋时,郑和就被定为下西洋的正史太监。

那朱棣让郑和七下西洋,朱棣驾崩后,郑和的下场如何呢?

其实郑和七下西洋,并不都是是在朱棣时期下西洋的,郑和下西洋是从朱棣永乐时期到宣德年间这段时间。第一次开始于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最后一次结束于宣德八年,也就是公主1433年。

郑和下西洋,带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太仓聚集,然后到福州长乐太平港,远去西太平洋、印度洋,他去了三十多个国家、地区。

而郑和的最终结局,是在他第七次下西洋时,返回的时候,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所以郑和是死在他的下西洋的事业上,并且是返回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了。


中孚鉴


朱棣依靠着“靖难之役”成功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完成了从燕王都永乐帝的转变,不知其在攻破了南京后,会不会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在里面。

在朱棣攻破了南京后,朱允炆失踪了,这一下便打破了朱棣原本所有的打算,因为如果朱允炆在破城之日被抓到还好,朱棣还有所准备去应对,可坏就坏在朱允炆失踪不见了。朱棣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先是慌了,因为这是朱棣万万没有想到的结局,可他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了,什么样的阵势没有见过,在镇定了一会后,当机立断的让人对外通报,并发表告示,说建文帝已经在大火中丧生了。因为朱棣心中清楚的知道,如果在这个时候让外界知道建文帝没有死,而是失踪了,很可能会让别有用心的人以此来钻空子,毕竟在清朝的时候,一个朱三太子就能把大清朝给搅和的天翻地覆。

另一方面,可如果建文帝出去后继续联络没有被征服的省份,很可能会形成力量来对付朱棣,因为当时的朱棣并没有完全的攻破全国省市,他为了能够取得胜利,便直接瞄准了南京,大明朝的首都。

所以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好不容易取得的地位,他秘密召见了郑和,要求他以下西洋的名义去寻找朱允炆。郑和奉朱棣的命令只下过6次西洋,而第7次是奉朱瞻基的命令

第一次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携带的兵甲人数为二万多人。他先是从苏州出发,然后在到福建、爪哇、苏门答腊最后到达了古里,并在哪里立下石碑刻下了“去中国十万余里”。

第二次下西洋

在1407年的时候,郑和进行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下西洋,在这次航行的路线中,郑和来到了锡兰和波斯,并在波斯的大地上交换了两国表达关系良好的珍贵文物。

第三次下西洋

在1409年的时候郑和与姚光孝等人去了越南、马来西亚以及印度,都与各国表达了大明王朝的威严和友好。

第四次下西洋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时间是在1413年,在这次旅行中郑和的船队第一次来到了东非境地。在1415年的时候回到大明。

第五次下西洋

在1417年的1月,郑和的船队又再次启程了,他们海华丝按照原来的路线进行访问,现是爪哇、东非最后是麻林。

第六次下西洋

这是郑和在永乐年间的最后一次下西洋,于1421年的时候出发,后来因为大风,取消了此次的访问任务,回到了大明国。

郑和在朱棣在位期间,一共驾船出使了国外六次,在这六次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海外交的典故。后来在朱棣去世后,明仁宗将下西洋的任务取消了,命令郑和率领下西洋的部队子在南京部署。后来仁宗因病去世,明宣宗继位,在这位皇帝继位后,又继续要求郑和带领他曾经的船只去进行下西洋的大业。

第七次下西洋

此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30年,这是郑和第七次受命下西洋进行外交,据史料记载,在此次下西洋的任务中,共计有两万人,虽然这个时候的郑和身体依然强壮,但是他毕竟已经老了,精力没有当年旺盛了,在进行完这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却因为劳累过度,加上长时间漂泊在海上,最终在船只返航的时候在印度的西海岸去世。

郑和在虽然是朱棣委派和任命的官员,但是在朱棣死后其的前途依旧没有收到影响,最后他的骨灰被埋葬在了南京。


木剑温不胜


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要说耗费国力,那的确是耗费了。

当时为了向海外各国宣扬大明国威,宝船造得坚固巨大,《明史》上记载“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如同那个时代的航母。

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每只宝船光造价就约五六千银两,算下来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还有各类装饰,极尽奢华,是真正的“宝船”。对于臣服的沿途各国,明廷还有大量赏赐,也是笔巨大的支出。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闭关锁国可以省这一笔费用,可长久如此等于坐井观天,和世界脱节。朱棣目光长远,通过下西洋这种方式,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开通了海上贸易,积极作用同样显著。

那么,朱棣去世后,郑和下场如何呢?还行,没遭到清算。

对于下西洋这件事情,朱棣的继承者朱高炽是很反对的,觉得劳民伤财,所以登基后下诏停止。但朱高炽为人仁和,虽然不怎么待见郑和,也没有针对的意思,妥善安排了郑和及随船军队。

1425年,朱高炽任命郑和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率领随他下西洋的军队镇守此地。这是个养老的职位,曾经与海外各国大战的骁勇将士们也成了养老兵。

不过,虽然驻守南京等于养老,也得是立有大功、并且深得皇家信任的人才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明朝认同船队的功绩。

同年,朱高炽病逝,继任的朱瞻基要求郑和“谨守南京”,防范有可能会发生的动乱,并命他修缮南京宫城。

(宝船建造图)

和父亲朱高炽比起来,朱瞻基无疑更有进取心,对于下西洋持赞同意见,想重现祖父时代的荣光,积极的筹划下西洋事宜,1430年正式立项,命郑和督造宝船,对郑和多有嘉奖。

1431年1月19日(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第七次下西洋终于成行,郑和率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前往福建长乐,准备从那里出洋。船队共27550人,规模不下从前。

除了常规任务之外,朱瞻基还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劝谕暹罗(今泰国)不要再侵扰满剌加(马六甲王朝,地域最广时覆盖泰国南部至苏门答腊西南部)。

好吧,其实这也不算多特殊,郑和之前下西洋时就经常调解各国纠纷——不然带那么多军队干嘛?

可惜的是,这一次郑和没能活着回来,死于船队返航途中(1433年),当时船队航行到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剩下的航程由副手王景弘(同样是太监)带队。

总之,武将死于沙场是最好的结局,郑和死于下西洋的途中,也能称一句死得其所。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郑和下西洋,有六次都是在永乐年间奉旨出洋。成祖死后,即位的仁宗洪熙皇帝中止了下西洋,仁宗死后,宣宗皇帝又恢复了下西洋,郑和于宣德五年(1430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最后一次,郑和最后病卒于此次下西洋返程途中。




郑和年轻时候即在燕王府侍从燕王朱棣,他有谋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是少数能文能武有才学的宦官。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出访海外诸国,宣扬大明国威,所到之处皆得外邦之国热情接待。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自郑和起,世界其他国家才逐渐兴起大航海热潮。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交流,而郑和本人,也展现出了其杰出的外交才能和军事谋略。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的仁宗皇帝觉得历年下西洋耗费国家大量财力人力物力,于是下诏停罢下西洋之事。当时明朝刚迁都北京没多久,南京保留了一整套和北京差不多一样的领导班子。郑和奉诏率下西洋的军队就近镇守南京,郑和也成为首任南京守备太监。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便于洪熙元年(1425年)十月驾崩,即位的宣宗朱瞻基并没有让郑和回北京的意思,而是让他和另一个太监王景弘继续守备南京。郑和还受命负责修缮南京宫城,从洪熙元年(1425年)到宣德五年(1430年)的这几年时间里,郑和都尽心尽责守备南京,督造工程,但是下西洋事业并没有彻底中止。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皇帝下诏,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此次下西洋规模为历年历次规模之最。船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于次年一月十九日正式从南京下关出发,在福建长乐做短暂侯风,船队所用之龙船,大者可载千人,高大坚实,威风虎视,这一次下西洋的人数,达到了27550人之多。



据记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共历时三年,于宣德八年(1433年)返程过程中病逝于印度西海岸古里国(今印度城市卡利卡特),船队由副使王景弘率领返程,同年7月22日顺利返回南京。

郑和把一生都献给了大航海事业,最后一次下西洋圆满结束,却不幸病逝于回程途中,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国家和地区多达36个,最远处竟到达非洲的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郑和所率领的大明船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


大国布衣


郑和的结局还不错,是死于海上,死于他奋斗一生的事业之上,未受迫害。

1399年,皇叔朱棣因不愿坐以待毙地被皇帝朱允炆削藩,于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挥师南下,发起了“靖难之役”。

可怜朱允炆能力稍逊,左右亲信之人又非能臣,齐泰、黄湜不过两个急于立功之辈,李景隆更是难堪重任,乃至于他虽然占据了绝对优势,却也将一手好牌打烂,稀里糊涂地输给了朱棣。

李景隆之流更是无耻至极,眼看朱棣打到南京来了,竟然跑去给朱棣开城门,朱允炆用这样的人焉有不败之理。

朱棣一路攻入南京城,打入皇宫,只是皇宫之中却已经没有了朱允炆的身影,只有量具被火烧得焦黑的尸体。

为了安定天下人心,朱棣也不管焦尸是不是朱允炆了,只是急忙对外宣布消息说朱允炆已经自焚而亡。

为了让人相信朱允炆已死,朱棣还有模有样地安葬了朱允炆。

当时,郑和已在靖难队伍之中,伴随在朱棣的左右,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朱棣在坐了江山之后才赐他姓“郑”。

朱棣虽然亲自对外宣称朱允炆已经自焚死了,可是当时盛传朱允炆早已经偷偷从暗道逃出了皇宫。

他虽说是朱允炆的叔叔,对朱允炆的体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对于一具被烧得焦黑的尸体,真让他去认,他也不敢确认一定是朱允炆,加之皇宫内外谣言四起,说朱允炆逃出生天,他当然更加怀疑了。

后来,又传出了朱允炆乘船出海的事,朱棣就更加疑神疑鬼了。

于是,如《明史》所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朱棣开始让郑和出海,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是这事毕竟不能摆在台面上,所以只能假托“耀兵异域”为由。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朱棣特意选出了27800士卒随同郑和一起出海,更有长44丈、宽18丈的船62艘,浩浩荡荡下西洋而去,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返回南京,真可谓是一场盛事。

只可惜,郑和此次下西洋虽说宣扬了明朝国威,可是却没有找到朱允炆的踪迹,这是朱棣最为遗憾的地方。

郑和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也没能带回朱允炆,而朱允炆又已经成了朱棣的心病,非找到朱允炆不能病除。

所以,郑和回到南京休整不久即再次扬帆西下,仍然还是一边宣扬明朝国威,一边暗中探访朱允炆之踪迹。

此后又于永乐七年、十年、十四年和十九年率船队下西洋,只可惜,终无所获。

所以说,郑和成规模地下西洋,朱棣活着的时候只有六次,永乐二十二年的时候他虽然又去了一次旧港,但只是为了带去朱棣发给旧港宣慰使施进卿的儿子施济孙的官服和官印而已,并非此前六次之下西洋。

等到郑和将官服官印交给了施济孙之后,回到明朝之时,朱棣已经去世了。

朱棣一死,朱高炽即位当了皇帝,为了尽快恢复民生经济,朱高炽废除了朱棣时期的不少政策和战略,郑和下西洋之事也在被废除之列。

郑和的事业在海上,下西洋的战略被停,他也就无事可做了,再加上他又是朱棣时期的宦官,所以也难免遭到了一定的排斥,被打发去了南京,成为了南京的第一任守备太监,至少没被清算和迫害。

郑和原本已经认命了,认为自己余生再无出海之可能的时候,朱高炽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之后一命呜呼,他的人生将因此再次转变。

朱瞻基即位之后,虽说在政治上和朱高炽一样施行仁政,但是行事却比朱高炽更放得开,也更有“脾气”一点。

为什么说朱瞻基更有“脾气”呢?宣德五年,他即位已经五年了,可西洋那边稍远一点的藩属国竟然没有派使臣来朝贡、恭贺,朱瞻基顿时怒了,你们这些蕞尔小国,是不是不将朕放在眼里,不将大明放在眼里!

再远,你也不至于五年了还没到吧?

于是,朱瞻基气呼呼地给郑和发了一道命令,让郑和再一次率领船队出海去宣扬国威,让西洋小国看看明朝的厉害,而这也成了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这一次,郑和死在了返航的途中,死在了海上,或许这也算是为他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倘若郑和能够活着回到明朝,不说明朝的财力能否支撑,以当时明朝的政策和战略重心来看,郑和也不可能再有出海的机会。

所以,第七次下西洋之后死于海上,对郑和而言,最为圆满。


宁糊涂


朱棣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曾六次派郑和下西洋,但是都是一无所获。郑和所到之处,各国百姓都看见了大明的强盛,纷纷派出使臣来到大明,大明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万朝来贺。虽然郑和下西洋让大明王朝声名远扬,可也耗费了巨大的国力。

在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登上帝位,他下令停止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至于他的原因很简单,朱棣让郑和下西洋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而朱高炽又不想寻找建文帝,自然就没有必要去耗费巨大国力继续让郑和下西洋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明仁宗朱高炽仅仅登基一年便驾崩了,继位的皇帝是明宣宗,明宣宗又再次派遣郑和下西洋,这就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明宣宗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很简单,仅仅只是简单的一次外交活动。




郑和这一次驾驶着大船来到了阿拉伯半岛,他早就听父辈提起过伊斯兰圣城麦加,不过就他的身份而言,他不太适合去麦加朝拜,所以郑和派了七个人前往替他朝拜,也算是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郑和这一次下西洋没有能够回到大明,他在古里病逝,古里在现在的印度半岛,一代航海家就这么结束了一生。


麦地传奇


郑和死后,骨灰被安葬在南京宏觉寺地宫,在我看来,还埋葬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航海梦。


宣德八年四月,大明著名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在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国去世,死在了他第七次的航海路上。

郑和的病逝,意味着明王朝最后一次大航海的落幕。此时已是宣德年,永乐皇帝的继承者们,显然没有朱棣那般远大的眼光,加之大明的北疆再次出现隐患,于是伟大的华夏大航海时代被无限搁浅。

关于郑和的身世,其实史书上所载了了,根据史学家吴晗的推测,郑和是在明军1381年收复云南时被俘,遭受“宫刑”,并在1384年被派往燕王府做侍从,在那里遇到了他一生追随的贵人:朱棣。


靖难之时,因在郑村立功,被赐姓郑,1403年,被道衍和尚姚广孝收为弟子,从此笃信佛法。

1405年,对郑和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永乐皇帝朱棣为“寻戈异域”,命令造宝船,进行国家级的航海行动,而这支远航船队的统帅,便是三宝太监郑和。

从1405年的第一次航海,道1433年死在航海路上,郑和一共进行了七次远洋航海,郑和的宝船队伍,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舰队,一艘船需二百人方可启航,可容纳千人吃穿用度,而这样的船,据史料记载,又63艘之多。

比郑和去世更加遗憾的是,在他死后的3年后,英宗皇帝便下了诏书,禁止建造海船,而已有的郑和宝船,则在搁置中慢慢腐朽溃烂,虽然在隆庆年间,又有了允许民间出海的诏令,但其规模和国家的重视程度,都远远的不如郑和时代。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南京南郊牛首山有一座郑和墓,但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衣冠冢。因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印度古里,他的真身究竟葬于何处,一直备受争议,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悬案。南京博物院专家葛晓康先生从半个世纪前在南京牛首山一座古塔地宫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线索,经过长达15年对文物和文献的破译,一个重大发现让他大吃一惊,牛首山弘觉寺舍利塔地宫,就是郑和真身葬所,也就意味着地宫出土的人牙就是郑和的牙舍利。

作为一个能和麦哲伦、哥伦布这样的人平起平坐的人,郑和死于航海途中,算是适得其所。

可是朱棣耗尽国力让郑和7下西洋,那么这朱棣死后,郑和到底下场如何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朱棣耗尽国力也要让郑和7下西洋呢?

正儿八经来说,朱棣在位期间郑和一共6下西洋。

提起来第1次下西洋的行动,原因无他,只是为了让大明王朝的国威显示无疑。

就如同现如今的美帝国一样,开着航母,在别人家的家门口四处乱转。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宣示自己的国力,告诉大家我很强,我就是天下第一,你们来朝拜我吧。

来了,这只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小道消息。

第1种说法是,朱棣自己的皇帝是抢来的,都是害怕有一天也被别人抢走,所以让郑和当成外交使臣,去和其他的各个国家交好,以备将来自己有一天被迫要下台的时候,别人可以帮助自己。

第2种说法是,当时朱棣登基的时候,并没有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找到,所以他一直担心自己这个侄子会卷土重来。恰好有人说,他的侄子在海外见到过,所以朱棣派遣郑和6下西洋,目的就是找到朱允炆并且杀了他。

以上是一些朱棣耗尽国力也要让郑和7下西洋的原因。

当然我们也说了,朱棣在位期间,让郑和6次下西洋。郑和第7次下西洋的时候是在朱瞻基的时候。

并且有历史记载,前4次郑和下西洋注定是大力支持的,后面的两次郑和下西洋其实是迫不得已。

前4次的郑和下西洋都是风风光光的出去,风风光光的回来。并且回来的时候还会带着沿海各地的使臣朝见。

但是要知道,郑和每一次下西洋都会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前4次还可以勉强支撑,但是到后来实在是支撑不住了,索性就停了。

要知道当时有国家进贡了几只孔雀,朱棣不得已只能拿出千两黄金作为酬谢,虽然明知道孔雀并不稀奇。但是为了显示大国国威只能如此。

所以说这其实是为后世的明朝埋下了祸根。

那为什么明明知道已经支付不起航海的费用了,还要进行两次航海?

这个原因在野史当中有记载。

第5次是周边国家发生了战乱,有一个国家派遣使臣前往大明朝求援。

为了维护大国的风范,朱棣只能派遣政和再次下西洋,以显示国威。根据野史记载,第5次下西洋的时候,整个皇宫大内当中都是勒紧了裤腰带凑出来第5次下西洋的费用。

至于第6次下西洋活动,纯粹是因为朱棣觉着面子上下不去,所以派遣郑和第6次出使海外。可是根据记载,第6次出事海外的时候,郑和其实哪儿都没去,只不过是沿海转了一圈,然后立马回来了。

说白了就是大明朝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虚荣心作怪,所以派遣郑和第5次和第6次的下西洋活动。

那为什么在朱棣之后还要进行一次下西洋呢?

前面已经说了,在朱棣之后,朱瞻基的时代,又有一次郑和下西洋,也就是著名的第7次郑和下西洋行为。

为什么明知道国力衰败还要下西洋呢?

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有人听说洪武大帝,也就是朱棣已经去世了,历经了10多年的国内空耗,使得整个大明王朝都已经国力空虚,财力空虚,也就是说海外那些国家已经觉得大明王朝落败了,衰败了,不成气候了。

当时的朱瞻基为了粉碎这种谣言,所以迫不得已派遣郑和七下西洋。

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宣示国力。

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次的7下西洋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

虽然前几次下西洋活动政策都已经开通了海上的通往西洋各口岸的航线,也为各个国家带去了海上经商的可能。但是不得不说,在朱棣时期,整个国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海上经商并没有后世的那么繁荣繁华。

一直等到第7次下西洋活动的时候,整个海上行商路线才被打通,开发出来。也就是从逐渐从那个时候开始,沿海各城市开始了海上经商的行为。虽然国家还是有闭关锁国的说法,可是沿海民众已经偷偷开始往海外跑了。

根据原始记载,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人们逐渐有了移居海外的说法。

当然了,这事情未必是好的。

一直等到后期的时候,戚继光抗倭,其实也是受了因此的影响。

郑和的下场到底如何?

针对郑和本人,他是在第7次下西洋活动中死于海上,位置大概是现如今印度海一片,那时候叫做印度古叶。

郑和是太监,他并没有后代。

但是在清朝历史当中,康熙年间,康熙的最大功绩当中有一条是收复台湾,台湾的实际掌控者叫做郑经。因此有人怀疑郑成功其实是郑和的后代。

认识当中并没有提及,并且根据史料记载,正儿八经来说,这两个人也是八竿子打不着。两个人都是民族英雄,但是并无瓜葛。

小伙伴,你怎么看呢?


三度扯历史


朱棣让郑和7下西洋,使得当时的大明王朝闻名于海内外,也充分展现了郑和本人的做事能力,体现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一次次的下西洋,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功臣莫过于就是郑和了。

说起郑和,年轻时的他就从侍燕王朱棣。后来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郑和在战斗中也立下了功劳,之后就被升任为内官监太监。由于自己的人品端正、才能卓越、知识丰富,在加之自己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所以被朱棣看中派遣他7下西洋。



郑和的7下西洋对当时的明王朝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下西洋期间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了东南亚的国际秩序;


二、震慑了当时比较活跃的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了国家安全;

三、郑和下西洋带了很多中国本土的特产,从而发展了当时的海外贸易,传播了中华文明;


四、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铺平了亚非的航路。

从以上来看郑和的下西洋稳固了朱棣皇帝的统治,对于朱棣来说这无疑是对自己非常有利的,同时朱棣对待郑和肯定会是更加看重,当然也就更加信任郑和。

得到了皇帝的信任,郑和当然内心想不能有辱使命,所以自己在第七次下西洋归国的途中积劳成疾最终倒下了,享年62岁。也正式完成了他鞠躬尽瘁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